肥胖和弱视(肥胖和瘦弱)

文章目录:

注意这三个问题 别让孩子变成“小胖墩”“小眼镜”

近期,海口部分中小学生家长收到孩子的体检报告,“近视” “超重” “肥胖”等字眼挑动着家长们的敏感神经。

“我家孩子不算胖啊,为什么测出来超重呢?”“评判孩子体重和视力的标准变化了吗?”“超重和肥胖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健康风险?”“预测身高是否准确?”……

带着家长们的众多疑问,海南日报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中小学生三大健康问题 肥胖、近视和龋齿

海南省中小学卫生保健所有关负责人告诉海南日报记者,2008年起我省开始为在校中小学生每年进行一次常规健康体检。近年来,中小学生健康问题基本都集中在近视、超重和肥胖以及龋齿三个方面。

该负责人说,近年来,海南省中小学卫生保健所承担了15个市县约80万中小学生的在校体检(有些市县或地区由其他机构完成),通过每年检查情况来看,中小学生近视率不断上升,高年级明显高于低年级;而超重和肥胖的情况则集中在城市一到四年级年龄阶段孩子。

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遗传代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黄晓燕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对孩子健康评判的标准并没有改变,只是生活习惯等问题造成了不少孩子近视、超重或者肥胖。

“有一组数据显示,全国6岁到18岁青少年,肥胖发病率在10%左右,而在90年代,同年龄阶段肥胖发病率仅为3%左右。”黄晓燕说。

不良生活方式导致肥胖 可致性早熟影响身高

黄晓燕称,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中小学生超重或肥胖的重要因素。

“经常吃高热量食物,如油炸、烘焙食品,爱吃糖果、甜点等零食,喜欢喝含糖饮料,都容易使孩子体重增加。”黄晓燕说,运动量不足的孩子更容易超重。高热量摄入而消耗不够,经常玩电脑、手机、户外活动少都是肥胖形成的重要原因。

儿童肥胖的危害很多,尤其对其心血管、呼吸功能产生长期慢性损伤,容易患上代谢综合征、睡眠打鼾、呼吸不畅及糖尿病等。除了生理危害,肥胖还会造成儿童难以克服的心理行为损伤,使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严重伤害,压抑其潜能发育,对孩子的性格塑造、气质培养等都有负面影响。肥胖儿童常有易疲劳和嗜睡等症状,以致上课精神不集中,学习成绩受到影响,易患心理障碍等。

除此之外,肥胖还会导致孩子性早熟。性激素的提前“造访”不但会促使孩子“蹿个儿”提前,同样也会让孩子的生长周期缩短,促使骨骺闭合,并停止发育。

体重超重的孩子家长不需要过于紧张,让孩子适当增加运动,注意饮食调整。而肥胖的孩子,需要调整饮食结构,多样化饮食。戒掉高能量零食,减少精粮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奶类与大豆食品,不喝、少喝含糖饮料,每天保证足量饮水。

通过运动减肥需要在保证营养摄入的基础上进行,切忌过度节食来达到减重目的。同时每天运动也应适量,不提倡过量运动。

另外,黄晓燕特别提醒,目前能够预测身高的较科学准确的方法是需要根据骨龄、身高及性发育水平等综合来进行,单纯根据身高、年龄、体重来预测身高是不具备参考性的,且容易造成误导。

近视低龄化 户外活动时间普遍不足

孩子的体检报告单让海口市民小云傻了眼,仅7岁的女儿,在海南省眼疾病筛查中被查出患有近视。原来,小云经常会拿手机给孩子玩,每天通过手机看动画片,成了孩子离不开的事。

“在我们筛查的过程中发现,近视低龄化程度与10年前相比明显增高。”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眼科主任文道源告诉海南日报记者,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曾经近视学生群体主要发生在初中阶段,但现在筛查发现,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已经有不少孩子出现近视问题。”

文道源说,筛查发现最普遍的问题是学生近视、斜视和弱视。课业负担多、课外活动时间少、电子产品滥用成为孩子很多眼疾病的诱因。

除此之外,缺乏足够的户外活动也会影响视力。文道源介绍,目前,在业界的共识中,每天在阳光下充足时间的户外活动能够有效预防近视的发生。“我们在筛查中发现大部分学校学生在校的户外活动时间不足。” 文道源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一些学校为了维护校园纪律,课间时间会让孩子们尽量待在教室,课间操也在教室完成。

“早期近视并不容易被发现,当孩子出现看东西眯眼、皱眉、往前凑或者成绩莫名下降时,家长就要注意孩子是不是出现了近视问题。”文道源说。

每天吃这些 5岁娃满口牙让“虫”啃光

要想吃美食首先得有一口好牙,然而现在好多人都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牙齿,睡前不刷牙、常吃口香糖等等坏习惯都会危害到牙齿。而每天1瓶可乐,一袋小零食足以毁掉你的一口好牙。

要想吃美食首先得有一口好牙,然而现在好多人都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牙齿,睡前不刷牙、常吃口香糖等等坏习惯都会危害到牙齿。而每天1瓶可乐,一袋小零食足以毁掉你的一口好牙。

5岁娃满口牙让“虫”啃光

儿童节前夕,铁西区翟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调预防保健、儿保、检验等7名医务人员对辖区内幼儿园2000多名儿童开展免费健康体检。2000多名学龄前儿童中,龋齿最常见,之后依次是肥胖和弱视。对此,院长胡喆痛心疾首,她呼吁家长们多关注学龄前儿童身体健康,把龋齿、肥胖和弱视遏制在萌芽里。

淘淘今年5岁,体重50斤。小家伙怕见人,更怕别人逗他笑。因为,他满口的牙被“虫子”啃光了,说话漏风。淘淘告诉记者,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爷爷奶奶带他。奶奶对自己特别好,每天一瓶可乐雷打不动,睡前至少一袋小食品。儿保老师告诉记者,他们不止一次提醒淘淘的爷爷奶奶。但人家说,小孩子还会换牙,到时候就好了。

2016年初,翟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优质服务在您身边活动。不定期抽调预防保健、儿保、检验等医务人员,10余次下园为辖区2000多名在园儿童进行免费健康体检。经检查评估发现,2000多名儿童中,龋齿者占比最多,占16%,弱视占10%,龋齿占7%。

胡喆建议:儿童视力发育不稳定,切忌让孩子长时间玩手机、玩电脑、看电视。建议每6个月至1年为儿童进行一次视力检查。另外,家长少给孩子买奶糖、巧克力、饼干、蛋糕,对于喜欢吃手指咬嘴唇和舔舌头的儿童,家长注意引导。一旦发现有蛀牙赶紧就医,否则会影响孩子发音,对其语言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除了不能每天喝可乐吃零食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好多食物是对牙齿有危害的,比如说咖啡、柠檬等,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对牙齿不好的食物有哪些吧。

对牙齿不好的食物揭秘

1)咖啡

咖啡属酸性饮料,咖啡和茶一样会产生污垢,附着于牙齿表面,造成牙齿变色。

2)汽水

美国一项研究认为,每天喝汽水与其他含糖饮料会使血压增高;含糖饮料是美国饮食中糖分来源的第一名,“美国临床营养学期刊”有篇研究显示,饮用含糖饮料,不但体重会上升,且容易得高血压、高血脂和肠道疾病。

3)冰块

咬冰块会使牙齿脆弱。吃冰后身体会慢慢的冷却,排汗和排除身体废物的功能也随之慢慢停止,对身体不好。制冰卫生条件不佳,会有大肠杆菌产生。

4)柠檬

柠檬富含维生素C,柠檬水能美白肌肤,有补钙、减肥的作用。但柠檬汁的PH值是2,会使牙齿变黄,表面珐琅质脱落,变得敏感。

5)水果干

吃水果干不但吃进去原来新鲜水果的糖份,还会黏牙。没有立即刷牙或刷不干净,会造成蛀牙。

6)淀粉类

白面包、洋芋片、意大利面等碳水化合物都是淀粉类食物,淀粉会分解成糖,是酸性食品,会使人变胖,对身体尤其是牙齿不好。

7)红茶菌

红茶菌饮品是由加糖的茶,混合细菌和酵母而成,归类为保健食品。但是因为含糖,且PH值偏低,容易蛀牙。

8)酸软糖

酸软糖吃起来甜、酸、又黏,糖份如果黏在牙齿,对牙齿健康是双重的不利。而且大多还加了其他的香料及化学物质,对牙齿都不好。

9)酒精

酒精会减少唾液分泌,所以酒喝多了会口干;还会刺激牙龈组织,对于牙齿不好,酗酒的人口腔癌与咽喉癌的机率也比较高。

大家一定要加强对自己的饮食管理,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一定不能吃。不过除了上述不利于牙齿的食物之外,还是有一些食物是对牙齿有好处的,一起来看看吧。

对牙齿有益的食物

1、芹菜

纤维粗就像扫把,扫掉牙齿上的部分食物残渣,另外愈是费劲咀嚼就愈能刺激分泌唾液,平衡口腔内的酸碱值,达到自然的抗菌效果。

2、香蕉

热带水果含高维C可维护牙龈健康。如严重缺乏则牙龈会变得脆弱,容易罹患疾病,出现牙龈肿胀、流血、牙齿松动或脱落等症状。

3、乳酪

钙及磷酸盐可以平衡口中的酸碱值,避免口腔处于有利细菌活动的酸性环境,造成蛀牙;经常食用能增加齿面钙质,有助于强化及重建珐琅质,使牙齿更为坚固。

4、无糖口香糖

可以增加唾液分泌量,中和口腔内的酸性,进一步预防蛀牙。

5、薄荷

薄荷叶里含有单帖烯类化合物,可经由血液循环到达肺部,在呼吸时感觉气味清新。

6、水

适量喝水能让牙龈保持湿润,刺激分泌唾液。吃完东西后喝水,顺道带走残留口中的食物残渣,不让细菌得到养分,借机作怪而损害牙齿。

7、绿茶

绿茶含有大量的氟和牙齿中的磷灰石结合,具有抗酸防蛀牙的效果,同时可除去难闻口气。

8、洋葱

洋葱里的硫化合物是强有力的抗菌成分,能杀死包括造成我们蛀牙的变形链球菌。

9、香菇

所含的香菇多醣等物质可以防止制造牙菌斑。

牙好,胃口才好。平时大家一定要多加爱护自己的牙齿,多吃有利于牙齿的食物,另外,小孩的自制力比较低,家长们一定要重视孩子的饮食,督促他们睡前刷牙,养成一个好的生活习惯。

来自:网络

更多养生知识尽在:

《健康第一》山东影视每晚4:50

丁海峰、矢野浩二《烽火双雄》山东影视5月31日起每晚21:10播出

赞!福州一男孩4岁当“大厨”,这项教育被99%的家长忽略却影响你和孩子的人生

福州5岁的熹熹今年正读中班

但你没想到的是

这个小小男孩已经成为家里的大厨

拥有1年做菜经验的他

最拿手的是什锦炒饭

他的厨艺可能比很多大人还厉害

最重要的是——

熹熹学做菜之后,

关于吃饭的所有坏习惯都消失了~

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今天,我们和您聊聊饮食教育

很多家长可能不知道

这项教育将决定孩子一生的健康!

小时候的习惯对人生有多大影响?研究发现,成年人的一些慢性疾病往往与儿童和青少年期的不良饮食行为有关。更为紧迫的是,肥胖、弱视、龋齿、儿童发育迟缓等已经成为跨越种族、国家的全球儿童健康问题。不少国家都意识到从小培养健康饮食习惯的重要性,纷纷给学生开起了“食育”课。

2018 年全民营养周即将启动,我们也将迎来有史以来年龄最小的一群“健康达人”。

【幼儿园里有个“新东方”】

油锅热了,倒入切好的午餐肉,“嗞啦”一声,像无数精灵你争我抢地唱起歌。翻炒一轮后,肉片泛出油亮。再依序加入事先处理好的蛋液、西红柿,然后倒入蒸好的饭,小炒一番,最后撒入葱花、盐,一锅热气腾腾的什锦炒饭就出锅了。

掌勺的“大厨”叫熹熹,今年5岁,正在上幼儿园中班。他自豪地说,学做菜已经1年了,目前什锦炒饭最拿手。他的爸爸、福建省级机关医院眼科林泰南医生也成了他的粉丝。每次儿子下厨,林泰南都会拍照、录视频、发朋友圈,为儿子疯狂打call。

▲“大厨”熹熹端着刚出锅的劳动成果

在熹熹所在的福建省实验幼儿园,像他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据实验幼儿园副园长林珍介绍,2015 年开始,园里的“香香小厨房”就“开张”了,每个月一次,老师们会带着中班以上的孩子们下厨。从最开始的剥毛豆、包饺子,到切胡萝卜、削丝瓜皮,再到蒸煮炒,“每一步都循序渐进,让孩子‘踮一踮脚’就能够到但又不是毫不费力”。

▲小朋友们在处理食材

改变是显而易见的。林泰南说,熹熹是过敏体质,很多东西不能吃,以致于养成了挑食的毛病。在吃这个问题上,家长没少操心。但喜欢上做菜之后,熹熹的胃口总是不错,即使自己做的炒饭结团,他也吃得津津有味。

【生活,才是食育的最终目的】

食育,最早由日本著名的养生学家石冢左玄在1896 年提出,指的是饮食教育,以及通过饮食相关过程进行的各方面教育。

据了解,“香香小厨房”只是幼儿园在“食物教育”上的一个部分。在省实验幼儿园顶楼,有一座生态园,里面是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亲手种下的水稻、荸荠、空心菜等。园子里的东西都在孩子伸手可及的地方,孩子们可以参与播种、浇水、采摘等全过程,并做好观察记录。

▲省实验幼儿园顶楼上的生态园

原先,孩子们只知道馒头是“街上买的”“妈妈做的”。现在,孩子们会回答,馒头是面粉做的,面粉是小麦磨成的。这种对食物最初形态的认识,也让他们体会到,食物并非唾手可得,而是通过人对自然规律的掌握和运用,投入时间和精力及智慧,一步一步获得的。

食育也从校园延伸到家里。在林泰南家里的阳台上,一个小型的菜园初具规模。里面种着萝卜、土豆、桑葚、百香果、薄荷、龙眼,长势喜人。▼

▲林泰南医生的朋友圈

  • 好的知识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而是互相跨界、彼此融合的,良好的生活习惯才是食育的最终目的。
  • 吃饭时,老师会让孩子们参与分餐,收拾碗筷,让他们有为他人服务的意识;
  • 厨房是烟火之地,老师会在一旁保护孩子安全,但诸如被油溅到等无法避免,被溅一次、两次后,孩子就知道危险,有了边界意识……

在福州另一家幼儿园,老师们还会让孩子们列出购物清单,然后带着孩子们去超市进行采购。

“表面上,老师们是在教授一些生活技能,其实,也是让孩子体验一些必要的感受,积累一些重要的经验,形成有助于其成长的品质。所以食育是一种回归生活的教育,更是一种回归教育的生活。”林珍说。

【食育,也让一个家庭受益】

林泰南说,如今,每周末,家里人都很期待能品尝到熹熹的厨艺。

  • 一家人吃完饭,他还会主动帮忙洗碗。
  • 过去孩子只爱吃甜的水果,现在,他知道要营养均衡,在蔬菜和水果的品种上更愿意多尝试,还常常提醒家里人记得添置。
  • 孩子学习做菜后,开始意识到要生熟分开,在看到家里人做菜时,也会做出提醒。

▲“大厨”熹熹正在处理食材

即使孩子从幼儿园毕业,对食物的热爱及健康意识依旧如影随形。在幼儿园里接受了食育课程的果冻,目前正在上一年级。他延续了每两周下一次厨的习惯。他还是一位称职的“家庭营养师”:

奶奶做菜时喜欢重口味,果冻会直言不讳地“告诫”,“高盐容易高血压”。而面对做菜喜清淡的外婆,果冻又会提供“增味妙招”,比如炒菜时加一点生姜,煮汤时撒一些葱花等。

还有一些家长告诉记者,孩子学习做菜之后,不再执着于外头的食物。在餐厅看到好吃的,会一边吃一边跟爸爸妈妈研究食物构成,有的还鼓动家长买配料,回家“小试牛刀”。他们有一个观念,家里的食物始终比外头的更安全健康。

福建省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黄芳就认为,以家庭为中心的食育,不仅是促进孩子的健康,还在于影响全部家庭成员的健康,实现全民营养。

▲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给农作物松土

【孩子的成长不会等待】

食育并非硬性规定,国内学校也就少有相应课程,即使有,也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据了解,在福州的各类幼儿园、中小学,系统开展食育的少之又少。

可是孩子的成长不会等待。

现实情况是在很多有小孩的家庭里,食物浪费严重,饮食礼仪逐渐消失,“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者越来越多,孩子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差……错误的理念也让家长在“坑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哄着骗着让小孩吃饭,边玩边吃;饮食上不注意均衡,单方面地摄入高蛋白质、高热量食物,甚至盲目给孩子服用保健品。

本报就曾报道过一个案例:福州3 岁多的女童被查出胆固醇超标,原因是家长希望她个头能快点长,饮食上就特别注重孩子蛋白质的摄入,却几乎不怎么给她吃蔬菜。

所以,给孩子补充全面、均衡的膳食营养,远比开发幼儿的智力更加重要。因为幼儿阶段的营养膳食补充是否全面、均衡,决定了孩子的身体基础素质。

黄芳建议,家长在家里同样可以开展食育。

  • 比如了解营养均衡,膳食搭配,可以通过绘本等跟孩子一起学习;
  • 同时,也要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曲线有所了解,对孩子的饮食进行调整;
  • 最重要的是,“家庭是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孩子就有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家长要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

福建卫生报记者:陈坤

编辑:小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