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超半数成年人超重或肥胖,如何打赢体重管理“持久战”?
近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数据显示,我国各年龄组超重肥胖率均呈快速增长趋势。目前我国约有19%的6岁至17岁青少年面临超重和肥胖问题,而这一比例在成年人中则超过50%,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我国体重超重人群比例偏高,给防治工作带来结构性挑战。专家表示,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不仅导致较高的过早死亡风险,还与多种慢性疾病甚至肿瘤的发生相关。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可能为4180亿元人民币。需要从个人、社会、学校、医疗等多个层面综合行动,共同推动肥胖防控工作。
胖从“口”入,“病”从胖来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受超重肥胖的困扰?在江苏省营养学会理事长汪之顼看来,导致超重肥胖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饮食不健康。“许多研究表明,超重肥胖与家庭饮食影响密切相关。”汪之顼说。
“我不怎么吃大荤,为什么还会得脂肪肝?”这是南京市第二医院营养科医师肖瑶经常遇到的咨询问题。作为一家以肝病诊疗为特色的综合性医院,该院营养科经常会收治一些肥胖型脂肪肝患者。
“经过膳食调查,有的患者米面主食摄入过多,饮食结构不合理。”肖瑶说,有些人往往意识不到,碳水化合物在体内也会转化成脂肪,这类患者的治疗应以调整饮食为主,基本原则为“一适两低”,即适量蛋白、低糖和低脂肪,平时饮食注意清淡,多食新鲜蔬菜和瓜果,限制热量的摄入。“同时要加强锻炼,积极减肥,就可以恢复正常。”
“不过很遗憾的是,不少人意识不到自己的肥胖,或不认为肥胖是一个问题。”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鲁一兵说,肥胖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要高于糖尿病,他们科日常工作中每年接诊的糖尿病患者高达6万,但因为肥胖前来就诊的患者却一个月都不超过百人,甚至在他提醒一些糖尿病患者控制体重时,大家也不甚在意。“很多肥胖人群只有在体检指标发生问题时才会关注,大多数时候都认为肥胖并不影响健康。”可现实情况却是,不少肥胖的人患脂肪肝、胆囊炎、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都与肥胖有关。鲁一兵呼吁,不要等到已经出现肥胖并发症后才想到控制体重。
科学减重,并非“管住嘴迈开腿”这样简单
“管住嘴、迈开腿”是普通人奉为圭臬的减肥秘诀。在医生看来,这句话并不容易实现,他们在临床中注意到不少人控制饮食后,减肥还是“失败”了。
不少人一提到减肥就开始节食,其实这样非常不健康。“节食减肥确实能收获短期效果,但并不是科学持久的减肥方式。节食会导致营养失衡,短期减下来的不是脂肪,而是肌肉和水分。”肖瑶说,节食因为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会导致基础代谢率低。基础代谢率一旦降低,人体消耗热量变少,热量就很容易堆积在体内。另外节食带来的基础代谢率降低,让节食人群在恢复正常饮食后,陷入吸收高、消耗低的状况,反弹是必然的。
如何吃其实十分讲究。“不能只吃水煮青菜不吃荤,肉是最好的蛋白质来源,鸡肉、鱼、虾、瘦牛肉等优质蛋白质,可以及时修复身体组织,是肌肉量的保证。同时,也不能完全拒绝主食。”肖瑶提醒,碳水化合物供应不足会引发脏器功能障碍。更重要的是,大脑的能量代谢主要依靠糖代谢,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情绪,还会影响智力。
“除某些特殊疾病引起的肥胖外,大多数肥胖还与患者的生活方式相关。”鲁一兵说,减重对专业性要求很高,即便在医院,也需要营养师、运动康复师、内分泌医师等多学科会诊。他以简单的饮食调整为例,并非营养师提供某个食谱就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同的肥胖人群、不同的机体状态、体成分含量都不同,需要的饮食结构也会不同。
简单的一句注意饮食和运动,真正执行起来可能会非常困难。更需要大家调整心态,不能始终处于自我放松无压力的状态。“肥胖问题是慢性病防治的重要结合点,要以体重管理为抓手,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以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切入点,有效减少超重肥胖等中间危险因素,从而防治慢性病。”鲁一兵表示。
政策走在前,有效防控还需多方合力
近些年,各类新型“减肥方法”层出不穷,比如手术减重、中医减重、使用各类降糖药物、改善肠道菌群。各类新药通过审批,逐渐走向市场。在鲁一兵看来,国家针对肥胖这一疾病治疗的政策相对滞后,目前一些新的减重药物适应证审批通过后,却很难纳入医保。他建议可以给肥胖患者制定一些指标,科学划分报销标准,让更多严重肥胖的患者能得到更早一些有效的干预措施。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苏州市中医院、泰州市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设置的与减重相关的门诊,无疑是对这一社会问题的积极回应。记者了解到,这些门诊大多是由营养科、内分泌科专家坐镇,通过多种医学手段帮助患者减肥。不仅提供营养减重专病服务,还有减重糖尿病外科、减重助孕等多元化的服务,为肥胖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专业指导和帮助。
而国家卫健委近日发布的成人、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也为我们提供了参考。这份指南不仅是对个人健康负责的表现,更是国家层面对肥胖问题重视的体现。
指南提出的食养原则和建议,如全面均衡多样化的膳食、限制总能量摄入、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等,都是基于现代营养学和传统食养理念的科学结合,旨在帮助居民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预防和控制肥胖。
“然而,面对当下这样严峻的健康形势,仅仅依靠医疗手段、依靠食养指南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认识到,肥胖不仅仅是个人体质、饮食习惯等问题,更是一个涉及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复杂的公共问题。因此,要有效防控肥胖,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综合考虑和行动。”江苏省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我国超重、肥胖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从《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再到《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面对肥胖已成我国公共健康主要挑战,近年来,卫生疾控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进一步促进全人群营养健康和肥胖防控。
今年3月,国家卫健委也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促进公众了解自身体重变化,主动调整饮食,加强运动锻炼,由专业人士给予技术帮助和指导,倡导社区单位广泛参与。
鲁一兵建议,体重管理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加强科学普及和宣传倡导,将体重管理纳入健康家庭建设,由社区公共卫生人员加强对百姓的普及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主动调整饮食,加强运动和锻炼。在全社会不断掀起、普及体重管理与健康知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的热潮。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甜 蒋明睿
图源 视觉中国
肥胖到底算不算一种病?
天津一高校开设减肥课程“燃烧你的卡路里”,该活动旨在降低学生群体的肥胖率,提高当代大学生体质,在学生中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资料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9年8月29日《南方周末》)
尽管有大量研究指出肥胖诱发其他疾病的风险很高,那些认为肥胖不是病的人,总能从眼前找到很多肥胖者活得好好的例子。那么我们该怎样对待肥胖呢?
肥胖可以说在全世界都很流行,在发展中国家情况尤为严重。围绕肥胖,不仅有普遍的污名化,许多肥胖者自己还会有耻辱感。人们似乎倾向于认为,肥胖的人吃得多还不爱运动,拥有懒惰而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但另一方面,一些肥胖者想尽各种方式减肥,却总也减不下来,为此感到绝望。同时,大量科学研究又证实肥胖会增加许多疾病的患病风险,这让部分肥胖者更加无所适从。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看待肥胖?2019年7月,知名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MJ)聚焦了“肥胖应不应该被认为是一种病”这一问题,与之相关的追问其实就触及“到底谁应该对一个人的肥胖负责”以及“谁能来帮助肥胖者减肥”等许多实际问题。
谁应该对肥胖负责“肥胖应该被认为是一种疾病。”英国利物浦大学专门研究肥胖和内分泌问题的医学教授约翰·威尔丁(John P H Wilding)的观点很明确,因为他觉得不管从先天的遗传因素还是后天的环境因素,肥胖及相关并发症风险,都是对这些客观因素的反应。
按照目前对肥胖原因的了解,通过对双胞胎的对比研究发现,肥胖有40%至70%的概率是遗传促使的。因为特定基因变异而导致的肥胖也非常普遍。而环境方面,有些人的生活环境本身就容易让人变胖,比如缺乏锻炼的机会,因为经济因素吃得不健康等。从这些点来看,一个人变胖就像生了其他病一样,并不是主动选择的结果,而是特定内外因素使然。
反对将肥胖视为疾病的人则指出,很多肥胖的人并不觉得自己胖了有什么不好,如果把肥胖认定为疾病,让这些人情何以堪。而且,现在肥胖的人这么多,如果现在宣布这些人都病了,卫生保健系统可能会因为无法满足治疗需求而瘫痪。
约翰·威尔丁对此不以为然,他觉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还有一些传染病,得的人都挺多的,为什么这些对身体有害就能称为病,而肥胖就要因为人数多而不能称之为病呢?
其实,这些对肥胖是不是病的争论,最终还是落在如何看待健康风险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问题上。认为肥胖不是病的,可以从眼前找到很多肥胖者活得好好的例子,即便有大量研究指出长期来看肥胖诱发其他疾病的风险很高。而认为肥胖是病的人,则更倾向于强调肥胖所可能带来的长期影响。
南澳大利亚大学癌症研究所教授伊琳娜·希伯尼(Elina Hypponen)也认为将肥胖认定为疾病能给患者带来更多好处。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肥胖给健康带来的负担是巨大的。医疗行业通常侧重于疾病的治疗,而对疾病预防提供的支持较少。如果肥胖被认为是一种疾病而不仅仅是一个危险因素,那么患者在管理自己的体重问题上可能会得到更多的支持。”
不要指责肥胖的人伊琳娜·希伯尼对肥胖诱发疾病的风险有很深的体会。2019年7月,她在《柳叶刀·数字健康》杂志发表的最新研究,通过对一项大型长期随访数据的分析,发现肥胖与近30种疾病之间都有着很强的因果关系,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以及神经、肌肉骨骼、呼吸等相关类型疾病。她因此呼吁人们要重视肥胖的预防和对相关疾病的有效管理。
“当我们考虑到肥胖对健康所导致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后,就会发现,积极地减少肥胖及相关的并存症可能会显著地节约医疗保健系统的成本。”伊琳娜·希伯尼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将肥胖认定为疾病,并及早预防,可能恰恰是为医疗系统省钱的办法。从另一个层面来看的话,将肥胖认定为一种疾病也有助于人们更加关注食品环境和相关的营销活动,这为调节我们的致胖环境提供了机会。
正如我们日常中所感受到的,如果一个人变胖了,人们只会将这个结果认定为其本人的责任,而不会去追究致胖食物的监管和商业营销等行为。如果一个人因为肥胖增加了患病甚至死亡的风险,病因和死因上也并不会写上肥胖。
肥胖对许多肥胖者来说,更是禁忌。有研究发现,即便是医疗系统工作人员,很多人也因为对此心领神会,而不会主动谈及病人的肥胖问题,导致问题长期未被重视。这些其实又涉及改变肥胖的问题,即动力在哪里。
英国医生理查德·皮尔(Richard Pile)在《英国医学杂志》最新的文章中认为,将肥胖认定为疾病显然会打击肥胖者减肥的积极性,使他们失去动力,因为这将强化一种关于肥胖的宿命论。但实际上,改变社交环境等,找到肥胖的原因,一个人是有可能减少肥胖的。
约翰·威尔丁也觉得减肥动力问题很重要,不过他认为,认定为疾病才更有助于提升人们减肥的动力。一方面不能把肥胖的责任都赖在肥胖者自己身上,那会强化歧视和侮辱,让大家不愿谈及,导致肥胖者难以向外界寻求帮助。如果把肥胖认定为疾病的话,就可以降低人们因为肥胖而生出的耻辱感。
但另一方面,将肥胖认定为疾病的话,也并不意味着肥胖者不必为自己的胖承担任何责任,因为就像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一样,得病之后,个人采取的护理措施不一样,治疗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其实,到底算病还是不算病,对如何有效改变肥胖局面的考量思路是一致的。单纯指责肥胖的人,让他们“少吃多动”,或者给予歧视、侮辱,都不足以很好地帮助他们减肥。肥胖通常受多因素影响,让肥胖者有意识、有动力去持续管理自己的体重,这本身就很重要。
如何更有效减肥而且,在具体应对肥胖时,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澄清。比如肥胖的衡量标准问题,现在对肥胖的评估,最普遍的是用身体质量指数(BMI),也就是一个人的体重(kg)除以其身高(m)的平方的结果(kg/m2),BMI达到25或再往上,称之为超重,达到30或以上,属于肥胖。但由于人身体可能存在的差异,BMI不是评判肥胖的绝对依据,一些脂肪很少但骨骼偏重的人也有可能BMI偏高。而且由于BMI与疾病风险并不是一一对应,高BMI但身体很健康的人也是存在的,这意味着,如果把肥胖视为一种疾病,也不应只按BMI值去下这样的结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界定,肥胖指的是可能损害健康的异常或过多的脂肪堆积。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成年人超重比例接近40%,肥胖比例超过10%,儿童、青少年肥胖比例近年来急剧升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去探讨肥胖是不是疾病的问题,可谓极具现实意义,或将推动帮助人们更好地治疗肥胖。
因为从认识层面上探讨肥胖到底是不是疾病的问题,并不是什么新问题。世界卫生组织从1936年就考虑将肥胖视为一种疾病,至晚在1990年代末,已经通过会议和报告的形式明确将肥胖认定为一种严重的、慢性的、复杂的疾病。
只不过实际生活中,医疗保健系统和个人并没有普遍地将其与其他疾病等同对待,主要是传播着一些诸如控制脂肪、糖等能量摄入,多吃水果、蔬菜,多运动等建议。如果全社会真的像重视疾病一样重视肥胖,或许可以通过改善食品行业和医疗保健等情况,系统性为减少肥胖采取更有效的行动。
“减肥不是最大挑战,难的是找到一种能让体重保持在健康水平的生活方式。”关于目前如何更有效地应对肥胖,伊琳娜·希伯尼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通常可以将运动和健康饮食结合起来,要能适合个体患者。比如,对一些人来说,限时饮食或间歇禁食可能比传统的只限制热量的方式更容易,“至于那些严重的病例,外科手术的方法虽然非常具有侵入性,但也可以考虑;吃药减肥,方法有限还有副作用,早期可能有点帮助,但不是长久之计,我觉得重要的还是找到一种长期方法,一种可以坚持下去的生活方式。”
南方周末记者 王江涛
我的肥胖谁来负责(强烈建议完整阅读)
摘要
有一次,我和5岁的儿子在机场候机楼等班机,看到不远处有一位母亲正在喂婴儿奶水。由于婴儿的喊叫,让很多人把目光注视到那里,他们看到这位母亲正在与这个婴儿“搏斗”——婴儿口中吐出了一些奶渍,显然,他感觉已经吃饱了,然而,这位母亲并未因此放过他,仍然将他的头挪向奶嘴,一次又一次逼着婴儿吸吮,于是婴儿大哭,母亲焦急地念叨着什么,从表情上看得出,她越来越着急,总希望婴儿吃到更多的奶。经过几次挣扎,婴儿终于放弃了,他终于重新吃奶,此时,那位母亲的脸上浮现出满意的笑容……
儿子对我说:“爸,那个宝宝好可怜!”
一旁的奶奶对他说:“你没看见他的妈妈多爱他,为了能让他多吃几口奶,他那么费劲地喂,长大了你就会知道,可怜天下父母心!”
听到这里,儿子不说话了,呆呆地看着那对母子……
点评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将来即将成为肥胖症或厌食的孩子,或者有可能患有强迫症的人。是的,到底饱和饿,要由婴儿自己的感觉说了算,还是要由这位妈妈认为的时间和定量说了算呢?然而,就算身边的奶奶,也会站在大人的角度来为这位妈妈开脱,在我们的价值观里,又有多少这样的大人,以自己的所谓爱无形中在强暴着孩子?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非爱行为”,即“打着爱的旗号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经验”。
所有的家长都爱他们的孩子,然而,他们都在以自己头脑中的那些好、坏、对、错,强硬地传递给他们的孩子,那时候,连他们都不知道自己的这些经验究竟哪一个是对的,是不是真正被孩子接受。他们只是一味地以自己的惯性逼着自己的孩子生吞下去。而他们的经验,往往来自于他们的生活经历,可是他们忘了,那份经历是他们的,不是孩子的,因为,经验与环境是配套的,环境变了,经验一定会随之改变。
长大后,有多少人习惯打扫剩饭?他们认为,自己必须为家中多余的饭菜负责,他们必须强迫自己多吃下那几口奶,只有这样,妈妈才会满意,自己也才能被家庭中所有成员所接受。然而,这些多余的能量被迫积累到身体的某些部位,形成赘肉。在性格上,也形成了急躁和自卑,因为他们的潜意识是不接受这些多余的奶水和剩饭的,然而,安全感和生存经验却逼着他们一定要吃下去——两个自我在打架,这就是愤怒、急躁。
在生活中,有多少父母都在用这种自认为的爱,在无意中强暴着孩子?他们忘了,孩子是最接近自然的,自然就是自己的感受。他们忘了,孔子的“食色性也”,是在说“饱和饿都是人类的本性,是人类自己的真实感受,任何人都无法取代。”
然而,连饱和饿都要由别人说了算,在这种条件下成长的一个人,他又怎么可能有自己的尊严,怎么可能有自己的界限?是的,他无法独立,在他看来,周围的一切都是要强迫他的,他必须逼着自己服从于外界,才会满足安全感。
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他是绝对的无助,必须百分之百地依靠大人来生存,也正因为如此,大人们便以自己的价值观,用爱作为代价来改造孩子,他们深知孩子失去爱便无法生存,于是,他们便以自己的特权一次次的让孩子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将一个本来活泼、自由、纯真与智慧的孩子改造成他们满意的样子,也就是说,他们拼命地让孩子成为别人,万万不可以成为自己。他们以为这样便可以符合社会的价值观,却不知道,就算孩子得到了饭碗,却失去了本然,像他们一样从此再也没有了自由与生动,为别人活着,而且总在抱怨和发作。
大人们普遍有一种焦虑,怕孩子有朝一日会失业,会被淘汰,因为他们怕自己这样,同时也对自己缺乏自信,于是,只有随波逐流才是安全的,符合大多数人的价值观才是对的。可是他们忘了,每一个人都是个单独成立的个体,都有与众不同的特质,这些特质完全可以发展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菲尔浦斯小的时候,如果遵从了母亲的愿望学法律,就不可能发展自己的游泳爱好,也正是由于母亲及时地放弃了自己的观念,他才成为了今天得到八块金牌的奥运冠军。
阿姆斯特朗在6岁的时候,穿着母亲刚刚为他换好的新衣服在雨天里跳舞,兴奋地大叫:“我跳到月亮上去了!“同时溅得浑身泥点子,可他的妈妈只对着他说了一句话:“别忘了从月亮上下来后回家吃饭。”
几十年后,他成为了美国登月第一人,回到地球上,记者问他最想说什么,他只是回答:“我最想回家吃妈妈做的饭!”
试想,如果换成中国的某些父母,是不是早就把那个在雨天里跳舞的孩子拉回家暴打一顿了?因为我们的观念认为“棍门出孝子”,于是认为打骂是正常的,却不知道,正是由于打骂,有的孩子被迫撒谎,有的孩子被迫让自己的身体长出一层绝缘的盔甲(肥胖),而且在他们的性格中会形成拒绝亲密关系的经验,因为最亲近的父母以打骂来体现爱,因此爱对他们而言,就是危险和疼痛。也因此会发展出他们也许一生都无法有真正的朋友或合作伙伴。
还有的父母,认为拼命地挣钱就可以有安全感,却不知道,正是因为父母一方的长期不在身边,导致了孩子的不安全感,他们的脑海里还没有形成金钱概念,只是认为父母在身边陪伴自己才安全,因此,他们被迫吃得很多,进而把自己的身体变为一个仓库(肥胖),当父母远离自己时,会从仓库中提取能量。
还有的母亲,总认为孩子不该太淘气,放学就要回家,不要和别的小朋友玩,出门就会有危险,因此而剥夺了孩子活动的权利,并且不惜用美味来控制孩子在她身边,他们认为孩子多吃、不离开自己就是安全的,自己才会满意,却导致了孩子疏懒的性格,也因此让孩子的身体积蓄了太多的能量而无法释放(肥胖和懒惰)。
有些老人,由于经过了战争年代和自然灾害的刺激,便把吃看作最重要的一件事,所以他们便把溺爱体现于让孙子多吃(肥胖),其实是表现他们自己的不安全感,是让孩子为自己当年的挨饿负责。然而,由于父母太忙,平时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便把孩子丢给老人,他们不知道,由老人带出的孩子,不是不太活泼和主动,就是过于懒散和任性,他们常常会走入两个相反的极端。因为他们接受到的是老人的心态,不是成人的互动。
更有些女孩子,从小因为得不到父母应有的拥抱,在天冷的时候没有及时的盖上被褥,或换上棉衣,于是她们让自己的身体自动长出一层“被褥”(肥胖),用以抗击寒冷。或者发展为极端瘦弱,却总渴求男人的拥抱,或发展成为购物狂。其实,她们只不过是缺乏父爱,进而要由老公弥补、替代,或通过自己对商品和钱袋的控制来满足缺失的关爱。
他们的儿子感受到父母这一切,便用多吃表达对父母的爱恋,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取悦家长”。
以上种种,都会造成一个孩子或成人的自卑和依赖,因为他/她早就与自己的感受切断,他/她已经忘了自己的肥胖、自卑、控制与暴躁是怎样形成的,难道真是他们的错吗?他们天生就已经知道必须多吃那几口奶吗?不!他们天性是自然的,是“食色性也”的,但他们无力抗争父母的经验,他们必须依靠着大人活下来,为此,他们必须满足大人们的一切,包括他们的不安全感和失职。
天下的父母都真正地爱着他们的孩子,然而,由于社会上普遍流行着的扭曲的价值观,让这些父母普遍感到不安,他们会不假思索地把这些种种的不安带入他们的亲子教育中,让孩子成为他们希望的那个样子。然而,看看现在社会上的青年,有几个人真正获得了成功,真正达到了父母当初的期望值?就算他们找到了工作,考取了大学,可大多数人对自己满意吗?能够与领导相处融洽吗?能够承担起家庭责任吗?能够在遇到挫败的时候重新站立起来吗?他们有自己的独立思维吗?有能力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或将来仍然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进而出类拔萃吗?
我们的家长,什么时候才能学会放下?放下自己的我执,自己的经验与观念?这些东西对现在的环境而言,都是不可靠、不中用的。否则那么多大学生失业、自杀、抑郁……难道不说明问题吗?就算家长们自己,难道真的在家庭和单位都很快乐吗?那么,为什么还要把这种不快乐的经验硬逼着孩子吞下去?这不是自以为是又是什么?
然而,对于这些既成事实的孩子或成人,或许你们在为肥胖症、自卑、挫败、无助和力不从心所困扰,或为急躁或没出息而自责,为愤怒无法释放而焦虑。但是,我要告诉你,请你一定要记得,你现在的力量已经是过去的几十倍,你完全有能力为当年那个无助的自己摆脱困境。过去,你都在为别人活着,现在,请你为自己活一次,真正地为自己的生命负责,而毋须再去满足别人的观念和安全感,你已经长大了,该到说不的时候了,人,是万物之灵,不应该成像那些马戏团的动物们一样,成为条件反射的产物,于是,你不妨试着学会舍,学会放下,学会爱自己,珍惜自己,所谓的慈悲众生,是先要慈悲自己这个众生!而不要再怨天尤人,父母已经尽力了,他们不是圣人,有权犯错,可是他们已经把我们养大,保证我们活到今天,并有机会去做上述事情,他们已经给我们留出了成功的机会,以后,就看我们自己了。
关注微信公众号:GT徒手健身俱乐部(gt-tsjs)获取更多的健康资讯,更多的健身技能!!!我们会有专业的教练在线解答你健身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