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儿童 身高(肥胖儿童身高)

文章目录:

孩子三个“肥胖危险期”体重超标,会影响身高和颜值,家长要当心

文|菁妈

01

孩子胖一点更可爱,孩子胖一点更健康,孩子胖一点才能长得高,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近26%,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超过10%!

肥胖和超重已经大大地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所以家长们不要觉得孩子胖一点才健康了!

每次做儿童保健的时候,如果发现孩子体重是中上,甚至是上等就要注意了,如果孩子的身高比体重长得慢,那更加要警惕,你的孩子离肥胖不远了!

02

《儿科学(第八版)》就提到引起肥胖的原因,主要是脂肪细胞数量的增多或者体积增大!

人体脂肪细胞数量增多主要在出生前三个月,出生第1年,11岁~13岁三个阶段!

也就是说这三个阶段是孩子的“肥胖危险期”,如果孩子在这三个阶段体重超重的话,那极有可能孩子增长的是脂肪细胞的个数,到了孩子长大以后再想减肥那是难上加难。

比如说孩子在这三个时期肥胖,他的脂肪细胞可能是10万个,如果在这三个时期孩子没有长胖,那他的脂肪细胞个数只是3万个,孩子脂肪细胞越多,想要减肥就越难。

孩子肥胖,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高,还会影响孩子的颜值

★肥胖会影响孩子内分泌的变化

孩子肥胖的话,血浆中的生长激素减少,睡眠的时候生长激素分泌高峰消失,在低血糖和精氨酸刺激下,生长激素分泌反应迟钝,直接影响到孩子身高的增长!

★肥胖的孩子容易出现性早熟

脂肪细胞会促进孩子雌性激素水平的增高,导致孩子骨龄提前,本来孩子能长到16岁的,但是因为骨龄提前了两年,14岁身高就定型了,也会影响到孩子身高的增长。

★肥胖会影响孩子的颜值

肥胖的孩子长不高,身上的肥肉又比较多,加上不喜欢运动,整个体型看起来非常的臃肿,孩子的颜值也会大受影响。

比如孩子小时候有一双大眼睛,但是却因为满脸的横肉把眼睛挤小了,把鼻子也挤得小小的,看起来五官也不好看。

★肥胖的孩子身高长不高,颜值受影响,孩子也容易自卑

比如同学们一起去跑步,肥胖的孩子跑得不快就成了最后一名,也容易被同学们排挤,被同学们嘲笑,孩子容易感到自卑。

作为家长一定要在孩子肥胖的三个危险期控制好体重。

三个肥胖危险期,家长做好四件事,有利孩子长高

1、一岁之前纯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相对于奶粉喂养来说,孩子更不容易发胖。

因为在吸吮母乳的时候,孩子其实在做体力活,一边喝奶,一边消耗能量,而且母乳中含有饱腹因子,孩子喝饱了一般就不愿意再喝了,喝母乳可以很好地预防孩子肥胖。

2、让运动变成孩子的生活方式

运动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孩子在一岁之前及时地让孩子多趴着,给孩子多爬,给孩子多锻炼,一岁之后孩子学会走路,每天带孩子户外运动一个小时。

让运动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把吃进去的食物转化成能量消耗掉,让孩子身体的脂肪消耗掉,变成结实的肌肉。

让孩子看起来更结实更挺拔,也能更好地刺激孩子身高的增长。

3、避免吃宵夜

建议孩子在一岁要完全地断掉夜奶,到了孩子两岁之后,睡前两小时最好不要吃东西,即使是喝奶也在睡前两个小时吃。

因为吃宵夜的时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睡眠,影响到身高,而且晚上吃宵夜,我们的身体没有办法消耗掉能量,会导致宵夜囤积在我们体内变成脂肪,导致肥胖。

4、从小正确地给孩子添加辅食

孩子在添加辅食的时候,一岁之前不放盐,孩子吃辅食的油尽可能是植物油,少给孩子吃过于油腻的食物,孩子的辅食多样化,才能给孩子提供多种的营养素。

而孩子的营养均衡,身体的脂肪才不容易堆积。

想要孩子通过吃东西长得更高,通过吃东西避免生病,推荐购买一本《儿童长高食谱》。

菁妈的女儿菁菁,今年也刚好上小学二年级,也是在长高的关键期,之前我做饭的时候孩子都不太爱吃。

于是就买了这本长高食谱回来,照着上面的食谱给孩子做菜,每一餐孩子都吃得很好,还说妈妈做的饭菜真好吃,而且照着上面的长高食谱做,孩子身高也长得比较快。

菁妈也跟好几个妈妈安利了这本长高食谱,因为这本书里面包含了上百道长高食谱,很多父母对于给孩子吃什么能长高是没有太多了解的,买回来就按照上面的食谱来做。

不仅仅有文字的教程,还有视频教程,家长每天做不同的菜做给孩子吃,孩子吃了就能长得更高。

而且还有孩子一些日常小病症的调理餐,比如假性近视,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等。孩子只有胃口好,吃得好,才能长得高。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孩子被100度开水烫伤,妈妈用一小时五字诀处理,医生:做得好

隐翅虫飞到孩子脸上,妈妈用3分钟处理法救了娃,医生:干得好

最新儿童“身高标准”来了,你的孩子追上涨幅了吗?

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于3月1日开始实行。与前一版本相比,大部分年龄段的儿童身高“标准值”有所增长。

目前,武汉医疗机构暂未接到在临床上“刷新”身高标准的通知。不过,担心孩子身高追不上“标准”的涨幅,有家长早早到医院咨询。对此,儿科医生表示:儿童身高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影响,家长可合理期待、密切关注、积极干预,尽可能帮助孩子长高。

01

儿童身高新标准

比武汉临床使用标准“微涨”

3月4日,武汉儿童医院门诊6楼,儿童保健科分诊台前,不少家长抱着孩子在候诊。

29岁市民张女士,当天正带着女儿来检查生长发育情况。孩子半岁以前每个月都要来做儿童体检,测量身高、体重和头围等数据,现在10个月大,每两个月来做一次儿童体检,对于孩子的身高和体重,全家人都十分关注。

在武汉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家长带着孩子在候诊。记者王春岚 摄

武汉儿童医院儿保科专家肖芳,多年来一直从事儿童保健工作。她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目前,她和同事在临床上使用的仍是“九市标准”。该版本由首都儿科研究所生长发育研究室制作,根据2005年九省/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数据研究制定,可参考年龄段为0—18岁。

肖芳介绍,自1975年开始,国家每隔10年组织对北京、哈尔滨、西安、上海、南京、武汉、福州、广州、昆明9个城市及郊区农村的儿童开展体格调查,从而得出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俗称“九市标准”),属于全国范围内较大的样本调查,比较符合我国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

“本次发布的新标准,与现在临床上采用的标准相比,大部分年龄段的中位数(即“标准身高”)有所上升。以6岁女孩为例,此前标准的身高中位数是116.6厘米,新标准达到117.5厘米,增长了0.9厘米;6岁男孩此前标准的身高中位数是117.7厘米,新标准达到118.8厘米,增长了1.1厘米。”肖芳认为,这与孩子们营养和运动的增加等因素有关。

02

宝宝才两岁

家长已在担忧身高

儿童保健科医生刘华在“儿童生长发育”门诊坐诊时,经常忙到没工夫喝水。“都说春天是长高的季节,家长很关注孩子身高问题,不少人带孩子来咨询。最近遇到最小的宝宝才两岁。”刘华说。

他介绍,这个宝宝是男孩,爸爸身高1.66米,妈妈身高1.58米,宝宝出生时身长50厘米,很标准。但会走路后,父母发现他比同龄幼儿偏矮,现在2岁1个月大,身高83厘米。查询儿童身高标准后,发现孩子处于同龄幼儿中的中下水平,父母都慌了神,忙来咨询:怎样让孩子长得更高。

“儿童生长发育”门诊受到家长热捧。记者王春岚 摄

“按照现行标准,2岁男孩的标准身高是88.5厘米,这个宝宝的确个头偏矮。询问平时生活起居发现,孩子体质较弱,1岁以后频繁生病,影响到生长发育水平,影响了孩子长高。”刘华说。

另一方面,儿童成年后身高与遗传、睡眠、营养、运动、情绪等多方面因素相关,但遗传因素影响较大。根据“男孩身高=(父亲身高 母亲身高 13厘米)÷2±5厘米”的公式推算,一般情况下,宝宝成年后身高将在1.64—1.74米之间,猛然窜成1.8米以上大高个的概率也不大。

因此,刘华建议这对父母调整喂养方式,设法增强孩子抵抗力,保证营养均衡、适当活动,尽最大努力帮他长高;平时给孩子做好身高记录,确保每个年龄段的身高增幅在正常范围内。

03

关注身高

这两个时段很重要

就在最新身高标准开始实行的前两天,2月底,一条新闻冲上热搜:#父母没重视15岁儿子最终身高1米53#,引发网友热议。

“在门诊中遇到过类似情况,孩子身高一直偏矮,家长认为孩子会‘晚长’,等到十五六岁才来咨询。结果一测骨龄,孩子已经没有长高空间了,此时再来加强营养和锻炼,作用也很有限了。”刘华说。

父母应当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孩子身高?刘华建议,最好每年记录孩子身高,关注增长曲线,尤其是两个快速生长期的身高增长趋势。

第一个快速生长期是0—3岁的婴幼儿时期。新生儿平均身长50厘米,在出生后3年时间内,身高会猛增45厘米左右。其中,第一年可以长高25厘米、此后平均每年长高10厘米。

第二个快速生长期是青春期前期,孩子个头会猛然拔高。女孩多在11—13岁之间,男孩多在13—15岁之间。这两年时间内,女孩平均每年可以长高7—10厘米,男孩平均每年可以长高8—12厘米。

刘华说,家长可以关注孩子每年长高的幅度是否在正常范围内,由此判断孩子生长发育水平;还可以通过调节饮食、睡眠、运动等,帮助孩子抓住这两个关键时段。一旦发现孩子的身高增长幅度低于正常范围,就应尽快就医排查原因。

04

医生提醒

这些指标也影响长高

“家长更关心孩子身高是否达标,却忽略了孩子的体重指标。其实,体重和体块指数(即BMI=体重÷身高²)也很重要。BMI可以反映体型匀称度,用来判断是否超重及肥胖。肥胖也同样会影响长高。”刘华说。

刘华对着身高标准,和家长分析孩子生长发育情况。记者王春岚 摄

他分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越来越重视儿童的营养水平,但有些孩子吃得好、动得少,明显偏胖。如果孩子过于肥胖,骨龄加速增长的风险会增高,“缩短”孩子长高的时间段,影响成年后的最终身高。肥胖的孩子还容易患高血压、高胰岛素血症、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留下健康隐患。此外,有些孩子还可能因为肥胖而影响心理健康,这同样也会影响孩子内分泌情况,进而影响到身高增长。

因此,他建议,家长在关注孩子身高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体重,定期监测骨龄,可每3—6个月监测一次身高和体重,每1—2年监测一次骨龄,“骨龄和身高匹配,孩子才能健康长高”。

来源: 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

肥胖易致儿童早发育 盯着身高不如管好体重

测算了孩子成年后身高只有172厘米,能打生长激素针让他长到180厘米吗?女儿八九岁就开始发育了,算早熟吗?能不能给开药抑制一下?8月22日上午,广东省首个儿童生长发育评估技术培训基地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正式揭牌。同期,连续举办了6届的“科学育儿嘉年华”再次开锣,记者随机采访现场家长,发现大家多少都有孩子生长发育方面的困惑和不同程度的焦虑。

面对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和家长的认识误区,儿童生长发育专业方面的医疗资源却相对匮乏。针对这一矛盾,儿童生长发育评估技术培训基地将为省内儿童生长发育专业从业人员提供系统化、同质化和标准化的监测评估诊疗培训,提高生长发育领域从业人员的整体能力,进而助力提高整个儿童群体的健康水准。

早熟多跟肥胖有关控制体重比药物更管用

珠江医院小儿门急诊主任、儿童保健专科负责人谢海瑞教授介绍,身高诚然是反映儿童健康与疾病状况的重要指标,“现在家长普遍关心两个问题,一个是身高达不到预期,一个是青春期发育太早。其实首先,身高不是你想要孩子长多高就能长多高,很多时候孩子没问题,是家长自己焦虑;而担心早熟,也不如先关注一下肥胖的问题。很多早熟都跟肥胖有关,控制体重比药物更管用。实际上现在孩子普遍进入青春期的年龄提前,家长也要有发展的眼光,不能拿自己小时候的生长情况来比照孩子。”谢海瑞说。

“即便诊断是矮小症或者早熟,也并不一定需要药物干预,对于生长发育来说,监测可能比药物治疗更重要。”谢海瑞提醒家长,如果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有任何疑问,要仔细听取儿童生长发育专家的意见,接受专业检查和评估,不要使用道听途说的偏方、保健品。如果医生评估正常,不需要医疗手段的干预,平时最应该做的是保障充分的睡眠和运动,这是孩子健康成长最关键的两件事。

监测生长很重要

青春期应半年看一次儿保

谢海瑞说,在过度关注身高、发育的同时,不少家长对于科学育儿也存在其他误区。比如认为孩子上小学之后就不需要定期做儿保。其实定期监测、评估生长发育情况真的很重要。

“很多家长在孩子幼儿园后就不太去看儿保医生了,其实儿保应该贯穿整个儿童周期,3岁以上至青春期的孩子建议一年看一次,进入青春期后可半年看一次。而广泛流传的‘生长曲线表’仅能提供一定参考,不可过分依赖。”谢海瑞表示,“门诊中会有不少家长提出要给孩子‘打生长素’,甚至在一些基层医院家长也会得到类似的建议。实际上生长素也是药,是治疗疾病的手段,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生长素还会有一定的副作用,比如引起甲状腺激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激发肿瘤等。所以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使用的。”(全媒体记者周洁莹 通讯员伍晓丹、韩羽柔)

来源: 广州日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