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师提醒:4种食物是肥胖的“催化剂”,能少吃一口也行
胖,是这个时代人人避之不及的问题。
肥胖就是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而呈现的一种状态。
在医学上,肥胖也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型肥胖。
单纯性肥胖多与遗传、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继发性肥胖与多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有关。
知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指出,中国的肥胖人口位居世界首位,拥有4320万肥胖男性和4640万肥胖女性。
人们常说“一胖毁所有”,其实,肥胖不只毁了美丽,还毁了健康。
很多人会有疑问到底多少斤算是肥胖呢?
BMI身体质量指数,它是目前世界公认的一种评定肥胖程度的分级方法。
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
成年人的BMI数值如果低于18.5即为体重过轻,18.5~24.99为正常,25~28为超重,28~32属于肥胖,而高于32则为重度肥胖。
营养师提醒:4种食物是肥胖的“催化剂”,能少吃一口也行
1、饮料
很多饮料中含有大量的添加剂和糖。
数据显示,喝了一瓶250ml的普通甜饮料,我们摄入的糖分可能高达10~20g。
而饮料中的蔗糖分解为大量葡萄糖,进入人体血液中,不仅会引起血糖飙升,也会引起肥胖。
而研究发现,一罐碳酸饮料的热量相当于跑4000米消耗的热量,等同于一下子吃了10大勺白糖。
2、蛋糕
蛋糕含有很高的热量,比如120克的芝士蛋糕中含有505千卡的能量。
长期食用会导致营养过剩,从而引起肥胖。
并且蛋糕上的奶油更是一颗“定时炸弹”,一般这些奶油都是自于氢化植物油,其中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让人肥胖的“效果”是平均脂肪酸的7倍,是饱和脂肪的3-4倍。
正常的脂肪人体的代谢时间在5-7天,而反式脂肪酸至少在15天。
3、加工的动物性食物
动物性食物本身就会增加脂肪堆积的几率,同时其中含有一种不可忽视的健康杀手就是激素,这些食品也被称为是“激素食品”。
激素食品就是在养殖、加工、生产等过程中加入了激素。
过量的食用激素类食品,在体内堆积,影响人体正常的代谢,导致激素紊乱,内分泌失调,从而引起肥胖。
4、奶茶
奶茶是很多人“爱不释手”的食物,尤其是很多女性。
而奶茶是高糖、高油、高热量,没有营养的食物。
一杯奶盖的热量大约为500大卡左右。
奶茶加的奶精,多由椰子油制成,会导致脂肪堆积,胆固醇升高。
因此,想要减肥第一件事就是要“戒掉奶茶”。
过度肥胖,会引起3大疾病“缠身”,要引起重视!
1、三高问题
体重一旦超标,体内的脂肪堆积,身体的代谢下降,血管像是“生锈”一样,身体会相继出现各种问题。
在40-50岁的肥胖者中,高血压的发生几率要比非肥胖者高50%。
肥胖也会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影响胰岛的功能,而胰岛是体内唯一可以降糖的组织器官,过度的肥胖,会出现永久性高血糖。
3、肝脏问题
数据显示,过多肥胖的人,患肝脏疾病的几率提升30%。
肝脏是人体糖,脂肪,蛋白质主要的代谢“工厂”。
当人体摄入过多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转化为脂肪储存在肝细胞内,肝脏会进行清理,而一旦脂肪太多,肝脏不能及时的清理,便造成了肝细胞内脂肪的蓄积。
因此,肝脏会慢慢的损伤,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3、肠道疾病
生活中不难发现,肥胖的人都是“大肚子”。
因为与身体的其他部位相比,腹部的肌肉抗拒脂肪的能力非常弱,所以脂肪会很容易堆积在腹部。
肥胖者肠道的蠕动能力,消化能力下降,体内的膳食纤维相对较少,会引起便秘,消化不良等。
长期会破坏肠道内环境,导致肠道菌群失衡,诱发炎症,肠道癌变等。
生活中,合理的控制体重,做好“四个不”!
1、不熬夜
研究发现,每晚只睡3-4小时的人,相比每晚睡眠时间在7-9小时的人体重超重的可能性会增加73%。
而睡眠不足的人每天要平均要多摄入300卡的热量,所以说熬夜相当于加了半顿餐。
此外,长期熬夜身体的生物钟紊乱,代谢脂肪的能力降低,也会引起肥胖。
2、不吃宵夜
在睡前2小时最好不好进食。
人在睡觉的时候,血液循环代谢速度降低,肠胃也处于休息状态。
如睡前吃夜宵,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而食物也不能完全的消化,会引起肠胃疾病,脂肪聚集体内,引起肥胖。
最好不要吃夜宵,如加班时刻选择一些好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含膳食纤维高的食物。
3、不忧郁
良好的情绪,可以提高和协调大脑皮层和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身体的代谢排毒能力强,使人精神饱满、精力充沛。
对于减肥的人,情绪更是重中之重,有良好的情绪,对减肥也会更有自信,体重自然会慢慢的下降。
一个好的情绪是健康的基础,所以每天保证乐观积极的态度。
4、不久坐
长期久坐的人,基础代谢率会明显下降,身体消化的热量也会减少,容易导致脂肪囤积。
运动是减肥的必经之路。
有氧运动能燃烧脂肪,消耗热量,长期坚持可达到减肥的目的。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你了解人造奶油吗?它对人健康的危害切切不可小视
吃添加有奶油的面包、糕点,如生日蛋糕,在我国现在很时尚。殊不知其中的奶油,很多是人造奶油!
上一世纪50年代未期,欧美国家为解决抹面包用的奶油供应不足,开发出人造奶油。人造奶油的主要成分是反式脂肪酸。当时认为人造奶油还有能克服奶制品含有的饱和脂肪酸引起冠心病的弊端。但没有料到的是,不久便发现,常吃人造奶油的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反而更高。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是反式脂肪酸在作怪。
反式脂肪酸的特点
反式脂肪酸是由植物油经过加工使结构部分氢化产生的脂肪酸,因为天然的顺式结构被人为的异化成了反式结构,故得其名。添加反式脂肪酸的食品味道香浓,口感诱人,且具有耐高温、稳定性好、耐储存、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因此,长期以来,反式脂肪酸不只被世界各国的食品制造商制造人造奶油,用于代替黄油、奶油,还用来代替猪油、牛油等,添加到许多加工食品中。见下图:
反式脂肪酸对健康的危害大
1976年,美国在对12万余名女护士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过量摄入反式脂肪酸增加冠心病的发生风险,且与食用量成正比。上一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人经过长达八年的流行病学随访发现,如果妇女将反式脂肪酸摄入量降至2%,冠心病的危险性可下降53%。欧州8国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则表明,反式脂肪酸除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外,还增加女性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已经证实,反式脂肪酸在体内要经过51天才能被分解排出体外,能导致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增加患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会引起血管碎片破裂,引发毛细血管堵塞,造成心源性猝死。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每天摄入5克反式脂肪酸,心脏病的发生发生风险即增加25%。人造奶油还增加肥胖和儿童糖尿病的发生风险。研究表明,如果每天摄入量超过10克,9年内腰围就将平均增长7厘米,体重增加6-7千克。
最近有研究表明,反式脂肪酸干扰必须脂肪酸代谢,进而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及神经系统健康,增加孩子的学习和记忆障碍。2006年美国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反式脂肪酸有增加妇女不育的风险。
因此,有人说,反式脂肪酸对健康有百害无一利,其对健康的损害胜过饱和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在国外受到抵制
随着对反式脂肪酸危害认识的加深,近二三十年来,在欧美许多国家,人们对人造奶油的征伐已闹得沸沸扬扬。
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应尽量控制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使用量,最大使用量最好是其提供的能量不超过一天总能量的2%。2003年丹麦政府首先规定,膳食中反式脂肪酸的使用量不得超过所含脂肪的2%,接着荷兰、德国等欧州国家也相继对反式脂肪酸在食品中的使用采取了限制的政策。美国纽约市政府已经提出,禁止在餐饮部门使用含有反式脂肪酸的奶油与黄油,违者最高处以2000美元罚款。
我国的情况怎样?
在我国,有人士称,从总体上看,现在居民通过食品摄取的反式脂肪酸的量,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所以,至今有关部门尚未正式出台对其限制的规定。然而,由于我国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差异很大,城市里一些生活方式西化的富裕阶层人士及其子女的反式脂肪酸摄入量,仍然值得注意。尽管现在尚缺乏详尽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但可以估计到,那些在每天下午茶时吃一块奶油点心的白领青年人,以及每周1-2次光顾洋快餐店吃洋快餐的儿童,摄入的反式脂肪酸提供的能量,肯定远超过一日总能量的2%。
而且,特别令人警惕的是,由于人造奶油价格远低于天然奶油等原因,我国的食品加工企业在食品中使用反式脂肪酸有越来越多的趋势,以致让人在购买糕点、面包等许多加工食品时难以躲避。
要学会识别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及其制品有很多变名与异名,比如,加在点心中的,叫人造黄油或起酥油;加在生日蛋糕和面包中的,叫人造黄油、人造奶油;加在巧克力中的,叫代可可脂。一些即冲型营养麦片和奶茶中的奶精,以及咖啡伴侣中植脂未,都含有反式脂肪酸成分。它还可能存在于巧克力派、色拉酱、炸薯条、油酥饼、方便面、饼干、炸鸡块、冰淇淋、雪糕、爆玉米花中。
由此可见,为了健康,我们就应该远离反式脂肪酸,尽可能少吃含有氢化植物油的食品。
反式脂肪酸及其制品名称变异多,有反式脂肪、人工黄油、人造奶油、人造脂肪、食用氢化油等。因此,消费者在超市购买加工食品时,就应该仔细观察外包装上的配料表,要注意识别是否有其存在。
凡标示有"反式脂肪"(见上表)、"精制"、 "精炼"、 "氢化"、"氢化油脂"、"人造油"、"人造脂肪"、"植物黄油" 、"植物奶油"、 "精制猪油"等字眼的产品都表示含有反式脂肪酸,便应尽量少买、少吃,最好是干脆不买、不吃。
(图片取之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如果你想阅看更多的有关营养的作品,就请在"百度"下载"今日头条"APP,点击我的头条号"营养学教授刘政"。
刘政 主任医师。上世纪八十年代留学日本,从事营养保健工作30余年,出版专著九部。
祝各位健康快乐!
作者:小罡
审修:刘政
常吃“人造奶油”容易胖,原来是氢化油在作怪
现在的小孩子可比我们小时候幸福多了,单说零食就比我小的时候丰富得多,超市里花花绿绿的零食摆满了一排排货架,糖果、饮料、冰淇淋、膨化食品、蜜饯……哪一样看起来都是那么诱人。
据我的观察,家长带着孩子逛超市,总要给孩子买上点儿零食。大部分家长都是让孩子自己去挑喜欢吃的东西,然后再为孩子付账,却很少有家长关注孩子到底买的是什么品种,里面都加了哪些东西。
我有一个同学,非常宠爱自己的儿子,孩子爱吃零食,喜欢吃什么就给买什么。结果,孩子还不到10岁,体重已经超过100斤了,是个十足的小胖子。我知道后就劝他少给孩子买零食吃,就算偶尔买也必须挑选比较健康的零食,不能盲目地买。市场上很多零食都是用氢化油加工出来的,孩子吃多了,会影响发育。
你买的食品里有氢化油吗?
大家可能对氢化油感到陌生,氢化油不同于我们吃的各种植物油,也不同于动物油,它的全名叫氢化植物油,是一种人工油脂,是普通植物油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通过加氢催化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形成的产物。因生产工艺、技术、成本等原因,某些氢化植物油未达到完全氢化的标准,因而含有一定的反式脂肪酸,吃了对健康十分不利。但用氢化油加工成的食品保质时间长,口感细腻,酥松好吃,所以,在食品行业里氢化油的使用非常广泛。只不过很多时候,氢化油的名字不会直接出现在食品的配料表里,而是被很多“好听”的名字所取代——有时候是“人造奶油”“奶精”,有时候是“人造黄油”“起酥油”,有时候是“代可可脂”“植脂末”,有时候是“精炼植物油”……如果有查看食品配料表习惯的朋友,相信对这些名词不会感到陌生。
氢化油并不是健康的食品成分,它只能改善食物的口味,却不能提供营养。相反,因为含有成分众多的反式脂肪酸,会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有人甚至把它的诞生说成“食品史上的灾难”。
氢化油可能致早衰
曾有位叫摩根的美国导演,为了拍一部关于健康食品的电影,一日三餐吃的都是用氢化油加工的食物。30天后,他的体质严重下降,体重增加了20多斤,胆固醇和血压都大幅升高,还动不动就觉得胸闷气短,疲倦不堪。
人的身体不能吸收氢化油,也没有办法将它排出体外,只能放任它附着在细胞或血管壁上。经常吃氢化油食物的人非常容易发胖,血液也比一般人黏稠,所以特别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严重的还会过早衰老。
另外,氢化油还会阻碍胎儿和儿童的生长发育。然而,绝大部分小朋友在买零食时,都不会去想食物成分中会不会有氢化油。
考虑到氢化油对健康的巨大危害,美国、加拿大、法国、荷兰、瑞典等国家,已经开始禁止或严格限制在食物中使用氢化油。目前,在我国的食品加工中,氢化油的使用还非常普遍。但从2013年1月1日起,凡是食品加工过程使用了反式脂肪酸的,都必须在食品包装的食物成分表中标注反式脂肪酸的含量。
减少氢化油摄入,从查看食品配料表做起
要避免摄入氢化油,在超市或商店里买东西,要特别留神下面这些食品:香酥饼干、起酥面包、奶油蛋糕、各种派、馍片、薯片、奶精、奶茶、咖啡伴侣(包括带有咖啡伴侣的咖啡)、巧克力、速冻食品。
如果它们的配料表中出现了:氢化植物油、人造黄油、人造奶油、植物奶油、植物黄油、植物起酥油、食用氢化油、精炼植物油、代可可脂、植脂末、麦淇淋、乳化油、起酥油等名称,就要小心了。买之前先问问自己,是要身体健康,还是要美味。
将氢化油的“家族成员”一一记住,的确有些困难。但只要从现在开始,养成买食品看配料表的好习惯,很快就能摸清氢化油家庭成员的底细。如果觉得麻烦,记住这个原则就可以了:名字越复杂的油,越需要当心。
食品生产厂家不会把配料的具体比例标注在产品包装上,人们可以根据各种配料的排列顺序,粗略地估计一下手里的这份食物到底用了多少氢化油。在配料表里,越是排在前面的东西,在食物中占的比例就越大。
贴心小妙招
西式餐厅是氢化油的重灾区:西式快餐店、西式糕点店会比较多地用到氢化油,像炸薯条、奶昔、沙拉酱、派、蛋挞……很多都是用氢化油做的。这就是为什么经常吃西式快餐的人容易发胖。当然,不是所有的西式快餐店、糕点店都会使用氢化油,也有使用纯奶油的,但纯奶油以饱和脂肪酸为主,多吃也无益健康。建议平时要多留意这方面的信息。
氢化油,种类多,看油名,要仔细。
名称复杂需当心,配料表上有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