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联手向肥胖宣战!2025中国肥胖大会系列项目正式启动
来源:环球网
2月27日,由中国肥胖联盟学术支持,搜狐健康媒体支持的“2025中国肥胖大会(COC2025)暨中国肥胖科普大会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同时,《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巡讲项目的首站也于当日正式启动。
与会嘉宾合影(主办方供图)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张忠涛副院长在指南巡讲项目的开场致辞中表示,2024年10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正式印发了《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以下简称,指南),开启了我国肥胖症医学诊疗的新局面,对于提升我国肥胖症诊疗的规范化水平、促进多学科协作、提高治疗效果及改善健康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了使指南能够更好地指导肥胖症临床实践,提升不同地域多学科临床医生肥胖症诊疗同质化水平,中国肥胖联盟学术平台启动《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巡讲项目,围绕肥胖症基础理论、流行特征、临床诊断、干预治疗、多学科诊疗模式等重点内容,采用授课和讨论、线下和线上等多种形式开展。当日举行的巡讲项目上,与会专家分别从肥胖的基础理论、诊断、治疗方案等多个角度对该指南进行阐释,并进行了丰富的病例讨论。
当日下午,由中国肥胖联盟、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医师协会减重与代谢专科医师分会以及相关学术组织联合主办的中国肥胖大会(COC2025)启动仪式拉开帷幕,中国肥胖联盟主席团专家分别介绍今年大会各分会场的设计规划及亮点,预示着备受瞩目的2025中国肥胖大会正式进入筹备阶段,大会将于今年8月15-17日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
作为中国肥胖大会面向公众端的新板块,本次会议还正式启动了中国肥胖科普大会,其中包括两个项目,一是减重科普视频大赛,二是健康减重挑战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张鹏教授指出,这次活动不仅要积极鼓励医务人员做科普,还鼓励医生带领有减重意愿并行动起来的肥胖人士组队参见减重挑战赛。以往很多朋友尝试过各种减重方法,却因缺乏科学指导和持续动力而失败。我们举办中国肥胖科普大会暨减重公益挑战赛,就是为大家搭建一个医生指导,全民参与,科学互助、充满激励的减重平台。
肥胖危害多 专家:中国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助患者管理好体重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上海3月4日电 (记者 陈静)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今年的主题是“改变系统,拥抱健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李小英教授4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肥胖是一种可治疗的疾病,可通过长期、有效的医学手段管理。
这位专家指出,肥胖与多种疾病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一个人肥胖,罹患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的风险会明显增加。肥胖可能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肥胖还可能导致骨关节炎,因为体重增加会使关节负重,导致关节损伤。如果控制好体重,上述所有与肥胖相关的疾病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肥胖的主要致病因素类似——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饮食结构变化、能量消耗减少、生活节奏紊乱等。”李小英指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的患病率呈现增长趋势。他介绍,中国人的肥胖特点与西方人存在差异:中国人的BMI诊断标准与西方不同。中国的肥胖BMI(身体质量指数)≥28 kg/m2属于肥胖,西方则是≥30 kg/m2;超重的BMI标准中国是24-27.9 kg/m2,西方是≥25 kg/m2。李小英指出,这种差异是根据肥胖导致的危害和相关合并症来判断的。如果用腰围来判断,中国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85厘米,即可判断为中心性肥胖,即为腹型肥胖,腹型肥胖是一种危害更大的肥胖类型。在我国,有近三成的成年人为腹型肥胖。
肥胖是不是疾病?“目前,关于肥胖是不是疾病的定义,正处于逐渐清晰并达成共识的阶段。”李小英介绍,如果没有出现明显的肥胖相关合并症,这种情况被称为“临床前期肥胖”;当BMI≥28 kg/m2且伴有至少一项肥胖相关合并症或代谢异常时,可以定义为“临床肥胖症”,此时,患者更需要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尽早进行医学干预。
“肥胖的本质是体内脂肪的积累增加。”李小英解释,脂肪在体内的储存是一种高效的能量保存方式:脂肪在相同的体积下可以储存更多的能量。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看,这种能量储存方式在食物匮乏的环境中是非常有效的,可以帮助人类生存和繁衍。但现代社会与过去完全不同。现代社会食物丰富,能量摄入过多,而能量消耗减少,导致肥胖问题日益突出。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人的饮食变得更加丰富,食物种类增多,热量摄入逐渐增加。与此同时,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日常活动量明显减少。”李小英指出,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之间的不平衡是导致目前肥胖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
目前,医学上提出了“长期体重管理”的概念。对此,李小英教授解释,提出“长期体重管理”的原因在于,很多人在减肥过程中,一旦停止减肥措施,体重就会迅速反弹,甚至比减肥前更重。他指出,体重管理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如果你在一段时间内成功减重,但随后停止了相关措施,之前的努力就会白费;同样,虽然减重可以降低疾病风险,但如果体重反弹,风险又会增加。”
如何实现长期体重管理?李小英教授建议保持饮食平衡,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左右是比较合理的。如果能做到每天进食七分饱,实际上对体重管理会有很好的长期效果。生活作息要有规律,因为熬夜的人往往更容易发胖,生活节律紊乱会导致饮食习惯也变得不规律。“还有压力问题,人们常说‘压力肥’,无论是工作压力,还是生活压力,都可能导致肥胖。”他指出。
“传统口服减重药物的减重效果有限,一般只能达到5%-7%的减重幅度。对于体重100公斤甚至更重的患者来说,这样的减重效果并不明显。”这位专家告诉记者,近年来,一些创新药物的出现,尤其是双靶点GIP/GLP-1类药物,为肥胖治疗带来了显著改变。这类药物可以使肥胖患者的体重下降比例达到20%,甚至更多。这从根本上改变了肥胖治疗的现状,使药物成为体重管理的有效工具。“如果单纯依靠药物,停药后患者如不继续生活方式管理,就会面临反弹的问题。”他直言,在药物减量和停药阶段,生活方式管理尤为重要,以防止体重反弹。
据悉,近年来,肥胖的诊断和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5年前,很少有医院开设专门减重门诊,内科医生主要依靠药物治疗,当时并没有非常有效的减重药物,因此很少有肥胖患者到医院就诊。手术治疗虽然存在,但数量较少。近5年,越来越多的肥胖患者开始寻求医疗帮助。他以自己所在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为例介绍,该院现在开展的肥胖治疗模式被称为“体重管理综合治疗”:线下多学科联合诊疗,同时结合线上管理。减重门诊量需求很大,线下以内分泌科为主,采用MDT(多学科联合诊疗)的形式;有内分泌科的专科医生、营养师,还有健康管理师。在三个月期间,通过健康管理师和营养师在线上平台上对肥胖患者进行指导和教育,管理好体重。
在采访中,李小英介绍了“中国内分泌代谢科医师肥胖诊疗联盟”。目前,该联盟已经有100多家成员单位,预计到2025年可能会扩展到300家-500家。“联盟单位采用统一规范的门诊诊疗模式来管理病人,同时搭建线上体重管理平台。线下和线上结合的体重管理方式能够对病人进行长期的体重管理。”他指出。
如何防控肥胖?李小英指出,要让更多人知道自己是否属于肥胖,并认识到肥胖带来的危害;专家提供一些具体的体重管理办法,从源头上控制一些与体重相关的影响因素非常重要。此外,他认为,管理好体重,就能管理好慢病;管理好慢病,就能为国家节约大量医保支出。(完)
2025“世界肥胖日”中国肥胖防控培训会成功举办,71万人参加
2025年3月4日“世界肥胖日”之际,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西安交通大学全球健康研究院、国际肥胖与代谢性疾病研究中心推动约100个国内外机构合作,组织了2025年“世界肥胖日”——中国在行动系列活动,旨在推进中国肥胖防控工作,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促进健康中国建设。2025年“世界肥胖日”的主题为“推动系统变革,塑造健康人生”。
作为该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世界肥胖日’中国肥胖防控培训会” 于3月2日成功举办,人民日报健康端等直播。全国71万人在线参加,体现了社会各界对肥胖问题的关注。会议旨在增强全民对肥胖问题的关注,普及科学管理技能,推动建立长效防控机制。会议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肥胖防控的科学研究、临床实践和健康中国行动下的肥胖管理策略展开深入讨论。
会议由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全球健康研究院院长王友发主持。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副主任委员、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何更生主持会议的问答和总结环节。
会议首先播放了合作团队专门制作的2025年“世界肥胖日-中国在行动”主题宣传片,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领导者,包括世界肥胖联盟现任主席和前任主席、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和12位不同学会及分会的主任委员共同呼吁,全社会关注肥胖问题,“推动系统变革,塑造健康人生”。
王友发教授介绍了“世界肥胖日”的宗旨,2025年世界肥胖日-中国在行动的十方面活动,包括“世界肥胖日”高峰论坛,2025《世界肥胖报告》发布和2024年中国肥胖研究十大成果评选等,并回顾了自2022年以来的每年世界肥胖日-中国在行动的部分工作成果。
在嘉宾致辞环节,世界肥胖联盟(WOF)主席Simón Barquera、中国人口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健康中国研究中心秘书长陈佳鹏、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梁晓峰等先后讲话。他们高度肯定了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西安交通大学全球健康研究院等机构自2022年起推动举办的“世界肥胖日”中国高峰论坛等系列活动的重要作用,并强调政府、国际组织及社会各界应携手推动肥胖防控工作,包括促进食品系统优化、健康城市规划、食品监管强化及医疗资源公平分配等系统性变革,以构建更健康的社会环境,为下一代打造可持续的健康未来。
会议包括了8个学术报告,涵盖了肥胖防控的多个关键领域,尤其是临床治疗,相关跨学科知名专家围绕中国肥胖流行趋势、诊治策略及干预措施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控中心副主任王丽敏分析中国慢性病疾病负担与主要风险因素。北京安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周迎生探讨了肥胖的危害本质及“三高”防控策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张俊清介绍体重管理的生活方式干预方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罗樱樱做了《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版)》要点解读。中山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陈燕铭探讨了肥胖临床治疗中医生和患者的角色。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崔巍分享了肥胖多学科诊治方法。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教授李红娟分享了以代谢健康为导向的综合运动模式。北京大学儿少卫生研究所所长宋逸分析了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流行状况与干预措施。这些报告涵盖从流行病学分析到精准医学管理,再到运动干预实践的多个层面,为参会者提供了前沿科学知识与实用指导。
专家们强调,肥胖作为与很多重大疾病密切关联的复杂慢性病,需采取综合性防治策略。肥胖管理的主要策略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及代谢手术,并需结合精准分型与分级管理(筛查、评估、分级、干预)优化干预方案,提升治疗效果。此外,临床实践中应该加强多学科协作,运动干预则需以代谢健康优先为导向,采用有氧联合抗阻训练,结合F.A.C.E方案(健身Fitness、活动Activity、热量控制 Calorie control和教育Education)优化身体成分,兼顾长期体重维持与身心获益,确保体重管理的长期效果。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需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肥胖特点制定分层干预策略,完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在问答环节,专家们围绕“如何从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的角度推进肥胖防治的医防融合”展开讨论,为卫生从业者及公众提供了专业建议,强调需探索个性化治疗方案,积累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公共卫生策略优化干预;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协作,整合人力物力资源,推动分层干预,提升防控覆盖率和长期管理效能。在儿童肥胖防控领域,建议发挥好校医的关键作用。
培训会传播了肥胖防控知识,促进了多学科合作,共筑健康防线。未来需要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应对肥胖挑战,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3月4日上午,合作团队将组织线上2025年“世界肥胖日”中国高峰论坛,由人民日报健康端等对社会开放直播,欢迎各界人士参加!
见下3月4日高峰论坛的二维码;会议提供注册营养师学分。(获取方式详见第二轮会议通知)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相关链接
- 第二轮会议通知:2025年3月4日“世界肥胖日”中国高峰论坛,欢迎各界人士参加!
排版丨孙美晨
责任编辑丨张建端 苟波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全球健康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