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过大年⑦|如何预防春节长胖及节后综合征?专家为您支招
00:00
编者按:今年春节假期,红网·燃青年工作室每天将推出一篇科普稿件:春节小朋友该牢记哪些注意事项,如何健康饮食,怎么打破“每逢春节胖三斤”的魔咒?过一个团圆美满健康的春节……和专家一起健康过大年。
春节假期即将结束。
春节期间,人们免不了大鱼大肉、高油高糖之类的食物,再加上作息不规律,出现体重增长及节后倦怠乏力的情况也是很常见的。
那么,如何预防“每逢春节胖五斤”及倦怠、食欲不振等这些节后综合征呢?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孙艳提醒,要注意调整心态,搭配清淡的饮食,并适量增加有氧运动。
适当补充膳食纤维、益生菌
由于疫情的影响,我们更多的是待在家里,高油高脂以及高糖的食物,可能是吃得比较多的,那么体重的增加也是在所难免的。为了尽快恢复之前的体重,建议适当地补充一些膳食纤维,消化功能不好的人群可以人为地补充一些益生菌,对肠道进行调理,促进排便,也可以促进多余的脂肪排出。
多吃蔬菜
可以多吃一些蔬菜,每天的蔬菜量,最好能够超过一斤。还可以额外地每日补充一片21金维他,这些都有利于体重的控制。
像鱼肉、炖汤、火锅这类食物建议适量摄入就好,不要吃得太多;如果饮酒建议饮红酒比较合适,白酒啤酒尽量少喝或者是不喝。
睡前泡泡脚
春节期间熬夜较多,上班以后会难以适应早起,那么,建议大家在临近假期结束的时候,尽量早一些上床,如果睡不着,可以晚饭后散散步,睡前泡泡脚,上床后戴上遮光眼罩,听听音乐等,可以帮助促进睡眠。
适当增加一些运动
春节过后建议大家适当地增加一些运动,比如爬山、慢跑、跳绳等等,都是非常好的运动,因为通过运动可以兴奋神经,更快地驱散不良情绪,改善精神状态,帮助我们更快地投入到工作状态。
健康 | 服药不对,疗效差几十倍!这11类常用药,应该这时候吃
注意了!在中国网官微后台回复相关关键词:“养生”、“实用”、“八卦”…可以看到更多内容!
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都会用到很多药物,而药物使用时既要严格遵守剂量规定,还要讲究正确的服药时间。
同一种药物,同样剂量,对同一个体,不同的给药时间,疗效和不良反应也大不相同,有时可能相差几倍,甚至是几十倍。
11类常用药物最佳服用时间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唐敏2016年3月在西南医院官方微信号发文,介绍了11种常用药物的最佳服用时间:
1
降糖药
磺脲类降糖药如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美脲及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等,宜餐前半小时服用。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暂,应在餐前5-20分钟口服,餐前半小时或进餐后给药可能引起低血糖。
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与吃第一口饭同时嚼服效果最好,如在饭后或饭前过早服用,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二甲双胍对胃肠道有些刺激,故宜在餐中或饭后服。
2
抗高血压药
一般来说,血压在清晨和下午时最高,晚间最低。每日一次给药的长效降压药或缓控释制剂,以早晨7~8点服用为宜,如氨氯地平、培哚普利、氯沙坦、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硝苯地平控释片等。
短效降压药每日两次给药,早晨7~8点及下午2~4点服用为宜,如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硝苯地平片等。
3
他汀类调脂药
调脂药物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宜晚上服用,因肝脏合成胆固醇峰期多在夜间,晚餐后服用有利于提高疗效。
4
抗抑郁药
抑郁、焦虑、猜疑等症状,常表现为晨重晚轻,适合清晨服用: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
5
非甾体抗炎药
应该餐后服用,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如阿司匹林(肠溶片除外)、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贝诺酯、吲哚美辛(消炎痛)、尼美舒利、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
6
骨质疏松症药物
口服双膦酸盐药物如阿仑膦酸钠,宜早晨空腹服用,服药半小时内避免躺卧,以减少对食管的刺激。因骨质疏松症患者常服的钙剂和维生素D,会干扰双膦酸盐发挥药效,必须间隔至少半小时后再服用。
7
维生素类药、钙剂
维生素及复合维生素如善存、善存银、21金维他等宜餐后服用,有利于吸收。钙剂宜睡前服,因人血钙水平在后半夜及清晨最低,睡前服用可使钙得到更好的利用。
8
胃药
抑酸药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尼替丁等,宜空腹或睡前服用。
促胃动力药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宜餐前服用,有利于促进胃蠕动和食物排空,帮助消化。
抗酸药如铝碳酸镁、铝镁二甲硅油等,宜餐后1小时及睡前服用。
9
平喘药
哮喘多在凌晨发生,平喘药如氨茶碱、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丙卡特罗等)、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钠等),宜在睡前半小时服用,至凌晨时血药浓度最高,疗效较好。
10
激素类药物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强的松)、甲泼尼龙片(甲强龙)、地塞米松等,宜将一日剂量于早晨7~8点服用(早餐后),因为人体内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呈昼夜节律性变化,分泌的峰值在早上7~8点,此时服用可避免药物对激素分泌的反射性抑制作用,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的抑制较轻,可减少不良反应。
甲状腺激素如左甲状腺素,宜早餐前空腹服用。
11
催眠药物
催眠药起效快的,如水合氯醛,需临睡时服用;起效慢的,如苯二氮卓类,如阿普唑仑、艾司唑仑片(舒乐安定)、地西泮片(安定)、硝西泮、佐匹克隆片等需睡前半小时服用。
最后记住:服药的3大原则
“一天三次”不代表随一日三餐服用
在我们接触的药品中,药品说明书上经常有“一天三次”的服用方法。人们通常把“一天三次”理解为按早、中、晚3餐饭的时间服用。
有些药物确实是参照三餐来服用,如降糖药、调脂药、胃药等。这是因为这些药物的药效都和吃饭密切相关的。但大多数药物的一日三次并非这样用。
北京医院药学部病房药房老师梁晓丽2017年2月在北京医院官方微信发文指出,“一天三次”是药物学家根据实验测定出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速率后规定的,但并不代表按照吃饭习惯的一天三次。
例如抗生素类药物,如果按照多数人的吃饭习惯,早上7点、中午12点、晚上18点服用,间隔时间就分别是5小时、6小时和13小时,这样会使血药浓度白天高、夜晚低,杀菌作用只在白天发挥功效,到晚上细菌又会大量繁殖,很容易造成细菌耐药,本来有效的药物也会减效,甚至失效。
一般理想状态下,应为早上6点1次、下午14点1次,晚上22点1次。或者基本上按照这个时间段来调整。
并不是所有药物都餐后服用
很多人都听说过不能空腹服药,会伤胃,但其实并不是所有药物都必须在餐后服用,而且有的药物必须要空腹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副主任药师金锐2019年7月在微信公众号小大夫漫画发文指出,3类药物必须空腹服用:
肠溶片、肠溶胶囊。因为肠溶片必须要在肠内释放,如果吃完饭再吃,会在胃里消化;
以保护胃粘膜为主的药物。如硫糖铝混悬液、硫糖铝咀嚼片等;
易与食物发生相互作用的药物。如治疗骨质疏松的阿仑膦酸钠等。这种药物必须与食物错开半小时服用。
有相互作用的药物要分开服用
有些药物一起服用时,会因为相互作用而影响药效。
如蒙脱石散和其他药物应分开服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西药剂科临床药师张超2018年6月在微信公众号京城药师发文指出,止泻药蒙脱石散口服后不被吸收,覆盖在肠道表面,吸附致病菌、病毒等,但是也正是由于其具有吸附作用,与其它药物合用时,可能影响其他药物药效,应间隔至少1小时。
大/家/都/在/看
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调研
刚刚,国航回应“女子大闹机舱”事件!但网友还在问这个问题…
声音 | 外籍身份不是违法抗法的护身符
(来源:健康时报)
主编:刘倩
本期编辑:黄瑞涵(实习)
本期校对:牛慧颖
“灰指甲”自己好了—营养篇
偶尔的一次身体的改变,让我对营养学刮目相看。之前左手食指的指甲盖发白一直困扰着我,厉害的时候指甲盖和肉是分离的,在公共场合,手是不敢拿出来的,很痛苦。想想也有10多年了,看过医生,说是灰指甲、真菌感染等,尝试过各种办法,吃灰黄霉素(吃一瓶后就不敢再吃,吃完后头疼,怕吃坏了肝脏,断断续续的吃过几次)、用醋泡、用治疗灰指甲的药水,用治疗甲癣的药膏等等。大医院治不了,想找偏方,去了个小医院,小医院给我开了药,一盒3片药130元,那时的工资才800多,可一咬牙还是买了几盒,可这药吃了似乎指甲有好转的迹象,可不吃又恢复原状,忘了什么药了,时间太长了,最后还是没好。后来怕吃各种药会带来其他疾病,就放弃了。
2019年我在外地做安全的四评级评价,过后几个月,我竟发现我手奇迹般的好了,我在想是什么原因呢?之前吃过21金维他,手也有改善的迹象,可一停就恢复原状,我恍然大悟,我手这样是因为缺营养,在评级评价的这段时间吃的样数多,营养补齐了(中午街道管饭,虽然都是家常菜,但每次都有10几个菜)。自此我改变了饮食习惯,开始关注营养学,手指甲一直处于良好状态。
一天闲来看书架上的书有没有能“断舍离”的,竟然发现还有一本营养学基础,是大学教程,于是读了起来。
营养,是指人体摄取食物,经过体内的消化、吸收和代谢,利用食物中的有益物质来满足生理需要的生物学过程。食物中有一定生理功能的成分称为营养素,现在营养学把营养素分为六大类: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和水。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营养价值,自然界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含有人体必须的所有营养素,因此人体必须每天进食多种食物,才能摄取数量充足、比例适宜的营养素,如果某种营养长期摄入不足或过量,都有可能给机体造成危害或疾病。我之前的指甲发白,就是因为缺少了维生素引起的。
我国经典著作《皇帝内经》中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素,居首的就是蛋白质,蛋白质是人体组织细胞的构成成分,是体内重要生理活性物质的基本成分,还可以为人体提供热量。蛋白质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如肉、蛋、奶,其蛋白质含量在10-20%,均属于优质蛋白质;植物性食物,如谷类、薯类、豆类,其中大豆蛋白质含量在20-40%,是唯一能替代动物蛋白的植物蛋白,也属于优质蛋白,谷类为10%左右,薯类为2-3%。
位居其二的是脂类,重要的脂类有三酰甘油、磷脂、固醇类。三酰甘油是由三分子脂肪酸和一分子甘油组成;磷脂在脑、神经、肝脏中含量最高,常见的有卵磷脂、脑磷脂、肌醇磷脂,磷脂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固醇类,最重要的是胆固醇,它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体内许多重要活性物质的合成材料。防止体内胆固醇过高,能量的平衡要比限制胆固醇摄入更为重要,饱和脂肪酸有升高胆固醇的作用,限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要比限制胆固醇的摄入效果好。
一般脂溶性维生素含量越高的脂肪营养价值越高,牛奶、肝脏、鱼肝油中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D,植物油中富含维生素E,如麦胚油中含量较为丰富,其他动物性脂肪中几乎不含维生素。
脂类的食物来源,动物性脂肪,如:肥肉、猪油、牛油、羊油、鱼油、奶油等,此类脂肪含饱和脂肪酸较多,必须脂肪酸含量较少(鱼油除外),几乎不含维生素,故营养价值较低;植物性脂肪,如菜油、葵籽油、茶油、麻油、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此类油在常温下呈液态,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椰子油除外),是必须脂肪酸的良好来源,必须脂肪酸主要包括亚油酸和亚麻酸,葵花籽油中亚油酸含量最高,其次是豆油。此外鱼类脂肪含EPA和DHA较多(EPA和DHA是必须脂肪酸,海鱼中含量较为丰富,建议一周吃一次海鱼,带鱼、黄花鱼、鲅鱼等都是海鱼),蛋黄、动物肝脏、大豆、麦胚和花生中含磷脂较多,动物脑、肝、肾等内脏和蛋黄胆固醇含量较多。
脂肪摄入不足,可出现皮肤干燥、脱发,影响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摄入量过多,导致能量过剩,易引起肥胖,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