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越咸,胖得越快!这是真的吗?
提到减肥,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控油和控糖,但是很少有人会考虑控盐对体重的影响。近年来,有观点认为,吃盐多同样会导致肥胖,对健康的危害不亚于高油或高糖。这种说法正确吗?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盐的摄入量与控制体重那些事儿。
一、吃盐多真的会
导致肥胖吗?
是的。
研究发现,盐的摄入量与BMI指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较高的盐摄入量会增加肥胖的发病风险。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采取相关措施减少盐的摄入量对预防肥胖有重要的作用。对于超重和肥胖人群,除了要控制烹调油和添加糖的摄入,还要养成清淡的口味,减少食物中盐的摄入量。
二、我们是否真的
吃了太多盐?
是的。
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0克。然而,《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普遍过高,人均每日烹调用盐9.3克,几乎达到推荐量的两倍,北方一些地区居民的烹调盐摄入量甚至能达到16-18克/天,更是超过了3倍推荐量。这仅是来自烹调时加入的盐,还不包括人们从其他食物中摄入的盐。
相比于烹调盐的摄入量,我国成年人烹调油摄入量也达到43.2克,超出推荐量每日25-30克的40%以上;我国城市居民人均添加糖的摄入量为9.1克,低于推荐的每天摄入量不超过25克的标准,整体来说并不高。
三、吃盐过多
有什么危害?
大量研究表明,食盐摄入过多会增加全因死亡风险,增加高血压、脑卒中(中风)、糖尿病、骨质疏松、胃癌等疾病的发病风险,还会增加肾脏负担,加速皮肤衰老。研究显示,在食物中添加盐的量越多,全因过早死亡的风险越高,预期寿命越短。
我国居民对“减糖”的关注度明显高于“减盐”,更多在点饮品时会主动要求少糖或无糖,但在点餐时,很少要求商家少放盐和油。因此,我们呼吁公众应高度重视减盐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高盐饮食对健康的危害。
四、如何科学控盐,
减少食盐摄入?
1
做菜时少放5%-10%的盐
减少5%-10%的烹调用盐通常不会对菜品口味产生明显影响,且有助于人群逐步适应并养成清淡少盐的饮食习惯。
2
学会使用控盐工具
使用限盐勺,选择低钠盐、减盐酱油等措施,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人群控制盐的摄入;但肾脏疾病患者应征询医生意见,不宜盲目选择低钠盐。
3
巧选天然食材和调料增味提鲜
用葱、姜、蒜、辣椒、花椒、咖喱等增味,用柠檬和醋等酸味物质提升咸味感觉。需要注意的是,鸡精、味精、酱油、蚝油、酱料等调料含有较高的钠,用它们提鲜时应适量,并减少盐的使用量。
4
警惕食物中的“隐形盐”
注意减少“隐形盐”摄入,例如,面条、面包、饼干等食品中也含有盐,应注意盐的总体摄入量。
“盐是百味之首”,盐是膳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钠元素也是人体不可或缺的矿物质,过量摄入才对健康有危害。
2019年,我国启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倡导“三减三健”,即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其中,将减盐列在首位,也是基于居民疾病负担等多重因素综合考虑的。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希望大家从“减盐”开始,学会科学“三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转自:全国卫生12320
来源: 健康吉林12320
过量的盐威胁健康 这份普通人切实可行的减盐方案赶紧收藏
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料。清水炖羊肉,加点盐更鲜美,菠萝等水果用盐水浸泡,涩味会消失,果味更加香甜……但,过量的盐,也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研究发现,高盐饮食不仅会导致高血压、引发卒中等各种心脑血管疾病,还会促进钙排出,增加骨量丢失、骨质疏松的风险。高盐饮食对肾脏的危害也不容忽视,每天摄入10克以上盐会使患慢性肾病风险增加30%。
此外,高盐饮食还会引发胰岛素抵抗,增加肥胖超重隐患;同时还会大大增加患胃癌、结肠癌的风险。
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居民食盐摄入超标的形势相当严峻——
2018年一项大规模研究显示,我国80%居民食盐摄入量大于12.5克/天,《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人均每日烹调用盐为9.3克。
“减盐”,迫在眉睫。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2017-2025年)》将“减盐”列为六个专项行动之一。《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中关于食盐的推荐摄入量是:“建议11岁以上的中国居民每人每天摄入不超过5克的盐”。
但,如果你真的尝试过按照每天5克盐的标准来吃一天饭,就会发现,真的是太难了!
尤其对于平时经常吃外卖,或者偏好川菜、鲁菜、东北菜的朋友来说,应该会觉得食之无味、难以下咽,甚至会在第二天“报复性反弹”,多吃重口味零食、做菜多放盐。
有没有一个更容易接受、更适合普通人、不需要那么强大意志力的减盐方法?今天咱们就来总结一套更切实可行、尽量无痛或少痛的“生活化阶段性减盐方案”。
在开始之前
请大家先坚定一个信念
人的口味偏好是完全可以被塑造和改变的
这一点已经被不少研究所证实
外食或外卖场景
之所以将外食和外卖作为减盐行动的第一阶段,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因为外食和外卖往往比普通家庭饮食口味更重,减去这部分高于家庭饮食的盐分,一般人都能接受;
二是如今工作节奏变快,越来越多的人靠外卖为生,因此对外卖和外食进行减盐调整显得尤为必要。
具体如何操作?
1
降低点含盐量高的菜肴的频率
一开始不必完全杜绝,但要降低点这类菜肴的频率。包括但不限于干煸、干锅、水煮、酱爆、鱼香、卤味等。可以多选一些清蒸、凉拌、煮炖菜肴。
2
少吃菜汤拌饭、喝水不喝汤
不少朋友喜欢用菜汤拌饭,或者喝炖菜的汤,但这类菜汤含盐量通常比菜本身还高,应该尽量避免。如果菜太咸吃完觉得口渴,一定要和服务员要点茶水,别用菜汤“解渴”。
3
尝试外卖、外食涮水
一些健身人士已经开始尝试外卖或外食用开水涮过再吃,这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做法。
需要提醒的是,最好用白开水涮菜,而不是用配餐的蔬菜汤,这类蔬菜汤中含盐量也不低。另外,在工作单位食堂就餐的朋友也可以涮涮水,多数食堂菜品含盐量也不算低。
家庭厨房场景
研究显示,家庭厨房贡献了中国居民膳食钠来源的70%~80%。家庭减盐任重而道远,但家庭减盐的好习惯一旦养成,又是受益终身、惠及全家的。
具体如何操作?
*操作要点:步骤1~7的难度递增,可以结合家庭情况选择实施,坚持稳步推进。
第一步,评估家庭食盐摄入量。
如果一日三餐主要在家吃,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粗略估算家庭人均食盐摄入量:每次买盐后在盐袋子上记录下购买日期,用吃完一包盐(约400克)的时间推算每天每人摄入了多少盐。如果在此期间能做到尽量少吃预包装零食,则能大大提高估算准确度。
有了统计结果后,可以据此制定家庭周期性减盐目标。比如,利用3个月时间,从10克/天降低到8克/天;再用4~6个月时间,降低到6克/天甚至5克/天。
使用限盐勺、限盐罐也是不错的方法,既能大致评估用盐量,也能起到提示减盐的作用。但常见的一个错误是,因为觉得放少了饭菜没味儿,将它们当成普通盐勺、盐罐使用。一次放好几勺,依然起不到减盐效果。
第二步,避开那些不叫盐的含盐调味品。
除了盐本身,酱油、蚝油、鸡精、味精、松鲜鲜、黄豆酱、甜面酱、豆瓣酱、番茄酱等各种调味酱中都有不少盐,醋、小苏打中也有少量钠。在家做饭时,最好不要重复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这些调味品,这是一个相对少痛的减盐方法。
第三步,将含盐调味品换为香料。
大多数食物并不是多放盐才好吃。烹饪界有句话“坏厨子用盐,好厨子用香料”。如果觉得少了琳琅满目的含盐调味品影响菜品口味,可以多用香料替代。
除了中餐中常用的葱姜蒜、香菜、洋葱、花椒、辣椒、八角、桂皮、香叶等香料,也可以多尝试柠檬、香茅、香草、罗勒、迷迭香等调料。尤其是柠檬汁,其酸味可以“放大”菜肴本身的咸味,非常适合减盐。
像香茅草烤鱼、柠檬香草烤鸡、迷迭香烤羊排、冬阴功汤、柠檬海鲜汤、罗勒意面这些擅用香料的菜味道都很诱人。
第四步,善用可以“减盐”的食材。
和柠檬一样,醋的酸味也能凸显咸味,达到减盐目的。还有游离氨基酸(如谷氨酸)带来的鲜味,以及辣味、辛香味,甚至苦味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咸味更明显,大家除了可以用这些味道的调料,也可以用有这些味道的食材,如菌菇、海带、西红柿游离氨基酸含量丰富,能提供鲜味;苦瓜、苦菜、苦菊的苦味可能会让咸味在其对比之下更突出。
相反,甜味和咸味互相有“削减”作用,大量糖的存在会降低人们对咸味的感知。尽量避免将菜肴做成甜咸口,降低高糖又高盐的危害。
第五步,挑选低盐的烹饪方式。
从这一步开始较大程度减少食盐用量,可能在初期稍微有点痛感,但不强烈,且很快就会适应。
在家做饭尽量多使用清蒸、煮后蘸汁或者凉拌的方式,不仅可以降低用盐量,还能减少带盐汤料和食物的接触时间。急火快炒或者用空气炸锅、烤箱无油烘烤、微波炉煎煮也可以。还有一个小窍门是,先放其他调料,临出锅或出锅后放盐,这样少量盐就能提供尚可接受的咸度。
第六步,学习不同食材含盐量。
食材自身的含盐量也不可忽略,这一步需要大家平时下点功夫去学习识别。有些朋友爱吃咸鱼鲜肉火腿等加工肉制品,以及腌菜、咸菜、酱菜,用它们做菜的确提味增鲜,但因为含盐量太高,一定要减少盐和其他含盐调味品的用量。
一些天然食材含钠量也高,大家做这些菜时也要注意减盐:西芹、芹菜、茴香、茼蒿、空心菜以及各类海产品。像西芹炒香干中西芹和香干本身含盐量都不低,做菜时可以大幅度减盐。
第七步,尝试使用低钠盐。
如果肾功能正常,可用低钠盐替代普通盐,降低高钠对健康的影响。但考虑到低钠盐略带苦涩味、购买不是很方便,以及对于习惯了普通盐的人,一下子换成低钠盐可能反而会因为“觉得不够咸”而放更多,因此比较建议先习惯减盐饮食后再更换。
第八步,“正常-低盐-无盐餐”循环减盐法。
正如减重期使用轻断食一样,减盐也可以使用“正常-低盐-无盐餐”循环的方式。
可以在周末安排一天“无盐餐”,周一到周三自带低盐餐,或者吃外卖用热水涮锅减盐,周四周五如常吃饭。如此循环,我们逐渐会对外卖、外食的高盐接受无能,慢慢爱上食物清淡天然的本味。
一日无盐餐示例:
早餐:牛奶/豆浆 烤馒头片 甜椒;
午餐:杂粮米饭 无盐卤牛肉 烫菠菜 水果;
晚餐:杂粮粥 水煮生菜 原味坚果。
零食场景
关于零食,只需记住一点:尽量远离大多数预包装零食。
无论什么口味,哪怕是甜味的预包装零食都含盐。而那些咸味、鲜味、麻辣味的零食往往是含盐大户,大家一定要尽量远离这些“高盐刺客”。如果一下子戒掉零食太难,那至少在购买时要注意看食品营养标签,选择同类产品中含盐量更低的。
△右图中某甜味蒸蛋糕的含盐量并不比左图锅巴低
其实践行健康饮食和人类口味享受的冲突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坚持循序渐进的阶段性减盐,我们定会逐渐回归清淡饮食,学会欣赏食物本来的模样。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减盐”对于儿童和老年人的健康意义尤为重要。为了家人的健康,请务必重视减盐这件事。
(转自科普中国)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过量的盐威胁健康 这份普通人切实可行的减盐方案赶紧收藏
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料。清水炖羊肉,加点盐更鲜美,菠萝等水果用盐水浸泡,涩味会消失,果味更加香甜……但,过量的盐,也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研究发现,高盐饮食不仅会导致高血压、引发卒中等各种心脑血管疾病,还会促进钙排出,增加骨量丢失、骨质疏松的风险。高盐饮食对肾脏的危害也不容忽视,每天摄入10克以上盐会使患慢性肾病风险增加30%。
此外,高盐饮食还会引发胰岛素抵抗,增加肥胖超重隐患;同时还会大大增加患胃癌、结肠癌的风险。
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居民食盐摄入超标的形势相当严峻——
2018年一项大规模研究显示,我国80%居民食盐摄入量大于12.5克/天,《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人均每日烹调用盐为9.3克。
“减盐”,迫在眉睫。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2017-2025年)》将“减盐”列为六个专项行动之一。《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中关于食盐的推荐摄入量是:“建议11岁以上的中国居民每人每天摄入不超过5克的盐”。
但,如果你真的尝试过按照每天5克盐的标准来吃一天饭,就会发现,真的是太难了!
尤其对于平时经常吃外卖,或者偏好川菜、鲁菜、东北菜的朋友来说,应该会觉得食之无味、难以下咽,甚至会在第二天“报复性反弹”,多吃重口味零食、做菜多放盐。
有没有一个更容易接受、更适合普通人、不需要那么强大意志力的减盐方法?今天咱们就来总结一套更切实可行、尽量无痛或少痛的“生活化阶段性减盐方案”。
在开始之前
请大家先坚定一个信念
人的口味偏好是完全可以被塑造和改变的
这一点已经被不少研究所证实
外食或外卖场景
之所以将外食和外卖作为减盐行动的第一阶段,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 一是因为外食和外卖往往比普通家庭饮食口味更重,减去这部分高于家庭饮食的盐分,一般人都能接受;
- 二是如今工作节奏变快,越来越多的人靠外卖为生,因此对外卖和外食进行减盐调整显得尤为必要。
具体如何操作?
1
降低点含盐量高的菜肴的频率
一开始不必完全杜绝,但要降低点这类菜肴的频率。包括但不限于干煸、干锅、水煮、酱爆、鱼香、卤味等。可以多选一些清蒸、凉拌、煮炖菜肴。
2
少吃菜汤拌饭、喝水不喝汤
不少朋友喜欢用菜汤拌饭,或者喝炖菜的汤,但这类菜汤含盐量通常比菜本身还高,应该尽量避免。如果菜太咸吃完觉得口渴,一定要和服务员要点茶水,别用菜汤“解渴”。
3
尝试外卖、外食涮水
一些健身人士已经开始尝试外卖或外食用开水涮过再吃,这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做法。
需要提醒的是,最好用白开水涮菜,而不是用配餐的蔬菜汤,这类蔬菜汤中含盐量也不低。另外,在工作单位食堂就餐的朋友也可以涮涮水,多数食堂菜品含盐量也不算低。
家庭厨房场景
研究显示,家庭厨房贡献了中国居民膳食钠来源的70%~80%。家庭减盐任重而道远,但家庭减盐的好习惯一旦养成,又是受益终身、惠及全家的。
具体如何操作?
*操作要点:步骤1~7的难度递增,可以结合家庭情况选择实施,坚持稳步推进。
第一步,评估家庭食盐摄入量。
如果一日三餐主要在家吃,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粗略估算家庭人均食盐摄入量:每次买盐后在盐袋子上记录下购买日期,用吃完一包盐(约400克)的时间推算每天每人摄入了多少盐。如果在此期间能做到尽量少吃预包装零食,则能大大提高估算准确度。
有了统计结果后,可以据此制定家庭周期性减盐目标。比如,利用3个月时间,从10克/天降低到8克/天;再用4~6个月时间,降低到6克/天甚至5克/天。
使用限盐勺、限盐罐也是不错的方法,既能大致评估用盐量,也能起到提示减盐的作用。但常见的一个错误是,因为觉得放少了饭菜没味儿,将它们当成普通盐勺、盐罐使用。一次放好几勺,依然起不到减盐效果。
第二步,避开那些不叫盐的含盐调味品。
除了盐本身,酱油、蚝油、鸡精、味精、松鲜鲜、黄豆酱、甜面酱、豆瓣酱、番茄酱等各种调味酱中都有不少盐,醋、小苏打中也有少量钠。在家做饭时,最好不要重复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这些调味品,这是一个相对少痛的减盐方法。
第三步,将含盐调味品换为香料。
大多数食物并不是多放盐才好吃。烹饪界有句话“坏厨子用盐,好厨子用香料”。如果觉得少了琳琅满目的含盐调味品影响菜品口味,可以多用香料替代。
除了中餐中常用的葱姜蒜、香菜、洋葱、花椒、辣椒、八角、桂皮、香叶等香料,也可以多尝试柠檬、香茅、香草、罗勒、迷迭香等调料。尤其是柠檬汁,其酸味可以“放大”菜肴本身的咸味,非常适合减盐。
像香茅草烤鱼、柠檬香草烤鸡、迷迭香烤羊排、冬阴功汤、柠檬海鲜汤、罗勒意面这些擅用香料的菜味道都很诱人。
第四步,善用可以“减盐”的食材。
和柠檬一样,醋的酸味也能凸显咸味,达到减盐目的。还有游离氨基酸(如谷氨酸)带来的鲜味,以及辣味、辛香味,甚至苦味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咸味更明显,大家除了可以用这些味道的调料,也可以用有这些味道的食材,如菌菇、海带、西红柿游离氨基酸含量丰富,能提供鲜味;苦瓜、苦菜、苦菊的苦味可能会让咸味在其对比之下更突出。
相反,甜味和咸味互相有“削减”作用,大量糖的存在会降低人们对咸味的感知。尽量避免将菜肴做成甜咸口,降低高糖又高盐的危害。
第五步,挑选低盐的烹饪方式。
从这一步开始较大程度减少食盐用量,可能在初期稍微有点痛感,但不强烈,且很快就会适应。
在家做饭尽量多使用清蒸、煮后蘸汁或者凉拌的方式,不仅可以降低用盐量,还能减少带盐汤料和食物的接触时间。急火快炒或者用空气炸锅、烤箱无油烘烤、微波炉煎煮也可以。还有一个小窍门是,先放其他调料,临出锅或出锅后放盐,这样少量盐就能提供尚可接受的咸度。
第六步,学习不同食材含盐量。
食材自身的含盐量也不可忽略,这一步需要大家平时下点功夫去学习识别。有些朋友爱吃咸鱼鲜肉火腿等加工肉制品,以及腌菜、咸菜、酱菜,用它们做菜的确提味增鲜,但因为含盐量太高,一定要减少盐和其他含盐调味品的用量。
一些天然食材含钠量也高,大家做这些菜时也要注意减盐:西芹、芹菜、茴香、茼蒿、空心菜以及各类海产品。像西芹炒香干中西芹和香干本身含盐量都不低,做菜时可以大幅度减盐。
第七步,尝试使用低钠盐。
如果肾功能正常,可用低钠盐替代普通盐,降低高钠对健康的影响。但考虑到低钠盐略带苦涩味、购买不是很方便,以及对于习惯了普通盐的人,一下子换成低钠盐可能反而会因为“觉得不够咸”而放更多,因此比较建议先习惯减盐饮食后再更换。
第八步,“正常-低盐-无盐餐”循环减盐法。
正如减重期使用轻断食一样,减盐也可以使用“正常-低盐-无盐餐”循环的方式。
可以在周末安排一天“无盐餐”,周一到周三自带低盐餐,或者吃外卖用热水涮锅减盐,周四周五如常吃饭。如此循环,我们逐渐会对外卖、外食的高盐接受无能,慢慢爱上食物清淡天然的本味。
一日无盐餐示例:
早餐:牛奶/豆浆 烤馒头片 甜椒;
午餐:杂粮米饭 无盐卤牛肉 烫菠菜 水果;
晚餐:杂粮粥 水煮生菜 原味坚果。
零食场景
关于零食,只需记住一点:尽量远离大多数预包装零食。
无论什么口味,哪怕是甜味的预包装零食都含盐。而那些咸味、鲜味、麻辣味的零食往往是含盐大户,大家一定要尽量远离这些“高盐刺客”。如果一下子戒掉零食太难,那至少在购买时要注意看食品营养标签,选择同类产品中含盐量更低的。
△右图中某甜味蒸蛋糕的含盐量并不比左图锅巴低
其实践行健康饮食和人类口味享受的冲突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坚持循序渐进的阶段性减盐,我们定会逐渐回归清淡饮食,学会欣赏食物本来的模样。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减盐”对于儿童和老年人的健康意义尤为重要。为了家人的健康,请务必重视减盐这件事。
(来源:科普中国)
责任编辑:魏韫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