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累反而越胖?可能是它在作祟
最近有朋友发来求助说
我的儿子之前挺瘦的
但上班之后我就发现他越来越胖
他说因为工作太忙,于是就越来越胖了
可能是“过劳肥”
这“过劳肥”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为什么会“过劳肥”
“过劳肥”属于压力型肥胖,对于主要进行脑力工作的上班族来说,通常会出现运动量不足, 甚至不运动的情况,脂肪得不到充分消耗,就会出现“过劳肥”。
正常情况下,身体能够自行控制皮质醇分泌,调节血液中皮质醇的含量,但是当生活工作压力很大时,肾上腺皮质醇指数就会升高,会加速新陈代谢,不断提醒机体需要补充能量,于是就会食欲增强,导致摄入过多。
同时,如果经常熬夜,情况还会加重,因为熬夜时饥饿素会快速增加,更容易产生饥饿感,导致夜间不断进食。如此一来,白天黑夜都过量饮食,导致脂肪不断累积,身体缺乏运动导致脂肪无法被消耗,脂肪不断堆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过劳肥”。
我国一半成人超重肥胖
2021年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等发布的《之公民体重管理卫生健康指南》提到,从2004年到2012年,我国肥胖患病率增加3倍多。
而我国肥胖问题工作组调查结果显示,BMI≥24.0kg/m2者,也就是说超重的人:
患高血压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 BMI:18.5 ~ 23.9 kg/m2) 的3倍~4倍;
患糖尿病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2倍~3倍;
伴发2项及2项以上危险因素,即血压高、血糖高、血清总胆固醇高、血清三酰甘油高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3倍~4倍。
2017年刊发在世界著名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的一项美国哈佛大学关于“成年早期至中期体重增加与后期主要健康结果的关系”的研究发现,中青年每增加10斤体重,中老年时:
糖尿病风险增加30%
高血压风险增加14%
心血管病风险增加8%
肥胖相关癌症风险增加6%
不吸烟者死亡率风险增加5%
控制好体重
这5个关键点要牢记!
1. 运动方面
运动必须持续一段时间才能消耗脂肪,一般至少需要20分钟。因此,想要达到消耗脂肪的目的,最好持续运动30分钟以上。持续时间是容易被忽略的因素。这也正是很多人每天运动,但仍然没有显著效果的原因之一。
很多人由于自身懒惰或是事务繁忙等原因,期望一次运动就能带来体重的明显变化。但是,运动必须长期且达到一定稳定的频率才会带来身体的改变。
此外,在强度方面,以微微出汗为宜。建议中老年人,运动后适宜心率=170-年龄,应以有氧运动为主,比较适宜的运动如游泳、太极、八段锦、跳舞、快走、骑车等。运动应该量力而行,持之以恒。
2. 饮食方面
江南饮食在营养体系上和地中海饮食相似,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总结了江南饮食的六大特点:
1.提倡增加粗粮,减少精米精面;
2.推荐植物油,低温烹饪;
3.增加白肉、减少红肉,推荐豆制品;
4.蔬菜多多益善,保证适量水果;
5.推荐适量坚果、奶类;
6.强烈推荐蒸、煮、涮的烹饪方式。
此外,国人往往膳食纤维摄入不足。WHO和营养学界对膳食纤维的摄摄入给出了统一建议,即每人每天摄人量在25g-35g。不过,我国于2016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纤维摄人白皮书》中指出,中国居民膳食纤维摄入量普遍不足,人均膳食纤维总摄人量约为13g/天。
建议多吃一些果蔬、补充全谷物,保证膳食纤维摄入。
3. 心情方面
压力大使得皮质醇升高,引起脂肪分解,全身大量脂肪被动员进入血液,当脂肪没有得到消耗,它会重新分布,也就是向身体的中心囤积。时间久了以后,就会出现大腹便便的现象。
所以,保持一个好的、轻松的心情非常重要。
4. 睡眠方面
最好23点前入睡,保证规律睡眠时间。
5. 体重方面
健康的减肥目标是体重降低0.5kg/周~ 1.0kg/周,快速减肥,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资料:CCTV生活圈
编辑:毕扬静
明明坐着上班,为什么还是很累?不是因为懒,打工人不得不知的真相
#2020年还剩66天#,各位打工人还要继续加油。
网友自制“打工人”表情包
尽管有钢铁般的意志和炙热的情怀,有时候身体还是会拖后腿。
尤其在办公室,明明是坐着上班,还是感觉累累累累累!
为什么明明感觉没有耗费太多体力,却依然身心俱疲呢?打工人务必看到最后。
坐着上班为什么还是很累?
坐姿不良、睡眠不科学、作息不规律、缺乏运动、思绪紊乱、杂念不断等等都会增加疲惫感。
疲劳感包括大脑疲劳和身体疲劳,大脑疲劳受生活中各种压力的影响,生活琐事的劳累会不断在大脑积累,大脑一旦感觉疲劳,便会很快将“疲惫”这个信息传达到身体,使其发生疲劳感。
因此,大脑的疲劳感也会通过身体传达出感觉“很累”的信号。
身体疲劳除了由大量的体力劳动所导致,还有一个重要的坏习惯不可忽视,那就是坐姿不良。
不良坐姿会大大增加腰椎和颈椎的受力,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旁边肌肉的负担,最终导致肌肉劳损,让你的身体疲惫不堪,越坐越累。
不管我们做出什么姿势,脊柱都会承受一定的压力,脊柱压力由小到大的姿势分别是:仰卧、坐姿后仰、站姿、端正坐姿、坐姿前倾。
由此可见,尽管“趴着”“弯腰驼背”等这些工作姿势表面上让我们感觉轻松舒服,但却实实在在地伤害腰肌及腰椎。
坐姿不良还有哪些危害?
可能导致肌肉劳损、椎间盘突出
除了腰椎,坐姿不良也对颈椎及其周围肌肉造成很大压力和负担。
慢慢损伤椎间盘的纤维环最终致其破裂,脊椎的髓核组织便会从破裂处渐渐突出,进而可能压迫周围的神经和脊髓,久而久之,便会导致肌肉劳损、椎间盘突出等严重症状。
导致肥胖
长时间坐不对会使臀部、腰部以及颈部肌肉僵硬,脂肪堆积,影响身体排毒系统的淋巴循环,降低身体的新陈代谢效率,进一步加重这些部位的脂肪堆积,渐渐肥胖,易形成梨型身材。
挤压腹部组织和器官
坐时驼背除了损伤颈椎,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压腹部组织和器官,导致被挤压处轻微缺氧,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增加劳累和疲惫感。
长时间处于坐姿后仰还会导致坐骨前移和骨盆后倾,坐姿后仰则会导致相反的不良后果。
增加抑郁风险
研究发现坐姿端正的人情绪比较正向积极,自信心强,抗压力好。而坐姿不良者则容易陷入消极的情绪,困在困境中难以自拔。
可以跷二郎腿吗?
跷二郎腿、双腿扭成麻花,是典型的不良姿势。
跷二郎腿,一方面会对颈背部造成持续的牵拉感,增加颈背部负担,时间久了,会损伤颈背部的肌肉和韧带。
另一方面,跷二郎腿会使双腿之间互相挤压,影响腿部的血液循环及回流,时间久了,会最终导致腿部静脉曲张或形成X型腿等。
对于女性来说,跷二郎腿还可能会使骨盆形态发生变化,压迫卵巢和子宫等脏器,严重情况下还可能影响生理周期。
而长时期将双腿扭成麻花腿的坐姿也会影响骨盆的正常形态结构,使骨盆最终倾斜。
此外,麻花腿会大大增加膝关节和髋关节的压力,导致腿部受力不均匀,朝内偏斜,不仅影响腿型的美观,还会磨损关节。
如何判断自己的坐姿吗对不对?
坐姿是否端正,可以从头颈部、手臂和手肘部、腰背部以及腿部多部位来判断。
对于头颈部,应双眼目视前方,视线水平约在电脑上1/3部分,看下方文字或物品时,头部最好自然下垂不紧绷;
手臂保持能够满足自如移动的状态,同时建议手肘部弯曲成直角状态可以减少劳累;
腰背部挺直,保持自然曲线;
腿部膝部弯曲成直角状态是久坐应做到的。
那么,如何保持正确的坐姿呢?
首先,调整座椅桌子的高度,适合自己的身高,身体距离前面桌子的距离也需调整合适。
另外,人们常说的“挺胸抬头”,实际上是不正确的,因为胸椎本来就是后凸的,过分“挺直”反而会影响正常的生理曲度。正确的坐姿,只要达到收起肚子就可以了。
其次,身体位于座椅的中央,将身体的重心放在坐骨以及双脚上,保持身体平稳。
最后,可以借助外物使坐姿保持端正,如腰背部的小靠枕能够帮助腰背部保持C型自然曲线而保护脊椎,避免没有支撑点而摇晃不稳。也可以在脚下垫上盒子等物品,帮助双腿双脚保持健康角度。
警惕肥胖人群心理问题,医生呼吁科学减肥反对肥胖歧视
6月19日,37岁的昆明市民马代伟来到昆明市红塔集团体育中心,在“减重·云之南”健康行系列公益活动上咨询减肥的问题。自从21岁开始,他渐渐长胖,体重最高峰时达到130公斤,为此,他尝试了不同的减肥方法,但体重往往降下来一点又反弹回去,反反复复一直没有减肥成功。
据了解,目前中国的超重人群已经达到了2亿,肥胖人群也突破了9000万。超重和肥胖引发的2型糖尿病、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人们健康。
“肥胖导致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痛风经常困扰着我,我必须把体重降下来,把指标降下来。”马代伟说。
有同样困扰的还有44岁从事旅游行业的曹岚,体重最重时达94公斤。“血压增高,血糖增高,生活中觉得负重很累,不管做什么很容易喘息,爬山等运动已经停止了,不敢运动了。”曹岚说。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减重与糖尿病外科MDT团队负责人吴边介绍,针对体重基数大的人群来说,本身心肺功能已经存在一定损伤,如果再去做强烈的体能训练,可能对身体造成损伤,减肥要找准科学的方法,体重基数大的人群应该考虑医学手段介入,来完成持续有效的体重管理。
“我们在平时接诊时注意到,肥胖除了会带给人身体上一些损伤外,还会带来一些心理问题,比如形体上的困扰、给身体带来的不便、其他人异样眼神的困扰。”吴边说。
对此,马代伟深有体会,“朋友不经意间的开玩笑,也会自己心里很不舒服,压力很大。”不过,通过医生指导的方法,他的体重已经降了12公斤。“希望能够将体重降至70公斤,让自己能够回归到正常生活。”马代伟说。
“女士比较爱美,以前胖的时候买衣服不方便。”曹岚告诉记者,今年2月,她做了减重代谢外科手术,目前体重已经下降了27千克,血压和血糖恢复正常,走路也不喘了。“现在和大家一起出去玩,都能跟上朋友的脚步,整个人更自信了。”
吴边表示,肥胖并不是因为人们懒惰或缺乏管理造成的,而是由于多种复杂原因共同造成的一种症状,肥胖不应被污名化对待,而应该受到所有人的尊重和重视,全社会应该关爱肥胖人群,关注肥胖人群的心理问题,反对肥胖歧视,也希望超重和肥胖人群选择科学的减肥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记者 赵黎浩)
来源: 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