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igt(肥胖IGA肾病生了孩子会遗传吗)

文章目录:

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筛查与诊断

《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显示,当前我国7岁以上的学龄儿童肥胖人数近3500万人,而主要大城市7岁以下的肥胖儿童人数超过400万人。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30年我国肥胖的儿童青少年总数将接近5000万人。

表格:6-18岁学龄儿童青少年BMI筛查超重、肥胖临界值(kg/m2)

为了使儿童青少年肥胖和超重的评价与成人衔接,目前采用BMI作为其肥胖的评价标准。目前,我国对儿童青少年肥胖的评价制定不同年龄、性别的BMI判定临界点,其中6-18岁学龄儿童青少年BMI筛查超重、肥胖临界值,如上表所示。如下图所示为《中国肥胖预防和控制蓝皮书》专家组建议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的诊断与干预流程。

↑超重、肥胖儿童规范化干预流程图-学龄儿童

:WC:以90百分位作为判定腹型肥胖的临界点;

WHtR:腰围身高比,以WHtR≥0.5作为判定腹型肥胖的临界点;

IFG:空腹血糖受损;

IGT:糖耐量受损;

IFT/IGT:糖尿病前期;

DM:糖尿病;

TG:三酰甘油。

如何进行肥胖预防和控制?

从导致肥胖的因素方面进行调整,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1)改变饮食习惯,调整饮食结构

减少含糖类食物摄入(甜品、碳酸饮料等)

保证蛋白质摄入充足(瘦肉、鱼、蛋等)

尽量避免高油脂食物(奶油、炸鸡等)

少摄入加工食品(火腿、饼干等包装食品)

(2)加强身体锻炼

运动可增加热量消耗,但需注意不合理的运动易增加心脏负荷、损伤膝关节

建议进行不以双足为支撑点的项目,如游泳、骑自行车、划船等

如果是心理因素并且情况严重,建议进行心理治疗。

当然孩子已经肥胖并且自己减重有困难,为孩子选择专业的体重管理机构进行科学减重也很重要,能更快速高效解决肥胖问题。

招募肥胖伴糖耐量异常患者

招募课题:探索性评价针刺改善超重/肥胖伴IGT患者糖脂代谢疗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将开展临床研究,拟在北京市招募超重/肥胖伴葡萄糖耐量异常患者60例

招募条件

如果您或您的亲属、朋友超重/肥胖伴葡萄糖耐量异常,请关注以下信息:

✔ 年龄18~60岁;

✔ BMI>24.0(即体重 (kg) / 身高² (m²)>24.0);

✔ 空腹血糖(PG)<7.0mmol/L且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2小时血糖(2hPG)在7.8-11.1mmol/L之间;

✔ 能坚持一周2-3次针刺治疗者;

✔ 近3个月内未接受减肥/降血糖治疗的患者。

如您符合条件,可电话、微信咨询,或携带近期相关检验、检查结果报告现场咨询报名。我们将为入选患者免费提供:

✔ 免费的个性化生活方式的指导;

✔ 免费的专业量表检测;

✔ 免费的针刺治疗。

就诊信息

就诊地址: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新楼5楼503诊室

联系方式:何医生

电话:15910448046(微信同号)

就诊时间:周二、周四、周日下午13:00-17:00

招募时间:2022年6月-2023年6月

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41%,津力达FOCUS研究为糖尿病井喷式发展按下减速键 | JAMA Intern Med新研究发布

6月3日,JAMA Internal Medicine在线发表了由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贾振华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院士、连凤梅教授作为共同通信作者的“津力达对糖耐量异常合并多代谢紊乱人群的糖尿病预防效果——FOCUS随机临床试验”。该研究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的子课题之一。

研究结果表明,津力达组受试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低于安慰剂组(风险比,0.59;95 % CI,0.46 ~ 0.74;P<0. 001)。此外,与安慰剂组相比,津力达组患者体重、腰围、餐后2小时血糖、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等均显著改善[1]。

研究结果表明,津力达可降低糖耐量异常合并多代谢紊乱人群罹患糖尿病的风险。该研究的发布,为斩断糖耐量异常(IGT)合并多代谢紊乱人群发展为糖尿病提供了一把利器,也为全球千千万万糖尿病前期人群带来新希望。

图1 JAMA Internal Medical文章首页截图

研究简介

FOCUS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于2019年6月至2023年2月在我国21个城市、35个临床中心开展。研究纳入889例IGT合并多代谢紊乱的受试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津力达组(9 g/次,每天3次,口服)或安慰剂组(9 g/次,每天3次,口服)。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两组均持续接受生活方式干预。

主要结局事件是糖尿病发生。受试者每3个月进行一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如受试者的空腹血糖水平≥7.0 mmol/L或者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11.1 mmol/L,则在1周后重复OGTT进行确认。

次要结局包括:腰围;血压;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水平;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水平;踝臂指数(ABI);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

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在中位随访2.20年期间,津力达组和安慰剂组的糖尿病发病率分别为27.83%(123/442)和42.66%(189/443),表明津力达组相对风险较低(HR,0.59;95% CI,0.46~0.74;P <0.001)(图2)。

图2 津力达(JLD)组和安慰剂组至糖尿病发生时间的Kaplan-Meier曲线

津力达组和安慰剂组糖尿病的年发病率分别为13.70%和22.05%(相对风险,0.62;95% CI,0.49~0.78;P < 0.001)。糖尿病发病率随时间而异,津力达组和安慰剂组12个月发病率分别为9.95%和15.80%(P = 0.07),24个月发病率分别为21.72 %和29.12 %(P = 0.006),36个月发病率分别为26.92 %和40.18 %(P < 0.001)。在完成研究的受试者中,津力达组和安慰剂组糖耐量复常比例分别为39.18%(152/388)和25.64%(100/390)(P < 0.001)。

糖尿病发病率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按年龄、性别、腰围、高脂血症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CIMT水平、代谢综合征成分个数定义的亚组中,以及在IGT合并IFG和单独IGT人群中,津力达组的糖尿病的发生率均低于安慰剂组,与总体方向一致。

在次要结局方面,两组间腰围和体重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与安慰剂组相比,津力达组腰围(2.31 vs. 1.36 cm)和体重指数(0.41 vs. 0.14)降低幅度更大,组间差异分别为0.95 cm(95% CI,0.36~1.55 cm;P = 0.002)(图3A)和0.27 kg/m2(95% CI,0.09 ~ 0.44;P = 0.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津力达组血糖水平和HbA1c水平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安慰剂组(图3B-D)。津力达组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降低20.2 mg/dL,安慰剂组降低11.0 mg/dL,组间差异9.2 mg/dL(0.51mmol/L)(95% CI,5.4 ~ 13.0 mg/dL;P < 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图3B)。同样,津力达组的空腹血糖水平降低3.4 mg/dL,而安慰剂组升高0.4 mg/dL,组间差异3.8 mg/dL(0.21mmol/L)(95% CI,2.2 ~ 5.6 mg/dL;P < 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图3C)。值得注意的是,津力达组的HbA1c降低0.10%(换算为占总血红蛋白的比例,乘以0.01),安慰剂组增加0.10%,组间差异为0.20%(95% CI,0.13% ~ 0.27%;P < 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图3D)。

图3 津力达组和安慰剂组对腰围和血糖指数的影响

在血脂水平方面,津力达同样展现出了积极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安慰剂组,津力达组的总胆固醇平均下降了0.17mmol/L(P = 0.007),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下降了0.11mmol/L(P = 0.02),甘油三酯水平下降了0.29mmol/L(P < 0.001)。与此同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在津力达组有所上升,这些变化对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津力达还显著降低了胰岛素抵抗。通过胰岛素抵抗稳态模型评估(HOMA-IR)的结果显示,津力达组的HOMA-IR平均下降了0.23,而安慰剂组则上升0.25,组间差异0.47(P = 0.009)。这一结果表明,津力达能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这对于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还观察到津力达可能对心血管健康产生积极影响,津力达组的踝臂指数(ABI)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在治疗后均有显著改善,这些指标的改善可能预示着心血管事件风险的降低。在安全性方面,津力达显示出良好的耐受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当。

评论

在FOCUS研究刊登于《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同时,该杂志编辑部也第一时间给予了题为“中医药预防2型糖尿病——一条艰难的前进道路”的编者按客观评价。《JAMA Internal Medicine》编辑Mitchell H. Katz指出,临床亟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来预防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展为糖尿病。FOCUS研究结果显示,中位观察2.20年后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津力达组受试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降低了41%。

半数糖尿病前期患者转化为糖尿病

有效防控刻不容缓‍‍‍‍‍‍

空腹血糖受损(IFG)、IGT或两者兼有,被称为糖尿病前期,庞大的糖尿病前期人群是糖尿病患者的后备军。研究显示,高达50%的糖尿病前期人群将在5年内进展至糖尿病[2]。值得注意的是,与单纯IFG相比,单纯IGT可使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CVD)发病风险显著增加[3]。当IGT与肥胖、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等其他风险因素合并存在时,糖尿病风险进一步增加,CVD风险增加34%[4,5]。如何有效管理IGT合并多重代谢紊乱人群成为破解糖尿病患病率飙升困境的关键,而目前尚无RCT临床试验证明中成药可以降低该人群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虽被证实是有效的预防糖尿病的方式,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却因依从性差而面临重重挑战。探索将生活方式干预与药物治疗相结合以延缓糖尿病发生的策略仍然值得关切。”研究者表示,这是此次研究发起的初衷与价值。

既往循证研究

为开展FOCUS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津力达是以络病理论为指导,由人参、苍术、佩兰、仙灵脾、荔枝核、苦参、黄连、黄精、麦冬、葛根、丹参等17味中药组成的复方中成药,具有“益气养阴、健脾运津”的功效,自2005年上市以来,其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得到了广大临床医生的认可。

既往研究证实,津力达可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逆转IGT。由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叔禹教授牵头开展的“津力达干预糖耐量异常的临床研究”显示,津力达能够有效控制糖耐量异常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糖耐量异常转化为正常血糖的转化率(43.8% vs. 6.9%,P=0.001),并改善糖耐量异常人群的胰岛素抵抗,对2型糖尿病的预防具有潜在优势。

由中国科学院仝小林院士开展的一项纳入19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对于服用二甲双胍稳定剂量血糖仍不达标的患者,加用津力达可进一步降低HbA1c0.92%,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显著提高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改善口渴、乏力、便秘等症状,且安全性较高。

中国工程院贾伟平院士牵头开展的津力达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血糖变异性疗效的临床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津力达组患者血糖水平标准差在治疗后显著降低(-0.39 vs. 0.11,P<0.05),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在治疗后显著改善 (23.21% vs. 2.24%, P< 0.01),且津力达组患者的TIR从治疗前的55%提升到治疗后79%。该研究中津力达组的TIR达到了2019年发布的TIR国际共识推荐的2型糖尿病患者TIR控制目标(>70%),降低了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一项纳入了葡萄糖调节受损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津力达可提高胰岛β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一项纳入130例老年冠心病伴糖耐量减低患者的研究显示,与基础治疗相比,联用津力达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基础研究证实,津力达可降低小鼠体重、腰围等,显著改善高脂肪饮食诱导的肥胖和脂肪量增加,维持葡萄糖和脂质的稳态,促进棕色脂肪组织的线粒体生物发生和脂肪酸氧化代谢。另外,津力达能显著降低高脂喂养大鼠的高胰岛素抵抗,有效改善大鼠高脂血症引起的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和高脂血症,可以调节葡萄糖和脂质代谢,并减少肝脏氧化应激。而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生的最重要原因。

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结果,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信心,也为研究提出“津力达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合并2种及以上代谢异常的IGT人群发生糖尿病风险”的假设提供了数据支撑与信心。

津力达或可扼制糖尿病发展势头

期待拐点早日到来‍

这是首个针对合并存在IGT、腹型肥胖和代谢紊乱受试者探讨中药与生活方式干预协同作用的研究。”研究者强调,在中位随访2.2年期间,津力达联合生活方式干预使糖尿病风险显著降低41%。此外,津力达可改善次要疗效指标,如腰围、餐后2小时和空腹血糖水平、HbA1c、总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水平、以及HOMA-IR。这些结果表明,津力达在增强 胰岛素敏感性和管理脂质代谢紊乱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整个研究期间,津力达表现出良好的药物安全性。

此外,本研究还进一步呈现了津力达对动脉硬化的关键指标以及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风险的预测指标——ABI和CIMT的显著改善作用。这为津力达联合生活方式干预的长期心血管获益提供了新思路,有必要进行长期随访研究来验证,这是值得期待的结果。

此次FOCUS研究结果的揭晓是鼓舞人心的,犹如给糖尿病井喷式患病率按下了减速键,期待未来津力达可以在糖尿病预防领域充分发挥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扼制糖尿病发展的势头,为糖尿病防控拐点的到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Ji H, Zhao X, Chen X, et al. Jinlida for Diabetes Prevention in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and Multiple Metabolic Abnormalities: The FOCUS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Intern Med. Published online June 03, 2024.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24.1190

[2]Richter B, Hemmingsen B, Metzendorf MI, Takwoingi Y. Develop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people with intermediate hyperglycaemia.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8; 10(10):CD012661.doi:10.1002/14651858.CD012661.pub2

[3]Yang W, Lu J, Weng J, et al; China National Diabetes and Metabolic Disorders Study Group.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 N Engl J Med. 2010;362(12):1090-1101. doi:10.1056/NEJMoa0908292

[4]Grundy SM. Pre-diabetes,metabolic syndrome,and cardiovascular risk.J Am Coll Cardiol. 2012;59(7):635-643. doi:10.1016/j.jacc.2011.08.080

[5]DECODE Study Group, the European Diabetes Epidemiology Group. Glucose toleranc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comparison of fasting and 2-hour diagnostic criteria. Arch intern Med. 2001;161(3):397-405. doi:10.1001/archinte.161.3.397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