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三成肥胖人士为腹型肥胖,专家:体重管理是长期任务,不要求快
数据显示,中国的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已达到50.7%。其中16%属于肥胖,34%属于超重。医学界已将肥胖定义为一种进展性、易复发、可治疗的慢性疾病,已知肥胖与200余种疾病的发生有关,包括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小英教授表示,肥胖是一种可治疗的疾病,可通过长期、有效的医学手段进行管理。
我国中心性肥胖比较多
“中国人的肥胖特点与西方人存在差异。由于人种特点,中国肥胖症患者主要以腹型肥胖为主,也叫中心性肥胖。”李小英教授指出,中国人群体脂分布更趋向于腹腔内积聚,近三成中国成年人为腹型肥胖,这可能是人种差异或其他生理原因导致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肥胖的致病因素在东西方人中是类似的,主要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饮食结构的变化、能量消耗的减少、环境的变化以及生活节律的紊乱等。
腰围过大往往反映了内脏脂肪过多,更易引发代谢紊乱及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升高。根据中国肥胖症诊断标准,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为24-27.9kg/m的患者为超重;BMI≥28kg/m则属于肥胖。但BMI并非唯一标准,其中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则为腹型肥胖,这类肥胖所带来的健康隐患往往更大。
关于肥胖是否是疾病,目前仍有不同的声音。李小英说,高血压和糖尿病都被认为是疾病,因为血压、血糖超过一定标准就会为健康带来危害。而肥胖也可以用类似的逻辑来理解,肥胖带来的危害非常广泛,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肥胖确实可以被视为一种疾病。
还有一部分人虽然BMI达到肥胖标准,但各项指标并没有异常。根据《柳叶刀》的最新标准,这部分人群被称为“临床前期肥胖”(Pre-clinical obesity)。他们虽然肥胖,但还没有出现明显的合并症。因此,李小英教授建议,应当将治疗资源更多倾向于那些BMI≥28kg/m且伴有至少一项肥胖相关合并症或代谢异常的人群。
单纯靠运动减重效果有限
肥胖的成因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还与生活方式、饮食结构、能量消耗减少、生活节奏紊乱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而基础代谢的水平决定了一个人的胖瘦。
有人会问,运动是否能增加能量消耗?答案是肯定的,但运动增加的能量消耗非常有限。单纯依靠运动来减重是非常困难的。了解了体重变化的规律后可以看到,肥胖的主要成因是热量摄入逐渐增加,日常活动量明显减少。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之间的不平衡是导致目前肥胖问题的主要原因。
很多人在减肥过程中,一旦停止减肥措施,体重就会迅速反弹,甚至比减肥前更重。“如果你在一段时间内成功减重,但随后停止了相关措施,之前的努力就会白费。同样,虽然减重可以降低疾病风险,但如果体重反弹,风险又会增加。”李小英教授表示,体重管理是一个需要持续进行的过程,而不是短期行为。具体包括生活方式和行为干预、抗肥胖症药物治疗、代谢外科手术等。其中,生活方式干预是长期体重管理的基石。
近年来,肥胖症治疗理念和模式都发生了重要变化。体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体重管理关口应当前移,而非等到并发症的出现甚至加重后再进行医学干预。
此外,随着创新药物的出现,抗肥胖药物为肥胖症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武器,创新双靶点GIP/GLP-1药物,可通过直接作用于大脑食欲中枢,调节食欲减少食物摄入;作用于脂肪组织,实现以脂肪减少为主的体重减轻,除了改善体重外,也可对血压、甘油三酯等多个关键心血管代谢指标均带来改善。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了减重药物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如果没有生活方式的配合,单纯依靠药物,减重效果是有限的。如果单纯依靠药物,那么停药后不继续生活方式管理,就会面临反弹的问题。
认识不足导致肥胖干预度不够
肥胖长期以来被归咎于个人的责任,普遍存在歧视问题,往往妨碍了肥胖患者及时获得专业的帮助和医学干预。这几年,李小英教授明显感受到,人们对肥胖和体重管理的认识水平大幅提升了。
“5年前,很少有医院开设专门的减重门诊,肥胖患者肯到医院就诊的就更少了。手术治疗虽然存在,但数量也较少。然而,过去5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肥胖患者开始寻求医疗帮助。”李小英说,而肥胖管理的理念已从传统的以症状为中心转向以并发症、健康和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管理模式。
当然,肥胖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没有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共同努力,从全民层面上管理好体重是有难度的。
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联合印发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提倡在全社会范围建立体重管理的支持性环境,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李小英建议,除了普及健康知识外,要在更多的公共场所布置体重秤、身高测量仪等工具,方便大家了解自己的体重状况。同时,还要广泛宣传肥胖的危害。“就像糖尿病一样,现在老百姓对糖尿病非常恐惧,但很少有人因为自己胖了而感到恐惧。只有产生恐惧,才能下决心改变现状。”李小英说。
我国近三成肥胖人士为腹型肥胖,专家:体重管理是长期任务,不要求快
数据显示,中国的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已达到50.7%。其中16%属于肥胖,34%属于超重。医学界已将肥胖定义为一种进展性、易复发、可治疗的慢性疾病,已知肥胖与200余种疾病的发生有关,包括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小英教授表示,肥胖是一种可治疗的疾病,可通过长期、有效的医学手段进行管理。
我国中心性肥胖比较多
“中国人的肥胖特点与西方人存在差异。由于人种特点,中国肥胖症患者主要以腹型肥胖为主,也叫中心性肥胖。”李小英教授指出,中国人群体脂分布更趋向于腹腔内积聚,近三成中国成年人为腹型肥胖,这可能是人种差异或其他生理原因导致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肥胖的致病因素在东西方人中是类似的,主要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饮食结构的变化、能量消耗的减少、环境的变化以及生活节律的紊乱等。
腰围过大往往反映了内脏脂肪过多,更易引发代谢紊乱及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升高。根据中国肥胖症诊断标准,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为24-27.9kg/m的患者为超重;BMI≥28kg/m则属于肥胖。但BMI并非唯一标准,其中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则为腹型肥胖,这类肥胖所带来的健康隐患往往更大。
关于肥胖是否是疾病,目前仍有不同的声音。李小英说,高血压和糖尿病都被认为是疾病,因为血压、血糖超过一定标准就会为健康带来危害。而肥胖也可以用类似的逻辑来理解,肥胖带来的危害非常广泛,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肥胖确实可以被视为一种疾病。
还有一部分人虽然BMI达到肥胖标准,但各项指标并没有异常。根据《柳叶刀》的最新标准,这部分人群被称为“临床前期肥胖”(Pre-clinical obesity)。他们虽然肥胖,但还没有出现明显的合并症。因此,李小英教授建议,应当将治疗资源更多倾向于那些BMI≥28kg/m且伴有至少一项肥胖相关合并症或代谢异常的人群。
单纯靠运动减重效果有限
肥胖的成因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还与生活方式、饮食结构、能量消耗减少、生活节奏紊乱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而基础代谢的水平决定了一个人的胖瘦。
有人会问,运动是否能增加能量消耗?答案是肯定的,但运动增加的能量消耗非常有限。单纯依靠运动来减重是非常困难的。了解了体重变化的规律后可以看到,肥胖的主要成因是热量摄入逐渐增加,日常活动量明显减少。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之间的不平衡是导致目前肥胖问题的主要原因。
很多人在减肥过程中,一旦停止减肥措施,体重就会迅速反弹,甚至比减肥前更重。“如果你在一段时间内成功减重,但随后停止了相关措施,之前的努力就会白费。同样,虽然减重可以降低疾病风险,但如果体重反弹,风险又会增加。”李小英教授表示,体重管理是一个需要持续进行的过程,而不是短期行为。具体包括生活方式和行为干预、抗肥胖症药物治疗、代谢外科手术等。其中,生活方式干预是长期体重管理的基石。
近年来,肥胖症治疗理念和模式都发生了重要变化。体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体重管理关口应当前移,而非等到并发症的出现甚至加重后再进行医学干预。
此外,随着创新药物的出现,抗肥胖药物为肥胖症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武器,创新双靶点GIP/GLP-1药物,可通过直接作用于大脑食欲中枢,调节食欲减少食物摄入;作用于脂肪组织,实现以脂肪减少为主的体重减轻,除了改善体重外,也可对血压、甘油三酯等多个关键心血管代谢指标均带来改善。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了减重药物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如果没有生活方式的配合,单纯依靠药物,减重效果是有限的。如果单纯依靠药物,那么停药后不继续生活方式管理,就会面临反弹的问题。
认识不足导致肥胖干预度不够
肥胖长期以来被归咎于个人的责任,普遍存在歧视问题,往往妨碍了肥胖患者及时获得专业的帮助和医学干预。这几年,李小英教授明显感受到,人们对肥胖和体重管理的认识水平大幅提升了。
“5年前,很少有医院开设专门的减重门诊,肥胖患者肯到医院就诊的就更少了。手术治疗虽然存在,但数量也较少。然而,过去5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肥胖患者开始寻求医疗帮助。”李小英说,而肥胖管理的理念已从传统的以症状为中心转向以并发症、健康和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管理模式。
当然,肥胖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没有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共同努力,从全民层面上管理好体重是有难度的。
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联合印发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提倡在全社会范围建立体重管理的支持性环境,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李小英建议,除了普及健康知识外,要在更多的公共场所布置体重秤、身高测量仪等工具,方便大家了解自己的体重状况。同时,还要广泛宣传肥胖的危害。“就像糖尿病一样,现在老百姓对糖尿病非常恐惧,但很少有人因为自己胖了而感到恐惧。只有产生恐惧,才能下决心改变现状。”李小英说。
原标题:我国近三成肥胖人士为腹型肥胖,专家:体重管理是长期任务,不要求快
栏目编辑:王蕾 题图来源:AI配图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左妍
肥胖的九大危害 你未必都知道
可不止易得慢性病那么简单 有损寿命、骨关节病及部分肿瘤发病率攀升
“一白遮百丑, 一胖毁所有。”可真不只是爱美人士的一句口头禅。特别是这个“肥胖”,从健康的角度来说,确实“毁”的不仅仅是外表,还会对身体造成很多严重的危害。北京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的专家就来给大家“揭发”肥胖带来的这9种健康危害,几乎涵盖了绝大部分老年性疾病。
对寿命的影响 肥胖程度跟病死率密切相关,就是随着肥胖程度的上升,死亡率也大幅度上升。当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 /身高2(米)]超过35的时候,病死率就比平常的人增加了30%-40%。根据科研数据显示,肥胖症会使预期寿命减少6-7岁。更可怕的是,如果严重肥胖,BMI大于40的时候,男性的寿命会减少20年。
对血压的影响 在成年以后,尤其40-50岁的时候,肥胖人群发生高血压的机会比平常人多50%。
对心脏的影响 并不是说高血压继发或者冠心病继发,而是它对心功能的直接影响。由于肥胖,脂肪会附着在心脏表面,使心脏的收缩功能降低,导致心衰的比例大大增加。
脑血管病 在中国,脑血管发病率是非常高的,由于动脉硬化和血栓的形成及肥胖、血脂异常等,缺血性脑梗死非常高发。
糖尿病 肥胖就像影子一样伴随着糖尿病,肥胖人群糖尿病发病率比平常人要高4倍。新诊断的糖尿病病人里90%都胖,很少有不胖的。根据研究显示,体重指数为22-23时,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其实是很低的;而23-31的时候发病风险就变成40%,增加了10倍;体重指数是35的时候,女性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93.2%!所以糖尿病跟肥胖关系非常密切。
脂肪肝和血脂异常 脂肪肝和血脂异常在中国发病率非常高,而大家往往不太知道,其实大概有10%的脂肪肝病人会进展为脂肪性肝炎,导致肝硬化或肝癌的发生。
打呼噜 我们称之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别小瞧打呼噜,这个病在肥胖人群中很常见,危害性也很大。肥胖人群中这个病的发生率高达50%-70%,而普通人群才2%-4%。一些肥胖人士白天打瞌睡或晚上睡觉的时候会有呼吸暂停的情况,有明显的缺氧和一定的脑损伤,这部分病人出现心源性猝死的情况很多见。
肿瘤 肥胖跟一些肿瘤密切相关,在女性中是卵巢癌、子宫内膜癌、膀胱癌和乳腺癌;在男性中则是前列腺癌。肥胖会导致这些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而且无论男女,肥胖以后直肠癌的发病率都会大幅上升。
这些癌里面有一些癌的治疗已经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如前列腺癌、乳腺癌和直肠癌。但是像卵巢癌、膀胱癌、子宫内膜癌,这些癌症的患者5年以上的生存率还是比较低的。
骨关节病的发病率大幅上升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关节逐渐老化了,重压无疑会促进关节发生疾病,再加上糖代谢和嘌呤代谢的障碍,使这些疾病发病率大幅度上升。文/本报记者 李洁
责编:秦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