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长度(肥胖的标准是超过标准体重的多少)

文章目录:

中西医专家谈肥胖的三把标尺和三道防线

如今,肥胖问题愈发普遍,它不仅影响外观,更与多种健康问题密切相关。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周俊芳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肥胖对健康的多方面影响及应对措施。

医学视角下的肥胖:远不止“体重超标”

“许多人将肥胖等同于体重秤上的数字增加,这是极大的认知误区。”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周俊芳强调,“医学定义的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核心在于脂肪组织的异常堆积和分布紊乱,直接导致多系统功能损伤。”

科学判断肥胖的三把“标尺”:

BMI(体质指数):

成人BMI≥25为超重,≥30为肥胖;儿童需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年龄别BMI曲线,例如10岁男孩BMI超过18.5即提示肥胖风险。

体脂分布:

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表明内脏脂肪超标,代谢疾病风险显著增加。

器官功能评估:

结合血糖、血脂、肝功能等指标,可精准识别“隐性肥胖”(BMI正常但代谢异常)。

“《柳叶刀》最新研究指出,BMI≥40kg/m²者几乎必然伴随严重脂肪堆积,但部分BMI正常人群也可能因体脂率超标(女性>32%、男性>25%)面临健康风险。”周俊芳补充道。

全身警报:肥胖引发的健康“多米诺效应”

周俊芳用“系统性危机”形容肥胖的危害:“脂肪细胞不仅是能量储存库,更是活跃的内分泌器官,会释放炎性因子和游离脂肪酸,引发连锁反应。”

1. 代谢系统:失控的“糖脂战场”

2型糖尿病:肥胖人群患病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10倍,核心机制是脂肪堆积导致的胰岛素抵抗。

脂肪肝:30%肥胖患者存在肝脏脂肪浸润,若不干预,15%可能发展为肝硬化。

2. 心血管系统:超负荷的“生命引擎”

每增加5kg/m² BMI,冠心病风险升高30%,高血压患病率翻倍。

内脏脂肪分泌的炎症因子加速动脉硬化,心肌梗死风险显著增加。

3. 骨骼肌肉系统:坍塌的“承重结构”

膝关节承受体重3倍压力,肥胖者骨关节炎发病率提升4倍。

儿童骨骺线可能因肥胖提前闭合,导致成年身高低于遗传潜力5-10cm。

4. 呼吸与生殖系统:被挤压的“生存空间”

颈部脂肪堆积压迫气道,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生率增加12倍。

女性肥胖者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病率高达34%,男性精子质量下降40%。

特殊人群:儿童肥胖的“双重打击”

“儿童肥胖的危害具有隐蔽性和长期性。”周俊芳指出三大特征:

生理损伤:

性早熟发生率提升3倍,脂肪肝检出率超50%。

骨骼发育异常可能导致永久性体态问题。

心理创伤:

校园欺凌遭遇率增加60%,抑郁风险升高3倍。

远期威胁:

80%肥胖儿童成年后持续肥胖,慢性病发病年龄提前20年。

性别差异:肥胖攻击的“靶向性”

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周俊芳对比分析:

男性:

腹部脂肪堆积更显著,代谢综合征风险较女性高1.5倍。

每增加10cm腰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上升16%。

女性:

肥胖导致雌激素代谢紊乱,子宫内膜癌风险增加50%。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超重者占比达70%。

心理危机:肥胖的“精神枷锁”

“临床约45%的肥胖患者伴随焦虑或抑郁。”周俊芳揭示恶性循环:

心理→生理:压力激素皮质醇刺激食欲,促进腹部脂肪堆积。

生理→心理:运动能力下降加剧自卑,社交回避行为增加70%。

“一位患者曾因肥胖恐惧乘坐公交,这种心理创伤往往比生理疾病更难治愈。”周俊芳举例说。

早防早治:破解肥胖困局的“三重防线”

第一道防线:自查预警信号

体脂信号:腰带长度每年增加2个孔洞,颈部出现黑棘皮症。

机能衰退:爬3层楼气喘明显,夜间打鼾伴呼吸暂停。

体检指标:空腹血糖>6.1mmol/L、甘油三酯>1.7mmol/L。

第二道防线:生活方式干预

建议饮食:控制热量摄入,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摄入;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建议运动: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打羽毛球等;增加日常活动量,如步行、爬楼梯等。

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保证起身活动

第三道防线:医疗介入时机

药物治疗:BMI≥27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或BMI≥30者可考虑GLP-1受体激动剂等新型药物。

代谢手术:BMI≥35且保守治疗无效者,胃转流术后2型糖尿病缓解率超80%。

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的科学路径

“肥胖治疗需兼顾‘减脂’与‘调代谢’。”周俊芳解析中西医协同策略:

西医:通过药物精准调节血糖、血脂,必要时采用微创减重手术。

中医:痰湿体质者用荷叶、山楂代茶饮,配合艾灸足三里健脾化湿。针灸刺激天枢、丰隆等穴位,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肥胖防治是一场需要医学支持、家庭配合和社会理解的持久战。正如周俊芳所言:“与其焦虑体重数字,不如建立与身体的良性对话。从今天开始关注腰围、定期体检、保持适度运动,就是对健康最好的投资。”

云南网记者 习元喜 见习记者 申太琴

来源: 云南网

【健康科普】3月4日“世界肥胖日”——让我们一起了解关注肥胖

全球肥胖人口已超10亿,为了引起全社会对肥胖的重视,关注肥胖、控制肥胖,每年的3月4日被定为“世界肥胖日”。今年世界肥胖日的主题是:“推动系统变革,塑造健康人生”(Changing Systems, Changing Lives”),呼吁将关注点从个人转移到塑造我们健康的系统上。

俗话说“一胖毁所有”,肥胖不仅影响外形,更对健康造成许多严重的危害。肥胖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疾病,往往同时伴有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并发症。肥胖还会导致较高的过早死亡风险,其与各种慢性疾病相关,包括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骨关节炎、胆结石、肿瘤等。

女性肥胖易引起雄激素分泌增多,导致月经紊乱、闭经,甚至卵巢多囊性改变等;男性肥胖引起睾丸酮水平低下,从而导致性功能障碍。且肥胖者多伴随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自卑等,影响心理健康。因此,减肥已刻不容缓。

我们如何确诊肥胖呢?

国际上用体质指数(BMI)和腰围(WC)来判断超重和肥胖的程度。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腰围为腋中线肋弓下缘和髂嵴连线中点的水平位置处体围的周径长度。

成人体重分类

成人中心型肥胖分类

肥胖不是一日变胖,减肥也不可急于求成。盲目节食、过度运动、不吃主食等都会导致营养失衡,使身体抵抗力下降;长期节食还会导致身体基础代谢率降低、肌肉含量降低,一旦恢复正常饮食后,体重立马反弹!

所以,科学减肥很重要。只有通过科学的减脂方法,保持科学的减肥速度,才能避免体重反弹,避免肌肉含量降低及基础代谢率降低;才能维持正常的体重,降低肥胖带来的健康隐患。尤其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症防控,需要联合家庭、医院等,需要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制定个体化减重方案。

作者:陕西省中医医院营养科 尹薇

寿命的长短,由4个关键“指标”决定,答案就是这么简单

“寿命”一事,总是很大一部分人关注的事情;人到中年,承载着多方面的压力,“健康”往往成为了我们极度去追求的事情,学会科学饮食、学会理性养生,对于身体健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聊到“寿命的决定因素”,今天我想与各位谈谈“决定健康的4个指标”,这些指标更加强悍,你的身体才能更加健康。

骨骼健康指标—“身高”:

身高所呈现出的可能只是一个数字,但这个数字则代表着下肢长骨、脊柱以及人体颅骨的健康;岁月更迭,年岁越来越长,身高也会出现一定的下降,如果超过了正常的降低幅度,那就可能预示着“脊柱、下肢骨骼发生了异常变化”。

举例来看,脊柱侧弯容易导致“驼背”,椎间盘间隙变窄则容易影响身高;骨质疏松会增加骨脆性,这样一来就会导致骨骼变扁、缩短骨长度。

所以,守住了自己的身高,其实也就保护了自己的“骨健康”,降低了相关骨病的发病风险。

  • 解决方案:

对于身高降低这件事而言,本身不可逆,我们应该做好早期预防和及时干预。

  1. 无论你年方几何,请坚持饮奶或者食用奶类食品,每日300克。
  2. 改善自己的不健康生活方式,规律休息、多晒太阳、平衡自己的膳食、定期监测自己的骨密度,同时请您戒烟戒酒、远离含咖啡因的饮品。
  3. 强调运动的关键性,每日皆应该有适量的运动,通过增加肌力保护自己的骨骼。
  4. 避免久坐、避免处于不正当姿势,降低腰椎的外部压力。
  5. 一旦发觉身高出现明显的降低,特别是伴有胸椎腰椎疼痛,需立即就医诊疗,关注自己的骨骼健康。
慢病的“直观指标”—“体重”:

一方面,体重上升容易诱发肥胖和超重,同时就增加了机体患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脑卒中等问题的发病风险。

另一方面,体重的骤降同样不是一件好事;当体重下降之时,身体很可能是被某种消化系统疾病(乳糖不耐受、吸收不良、消化性溃疡等问题)、内分泌系统疾病(甲亢、糖尿病等问题)、感染性疾病(艾滋病、肺结核、丙肝等疾病)、心肺疾病晚期、风湿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以及某种恶性肿瘤所“侵袭”。

  • 解决方案:

依照体重的微妙变化,请各位做好这些事情:体重正常时,请您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少食多餐、多素少荤;保证每日适量的运动,特别是中高强度运动,单日运动30分钟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已经出现肥胖或者超重的问题,请您控制热量的摄入量,通过运动增加热量的代谢,将体重控制在健康范围之内。值得重视的是,如果您在没有减肥的情况下,体重在几个月内下降了10公斤以上,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到医院检查身体。

隐形身体防线—“血小板”:

血小板,一个不可小觑的指标。它的主要功能是止血,它是一道身体的健康防线,很容易被大家忽视。

身体中血小板的减少很容易影响到身体正常的凝血功能,增加机体患鼻出血、月经不止、牙龈出血等问题,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消化道或颅内出血。

  • 解决方法:

未到中年,建议大家每2—3年体检一次;人过中年,建议每年体检一次。体检的过程中要严格关注体内的“血小板”指标,看其是否正常,血小板的正常值是(100—300)乘以109个/升,也就是每立方毫米血液10万—30万个;一旦出现不正常应立刻就诊(除妊娠相关的血小板减少)。

大脑的代表机能—记忆力:

记忆力,一个人的基础能力,它是衡量痴呆症的重要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老年个体的健康,同时也是影响健康寿命的重要因素。

如果您的记忆力出现骤降,请认真关注;记忆力骤降的原因有很多,最直接的就是“阿尔兹海默症”,另外还包括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病性痴呆,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患者的记忆力出现明显下降。

  • 解决方案:

没事多关注自己的记忆力,特别是上了年纪之后;关注记忆力的变化,其实就是在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另外,保护自己的记忆力,控制好自己的肥胖、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慢性病,拒绝吸烟、饮酒、睡眠障碍等危险因素,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当然,如果您一旦确诊阿尔兹海默症,应根据医嘱进行科学且专业的治疗。

关爱健康,关注自己的指标;身体指标正常,寿命自然会更长。用全面的态度去呵护自己,希望人人安康,寿命长长。

注:王思露原创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