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简述(试述肥胖症的病因和饮食控制原则)

文章目录:

当今胖子的中医辩证

当前,由于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丰富的饮食让人措手不及,大家吃起来是随心所欲,最终出现了大量肥胖的人群,随之,高血压、高血脂及高血糖的三高患者如雨后春笋般的涌了出来,体重增加是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毒素蓄积的警示和慢性病的开端,所以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下面就肥胖的类型进行简述:

一、湿热型胖子

舌质偏红、舌苔黄腻,为湿热内蕴之象。面垢油光、长痘、舌苔黄腻、脾气急躁、眼睛红赤、大便太干燥或者太湿,小便短赤。

有一类胖子,古人称为“肉人”,我们称为结实型的肥胖,与虚胖相反。他们性格暴躁易怒。其实,原因是暴饮暴食,作息无节,致体内湿热。

湿热在体内积聚,就会影响到胃,就会食欲旺盛,易饿。胃纳过旺,则影响到脾,脾的负担过重易造成“水湿内停”,于是就会出现以上表现。

此类患者多工作繁重,没有规律,应酬频繁。

二、气虚型胖子

舌体胖大、淡红,气短乏力,胆小怕事,无精打采,行动笨拙,失眠健忘,女性月经不调。

古人称这类胖子为“脂人”,即全是脂肪之意。因气血化源不足,吃进来东西又化不了,结果加工成半成品, 即痰湿。痰湿没地方就放到皮下,就是肥胖。气虚与先天禀赋不足、大病伤气、过度用脑而疏于运动和节食有关。

三、阳虚型胖子

舌体胖大、发白,身体沉重、胸腹胀闷,肢体困重,疲疲乏力,痰多,肢冷畏寒。

古人称这种人为“肥人”,这种类型是即是我们平常所说“喝凉水也长肉”的类型——脾肾阳虚,阳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脾肾双虚,自然进大于出,再肥甘厚味嗜好烟酒煎烤食物,体重自然增加。

四、痰湿型胖人

舌淡白胖大、有齿印、舌胎腻,腹部肥满松软,面部有油腻感,胸腹满闷,平素痰多,精神不振,口中有黏黏或发腻的感觉,眼泡浮肿,头身沉重困倦,大便稀而质黏,妇女多带下量多而色白。

或父母痰湿体质的遗传;或后天缺乏锻炼,过食肥腻甘味之品,或脾虚失司,水谷精微运化障碍,以致湿停痰聚。于是,气渐弱,人则渐胖。痰湿肥胖者多性格偏温和、稳重,善于忍耐。易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哮喘、冠心病等。

五、激素性胖人

舌红少苔或有裂纹,五心烦热、失眠盗汗,口干舌燥,皮肤变薄。

这类人不是真胖,多是激素引起的。长期服用激素肯定会引起肥胖,医学上称之为满月脸,红润多脂,痤疮、多毛、浮肿;水牛背,腹部悬垂;向心性肥胖(胸腹胖,四肢细)。女性月经减少或闭经,男性易性功能减退; 精神出现障碍,运动效果不是很好。

因为长期服用激素刺激胃酸分泌,引起代谢紊乱,从而造成人体发胖。

在治疗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时,要在医生指导下科学使用。如果滥用激素,后果则很严重。

发胖这件事,科学家有了新发现

中学课本告诉我们,当我们吃下米饭或面条之类的高淀粉食物后,那些淀粉将被人体水解为葡萄糖,继而进入血液,使得血糖含量升高,而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促进血液里的葡萄糖进入其他组织细胞,进而被利用和储存;此外,糖类会通过多种代谢途径转变为脂肪,因此当人体摄糖过多,肥胖往往随之而来。

但我们要知道,肥胖的发生机制远比课本上的简述更复杂。很多瘦身人士紧盯营养成分表里的“碳水”和“脂肪”,严控每天摄入与消耗的“大卡”,这种精确的自律固然有一定道理和一定效果,却并未从更深层次拿捏肥胖问题。

美国著名医学教授兼科普作家理查德·约翰逊(Richard Johnson)

长期致力于研究肥胖根源,以及糖尿病、高血压和慢性肾病等疾病。在他看来,解读肥胖绕不开果糖代谢问题,“盐分”和“水分”也理应被瘦身人士高度重视。

他在以下文章中科普了“果糖增肥”理论,并提出了简单易行的减肥新策略。

果糖不影响食欲

会鼓励多吃,促进增重

水果和蜂蜜中含大量果糖。它和葡萄糖一样都是单糖,但又不能像葡萄糖一样被人体直接利用,而是先进入肝脏代谢,再转化为葡萄糖、糖原或脂肪——这一独特的吸收利用路径能够“无限制”地“鼓励”生物体长膘。

左右分别为葡萄糖和果糖的分子结构示意图

如前文所述,当我们吃下一碗米饭,体内胰岛素的水平会因血液内葡萄糖含量增加而升高,它负责将血糖送入细胞,用于供能或储备;与此同时,机体会分泌更多瘦素(leptin),从而降低食欲,加速能量消耗,阻碍脂肪储存。

但果糖的代谢不受瘦素的直接管辖。换言之,摄入果糖后,食欲不会减少,耗能不会加快,机体依旧充满觅食动力。另一方面,果糖向脂肪转化的效率非常高,甚至还可能诱发胰岛素抵抗,导致葡萄糖的利用效率降低,进一步加剧长膘倾向。

果糖鼓励长膘的属性似乎有着重大进化学意义。

农耕时代以前的古人类主要仰赖碳水化合物维生,可富含淀粉的谷物和根茎类食物不容易获得,水果是最易摘取的食物。由于果糖摄入不降低食欲,古人类便会持续不断地摘果子吃,在饥饿感驱使下最大化体内的糖原和脂肪储存,从而增加生存可能。

这种“果糖进化学”如今在肥沙鼠(Psammomys obesus)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容易得富贵病的肥沙鼠

肥沙鼠主要生活于北非地区的沙漠和咸水沼泽,靠吃盐角草(Salicornia)的茎部勉强维生。盐角草是一种状若芦笋的植物,虽营养成分很低,但富含浓度堪比海水的盐水。

亚洲和非洲都有肥沙鼠的身影

几十年前,科学家曾将肥沙鼠放到实验室内饲养,为其提供普通啮齿动物所需碳水量的1/2,再辅以新鲜蔬菜,结果它们迅速发展出肥胖症和糖尿病。而当科学家只提供新鲜蔬菜时,肥沙鼠们得以保持苗条身形。

到了2018年,美国学者发现这类只过苦日子、易得富贵病的肥沙鼠都存在代谢问题,以盐角草为主的高盐饮食会刺激它们将极少量的碳水摄入转化为内源性果糖,并导致瘦素抵抗,加剧肥胖倾向。

面对食物匮乏、淡水稀缺的生存环境,这种“高盐→果糖”式的代谢模式激活了动物的“生存开关”,令其得以命保荒漠,却又过不了富裕日子。

那么,这个高盐摄入会怎样影响人类的果糖代谢的呢?少吃盐多喝水是否就是控制体重的标准答案之一?

脱水会促进果糖生产

果糖和葡萄糖互为同分异构体,可相互转化。人体当然也具备制造果糖的能力。当血糖水平较高时(例如吃下很多土豆或面包后),果糖的产量也会增加。

高盐摄入可导致机体脱水,而脱水又会显著促进“葡萄糖→果糖”的转化过程,进而导致脂肪堆积。

这就是为什么,椒盐薯条尤其容易使人发胖。高盐分简直就是推动“淀粉→果糖”的催化剂。

研究显示,大多数超重或肥胖者都没补充够水分,比瘦子更容易脱水,也摄入了更多盐分。此外,他们往往有着很高水平的加压素(vasopressin)——一种帮助肾脏保持水分以调节尿量的激素。(缺水的人特别需要它。)

科学家发现,这种加压素除了保持水分,还会参与果糖代谢,间接刺激脂肪生成。

人们主要从食糖和高果糖玉米糖浆处获取果糖。富含高果糖玉米糖浆的食物包括果酱、蜜饯、果汁饮料、精制面包和饼干等。

鉴于上述种种,我们能不能说,“多喝水有助于减肥”呢?

医学界的同行们对于此类说法往往嗤之以鼻。然而,科学家发现,给实验小鼠补充更多水分,的确能控制其体重增加,延阻前驱糖尿病(prediabetes)发展——即便它们的饮食富含糖类和脂肪,效果依旧。

另有证据表明,大多数人的饮水量都还太少,增加水分摄入可能确实有助于肥胖人士减重。

当然了,喝水喝8杯就够了,喝太多可能出事。曾有过大量饮水导致人体“水中毒”的案例。而对于那些有心脏、肾脏或肝脏疾病的患者,超长距离跑者,以及刚接受手术不久的人士来说,增加饮水量时尤其需要谨慎,最好事先向医生咨询此问题。

对于肥沙鼠和现代人的祖先来说,高盐少水的饮食有其重要意义,但现代人已不再过狩猎采集的生活,因此我们需要喝更多水,吃更少盐。这种每个人都能做到的饮食习惯为我们预防和治疗肥胖提供了实惠、简单又健康的策略。

资料来源:

Two surprising reasons behind the obesity epidemic: Too much salt, not enough water

END

提高运动感表现增强减肥效果 水合平衡你了解吗?

水是身体重要的成分之一,水占人体体重的70%。人体的代谢都是以水作为媒介进行的。我们在运动时,体能会流失大量的水分,伴随着水分的流失,很多电解质也会跟着跑出到体外。这样会导致运动效果下降。因此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水合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有研究表明,水可以诱导身体产生热量,每天喝2升水可以让人体增加96大卡的代谢。

还有一项实验说明了水对减脂的作用。实验是将肥胖的人分成两组,使用相同的训练计划和饮食方案,其中一组要求三餐前喝500毫升水,另一组不喝。12周后,喝水的实验组比不喝水的实验组平均多减了1.3公斤。为什么喝水的人反而会减重更多呢?这里就要提到一个概念——水合平衡。

水合平衡是运动者的体液达到平衡的状态,它反应体内水分含量是否有利于运动,根据状态提示运动者是否该补水。不仅仅代表身体水分,同时水还输送电解质、糖和氨基酸,以精准的比例维持各项生理功能,因此运动者经常是水与电解质、糖、氨基酸同时补充的。

有研究表明,在长时间的锻炼状态中,由于身体水分的流失,能会破坏身体对锻炼的荷尔蒙反应,如果体重下降2%,运动表现会下降20%。

然而在马拉松结束后,身体脱水是正常现象,比赛中你不可能百分之百的补充身体损失的体液,不过你可以尽量减少身体流失的体液。然而过度补水会导致低钠血症,这可能是致命的。

在运动过程中,良好的水合状态对运动表现、体温调节和心血管功能都有重要作用,是维持发挥最大运动潜能的必要条件。

我们在平时就要注意身体的水合平衡,身体的信号可以作为补水的参考标准,比如尿液的颜色和频率。让一个人缺水的时候,肾脏会将尿液浓缩,人体内水分越少,那么尿液的颜色就更深,气味更重。充分的话颜色就会浅一些。

另外还要注意口渴的信号,这是大多数人容易忽视的地方。有专家表示,如果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在感到口渴前喝些水。而口干舌燥、头痛、疲劳、嗜睡、易怒、注意力不集中,这些都是你应该多喝水的警告信号。

水合平衡的科学基础是一个被称为钠和葡萄糖共输系统的概念。如果你的消化系统很好地吸收了液体,那么它需要同时含有葡萄糖和钠。它们协同作用,将液体分子传输到肠壁,进入身体。然而,这需要恰当的平衡才能起作用,因为过多的糖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在跑步的前,中,后期对于水的补充非常关键。很多跑者认为应该是在跑步的过程中补水,但是相比在比赛中补水,赛前24小时喝什么非常重要。有研究表明,超过30%的跑者在比赛或者训练前身体是处于脱水状态的。然而跑前的水合平衡是很重要,但并不是在枪响之前快速喝水。在比赛前的晚上,要注意补充水,蛋白,电解质,葡萄糖等。

在运动前至少4个小时,喝450~600毫升的水或运动饮料。10-15分钟喝200-350毫升水。摄入适量的饮料、钠(盐)或点心有助于刺激机体对水的需求,使机体保持水分。

如果运动不超过1小时,那么每运动15-20分钟,补充100-200毫升水;如果运动超过一小时,每运动15-20分钟,补充100-200毫升运动饮料。注意,每小时的摄入量不超过1升。

在补充运动饮料时,注意饮料对身体的渗透,

低渗饮料一般建议在短时运动时饮用

等渗饮料一般建议在长时间运动中饮用

高渗饮料一般建议在运动后休息一段时间后补充

运动后要通过对比运动前后体重和检查尿液颜色来估计体液流失情况。一般情况,运动后2小时内须及时补充水分。体重每降低500克,喝550~700毫升水或运动饮料。另外注意跑步结束后,要防止过量饮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