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肥胖率低,但庞大人口基数决定了肥胖人口依然庞大
我国国民的肥胖、超重率开始不断攀升,但以广东为代表的华南F3(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则以肥胖率低引发关注。“诚然,广东的肥胖率确实要远低于北方高油、高热饮食的兄弟省份。但我们的人口基数异常庞大,肥胖、超重人士的绝对数据并不少。”著名肥胖代谢病外科专家、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杨景哥在出席第一届广东省肥胖代谢病管理大会时向南都记者表示,肥胖干预已经从以往的单打独斗进入到了多学科参与下的集群式管理3.0时代。
据悉,本次在广州召开的大会由广东省医院协会主办、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旨在汇聚全国肥胖代谢病领域的精英力量,共同推动该领域的发展与进步。开幕式由大会主席、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杨景哥主持。
广东肥胖率低
但肥胖人士的绝对数量不少
饮食生活习惯的变化,加上国民经济的快速进步带来的食品物资可获得性增强,我国的肥胖、超重问题也日益凸显。根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的肥胖率为16.4%,超重率为34.3%,预计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能达到65.3%。肥胖已成为我国公众健康面临的重大挑战。但前不久,一条“广东肥胖率全国倒数第一”的新闻刷屏。岭南地区的炎热湿润加上广东饮食方面低油低热,喜食蔬果的特点,确实在控制体重方面有着先天优势。“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广东省人口基数庞大,是目前我国唯一常住人口过亿的省份,肥胖、超重率虽低于北方兄弟省份和全国平均水平,但绝对患者数量并不少。”杨景哥表示,具体到临床实践中,肥胖门诊的诊疗量并不少,需要开展减重手术干预的也不在少数。
本次大会为肥胖代谢管理同行搭建学习交流与合作共赢的平台,群策群力,共同推动新理论、新技术的持续发展,为加强肥胖代谢病的规范化管理体系建设交出“广东答卷”。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陈莹在大会开幕式环节指出。而大学党委医学工作部会盘活多方资源,加强对肥胖代谢病管理事业的全方位支持,积极与兄弟院校携手合作,共同推动中国减重代谢外科事业的发展。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郭军也表示,医院获评“减重代谢外科全国示范单位”称号,成为华南地区唯一获此荣誉的医疗机构,期望与广大同行共同推动大湾区相关学科发展,彰显侨校、侨院的精神与力量。
本次会议邀请省内外诸多著名专家针对“医院管理与学科建设、标准化肥胖代谢病综合诊疗中心建设、新形势下的个案管理工作、减重外科热点话题、减重外科与减重药物协同关系、中医·营养·运动·心理与减重”6大主题进行了专题演讲,这些演讲不仅传递了前沿的学术信息,也激发了与会者对肥胖代谢病管理领域的深入思考与创新灵感。
此外,为了进一步促进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大会精心设置了青年论坛和个案管理两个分会场。青年论坛为年轻医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在与同行的思想碰撞中不断成长;而个案管理分会场则聚焦于减重管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个案管理师们提供了一个分享经验、学习新知的宝贵平台。
内科药物丰富了减重方案
但超级肥胖等人群依然首选手术
这几年,肥胖和代谢性疾病问题日益加剧,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重大影响,也对整个社会的医疗资源和经济负担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为了应对变化,“广东省医院协会减重代谢外科专业委员会”正式更名为“广东省医院协会肥胖代谢病分会”。
就在上个月,我国批准了第二款减重药品暨“网红”药物诺合盈,通过为期5个月的递增式剂量注射,能够帮助肥胖人士甩掉约17%的冗余脂肪。该药物的获批上市,在丰富了临床减重方案的同时,也势必给减重外科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但该减重药物也并非包打天下的灵丹妙药,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比如部分患者可能会增加胰腺炎、胆囊炎发病风险,有相关病史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使用。甲状腺结节患者同样应慎用此药,避免潜在的风险。“而且,研究表示,一部分人群对该药物的敏感性差,减重效果并不明显。”
杨景哥表示,正式更名为“广东省医院协会肥胖代谢病分会”,正是要将肥胖干预工作打造成一套组合拳似的集体作战,通过吸引包含内科在内的不同学科专家参与,多学科融合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全面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还将极大地提高减重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率先开始了新的尝试,倾力打造肥胖诊疗3.0模式。“按照传统肥胖诊疗模式,胖友看完减重门诊之后,还需要去运动医学中心等门诊治疗其他问题。这是肥胖诊疗1.0模式的弊端,以减重外科或营养科等单一科室完全主导。部分医院的肥胖诊疗进入2.0模式,由单一科室带领再根据实际转诊或组织多学科MDT,患者仍然面临诊疗流程繁琐的困境,不得不奔走于多个科室之间。”
杨景哥表示,医院新近揭牌的“一站式”多学科综合减重门诊属于肥胖诊疗的3.0模式。在该门诊中,从挂号、分诊、多学科诊疗、身体成分分析、抽血检查、支付,都在诊间完成,肥胖患者可享受全方位、一站式的诊疗服务。该中心以“多学科协作 个性化诊疗”为核心特色,整合了减重代谢外科、内分泌科、营养科、中医科、儿科等多个紧密科室,并联合心内科、运动医学科、精神医学科、康复科、睡眠医学中心、内镜中心等多个相关学科,共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诊疗服务。
对于轻度肥胖患者,中心可能推荐营养科专家制定的个性化饮食调整计划,并辅以精神医学科的专业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调整心态,轻松减重。而对于中重度肥胖患者,则联合多学科进行深入的代谢评估,考虑采取减重手术作为长期有效的干预措施。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张灿城 伍振鹏
近两成超重肥胖!青少年不能承受之“重”
6至17岁儿童青少年,仍有近两成超重肥胖——5月20日,又一个学生营养日到来之际,仍居高不下的青少年肥胖率,让出席2022食育中国高峰论坛的专家学者们忧心忡忡。
专家呼吁,当务之急要切实加强食育教育,加强学校、幼儿园、托育机构的营养健康教育和膳食指导,引导广大青少年科学均衡饮食、吃动平衡,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制定的“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进一步落到实处。
“吃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数据显示,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高达19.0%,意味着每五个儿童青少年中约有一个超重肥胖,2015年这一比例为18%。
专家表示,近年来,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身高跑不过体重”的现象。2002年至2017年的15年间,以我国城市16岁男性为例,其平均身高增长3.9厘米的同时,体重增长了14.8斤。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目前我国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约30g,其中儿童、青少年摄入量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进入新时代,我国食物种类和数量得到极大丰富,食物消费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显著改善,与此同时,老百姓对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认识不足、知识不足,吃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如膳食结构不合理,隐形饥饿严重,超重肥胖快速增长的势头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营养相关慢性病低龄化发展,居民尤其是学生体质提升任务依然艰巨。”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在2022食育中国高峰论坛视频致辞中说。
小胖墩,大问题
“中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中小学生肥胖、近视等健康问题突出。”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带来诸多问题:
——表面上看是营养过剩,其实是隐性营养不良。
长期从事学生营养研究的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朱文丽说,肥胖本身就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形式。调查表明,多数小胖墩在能量过剩的同时,依然存在微量营养素缺乏。
“肥胖表面上看是营养过剩,其实很容易存在隐性营养不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教授米杰说,由于体内脂肪太多,肥胖的孩子很容易缺乏维生素D,从而影响钙的吸收和骨骼发育、身高发育,还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等问题。
——慢病风险增加。
研究表明,儿童变身“小糖人”,多是肥胖惹的祸。“肥胖是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等成年期高发疾病的危险因素。”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马军说,有长期随访研究发现,儿童时期肥胖者在成年期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约24倍。
——伤身,更伤心。
超重肥胖将引发社交和心理问题。马军说,除危及身体健康外,有研究发现,超重肥胖会降低儿童青少年的自尊感和自信心,带来更高的被欺凌风险和低成绩表现。肥胖儿童还容易给同伴带来不勤快、身材差、活动不灵活、不爱运动、反应迟钝和易生病等负面刻板印象,导致孩子出现不合群、抑郁等问题。
健康,从加强“食育”起步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2021年9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了“儿童超重、肥胖上升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的目标。
科学减重,要从调整膳食结构入手。“油盐肉摄入过多、蔬菜摄入显著不足,青少年的膳食结构必须调整。”中国粮油学会粮油营养分会秘书长贾健斌说。
为“保持健康体重”,《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开出“药方”,倡导中小学生“学会选择食物和合理搭配食物的生活技能。每天吃早餐,合理选择零食”“足量饮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自我监测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避免高糖、高盐、高油等食品的摄入”。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要“强化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是儿童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专家呼吁,家长对孩子最好的爱不是盲目满足其口腹之欲,而是帮孩子从小建立健康生活理念,养成良好饮食运动习惯,管住嘴、迈开腿。
“中国的营养教育还缺乏科学系统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策略,缺乏政策尤其法规支持,学校、家庭、社区未建立良好的互动。”朱文丽认为,政府应积极主导,以法律形式确保营养教育顺利开展,逐渐丰富教育内容,发展、完善教育体系。
“从当前实际看,相对于德智体美劳,食育更凸显其基础性和紧迫性。应从提高认知着手,从加强食育起步,全面推进国民营养健康素养的提升。”陈萌山说。
(记者李斌、王君璐、张漫子、林苗苗)
来源: 新华网
《柳叶刀》拉响警报:25年全球肥胖危机爆发,中国或成“重灾区”
这场无声的流行病,正在吞噬我们的未来
2025年3月,《柳叶刀》最新研究报告如同一记重锤,敲碎了人们对肥胖问题的侥幸心理。全球超重或肥胖人数已从1990年的9.29亿飙升至2021年的26亿,若不采取紧急行动,到2050年,近六成成年人和三分之一儿童将面临超重或肥胖威胁。而更令人揪心的是,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领跑”这场危机——超6亿人可能超重,肥胖率持续攀升,医疗体系与国民健康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990-2021年全球、区域和国家儿童和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并预测到2050年)
一、全球肥胖地图:一场“甜蜜的灾难”席卷世界
1. 肥胖率飙升,大洋洲、北美成“重灾区”
全球肥胖率从1990年的14.6%增至2021年的23.4%,增幅超60%。大洋洲、北非和中东地区的肥胖率已突破30%,美国则以42%男性肥胖率和46%女性肥胖率成为“全球最胖国家”。
中国现状:2021年超重和肥胖人数达4.02亿,居全球首位,男性肥胖率8.8%,女性10.8%,绝对人数庞大但肥胖率仍低于高收入国家。
2. 肥胖老龄化:医疗系统的“定时炸弹”
到2050年,全球约四分之一肥胖者将超过65岁,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将集中爆发,医疗资源将面临“不可承受之重”。
二、中国肥胖危机:速度与规模的“双重暴击”
1. 从“吃饱”到“吃胖”:饮食结构的隐形危机
快餐文化、加工食品泛滥,高糖高脂饮食成为常态。调查显示,中国城市居民每周至少吃一次快餐的比例超60%,外卖订单中炸鸡、奶茶等高热量食品占比超40%。
代际差异:00后青少年肥胖率较30年前增长3倍,手机依赖、久坐学习成为“隐形杀手”。
2. 运动缺失:城市化的“副作用”
中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1.86平方米,远低于发达国家。通勤依赖汽车、电梯普及率超70%,日均步数不足5000步的“久坐族”占比超50%。
三、肥胖背后的“推手”:政策、资本与文化
1. 政策滞后:30年应对严重失败
全球范围内,仅12%国家制定并执行了有效肥胖防控政策。中国虽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但具体落实仍存短板。
2. 资本逐利:食品工业的“甜蜜陷阱”
加工食品广告投放量年均增长15%,儿童零食中含糖量超标产品占比超60%。某奶茶品牌单杯含糖量相当于13块方糖,却通过营销包装成“社交货币”。
四、破局之路:一场全民参与的“健康革命”
1. 政策发力:五年行动刻不容缓
《柳叶刀》呼吁各国制定2025-2030五年计划,包括:
对含糖饮料加征20%消费税;
学校周边200米内禁止设立快餐店;
推广“15分钟健身圈”,建设更多免费运动场所。
2. 个人觉醒:重新定义“健康生活”
- 饮食:用杂粮饭替代白米饭,每周至少吃2次深海鱼;
- 运动:每天快走30分钟,或每周3次HIIT训练;
- 习惯:戒掉含糖饮料,用柠檬水、无糖茶饮替代。
3. 企业责任:重塑食品工业生态
- 鼓励企业研发低糖、高纤维产品,对肥胖防控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
- 建立食品营养标签“红黑榜”,让消费者“看得明白、买得放心”。
---
结语:肥胖不是个人问题,而是文明危机
《柳叶刀》的警告绝非危言耸听。肥胖不仅关乎体型,更是一场涉及公共卫生、经济发展、文化观念的全球性挑战。2025年,或许不是肥胖峰值,而是逆转命运的转折点。唯有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合力,才能在这场“无声的战争”中守护健康与未来。
行动倡议:
- 本周内尝试“无糖饮食3天”;
- 下班后去公园快走15分钟;
- 分享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危机背后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