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不仅关乎美丽,这些慢性疾病的发生都与肥胖密切相关!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
这个健康日的设立旨在引起全球对肥胖问题的关注,并倡导预防和治疗肥胖的相关措施。
现代社会大家的减肥意识越来越高,但很多人控制体重还是为了能有一个美丽的体型,而没有意识到肥胖是一种病。
但肥胖确实是一种慢性代谢病,与高血压、糖尿病同属代谢综合征,需在医生监督下治疗,这个世界上不存在 “健康的胖子”。
而且肥胖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并可能带来较高的早期死亡风险。脂肪组织过多的质量效应或其直接的代谢效应,还与各种慢性病发生相关,包括糖尿病、脑卒中、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骨关节炎和胆石症等。肥胖甚至还与多种肿瘤的发生相关。
此外,肥胖可能给个体带来不良心理和社会后果。多项调查研究显示,有超过 200 种与肥胖相关的共存疾病,但即使小幅度减重也能改善这些共存疾病。
肥胖:与高血脂如影随形
高血脂指血浆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等血脂指标超过正常值。肥胖者脂肪代谢特点为血浆游离脂肪酸升高,胆固醇、三酰甘油、总脂等指标普遍升高,脂肪代谢紊乱。肥胖人群中,血浆胆固醇水平在 5.2 毫摩尔 / 升以上者占 55.8%,60 岁后肥胖男性、50 岁后肥胖女性血浆胆固醇水平显著升高。
高血脂主要危害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的血液供应依赖冠状动脉,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管腔狭窄,会引起心脏缺血,导致冠心病;脂质异常还会造成脑血管硬化,易引发脑卒中。肥胖者的脂质异常可通过适当减肥治疗、饮食调整及降脂药物,将血脂降至正常水平。
肥胖:让心脏如此沉重
研究发现,肥胖者心绞痛和猝死发生率比正常体重者高 4 倍,体重超过标准体重 30% 者,10 年内发生冠心病的概率大增,说明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造成心脏损害。
肥胖者血液中脂肪过多,血液总量增加,心脏需增强收缩力,负荷过重时会导致心功能衰竭;另外,肥胖者常有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脂肪堆积,心肌可能代偿性肥厚,但肥厚心肌收缩能力下降,使心脏血液供应不足,进一步降低心脏功能。
肥胖还会并发其他疾病,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会进一步影响心脏,导致冠心病,增加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风险。一般来说,肥胖者体重降低 10%,患冠心病风险可减少 20%。
肥胖:诱发 2 型糖尿病的元凶之一
肥胖是 2 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患病风险与肥胖持续时间和程度有关,长期、持续肥胖者 2 型糖尿病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者高数倍。
2 型糖尿病是慢性糖代谢异常疾病,长期高血糖有多种毒性作用,会侵蚀动脉血管组织细胞。从肥胖到 2 型糖尿病的进展一般为:肥胖→糖耐量减低→2 型糖尿病→难以控制的高血糖→糖尿病并发症。
肥胖:罹患癌症的高风险因素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专家指出,33% 的癌症发生在肥胖人群中,肥胖女性患恶性肿瘤风险高于肥胖男性。
肥胖诱发癌症是因体内脂肪过多导致激素水平升高,如脂肪细胞释放雌激素增加女性患乳腺癌风险,腹部脂肪细胞促使人体产生生长激素,这些是诱发多种癌症的关键因素。
更 “青睐” 肥胖者的肿瘤有食管癌、胰腺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肾癌和乳腺癌等,小肠癌、胆囊癌等也与肥胖有一定关系。
儿童期肥胖也会为日后患癌埋下隐患,英国研究表明,儿童越胖,日后患胰腺癌、膀胱癌、呼吸道癌症和口腔癌等概率越高,所以应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
肥胖:让皮肤不再美丽
肥胖者皮肤易出现问题,如黑棘皮病,症状为身体某些部位皮肤色素过度沉着,变成黑色、棕色或褐色,伴有皮肤增厚,主要发生在颈部、腋下、腹股沟、肘关节及手背等褶皱处皮肤,与胰岛素抵抗及 2 型糖尿病有关,患黑棘皮病需检查血糖代谢是否异常。
此外,肥胖者更易发生皮肤感染,一是真菌感染(“长癣”),二是毛囊炎(长疖子)。因为肥胖者皮肤薄弱易擦伤,皮肤表浅静脉过度充盈,血液回流功能差,且全身免疫功能下降。长疖子还因为皮肤分泌油脂多,堵塞毛囊旁皮脂腺出口,使细菌在毛囊内繁殖,严重时可引起败血症。治疗皮肤感染除局部擦皮肤科外用药,要少吃油腻食物减少油脂分泌,注意皮肤卫生,减肥是根本解决办法。
肥胖:不孕不育的隐蔽因素
肥胖相关疾病发生与脂肪分布密切相关,腹部型肥胖(向心性肥胖)的女性生殖功能易受影响。据调查,BMI>25 的女性因不能排卵造成不育的概率比体重正常女性多 1 倍。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常见生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月经异常、不孕、高雄激素血症、卵巢多囊样表现等,常伴有肥胖、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是 2 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与正常体重患者相比,肥胖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多数代谢和生殖指标异常,减重(5% - 10%)可使血清睾酮浓度下降,恢复正常排卵周期,提高妊娠成功率。
男性生殖能力也受体重影响,肥胖会降低男性睾酮分泌,降低精子数量和质量,导致少精子症、精子活动力下降,影响生殖能力。丹麦研究显示,BMI>25 的男性精液浓度比正常体重男性低 22% ,弱精症发生率随 BMI 升高而升高,备孕男性需注重饮食均衡、适量运动以保持健康体重。
肥胖:与痛风相伴而行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代谢性疾病,嘌呤是人体核酸代谢产物和食物重要成分,其发病率随生活水平提高逐年升高,动物内脏、海产品及酵母等食物嘌呤或嘌呤前身物含量较多。
嘌呤在血液中转化为尿酸,通过肾脏排出,若摄入超过排出,尿酸在关节和软骨处沉积,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痛风,典型症状是关节红肿、剧痛,以脚拇趾常见,还会发生寒战和高热,影响生活,尿酸沉积在肾脏会造成慢性肾炎或肾结石。
肥胖者痛风发病率比非肥胖者高 3 倍,血尿酸水平与体重、BMI 成正比,腹部型肥胖女性更易患痛风,腰围 / 臀围比值越大,发病率越高。肥胖从以下方面影响血尿酸水平:一是饮食中高嘌呤食物多且食量比 BMI 正常者大,使尿酸合成增加;二是存在胰岛素抵抗,肾脏对尿酸清除率下降,排出减少;三是减肥过程中体内易产生酮体,使尿酸从尿液排出减少 。
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为:两次采集非同日空腹血,男性血尿酸值>420 微摩尔 / 升,女性>360 微摩尔 / 升。
痛风患者应通过医学营养治疗建立合理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限制高嘌呤食物,控制食物热量及营养素供能比例,保持健康体重,配合药物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时避免药物控制效果不佳,还应禁饮酒精饮料。
肥胖:最易导致脂肪肝
脂肪肝又称肝脂肪变性,是过多脂肪堆积在肝脏造成的疾病,约一半肥胖者患有脂肪肝。
正常肝脏内脂肪体积占肝脏体积的 4% - 7%,其中一半为三酰甘油,另一半为卵磷脂和胆固醇,肝脏是将血液中脂肪酸合成三酰甘油的场所,但储存空间有限,三酰甘油合成后与载脂蛋白结合为脂蛋白(主要是极低密度脂蛋白)释放入血液。
肥胖者体内,一方面脂肪酸摄入过多,肝脏合成的三酰甘油增多;另一方面血液内极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过高,肝脏合成的极低密度脂蛋白难以输出到血液中,大量三酰甘油堆积在肝脏内,形成脂肪肝。
患上脂肪肝后,早期几乎无症状,随脂肪堆积加重,会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下降、腹胀、肝区不适等症状,此时应就医。轻、中度脂肪肝多数可逆,通过减肥和调整膳食,脂肪肝可减轻甚至消失,若不重视,可能引发脂肪性肝炎,后期甚至导致肝硬化,严重危害健康。
肥胖不仅会带来各种疾病,给患者造成很多生活上的不便,而且会给人的心理带来潜在的危害。肥胖者容易因为肥胖受到排斥与嘲笑,同时对一些心脑血管疾病忧心忡忡,长时间笼罩在心理阴影之下。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精神症状与女性肥胖及脂肪分布有关。肥胖者限制饮食后更易出现暴食的情况。
肥胖的流行及其高昂的医疗费用还给国民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临床数据表明,肥胖与个人年医疗支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除了增加 31.8% 的直接医疗成本,还增加 61.8% 的间接负担,即因肥胖引起的机会成本损失,包括日常活动能力下降、丧失工作生产力、劳动时间减少和家庭收入降低。
大家如果有减重方面的问题,想咨询陈伟教授,可以发邮件到邮箱,陈教授会定期为大家答疑解惑。
问答邮箱:yixuejianzhong@163.com
肥胖:不仅仅是外表问题,更是健康隐患
肥胖,早已不是简单的“身材走样”问题,而是一种慢性疾病,会对全身各个系统造成严重危害,堪称健康的“隐形sha手”。
一、 代谢系统:
糖尿病: 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脂肪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会干扰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血糖升高,最终引发糖尿病。
高血脂: 肥胖者往往伴有血脂异常,包括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等,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风险。
痛风: 肥胖会导致尿酸代谢紊乱,增加痛风发作的风险。
二、 心血管系统:
高血压: 肥胖者体内脂肪组织增多,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容易导致血压升高。
冠心病: 肥胖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风险。
心力衰竭: 长期肥胖会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最终可能导致心力衰竭。
三、 呼吸系统: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肥胖者颈部脂肪堆积,容易压迫气道,导致睡眠时呼吸暂停,影响睡眠质量,甚至引发猝si。
哮喘: 肥胖会增加哮喘的发bing率和严重程度。
四、 消化系统:
脂肪肝: 肥胖者脂肪代谢紊乱,容易导致脂肪在肝脏堆积,形成脂肪肝,严重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ai。
胆囊疾病: 肥胖者胆固醇代谢异常,容易形成胆结石,增加胆囊炎、胆管炎等风险。
五、 骨骼肌肉系统:
骨关节炎: 肥胖会增加关节负担,加速关节软骨磨损,导致骨关节炎,引起关节疼痛、活动受限。
肌肉减少症: 肥胖者往往缺乏运动,容易导致肌肉流失,出现肌肉减少症,影响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六、 生殖系统:
女性: 肥胖会影响女性激素分泌,导致月经紊乱、不孕、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男性: 肥胖会导致男性性激素水平下降,影响性功能。
七、 心理健康:
自卑、焦虑、抑郁: 肥胖者容易因为外表受到歧视和嘲笑,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社交和生活质量。
八、 其他:
ai症: 肥胖与多种ai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包括乳腺ai、子宫内膜ai、结肠ai等。
免疫力下降: 肥胖会导致免疫功能紊乱,增加感染风险。
总而言之,肥胖对健康的危害是全方位的,不容忽视。 保持健康体重,不仅是为了拥有良好的体型,更是为了预防,享受健康人生。
如何判断是否肥胖?
体重指数(BMI): BMI = 体重(kg)/ 身高(m)²。BMI ≥ 24 为超重,BMI ≥ 28 为肥胖。
腰围: 男性腰围 ≥ 90 cm,女性腰围 ≥ 85 cm,即为腹型肥胖。
如果您已经超重或肥胖,请及时采取措施,控制体重,远离肥胖相关jibing!
#我要上微头条##减肥##减脂#
人很瘦,为什么血脂也会升高?医生却说:2个原因导致的!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我都瘦成这样了,为什么还查出了血脂高?”
这是许多患者在体检后困惑不已的问题,尤其是那些身材纤瘦、平时饮食清淡的人。当我们谈到高血脂,脑海中往往会浮现一个“油腻中年人”的形象:大腹便便,爱吃肉,爱喝酒。但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
你可能会感到意外——瘦人也会得高血脂,而且原因并不简单。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个看似矛盾的问题:为什么瘦人也会“中招”?有哪些隐秘的健康风险正在悄悄侵蚀你的身体?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高血脂似乎和肥胖密切相关。毕竟,脂肪堆积、体型偏大,怎么看都容易让人联想到“油多”。但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种关联并不绝对。
数据显示,近20%-30%的瘦人也可能出现血脂升高的问题。这其中,甚至包括一些年轻人和看似健康的个体。那么,瘦人为何也会成为高血脂的“目标”?医生总结出两大核心原因。
原因一:基因作祟,代谢“暗中掉链子”要强调的是,血脂的高低并不仅仅取决于你吃了多少油腻食物,它还受到遗传基因和代谢机制的深刻影响。
有些瘦人血脂升高,其根源可能藏在家族遗传中。这种情况被称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简单来说,你的肝脏天生就不会“处理”多余的胆固醇,导致血液中的脂质水平长期偏高。
这类患者即使饮食清淡,也无法改变体内胆固醇的“高库存”。更危险的是,家族性高血脂往往早发,20多岁甚至更年轻时就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
比喻一下:
正常人的肝脏像一个“油污清洁工”,能及时清理血管里的“油脂垃圾”。而家族性高血脂患者的肝脏则像“罢工”的清洁工,任凭垃圾堆积,久而久之,血管就被堵住了。
瘦≠健康。很多瘦人看似外形匀称,但体内却可能存在“隐形肥胖”,尤其是内脏脂肪过多。
内脏脂肪是包裹在器官周围的脂肪,它不像皮下脂肪那样显而易见,但却是血脂升高、脂肪肝甚至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推手。即使体重正常,如果内脏脂肪超标,血脂代谢的“平衡”也会被打破。
生活场景举例:
小李是个IT工程师,身高1米75,体重只有60公斤,但他每天久坐、熬夜、缺乏运动。体检时,他被查出甘油三酯偏高。医生告诉他,问题就出在他的内脏脂肪上:“别看你瘦,你的内脏已经‘胖’了。”
瘦人高血脂的另一个常见原因,是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千万别以为瘦人就能“为所欲为”,以下这些习惯,可能正在悄悄损害你的健康。
1.吃得少≠吃得健康许多瘦子会认为自己吃得少、体型好,就不用控制饮食。但事实上,吃得“不均衡”比吃得“多”更可怕!
高精加工食品:
爱吃糕点、方便面、罐头等高糖高盐的加工食品,却缺乏全谷物和新鲜蔬果,会导致甘油三酯升高。
无肉不欢:
有些人偏爱动物性脂肪,比如猪油、黄油、肥肉等,长期摄入过多饱和脂肪酸,也会促使血脂升高。
比喻一下:
吃饭就像给车“加油”。你可能吃得少,但如果总是加“劣质油”,时间久了,发动机(身体)一样会出问题。
运动少,血脂代谢就会“变懒”。
运动可以促进脂质分解,尤其是增加“好胆固醇”(HDL)的水平,从而帮助清除血管中的“坏胆固醇”(LDL)。反之,长期久坐、熬夜,会让血脂水平失衡,即使体型瘦小,也难以幸免。
生活场景举例:
小王是个“瘦宅”,工作之余喜欢窝在沙发上刷剧,点一杯奶茶、一份炸鸡。体检发现,他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偏高。医生提醒他:“你的血脂问题,不是吃出来的,而是‘躺’出来的。”
知道了瘦人高血脂的原因,关键是如何提前预防,保护你的血管健康。以下几点建议,送给所有读者:
健康脂肪: 多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比如深海鱼、坚果、橄榄油等。
避免高糖、高盐、高脂食物: 少吃甜点、肥肉和油炸食品。
2.规律运动,唤醒代谢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骑车等,同时结合力量训练,减少内脏脂肪堆积。
3.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即使没有任何症状,也要每年检查血脂,尤其是有家族史的人群。血脂异常越早发现,越能避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瘦人高血脂的背后,可能是遗传的“暗箭”,也可能是生活方式的“陷阱”。不要被外表迷惑,真正的健康来自内外兼修。
如果你是瘦人,但体检发现血脂异常,请不要掉以轻心。调整生活习惯、定期复查,必要时配合医生治疗,才能让你的血管远离“油腻麻烦”,真正轻松上阵。
参考文献: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Raised Cholesterol: Key Facts."
《柳叶刀》. Dyslipidemia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CDC. "Cholesterol: Understanding Lipid Profiles."
中国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国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