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越大,脑子越傻?这5个“胖肚子”的习惯,劝你趁早改了吧
生活节奏加快,久坐不动
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
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
让很多圈友的肚子越来越大
很多人却不当回事
但是你知道吗?
肥胖不仅影响形体美
还会给健康带来“暴击”!
有研究显示“肚子越大,脑子越傻”
这种说法是真的吗?
肚子大还有哪些不利影响?
我们又应该如何减掉大肚腩呢?
史文丽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北京博爱医院
副主任营养师
划重点
01
肚子越大,脑子越傻?
近日,柳叶刀子刊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Western Pacific上刊登的研究揭示了肥胖的又一大危害——肚子越大,脑子越伤!
这项在近万名亚洲人群中开展的流行病学分析和两样本孟德尔随机研究显示:内脏脂肪和BMI升高,均与认知能力下降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具体来说,内脏脂肪每增加0.27kg,认知能力便会随之下降,相当于认知年龄衰退了0.7年。
综上,在亚洲人群中,人体脂肪含量是认知功能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MR分析显示,内脏脂肪和BMI的升高与认知表现下降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看来,减肥再添新好处——“益脑防痴呆”!
研究者强调,全球痴呆症的负担正从西半球转移到亚太地区,每年约有400万的亚洲人罹患痴呆症,占全球新发病例的40%左右。此外,亚太地区的肥胖流行率已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了7%,甚至还处于上升趋势。因此,预防和控制肥胖症,在维持亚洲人群的认知功能、预防痴呆症及其他慢性病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划重点
02
肚子大还容易导致哪些疾病?
一、高血压
肥胖者体内的脂肪组织大量增加,使血液循环量相应增加,心脏的输出量增多,致使每分钟排入血管的血量增加,同时也使小动脉的外周阻力增加,进而导致小动脉硬化,促使高血压发生。
二、高血脂
肥胖者,尤其是腹型肥胖者比普通人更容易出现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异常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反而降低,也可以说是该高的不高,该低的不低。
三、脂肪肝
肥胖者体内大多存在血脂升高,在正常情况下,肝脏对脂肪的摄取、合成、转运、利用等环节都处于平衡状态,人体摄取能量过量,会导致肝脏对脂肪的摄取过量,从而导致过量甘油三酯在肝脏内堆积,引起脂肪肝。
四、糖尿病
肥胖者大多会存在体内的胰岛素利用效率下降,胰岛素控制血糖的工作量也会加大,因此机体只能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发挥作用。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容易导致胰岛功能受损,出现不易控制的高血糖,发生2型糖尿病。
五、心脏病
肥胖的人,体内由于存在过多脂肪堆积,引起心脏负荷加重;体内脂代谢紊乱容易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细胞脂肪沉积,心室壁增厚,心肌顺应性降低,从而导致心脏病风险增加。
六、骨关节病
肥胖导致下肢关节负荷增加,如果承载的负担超过其负荷量,关节表面受力不均,加速软骨丢失、骨赘形成,导致关节炎的发生。同时,肥胖还会增加患手关节骨关节炎的风险。
七、痛风
由于肥胖导致的体内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内分泌紊乱等可以造成尿酸过高、诱发脚趾、腿关节等疼痛,形成痛风。有调查表明,肥胖者的痛风发生率比普通人群高出50%以上。
八、增加多种癌症风险
最新研究显示,腹部肥胖和人体18个部位的癌症发病率呈正相关,如胃癌、结直肠癌、肝癌、胆道癌等。
划重点
03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肚子大?
腰围,可以反映人体腹部肌肉、脂肪分布的情况,是除BMI之外的另一个衡量肥胖的指标。BMI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具体的计算方法为:BMI=体重(kg)/身高(m)²。BMI<18.5为消瘦,18.5~23.9为正常,24~27.9为超重,>28为肥胖。
但是BMI只能从大体上判定体重是否超重,却不能反映人体的脂肪分布情况。
腰围测量:被测者需持直立站势,双脚分开25~30厘米(与肩齐)。普通人群将软尺经肚脐上方0.5~1厘米处水平绕一周,肥胖者选腰部最粗的地方水平绕一周测腰围。
对于中国人来说,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为正常腰围标准,而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 cm,称为腹型肥胖(也叫中心性肥胖、向心性肥胖)。
划重点
04
哪些习惯专门胖肚子?
一、吃太咸
盐吃多了,不仅会让你“长”血压,国内外的多项研究都表明,盐是独立于能量摄入之外的肥胖风险因素,让人长胖、长肚子。
二、大量摄入“超加工食品”
超加工食品,顾名思义,就是那些经过复杂的工业加工制作而成的食品,通常是即食的方便食品或零食,比如碳酸饮料、乳饮料、饼干、薯片、方便面、奶油蛋糕等。
这类食品的特点是能量高而营养价值低,而且含有多种添加剂或防腐剂,摄入过多不仅容易发胖,还会造成营养不均衡。超加工食品往往随手可得,而且经常是一吃就停不下来,甚至很多人常用它来代替正餐,长此以往,很容易变胖。
三、不爱吃蔬菜
长期少吃蔬菜甚至不吃蔬菜的饮食习惯,会直接造成饮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均衡,长此以往会由于摄入膳食纤维过少而导致肠胃蠕动缓慢,导致肥胖、便秘等问题。
四、吃饭速度过快
吃饭速度过快会导致血糖快速上升,这时候身体就会开启降糖机制,将多余的葡萄糖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这也是吃得快容易胖的另一个原因。
五、久坐
有研究显示,每天多坐1.5小时,腰围增加0.57厘米,体脂肪也会增加0.44%。而另一项研究表示,如果每天把30分钟坐着的时间拿出来做中高强度运动,我们的体脂肪就可以减少1.3%,内脏脂肪可以减少7.8cm²。
划重点
05
如何减掉大肚腩?
一、别吃得太咸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提出,成年人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要低于5克。除此之外,选购食物时多看看食品标签和营养成分表,选择低钠食品,辨别“隐形盐”;放盐、酱油等调料时,使用量勺;没禁忌疾病的人多吃新鲜蔬果,增加钾的摄入,钾有利于钠的排出。
二、摄入更多的纤维素
膳食纤维一方面能增加饱腹感,防止过多能量摄入;另一方面可以帮助通便,促进有害物质和过多的胆固醇排出体外。富含膳食纤维的食材有:粗粮、豆类、薯类、蔬菜、水果等,在饮食中可以多加选择。
三、适当多运动
多动动不单指专门的体育锻炼,也可以在坚持每周有氧运动的同时,想方设法地增加活动量。比如,可以在饭后散步、空闲时间做家务、上下班途中尽量多走路等。日常运动也可以选几种自己能够完成并且感觉适合的项目,如跑步、游泳、跳绳、开合跳、瑜伽和健身操等。每天坚持做30分钟左右,就能起到很不错的减肥效果。此外,还要拒绝久坐不动,每坐1个小时,就站起来走动5~10分钟。
四、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吃饭速度快、爱吃宵夜,嗜好肉食、晚饭吃得太晚、熬夜睡眠质量差、嗜酒……这些不良的饮食及生活习惯是造成内脏脂肪堆积的重要原因。建议做到早睡早起、三餐定时、饮食均衡,不仅能帮助内脏脂肪含量减少,还能让身体更健康。
转自:CCTV生活圈
来源: 经视健康家
肥胖是脾虚,消瘦也是脾虚!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注意饮食?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一、吃得多的人胖,吃得少的人瘦?真相可能让你大吃一惊!
有些人怎么吃都不胖,别人喝口水都长肉,这是为什么?难道这就是“天选之人”与“地狱开局”的差别?其实,吃得多胖,吃得少瘦,这种想法早就过时了。现代医学早已发现,很多胖子和瘦子,问题根源其实是一样的——脾虚!
胖子是脾虚,瘦子也是脾虚?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离谱?但人体就像一个工厂,脾胃是生产线,食物是原材料。如果生产线效率低下,吃进去的东西不能被充分利用,要么堆积成脂肪,要么根本不吸收,全都白白流失。结果,一个越来越胖,一个越来越瘦。
你可能会问:“脾虚到底是个啥?”简单来说,脾是人体的“营养加工厂”,主要负责消化吸收,把吃进去的东西转化成能量。如果脾功能低下,就像工厂设备老旧,原材料要么堆积成垃圾(肥胖),要么直接报废(消瘦)。
二、脾虚的信号,你中了几个?脾虚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人胖得像充气娃娃,有的人瘦得像竹竿,但他们的身体信号却惊人地相似。如果你经常出现以下症状,小心你的脾已经“罢工”了!
- 一吃就困,饭后昏昏欲睡,感觉身体被掏空。
- 嘴巴容易粘腻、口气不好,刷牙都压不住那股“馊味”。
- 肚子大,四肢却不胖,典型的“苹果型身材”。
- 容易水肿,早上脸肿,晚上腿肿,像个充气娃娃。
- 大便不成形,甚至一天好几次,但体重依然不降。
- 胃口小,吃一点就饱,但没多久又饿得慌。
- 脸色发黄,皮肤干燥,容易起皮,怎么看都像“营养不良”。
- 全身没肉,骨头硌人,仿佛风一吹就能跑。
- 容易腹泻,甚至吃凉的就拉肚子,肠胃脆弱得像纸糊的。
- 气短乏力,稍微运动就喘,别说健身了,爬个楼梯都嫌累。
你可能觉得这些只是“玄学”,但医学研究早已证实,脾胃功能与体重关系密切。
实验1:同样的饮食,脾虚的人更容易胖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项研究曾对比了两组人:一组是脾胃功能正常的人,另一组是脾虚者。实验发现,同样的饮食结构,脾虚的人更容易囤积脂肪,而脾胃健康的人体重变化不大。原因是脾虚者的新陈代谢变慢,身体会错误地“囤积能量”,导致肥胖。
另一项研究表明,脾胃虚弱的人,即使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营养,身体的吸收率也比正常人低了30%以上。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怎么吃都不胖,原因并不是“天生瘦”,而是身体根本没吸收到足够的养分。
四、如何调理脾胃,让身体恢复正常?既然胖和瘦的关键都在脾胃,那要怎么调理呢?别急,方法比你想象的简单!
- 少吃生冷、油腻、甜食:冷饮、生鱼片、炸鸡奶茶这些东西,简直是脾胃的“天敌”,长期吃会让脾胃“罢工”。
- 多吃健脾食物:山药、红枣、薏米、南瓜、茯苓,这些都是脾胃的“补药”,尤其是薏米红枣粥,喝上一碗,暖胃又养脾。
- 定时吃饭,不暴饮暴食:三餐规律,别饿一顿饱一顿,脾胃最怕“过山车”式饮食。
- 别熬夜!别熬夜!别熬夜!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熬夜会导致脾胃功能下降,新陈代谢变慢,体重更容易失控。
- 饭后别立刻躺着或坐着,适当走动,有助于消化吸收。
- 每天泡脚10分钟,尤其是加点生姜,可以帮助脾胃“暖起来”。
- 饭后散步15分钟,帮助食物更好地消化,而不是直接变成肉。
- 练习腹式呼吸,可以按摩脾胃,促进消化吸收。
- 适当做些瑜伽或太极,这些运动对脾胃的调理效果非常好。
身体就像一台机器,脾胃是发动机,吃进去的食物是燃料。如果发动机出了问题,燃料要么堆积成废物,要么根本无法利用。所以,无论你是胖还是瘦,想要健康,最关键的就是把脾胃养好!
别再抱怨“喝水都胖”或者“吃不胖”,从今天开始,调整饮食,养护脾胃,你的身体会给你最好的回报!
参考文献
《脾胃病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年版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
脾胃失调导致肥胖?中医帮你辨清证型,做好调理
肥胖已经逐渐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于肥胖问题,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提供了多样化的解决方案。
脾胃失调是主因
《黄帝内经》将肥胖者分为脂人、膏人和肉人三型。膏人“纵腹垂腴”,脂肪聚积于腹部,导致腹部肥大下垂,类似现代常见的腹型肥胖。脂人全身脂肪分布均匀,骨骼偏小,形体肥胖但腹部不大。肉人以肌肉健壮为主,体形宽大,脂肪不多。
从中医角度看,脾胃功能失调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过食肥甘厚味,脾胃运化功能受损,水湿内停,酿生痰湿,可导致肥胖。长时间久坐、久卧,缺乏运动,脾胃气机呆滞,运化功能失调,膏脂痰浊积聚,从而形成肥胖。七情太过,肝郁犯脾或思虑过度伤脾,脾失运化,痰湿内生,肥胖也会随之而来。此外,肾阳衰微,寒水失于温化,水湿痰浊内生,也可导致肥胖。
辨清证型防治肥胖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我们在临床上常将肥胖分为以下四个证型:
脾虚湿阻证 此证型最为常见,患者多见肥胖且伴有浮肿,头胀沉重,肢体困乏,懒言少动,腹满闷胀,口淡无味,食欲不佳,尿少,舌淡红,苔白腻,脉缓。治疗以健脾益气、渗利水湿为原则,可用参苓白术散。
胃肠实热证 患者多见头胀眩晕,食欲亢进,消谷善饥,口臭口干,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疗以清泄胃热、通腑泄浊为原则,可用佩连麻黄汤。
肝郁气滞证 患者多见胸胁胀满苦闷,胃脘痞塞不舒,女性多有月经不调或闭经,还伴有失眠多梦,舌暗红,苔白或薄腻,脉弦。治疗以疏肝解郁、行气化痰为原则,可用逍遥散。
脾肾阳虚证 患者多见畏寒怕冷,疲乏无力,腰酸腿软,腹胀痞满,食欲不振,大便溏稀,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疗以补益脾肾、温阳利水为原则,可用真武汤加减。
日常调理有助“减负”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通过按摩穴位、中医食疗、中药泡脚等方法来减脂保健。
按摩穴位
01
天枢穴:位于脐旁2寸(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或者拇指指间关节的宽度,为1寸)处。按摩此穴可理气燥湿、促进排便。
02
关元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按摩此穴可培元固本、补益下焦。
03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处。按摩此穴可健脾和胃、补中益气。
04
中脘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按摩此穴可健脾益气。
05
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处。按摩此穴可健脾化痰、和胃降逆。
06
三阴交穴:位于内踝尖上3寸处。按摩此穴可健脾益血、调肝补肾。
大家可用拇指或食指和中指指腹指揉穴位,力度以局部产生酸胀感为宜。每个穴位按揉3~5分钟。
中医食疗
山楂荷叶粥
取生山楂15克,新鲜荷叶1张(或干荷叶15克),粳米100克。将所有食材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煮成粥,每日食用。此粥适合伤食积滞的肥胖者食用。
莲子瘦身汤
取莲子30克,芡实30克,薏苡仁50克、龙眼肉9克、猪肉300克、蜜枣2枚。将所有食材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用大火煮沸10分钟后转小火慢炖2小时,调味后即可食用。此汤可健脾益气、补血润肤,适合体虚的肥胖者食用。
昆藻利水茶
取海藻6克,昆布6克,茯苓3克,薏苡仁8克,乌龙茶2克。先将薏苡仁放入锅中,加水煮15分钟,再放入其他食材继续煮15分钟,去渣后代茶饮用。此茶可消痰利水,适合水肿的肥胖者服用。
三花纤腰茶
取玫瑰花9克,茉莉花9克,玳玳花9克,川芎9克,荷叶9克,用开水冲泡即可。此茶可行气解郁、活血利水,适合体内有瘀滞的肥胖者饮用。
橘枣祛痰饮
取新鲜橘皮1片、红枣5颗、红茶适量,用开水冲泡饮用。此茶可利气化痰,适合痰湿壅滞的肥胖者饮用。
降压减脂茶
取决明子9克,山楂15克,海藻12克,夏枯草9克,桑寄生3克,杭菊3克,枸杞子3克。将所有食材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10分钟,去渣后代茶饮用。此茶可消脂、通便、降压,适合肥胖且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的人群饮用。
中药泡脚
在忙碌一天后,用中药泡脚,既有助于消除疲劳,还可帮助减脂。取荷叶15克,砂仁15克,大腹皮15克,槟榔15克,干姜20克,桂枝10克,山楂20克,生大黄5克(关火前10分钟再下)。先将上述中药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熬煮成药汁,然后滤去药渣,将药汁与冷水混合,用来泡脚。
泡脚时,水温不宜过高,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需要注意的是,孕妇禁用此方泡脚。
来源:《大众健康》杂志
文: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 熊暑霖
策划:余运西
原标题:《脾胃失调导致肥胖?中医帮你辨清证型,做好调理》
阅读原文
来源:健康报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