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不能一蹴而就 自律才能重拾健康
常言道“三月四月不减肥,五月六月徒伤悲”。特别是疫情期间,很多人长时间宅家,缺少运动、吃得多、作息不规律等,大人孩子都不知不觉胖了一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300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3.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最近体重增加了,其中体重增加的女性为74.2%,略高于男性(73.0%)。减肥自然成了许多人在这个春天的新目标。
运动减肥、节食减肥、针灸减肥、药物减肥、手术减肥……如今减肥的手段五花八门,哪种减肥方法效果最好呢?哪些人才算是肥胖呢?近日,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超重与肥胖减重联合门诊负责人、减重手术专家孟凡强博士。
超重“警戒线”:BMI24~27.5或女性腰围超过80cm
肥胖主要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两种。孟凡强告诉记者,单纯性肥胖不是什么病因引起的,就是吃多了,即摄入热量超过释放热量,余下很多热卡,这些热卡变成脂肪存积在体内变胖。继发性肥胖就是能够找到病因的,比如水钠潴留引起的组织水肿,体重异常增加;或皮质醇升高引起的机体脂肪沉积。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肥胖?孟凡强解释说,体重指数BMI>24为异常,BMI>27.5以上就是肥胖。肥胖分为三度:BMI27.5~30是一度肥胖,BMI30~35是二度肥胖,BMI>35是三度肥胖。这个指标适合亚裔人口的肥胖标准,此外,还有WHO(国际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肥胖指标,国际标准要比亚裔指标值稍大一些。“因为欧美人群整体上会比亚裔人口胖,欧美的肥胖数值要比咱们大2.5左右。”孟凡强说。
“有人说全身胖是种病,肚子胖真要命。腰围、腰臀比也是非常重要的健康指标,腰围能衡量一个人是不是腹型肥胖。”孟凡强说,标准的腰围指标值是男性不超过85cm,女性不超过80cm。如果男性超过85cm,就算不健康;超过90cm,就是腹型肥胖。孟凡强给出了一个“警戒线”标准:男性腰围超过85cm,女性腰围超过80cm,或体重指数BMI24~27.5,具备其中任一条件就要到医院看专业减重门诊。
肥胖本身受到多重因素影响。肥胖跟遗传基因有一定关系,但不是一对一的,父母胖孩子不一定胖。肥胖与生活方式影响也有一定关系,“像亚裔人一般不容易胖,但是我们的孩子到欧美国家时间待长了也容易胖,这就是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孟凡强说,如果一家人父母孩子都胖,那孩子的肥胖可能跟遗传沾点关系,但主要还是生活方式的问题。
肥胖看似不是严重的病,但却是很多慢病的“根”
孟凡强说,肥胖看似不是严重的病,但好多病的“根”都在肥胖上,其实减肥也就是治病,只是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比如痛风病人会去看风湿科,有的脂肪肝、反流胃炎的病人会到消化科,有的人哮喘、打呼噜比较重会去看呼吸科或耳鼻喉科,他们都不会去看减重门诊,但实际上这些疾病可能是由肥胖引起的。目前已知的20多类肿瘤都与肥胖有关,体重超标的人得肿瘤几率比一般人高很多。
据记者了解,中日友好医院多学科联合减重联盟由内分泌科、普外科、营养科、康复医学科、呼吸科、消化科、中医科、心内科、肾内科、骨科、妇产科、心理科、麻醉科、护理等近20个专业、30多个大夫组成,根据每个病人的身体情况“因症施治”。作为这个联盟的召集人,孟凡强说:“一个病人身上可能带多种疾病,有些病不是我这个专业看的,需要另外一个专业医生来看时怎么办呢?此时就不需要病人自己再排队挂号,我会在诊断结果上盖个章,病人拿着这个盖章诊断找到推荐的医生获得加号,能及时获得医生的诊治。比如一个肥胖病人去看高血压,看高血压的同时,医生会推荐他去治疗肥胖,把肥胖问题解决了。当这个病人瘦下来之后,血压也会降下来,也就不需要再去看高血压了。” 这种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联合减重的模式,不仅在患者就医流程上简单了许多,效果也更好。
三餐不能断顿,每顿应减量,管住嘴躺着都能瘦
有人减肥靠“饿”,甚至晚餐都省了。那么,不吃晚餐能减肥吗?孟凡强说,不吃晚餐能减肥,但不科学、不持久,还会带来很多新问题。
“吃不胖,喝不胖,算计不到就发胖”。不吃晚餐减肥的前提是早饭、午饭吃得不多,中间没有加餐,因为热卡是造成肥胖的直接原因。人体一天需要的热量是有限的,虽然你没有吃晚饭,但当天摄入的总热卡如果很多,也是不行的。
正确的减肥餐吃法是“三餐不能断顿,但每顿应该减热卡总量”。“我们要均衡营养,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这些营养元素都要摄入,但是总量上要控制。”孟凡强打比方说,一盒饭端上来你不能全吃,只需要吃其中的一半饭、一半菜。每顿保持固定饭量,一个月后可以看看自己体重减下来多少斤。一个月减掉3~5斤体重比较合适,如果减掉的比这少,看不出来效果容易没信心坚持下去,减多了又容易反弹。有些人为了控制体重,吃白水煮菜,孟凡强说,这种方法尽管可以控制体重,但不建议。因为有些油脂性食物对身体是有益的,长期不吃也不行。
孟凡强提醒,肥胖的人不适合喝含糖饮料,果汁、牛奶、豆浆都要适量,这些饮品会不知不觉把热卡带进体内,最好喝白开水或矿泉水。他说,“多喝水不增加热卡,还有助于把身体内代谢的废物排出去。”
孟凡强强调,不论你吃啥,只要把食物的热卡“卡”住了,不但胖不了,而且还会减重,如果同时能适当迈开腿,体重还会往下降。“如果管住嘴的话,躺着都能瘦,相反,即使剧烈运动了,管不住嘴依旧还会胖,因为在剧烈运动后,会消耗大量能量ATP,使得机体处于低血糖状态,产生强烈的摄食愿望,假如运动后再吃顿火锅,就等于白运动了。” 孟凡强说。
跟朋友聚餐或过节时是否可以偶尔多吃点儿?孟凡强认为,偶尔还是可以的,但一个月不要超过4次。他说,这顿吃多了,以后稍微控制点量就可以了。从整月、整年来看,摄入的少,消耗的多,人的体重就会下降,而长期坚持下去,人就会慢慢瘦下来。如果做不到“管住嘴,迈开腿”,最后就只能靠减重代谢手术来治疗肥胖了。
孟凡强特别强调,体重管理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要想一蹴而就。胖不是一天胖上来的,瘦也不要想一天就瘦下来。正确的“减肥渠道”是通过生活方式来干预,养成健康自律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长久坚持下去,不仅可获得漂亮的体形,也会拥有健康的体质。(记者杨娜)
肥胖人群怎样吃?国家卫健委手把手教你科学减肥
记者从国家卫生健康委了解到,今年被确定为“健康体重管理年”。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成人、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指南指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趋势,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快速上升,肥胖防控已刻不容缓。指南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肥胖人群提供了营养健康建议。
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达16.4%
指南介绍,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达16.4%,6岁以下儿童肥胖率为3.6%,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7.9%,而1982 年,我国7岁至17 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仅为0.2%。城市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较高,农村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增长迅速。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
建议肥胖者吃饭八分饱 晚九点后尽量不进食
指南建议,成人肥胖患者膳食应全面均衡多样化、限制总能量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严格控制脂肪、盐、糖以及酒精的摄入。儿童青少年肥胖患者应做到吃饭八分饱;提高鱼类、蔬菜、大豆及其制品的摄入量;零食提供的能量不超过每天总能量的10%;晚上9点以后尽可能不进食。减重过程中,建议肥胖儿童青少年的膳食能量在正常需要量的基础上减少20%左右。
减重速度并非越快越好 过快易造成损伤
指南指出,科学减重需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大脑思维、体脂肪、肌肉和各个器官适应新能量状态,逐步达到新平衡。减重速度并非越快越好,过快的减重速度易对机体器官组织造成损伤,甚至危及生命。较为理想的减重目标应该是6个月内减少当前体重的5%~10%,合理的减重速度为每月减2~4公斤。
肥胖人群怎样吃?这些误区要避免
肥胖作为多种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怎样判断自己是不是肥胖呢?肥胖人群如何做到合理饮食、科学运动?
生活中,一些体重正常的人为了追求身材苗条,盲目减肥。其实医学上对肥胖有明确的衡量标准——体重指数。它是基于身高和体重而计算出的指标。体重指数等于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得出的数字。例如一位女性,体重60公斤,身高1.60米,她的体重指数是23.44。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体重指数正常的范围是18~24,24~28这是超重的范围内,就要增加运动,控制饮食,如果BMI(体重指数)大于28以上,就应该积极干预了,包括药物治疗。特别是如果BMI(体重指数)大于30以上的这些人,比如说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代谢性的问题出现以后,那就应该寻求手术治疗。
误区一:光靠运动就能减肥
减肥的原理就是让吸收的热量少于消耗的热量,运动是消耗人体热量的有效手段。肥胖人群应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比如有膝关节病变的人,可以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项目,尽量减少负重或长时间健步走。减肥80%靠饮食,20%靠运动。专家提醒,光靠“迈开腿”减不了肥,关键要“管住嘴”。比如,一个中等身材的人在跑步机上匀速慢跑30分钟,消耗的热量只相当于喝一罐可乐。
误区二:采取吃素食或不吃主食的方法减肥
为了减少热量的摄入,一些人陷入了另一个误区:采取吃素食或者不吃主食的方法减肥,这虽然能让人在短时间内掉秤,但难以持久,同时会带来副作用。比如,长期不吃主食容易引发低血糖、肠道功能异常等症状。如果只吃素食不吃肉,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肌肉衰减等症状。另外,部分蔬菜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并不比米饭低多少,比如土豆、芋头,山药、莲藕,可能让你越吃越胖。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陈伟:肥胖的防治是个长期行为,我们强调的是营养均衡,应该尽可能地让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搭配合理,符合一个正常人的基础能量和蛋白质基础的需求。
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中心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医师张鹏:如果说超重状态了,甚至肥胖状态,我们的营养管理也是什么东西都要吃,但是对总的热量我们要进行控制,我们也可以进行一些食物搭配的改变,比如说我们蛋白质类食物稍微多一点,碳水少一点,肥肉这些饱和脂肪酸少一点。
(总台央视记者 龙晓勤 赵迎晨)
来源: 央视新闻
肥胖人群怎样吃?国家卫健委手把手教你科学减肥
记者从国家卫生健康委了解到,今年被确定为“健康体重管理年”。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成人、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指南指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趋势,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快速上升,肥胖防控已刻不容缓。指南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肥胖人群提供了营养健康建议。
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达16.4%
指南介绍,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达16.4%,6岁以下儿童肥胖率为3.6%,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7.9%,而1982 年,我国7岁至17 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仅为0.2%。城市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较高,农村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增长迅速。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
建议肥胖者吃饭八分饱 晚九点后尽量不进食
指南建议,成人肥胖患者膳食应全面均衡多样化、限制总能量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严格控制脂肪、盐、糖以及酒精的摄入。儿童青少年肥胖患者应做到吃饭八分饱;提高鱼类、蔬菜、大豆及其制品的摄入量;零食提供的能量不超过每天总能量的10%;晚上9点以后尽可能不进食。减重过程中,建议肥胖儿童青少年的膳食能量在正常需要量的基础上减少20%左右。
减重速度并非越快越好 过快易造成损伤
指南指出,科学减重需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大脑思维、体脂肪、肌肉和各个器官适应新能量状态,逐步达到新平衡。减重速度并非越快越好,过快的减重速度易对机体器官组织造成损伤,甚至危及生命。较为理想的减重目标应该是6个月内减少当前体重的5%~10%,合理的减重速度为每月减2~4公斤。
肥胖人群怎样吃?这些误区要避免
肥胖作为多种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怎样判断自己是不是肥胖呢?肥胖人群如何做到合理饮食、科学运动?
生活中,一些体重正常的人为了追求身材苗条,盲目减肥。其实医学上对肥胖有明确的衡量标准——体重指数。它是基于身高和体重而计算出的指标。体重指数等于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得出的数字。例如一位女性,体重60公斤,身高1.60米,她的体重指数是23.44。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 张忠涛:体重指数正常的范围是18~24,24~28这是超重的范围内,就要增加运动,控制饮食,如果BMI(体重指数)大于28以上,就应该积极干预了,包括药物治疗。特别是如果BMI(体重指数)大于30以上的这些人,比如说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代谢性的问题出现以后,那就应该寻求手术治疗。
误区一:光靠运动就能减肥
减肥的原理就是让吸收的热量少于消耗的热量,运动是消耗人体热量的有效手段。肥胖人群应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比如有膝关节病变的人,可以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项目,尽量减少负重或长时间健步走。减肥80%靠饮食,20%靠运动。专家提醒,光靠“迈开腿”减不了肥,关键要“管住嘴”。比如,一个中等身材的人在跑步机上匀速慢跑30分钟,消耗的热量只相当于喝一罐可乐。
误区二:采取吃素食或不吃主食的方法减肥
为了减少热量的摄入,一些人陷入了另一个误区:采取吃素食或者不吃主食的方法减肥,这虽然能让人在短时间内掉秤,但难以持久,同时会带来副作用。比如,长期不吃主食容易引发低血糖、肠道功能异常等症状。如果只吃素食不吃肉,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肌肉衰减等症状。另外,部分蔬菜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并不比米饭低多少,比如土豆、芋头,山药、莲藕,可能让你越吃越胖。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 陈伟:肥胖的防治是个长期行为,我们强调的是营养均衡,应该尽可能地让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搭配合理,符合一个正常人的基础能量和蛋白质基础的需求。
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中心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医师 张鹏:如果说超重状态了,甚至肥胖状态,我们的营养管理也是什么东西都要吃,但是对总的热量我们要进行控制,我们也可以进行一些食物搭配的改变,比如说我们蛋白质类食物稍微多一点,碳水少一点,肥肉这些饱和脂肪酸少一点。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