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会遗传吗?
适合人群:普通人群
本文内容摘自《5节减肥饮食课,让你远离肥胖!》
肥胖症和遗传因素有关吗
人类出现肥胖的原因有很多,遗传、饮食习惯、代谢紊乱、内分泌失调等都有可能引起肥胖,但其发病机制是一致的,都是由于摄入过多的能量,多于人体的正常消耗,营养和能量过剩,导致形成过多的脂肪储存在人体内,从而形成了肥胖症。
遗传对肥胖有一定影响
从医学角度来说,遗传对肥胖症有一定的作用,如果父母都是天生肥胖,其小孩的肥胖概率也会相对高一些,但也不是绝对的。临床医学上并没有证明父母的肥胖就一定会遗传给子女。
研究数据表明,父母中有一方肥胖,子女肥胖的概率是50%,如果父母双方都肥胖的话,子女肥胖的概率为70%。双胞胎若在同一环境中成长,体重是相似的。现已确定的与肥胖有关的基因及蛋白质有以下几种:
1、瘦素2.agouti蛋白3.解偶联蛋白基因4.肾上腺能受体基因5.TNF-a基因6.胰岛素基因7.脂蛋白基因
遗传不仅对肥胖有一定的作用,对脂肪的分布也有一定的作用。一般来说,遗传因素对女孩的作用要比男孩大。人身体带有肥胖的基因,当基因遗传给下一代时,孩子也就带有同样的肥胖基因。
基本上,根据肥胖基因的研究,人的肥胖基因有4对,可以分为上半身肥胖基因和下半身肥胖基因,所以有人会是上半身肥胖身材,有人则是下半身庞大,怎么都减不下来,事实上,就是因为带有这样的肥胖基因所导致。
遗传在肥胖的发病中是一个易发的因素,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肥胖症的形成还与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偏好、心理因素等息息相关,具有非常复杂的病因。
遗传不是肥胖的决定因素
肥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遗传因素很重要,外界的因素也很重要,很多父母不胖但家里的子女也有肥胖的现象,并且这种现象还有增长的趋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肥胖的主要因素还是后天饮食习惯的影响,父母如果不爱吃蔬菜,偏好油炸类的食品,后代多半也会形成这种饮食习惯。
肥胖症患者大多食量大,导致饮食摄入的能量过剩,同时又有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习惯晚上进食较多,并且活动较少。特别是人到中年以后,活动量更少,脂肪更加容易堆积在腹部和臀部。
肥胖者轻微活动消耗的能量也比正常人要少,同样的饮食比正常人新陈代谢速度慢,所以更加容易变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的概率在急剧增加,很多家庭的子女虽然有一定的肥胖遗传,但是却是由于后天营养过剩造成的肥胖。
平时零食和甜品吃得太多,食量超过正常水平,并且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这是儿童以及成年后肥胖的主要原因。另外,一些疾病造成的骨折、肝炎等需要卧床休息,而不得不减少能量消耗的因素也会导致肥胖。
除此之外,还有精神神经方面的因素,精神神经因素可以对饮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也是发胖的一大原因。内分泌因素也会导致肥胖的发病,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等都对调节饮食的摄入量有一定过得影响,所以也参与了肥胖的形成过程。
避免肥胖遗传的方法
如果父母双方都天生肥胖的话,要想避免肥胖遗传给子女,父母在怀孕前就应该减少脂肪的摄入量,均衡营养和膳食,并且加强锻炼,将自己的脂肪和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在怀孕的过程中也应当适当的控制体重,避免胎儿增长过快。在子女处于新生儿时期,也要控制每天热量和糖分的摄入。随着宝宝的成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从小让宝宝多活动,提高其基础新陈代谢的能力,有效地避免遗传性肥胖。
有一种胖叫别人觉得胖
很多人其实并不胖,他们对自己的身材也相当重视,平时吃得很少,运动很多,但是偶尔还是会冒出婴儿肥或者小粗腿,经常被别人说胖。这类人群其实体重和身体的成分都是正常的,之所以还会出现"别人觉得你胖"的情境,是因为身体的一些部位比较凸出。
过分苛刻地对待自己的身材,很容易造成心理困扰,陷入烦恼的情绪中,其实对别人的看法不必太过在意,要学会接受自己的身材,放松心情,避免因为心理干扰助长了肥胖,那就有可能不是"别人觉得你胖"而是真的胖了。
婴儿肥
有的人身上很瘦,但是脸上总是有婴儿肥,虽然脸上肉嘟嘟的也很可爱,但是一些女性过分地要求完美,无法忍受婴儿肥这件事情。婴儿肥也会让自己拍照或者上镜不好看,所以很多女性都想摆脱婴儿肥的困扰,想拥有精致的巴掌脸。
婴儿肥指的是已经脱离婴儿时代,仍然有像婴儿一样的胖嘟嘟的脸蛋。很多有婴儿肥困扰的人脸瘦下来之后会变得更好看,五官也会更加立体。那么如何才能减掉婴儿肥呢?
可以在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或者睡觉前用手掌轻拍脸部,重点是脸部肉多的地方,拍的力度不能过重。每次拍打的时间在5分钟以上,如果感觉到脸上有微微发热的感觉,并且有些发红就可以停止了。
除了轻拍,还可以采用揉搓的方式,与轻拍交替进行。平时没事的时候,或者看电视上网的间隙都可以做,通过每天的脸部按摩让脸部多余的脂肪消耗掉,逐步地减掉婴儿肥。
辅助小方法:在进行脸部按摩之后,还可以大声地念a、o、e、i、u、ü,也就是小学拼音的发音,配合发音将口型张到最大,嘴巴向上下、左右拉,拉到最大程度。这样做可以把脸部拉长,起到瘦脸的作用。
小粗腿
小粗腿也是女性常见的困扰,很多女性身体其他部位都很瘦,就是一双小粗腿让人不能接受,小腿粗的姑娘往往胯骨也比较宽。出现小粗腿的原因可能是长时间地坐在桌子前,腿部的运动太少。
较少的运动和长时间的久坐会让腿越来越粗,让整个人看起来毫无美感。要想去除小粗腿,可以在每天洗澡的时候准备几袋粗盐,用温水将粗盐调成糊状,然后均匀地抹在小腿上,并且对小腿来回搓,进行按摩。搓50下为1组,每次坚持3组以上。
用这个方法可以改善小腿粗壮的现象,让小腿的脂肪能够加速燃烧。平时也可以采用踮脚尖的方式瘦小腿,站在高台或者是直接在楼梯台阶上,右手扶墙,左手托腰,身体保持直立,左脚站在高台上,脚跟悬空,右脚绷直,然后将身体向上抬起,把左脚的脚尖踮起来,保持2秒钟,然后慢慢恢复原状,连续做5次换另1只脚,坚持做5分钟就可以了。
虎背熊腰
很多女性喜欢穿露背装,或者一字领的衣服,露出自己的肩膀、锁骨和手臂,这样的穿着非常有女人味,也非常性感。但是很多女性的肩膀很宽厚,手臂也很粗壮,即使体重没有超标,但也给人很胖的感觉。
并且会显得很强壮,缺乏女性的柔美感。每个女性都希望自己拥有漂亮的背部线条,但是背部的赘肉是很难减下来的,因为日常的运动很难运动到背部。那么是不是虎背熊腰就没有办法解决了呢?其实一些小的运动方法和技巧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可以做一些大幅度的扩胸运动,采用快速和缓慢的节奏交替,感受背部肌肉的拉伸和燃脂的感觉。其次,可以采用拉伸全身线条的方法,背靠墙壁自然站立,将后脑勺和脚跟都贴紧墙壁,同时保持颈部放松,尽量拉直全身线条。还有立式俯卧撑和哑铃操对背部的训练也很有好处。
肥胖基因会遗传?基因检测健康密码
肥胖、孤独、抑郁这些生活状态和心理情绪与你的健康息息相关。它们是否与基因有关?能够通过基因检测来预测风险,从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吗?
现在男人有更多的理由测量腰围了。研究表明,男人的体重可以影响到精子的基因活性,这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
人们一直知道孤单有害健康,但是孤单对健康造成危害的细胞层面作用机制一直是个谜。新的研究表明孤单会导致与“战或逃”策略有关的应激信号产生,进而影响白细胞的产生。
一项研究正在试图找出当一个人尝试自杀时大脑中究竟发生了什么。目前已有证据表明遗传基因会影响一个人的自杀风险。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寻找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判断病人自杀风险的生物标记物。
肥胖基因遗传给下一代?
我们早就知道小孩的体重和父母的体重密切相关。到目前为止,许多研究将肥胖如何传递的焦点放在怀孕前或者怀孕期间准妈妈们的饮食上。但是新的研究表明,父亲的健康也是很重要。健康男性和肥胖男性的精子存在表观遗传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影响下一代。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精子中由环境驱动的基因变化能够传递给下一代。”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罗曼?巴雷斯认为他的发现可能会使准父母在备孕时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
对比13个偏瘦和10个中度肥胖的男性的精子,巴雷斯和他的团队找到了他们的表观基因组上的显著差异(表观遗传基因组是DNA上的修饰标记,能够影响基因活性)。“我们发现在肥胖男性的精子中,大约有9000个基因发生了表观遗传学上的改变,”巴雷斯说:“表观遗传学变化对300多个与饮食结构等行为相关的基因都会产生影响,我们团队对这些基因变化进行了鉴定。”
以往的研究认为,表观遗传变化不能代代相传,因为DNA的甲基化模式(一种会让基因活性变低的表观遗传改变)在受精后不久就被清除掉了。
然而,今年早些时候的研究发现,一些基因似乎逃脱了这种清除。而且有证据表明,决定哪些RNA短片段被甲基化的基因可以通过精液传递下去。巴雷斯的研究发现,在肥胖男性的精子中短RNA片段的表达水平更高,其中包括一个已知目标基因CART,这是一种可以控制食欲的基因。
“我们正在研究这些表观遗传标记的传递,”巴雷斯说, “我们猜测有几个表观遗传标记在受精后同时发挥作用,改变了胚胎发育的程序。”
但是这些表观遗传变化不一定是永久的。巴雷斯的研究小组分析了接受过减肥手术的6个重度肥胖男性的精子表观基因组,他们发现仅一周后,1500个基因的甲基化已经改变。一年后,大约4000个基因发生了改变。
“这可能只是手术引发了不同的表观遗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肥胖相关的表观遗传基因,”苏黎世大学的伊莎贝尔?曼苏说。
“然而,没有对照组,我们还不能确定这些变化是不是随时间变化的结果。”巴雷斯说。
检测基因表达能预测孤独症?
孤单并不只是一种感觉:对于老年人来说,感受到的社交孤立是主要的健康风险之一,可能会令过早死亡的概率增加14%。研究者一直都知道孤单的危险性,但是孤单究竟为何不利健康,其细胞层面上机制一直未被人们所了解。
据来自《环球科学》的文章报道,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家,研究孤独症状的首席专家约翰?卡乔波(John Cacioppo)和同事近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论文,说明了孤单会产生与“战或逃”(fight-or-flight)策略有关的应激信号,而这种信号会最终影响白细胞的产生。
这组团队曾研究了人与恒河猴这两种高度群居的灵长类物种处于孤单状态时的健康变化,已经识别出了孤单和一种他们称之为“应对逆境的保守转录”现象(CTRA)的联系。这种反应的特点是与炎症相关的基因表达增多,而与抗病毒相关的基因表达减少。本质上来说,与不孤独的人相比,有效免疫反应降低,同时炎症的风险增大。
在当前的研究中,团队检测了白细胞的基因表达,白细胞是免疫系统中能够保护机体抵抗病毒与细菌的细胞。正如人们所预料到的,孤独的人与恒河猴的白细胞体现出了CTRA的影响,那就是基因中炎症表达的增加与抗病毒表达的减少。
然而,与孤单的人类相似,“孤单”的猴子表现出了更高的CTRA活跃性,而且与“战或逃”策略相关的神经递质与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更高。
之前的研究已经发现,去甲肾上腺素可以刺激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更多地生成一种特别的免疫细胞,这是一种不成熟的单核白细胞,它的增多暗示着炎症基因表达增多和抗病毒基因的表达减少。孤单的人与“孤单”的猴子都被发现血液中有大量的这种单核白细胞。
研究结果证实了一个机理模型:孤单导致与“战或逃”策略相关的应激信号产生,而这会增加不成熟单核白细胞的产生,从而导致了炎症基因过度表达,并让抗病毒反应受损。这种由孤单产生的在脑部活跃的“危险信号”最终会影响白细胞的产生。单核白细胞的大量产生不仅会增加孤单感,还会诱发相关健康风险。
该研究也获得了一些有关孤单对机体影响的新发现。研究人员发现可以根据孤独情况预测CTRA基因表达在一年或更久时间后的检测值。有趣的是,CTRA基因表达的检测值也同样能预测孤单会持续一年或者更久的时间。白细胞的基因表达和孤单好像有着相互促进关系,就是说一个可以随着时间的发展刺激另一个的出现。这些结果只与孤单相关,不能用沮丧、压力或是社会支持来解释。
这个团队计划继续研究孤单对健康的危害,以及怎样在老人中阻止这些影响。
自杀倾向被刻入基因?
自杀是一个谜。不到10%的抑郁症患者有自杀倾向,而与此同时,约有10%的自杀者从未被诊断出有任何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已有证据表明遗传基因会影响一个人的自杀风险。例如,自杀的领养儿童的血亲比一般人自杀的可能性要高出几倍。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精神病专家法布里斯?若朗(Fabrice Jollant)认为这种遗传影响并非是某种特殊的精神疾病,而是与冲动和缺陷性判断有关。自杀者的亲属和对照组的一般人相比,在玩专为测试决策过程而设计的赌博游戏时更容易冲动。他表示:“似乎有某种东西被遗传了下来。”
另一些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寻找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判断病人自杀风险的生物标记物。印第安那大学的精神病专家亚历山大?尼古列斯库(Alexander Niculescu)和他的同事已经鉴定出6个在自杀者血液中表达发生变化的基因,同时他们还发现,将这些生物标记物与来自情绪及风险因子追踪应用的数据结合后,可以预测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最终会因自杀倾向而入院治疗,这一预测的准确率竟然高于90%。
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专家约翰?曼恩(John Mann)正在使用正电子放射断层扫描技术在那些有自杀倾向的人群中追踪目前研究最为深入的生物标记物??一种叫血清素的信号分子。他表示,这些人的血清素变化模式和自杀者死后大脑中的血清素变化模式非常相似。
曼恩发现,尽管抑郁症患者的血清素水平都会发生变化,但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和从未有过自杀倾向历史的患者之间还是有很大不同。另外,他也表示在这些有自杀倾向的患者中,自杀倾向严重者血清素水平的变化幅度也要比自杀倾向低的患者大很多。研究人员希望通过更好地理解潜在自杀背后的生物学机制来为自杀冲动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措施。
王诗龄真瘦了 李湘王岳伦的肥胖基因没有遗传
中国网•福建2016-04-06 11:01:42
你印象中湖南卫视王牌节目《爸爸去哪儿》中的Angela王诗龄是不是还是胖胖的公主样?
小小年纪,人气就很旺,跟周润发一起合拍《澳门风云》,张家辉、刘德华都得给她捧场
上《奔跑吧兄弟》,邓超、李晨、郑恺、王祖蓝,都要围着她转,跟Angelababy并称为“Angela”女王和仙女。
衣着都是一派奢华的国际大牌,
原标题:王诗龄真瘦了,好美!李湘王岳伦的肥胖基因没有遗传
跟妈妈李湘一起去纽约看秀上T台,走走巴黎时装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