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紫纹的图片(肥胖紫纹图片)

文章目录:

慢新闻-健康 | 30岁男子滥用国外痛风药,体重暴涨80斤、肚子上长紫纹

上游新闻记者 赵映骥 文 市急救医疗中心供图

“如果知道这种国外痛风药有这么大的副作用,我胆子再大也不敢吃啊!”今天(12日)上午,在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内分泌科的病房里,患者周先生对着查房的内分泌科主任邓武权发出了感叹。

作为一名有着8年痛风历史的痛风患者,今年30岁的周先生仗着年轻身体好,之前从不按照医嘱忌口,痛风一发作就吃药,导致身体产生了耐药性,吃秋水仙碱等常用痛风药已经无效。

为了能够镇住痛风,周先生最近半年服用了朋友介绍的国外新版痛风特效药,结果引发了药源性库欣综合征——体重暴涨80斤、肚子上出现了恐怖的紫纹。

周先生在医院治疗

管不住嘴付出代价

7月29日深夜11点24分,周先生因进食了生冷食物后出现急性腹痛、恶心、呕吐,到市急救医疗中心就诊。

在排除了食物中毒之后,周先生以“腹痛待查”转入了内分泌科,结果邓武权通过检查和询问,找到了腹痛的原因:“周先生没有腹泻和便血的情况,从他满月脸、身体异常肥胖、肚子上出现紫纹的症状来看,他患上了药源性库欣综合征。因为此前服用了激素药,突然停药后导致了药物撤退综合征,出现了急性胃肠痉挛后的腹痛。”

在对周先生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他的痛风再次发作,再次出现了右膝关节红肿疼痛、关节活动轻度受限,因此目前他仍在内分泌科住院治疗。

说起自己患上痛风的过程,周先生一脸苦楚:“我是大二踢足球的时候发现有痛风的。当时跟校友身体碰撞导致半月板损伤,在做半月板手术的时候,医生在我膝盖里发现了痛风石,我才知道自己以前的脚肿、腿疼是痛风导致的。”

患上痛风之后,医生都会叮嘱别吃嘌呤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带贝壳的海产品等),不要喝富含果糖的饮料,同时严格戒酒,限制吃猪肉、牛肉、鸡肉等肉制品,多吃青菜、水果、鸡蛋、牛奶等低嘌呤食物。

可周先生并不在意,他想着年轻身体好,越叫他不能吃什么、他越要吃什么,于是啤酒、饮料照喝,肉、海鲜照吃。周先生表示:“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以毒攻毒提高身体抗性。”

周先生的任性品尝了巨大的苦果,他的痛风时常发作,目前一个月要发作两次,每次发作时他会膝关节、踝关节肿胀,根本无法走路。

医生提醒不要轻信国外药

“国外神药”吃出问题

因为痛风时常发作,为了镇痛周先生早早就开始服用秋水仙碱、苯溴马隆等治疗痛风的药物,可是每次痛风得到控制,他在饮食上仍不忌口,结果引发了恶性循环——胡吃海喝引发痛风,再次吃药,不疼了继续胡吃海喝……

长时间服用秋水仙碱等药物,让周先生的身体产生了耐药性,他服用的药量从最初的一次吃一片到后来一次吃五片,再到后来吃了很多片秋水仙碱也镇不住痛风了。

为了治疗痛风,周先生四处求医问药,效果都并不尽如人意。半年前,因为大部分的治疗痛风的手段都已经失效,周先生在朋友的推荐下,通过跨境电商购买了一种“国外神药”——缅甸产的新版痛风特效药。这种药初期很有效,再次镇住了痛风。不过半年以后问题出现了:周先生体重在短短半年飙升了80斤,肚子上长出了比妊娠纹、肥胖纹还明显的紫纹。

“周先生的这种情况,就是长期服用激素药造成的恶果!”对于周先生的情况,邓武权坦言值得警惕:“一般人服药,不会看药的成分,只觉得有效就好。殊不知激素药副作用巨大,没有医生指导有计划服用,很容易产生成瘾性。周先生发现国外痛风药有激素后停药,结果就发生了腹痛、呕吐的药物撤退反应。”

不要迷信“国外神药”

近几年随着跨境电商的繁荣,不少国外的药品也流入了国内,其中不少被网友声称有药到病除的特效。

实际上这些药都有很大的风险,邓武权告诉记者:“这些来自泰国、缅甸、印度等国家的‘神药’,都是需要执业医师开的处方药。以周先生服用的这种痛风药为例,里面的最大成分就是激素,这种激素类痛风药,在国内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的,只能进行短期的冲击治疗,长期吃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为何国外的“神药”真的能镇痛?有的甚至效果很好?邓武权进行了解释:“一般这类国外药所用的激素成分,是最高级别的消炎镇痛处方,镇痛效果自然会比较好。但治疗病症讲究的是阶梯疗法,现在直接就上最后的手段,还不加控制,就有很大的副作用,很容易出现周先生这样的药源性库欣综合征,这种病会导致肥胖、高血压、生长发育障碍、糖尿病、结石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建议市民要规范用药,不要听信网上的宣传,千万不要在对药物不够了解的情况下,购买服用国外的所谓‘神药’。”

17岁男孩体重228斤,脖子发黑身上异味!医生表示再不减肥就晚了

杭州富阳17岁男孩小明(化名),

身高1.75米,体重228斤,

达到重度肥胖标准,

身体出现了黑棘皮、水牛背、紫纹……

↓↓↓

△小明(化名)颈部出现黑棘皮,腹部有紫纹

爸妈都很苗条,17岁儿子却重达228斤

以为长身体,变着法给他补营养

前几日,小明(化名)的爸爸带着他到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就诊。小明爸爸说,他与孩子妈妈都属于苗条型,可17岁的儿子却越长越胖,身上还有股异味,越来越难闻,所以带他来做个检查。

小明到底有多胖?他身高1.75米,体重达到228斤,且腰围有98厘米。对于小明长胖的过程,他爸爸说,孩子小时候并不胖,到了小学四五年级开始长高长胖,但他们认为孩子处于长身体阶段,一家人就变着法儿给他补充营养。上初中的三年里,小明一下子重了50斤,身上就开始有了异味。

接诊的内分泌科主治医师许燕一看,这哪里只是身上有异味的问题,孩子颈背部还出现了黑棘皮,背部是水牛背,腹部有紫纹,且身体质量指数已经超过37千克/平方米。

“我国人体正常身体质量指数在24以下,大于24为超重,大于26为轻度肥胖,大于28为中度肥胖,大于30为重度肥胖。”许燕说,小明已经达到重度肥胖标准。

为明确小明是原发性肥胖还是继发性肥胖,他们选择了住院治疗。

肥胖是一种代谢疾病

再不减肥就晚了

经过入院详细检查后,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孙丽琴基本排除小明是继发性肥胖的可能性,考虑是原发性肥胖(也被称为单纯性肥胖)。这说明孩子是硬生生把自己吃胖的。

孙丽琴很好奇,孩子这么吃,家长怎么不干预?

小明的父母表示很无奈,他们是从外地到富阳来打拼的,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几乎整天都扑在工作上,少有时间陪伴和监管孩子。而小明性格较为内向、喜静,课余时间爱宅在家中玩手机,有时候一玩就是一天。

他的饮食很不健康,喜欢炸鸡、可乐等西式快餐,高热量食物大量摄入,肥胖是迟早的事。“后来我们要求他多锻炼,但那个时候已经太胖了,走路都吃力,没几天孩子就不愿动了。”小明爸爸说。

“再不减肥可就晚了!”孙丽琴当着小明和他爸爸的面说道。因为小明已出现糖耐量受损、尿酸水平升高的问题,前者是发展为糖尿病的一个过渡阶段,再不加干预,后续极有可能发展为糖尿病;后者则可以诱发痛风、关节炎、肾脏损伤等一系列问题。此外,重度肥胖容易引起高脂血症、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其他问题,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这时,小明爸爸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说回去一定按医生说的做。

医生的要求很明确:禁止油炸食品、含糖饮料、饱和脂肪酸摄入,减少久坐及使用电子产品娱乐的时间,让孩子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最好是通过游泳锻炼减轻体重。“一定要树立战胜肥胖的信心,家长要多关心、多鼓励、多督促孩子,从而实现减肥目标。”

医生提醒:

肥胖是一种代谢病。当人体进食热量多于消耗热量时,多余热量以脂肪形式储存于体内,其总量超过正常生理需要量,且达到一定值时会演变为肥胖症。尽管目前因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原发性肥胖越来越多,但不能忽视继发性肥胖,特别是短期内体重增长迅速的人,更应该排查继发性肥胖的可能性。一旦发现身体异样,要尽早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以免耽误治疗。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红、黄、黑、白……肥胖也有颜色之分?

也许你听过

单纯性肥胖和病理性肥胖,

但是你听说过

胖子也有对应的颜色吗?

华东医院内分泌科医生黄宇新介绍,对于肥胖的分类,目前有很多标准,常见的有按照病因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按照脂肪积聚部位不同分为外周型肥胖和中心型肥胖;按照体质指数分为1度肥胖、2度肥胖和3度肥胖;按照伴发疾病分为代谢正常型肥胖和代谢异常型肥胖等,还有一些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复杂分类方法。

我国学者曾经开发出一套颇为有趣的肥胖分类方法,通过对形形色色的肥胖患者的临床观察,结合患者症状、体征、皮肤表征及代谢状态,吸取祖国传统医学的诊疗经验提出了“白、黄、红、黑”四色肥胖分类

白胖子:又称代谢正常型肥胖,皮肤白润、光滑、弹性好,虽然体脂含量较高但分布基本正常,无明显代谢异常和炎症状态,激素水平基本正常。

黄胖子:又称低代谢性肥胖,皮肤萎黄无弹性、无光泽,多以腹型肥胖为主、内脏脂肪含量较高,代谢率及激素水平多有降低。

红胖子:又称高代谢性肥胖,多为红胖血瘀之人。血供丰富,体表可见紫纹及毛细血管增生等,脂肪分布以内脏脂肪为主,具有较高的代谢率,激素水平也偏高。

黑胖子:又称炎症代谢性肥胖,皮肤色素沉着、黑棘皮病多见,有高胰岛素血症,代谢率高,多伴高尿酸等炎症状态。如果细心观察,可以发现身边不少“胖友”脖子上有一圈洗不干净的“污垢”,这就是传说中的“黑棘皮病”,代表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

医生提醒,无论哪种颜色的“胖友”都是不健康的。发表在《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上的一项50多万人样本研究显示,肥胖者即使进行规律体育锻炼,也无法抵消肥胖带来的害处。

无论运动水平如何,超重和肥胖人群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均高于体重正常的同龄人。与正常体重但不运动的人相比,运动的肥胖者患高胆固醇风险大约是前者的2倍、糖尿病风险是前者4倍,高血压风险是前者5倍。若想保持健康,“胖友”减重很重要。

记者:郁婷苈

编辑:路景斓

图片:图虫创意

资料:华东医院内分泌科医生 黄宇新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