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肥胖,该怎么办?
近日,3岁3月的小男孩轩轩(化名)来我院营养科就诊,家长说他自小就比别的小朋友胖一些,平素胃口好、饭量大,喜欢喝奶、喜欢零食,挑食严重,运动量很少。
经过医生详细查体发现轩轩体型肥胖,其脖子、腋窝下皮肤都有明显的条纹状色素沉着(黑棘皮症),BMI高达29.2kg/m²,人体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轩轩的体脂率高达50.1%,通过血液及相关辅助检查发现,轩轩还合并有脂肪肝、高脂血症及高尿酸血症等并发症。面对这一张张触目惊心的报告单,家长急切地问医生,我们该怎么办?
01儿童肥胖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
身体健康威胁
① 代谢综合征风险增加:肥胖儿童易出现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成年后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升高。
② 骨骼与关节负担:超重会导致骨骼发育异常,增加扁平足、脊柱侧弯及关节损伤风险。
③ 呼吸系统影响:肥胖可能引发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影响大脑供氧和学习能力。
④ 诱发性早熟:肥胖可使孩子的青春期发育提前(尤其是女孩),从而诱发性早熟。这主要是因为,肥胖儿童的体内堆积过多的脂肪,促使雌激素水平上升,加快乳房等第二性征发育而导致性早熟的出现。性发育提前会造成孩子身高过早封顶,影响孩子的终身高。
影响儿童智力发育
BMI偏高的儿童和青少年,前额叶大脑灰质体积和海马体体积减小。海马体体积减小会导致记忆力下降。更长远地看,大多数的肥胖儿童,在智力发育上,会落后于其他同龄人,包括但不限于判断能力、逻辑能力、运算能力、组织能力等等。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肥胖儿童常因体型受到同伴嘲笑,易产生自卑、焦虑甚至抑郁情绪,部分孩子因心理压力出现厌学或社交回避行为,影响人格发展。
02破除常见误区,科学应对肥胖
误区一:"小时候胖不算病,长大自然就瘦了"
科学解读:儿童期肥胖并非"阶段性现象"。研究表明,约60%的肥胖儿童在成年后仍会超重,且肥胖相关代谢异常(如胰岛素抵抗、脂肪肝)可能在青春期前就已形成。生长发育期的脂肪细胞数量一旦增加,成年后更难减少。
建议:早筛查、早干预,切勿盲目等待。
误区二:"控制体重=饿肚子,影响孩子长高"
科学解读:科学减重并非单纯节食,而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如增加优质蛋白、膳食纤维,减少精制糖和反式脂肪)、优化进餐时间(如睡前2小时不进食)实现。营养不良与过剩均会干扰生长激素分泌,合理减重反而有助于骨骼健康。
建议:咨询专业医生制定个性化膳食方案。
误区三:“孩子胖是因为懒,多运动就能瘦”
科学解读:运动虽是体重管理的重要环节,但肥胖成因复杂,涉及遗传、饮食、睡眠、内分泌等多重因素。例如,睡眠不足会导致瘦素分泌减少,增加食欲;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也可能引发肥胖。
建议:家长避免简单归因,应通过专业医生评估后制定个性化方案。
误区四:"吃低脂食品=健康,可以随便吃"
科学解读:市售"低脂食品"常通过添加糖、钠等改善口感。例如某品牌低脂酸奶含糖量高达12g/100g,远超WHO建议的每日游离糖摄入量(儿童<25g)。过量摄入仍会导致脂肪堆积。
建议:学会阅读食品标签,警惕"隐形糖""隐形盐"。
误区五:"孩子体重正常,就不存在肥胖风险"
科学解读:体重指数(BMI)并非唯一标准。部分"隐性肥胖"儿童虽BMI正常,但体脂率超标(男童>20%,女童>25%),多因肌肉量不足、内脏脂肪过多导致,同样增加代谢疾病风险。
建议:定期监测身高、体重、BMI、腰围及体成分(如生物电阻抗分析),全面评估健康状况。
03预防儿童肥胖的关键策略
均衡膳食结构
遵循"餐盘法则":每餐中蔬菜占1/2,全谷物及薯类占1/4,优质蛋白(肉/鱼/豆制品)占1/4。减少精制糖、含糖饮料及零食摄入,用水果、坚果替代高热量零食。
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保证每日6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如跳绳、游泳、球类运动)。学龄儿童每日睡眠时间应达9-12小时,睡眠不足会扰乱激素分泌,增加肥胖风险。
家庭共同参与
① 树立科学观念:拒绝“以胖为福”的传统观念,关注体脂和体态而非单纯体重数字。
② 建立“家庭健康共同体”:避免单独给肥胖儿童"开小灶",全家人践行少油、少盐、少外食原则。用亲子运动替代屏幕时间。
③ 关注心理健康:避免指责孩子“贪吃”或“懒惰”,多鼓励、少批评,防止自卑或逆反心理。
儿童肥胖、超重筛查量表
家长可在家自行计算孩子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借助量表来判断孩子是否已经存在超重或肥胖。若孩子已出现超重,请及时到儿童营养科就诊,我们将通过专业评估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切勿盲目节食或使用成人减肥方法。
咨询电话:029-87692189;肥胖门诊时间:每周一至周日 8:00-17:00
福利放送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当日来西安市儿童医院营养科就诊的肥胖患儿,我院营养科为其免费进行人体成分测量,免费制定个体化的营养膳食处方及运动干预指导。免首诊检查及指导费。
宝宝的肚子又大又鼓怎么办?原因是什么?很有可能是胀气!
妈妈们提问:
“我的宝宝胳膊和腿都挺细的,不是个胖宝宝,但就是肚子格外的大,看着就像倒扣的锅一样,这是什么原因?有没有什么问题?”
“我家宝宝出生10天了,吃奶和便便都很正常,就是肚子大大鼓鼓的,像个小西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宝宝的肚子看起圆鼓鼓的,这到底是正常的发育现象?还是宝宝哪里不舒服呢?”
宝宝肚子圆滚滚、鼓鼓的正常吗?
有很多妈妈都会发现,自己的宝宝和上面的妈妈们说一样,肚子总是圆鼓鼓的,像充了气一样,其实,宝宝肚子鼓鼓的是这3个原因。
1.还没发育成熟的腹肌让宝宝的肚子看起来鼓鼓的
宝宝的小肚子,看起来圆鼓鼓的,是因为小宝宝的腹壁肌肉还没发育成熟,却要装和大人同样多的内脏器官,腹肌力量不够,所以宝宝的小肚子会显得比较突出。
2.肚子大大的是因为宝宝是腹式呼吸
小宝宝主要用腹式呼吸,会让人感觉肚子动的幅度大,显得鼓鼓的,这属于是正常现象。
3. 有些宝宝肚子圆鼓鼓的,可能是胀气了
如果宝宝进食不当,吸吮太急促;或是宝宝在吃奶的时候过度哭闹;人工喂养的宝宝奶瓶的奶嘴孔不合适等,造成食物在消化道内通过肠内菌和其他消化酶作用而发酵产生大量的气体,然后引起宝宝胀气。
尤其是人工喂养的宝宝,如果体内的糖分没有充分分解生成气体,极容易引起腹胀。
如何判断宝宝是胀气了?
通常,大多数宝宝肚子大鼓鼓的都只是一种生理现象,宝宝在喂奶后常可见到轻度或较明显的腹部隆起,有时还有溢乳,但宝宝安静,腹部柔软,摸不到肿块,排便正常,生长发育良好,妈妈就不用太担心了。但是,如果宝宝腹胀并伴有呕吐,生长缓慢等的现象,建议妈妈最好咨询专业医生。
宝宝胀气了不舒服怎么办?
宝宝已经胀气了,这个时候妈妈要帮助宝宝把肠胃里面的空气排出来,可以通过拍嗝、飞机抱或者排气操等方式帮助宝宝排气。
1、拍嗝
宝宝在吃完奶后,妈妈需要通过拍嗝帮助宝宝排出多余的气体,妈妈用一只手的手臂托住宝宝的屁股,让宝宝自然的趴在你的肩膀上,另一只手呈空心状,从宝宝的背部中段,自上而下地拍,注意动作轻柔,帮助宝宝把气体排出。
2、飞机抱
妈妈把宝宝的身体搭在小臂上的一侧,让宝宝头靠近您的肘关节,妈妈如果感觉到宝宝的肚子已经放松下来了,这就表示妈妈抱对了,这也是最快能让肠绞痛宝宝安静下来的方法。
3、给宝宝做排气操
做排气操时,把宝宝放在妈妈的大腿上,脚对着你。手指放平,在宝宝肚子上画圈圈。开始先在宝宝的左腹部自上而下画一个字母“I”,这能使肠道里的空气往下走,通过结肠排出体外。接着做一个颠倒的“L“型按摩,使气体沿着横向的肠道往下走,排出体外。在宝宝的肚子上画一个颠倒的字母“U”,字母下方是宝宝发紧的肠道,按摩可以帮助宝宝排气。动作可以重复多次,按照宝宝的接受程度做排气操。
预防宝宝胀气,做好这几点!
1、奶后拍嗝要记得
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妈妈们一定记住,在宝宝喂奶间隙和喂完后,竖抱宝宝拍拍嗝,这样能很好的预防宝宝胀气。随着宝宝逐渐长大,胀气自然会慢慢减少的,不用太担心。
2、喂奶时间要恰当
宝宝在很饿的时候会吃的很急,这样就容易吸入太多空气,所以,妈妈不要等宝宝很饿的时候才喂奶。
3、正确冲泡奶粉
冲泡奶粉时,尽量不要大力摇晃,可以等奶粉慢慢溶解。如果摇晃了,奶中很多气泡,可将奶瓶先静置一会,等气泡消失再喂宝宝。
4、注意奶嘴大小
如果是瓶喂,需要注意奶嘴的孔不要太大,也可以选择带有特殊功效的奶瓶,比如带排气孔的奶瓶、弯角奶瓶等。
宝宝肚子又大又鼓,可能是这三个原因!最后一种要注意
妈妈们提问:
“我的宝宝胳膊和腿都挺细的,不是个胖宝宝,但就是肚子格外的大,看着就像倒扣的锅一样,这是什么原因?有没有什么问题?”
“我家宝宝出生10天了,吃奶和便便都很正常,就是肚子大大鼓鼓的,像个小西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宝宝的肚子看起圆鼓鼓的,这到底是正常的发育现象?还是宝宝哪里不舒服呢?”
有很多妈妈都会发现,自己的宝宝和上面的妈妈们说一样,肚子总是圆鼓鼓的,像充了气一样,其实,宝宝肚子鼓鼓的是这3个原因。
1.还没发育成熟的腹肌让宝宝的肚子看起来鼓鼓的
宝宝的小肚子,看起来圆鼓鼓的,是因为小宝宝的腹壁肌肉还没发育成熟,却要装和大人同样多的内脏器官,腹肌力量不够,所以宝宝的小肚子会显得比较突出。
2.肚子大大的是因为宝宝是腹式呼吸
小宝宝主要用腹式呼吸,会让人感觉肚子动的幅度大,显得鼓鼓的,这属于是正常现象。
3. 有些宝宝肚子圆鼓鼓的,可能是胀气了
如果宝宝进食不当,吸吮太急促;或是宝宝在吃奶的时候过度哭闹;人工喂养的宝宝奶瓶的奶嘴孔不合适等,造成食物在消化道内通过肠内菌和其他消化酶作用而发酵产生大量的气体,然后引起宝宝胀气。
尤其是人工喂养的宝宝,如果体内的糖分没有充分分解生成气体,极容易引起腹胀。
如何判断宝宝是胀气了?通常,大多数宝宝肚子大鼓鼓的都只是一种生理现象,宝宝在喂奶后常可见到轻度或较明显的腹部隆起,有时还有溢乳,但宝宝安静,腹部柔软,摸不到肿块,排便正常,生长发育良好,妈妈就不用太担心了。但是,如果宝宝腹胀并伴有呕吐,生长缓慢等的现象,建议妈妈最好咨询专业医生。
宝宝已经胀气了,这个时候妈妈要帮助宝宝把肠胃里面的空气排出来,可以通过拍嗝、飞机抱或者排气操等方式帮助宝宝排气。
1、拍嗝
宝宝在吃完奶后,妈妈需要通过拍嗝帮助宝宝排出多余的气体,妈妈用一只手的手臂托住宝宝的屁股,让宝宝自然的趴在你的肩膀上,另一只手呈空心状,从宝宝的背部中段,自上而下地拍,注意动作轻柔,帮助宝宝把气体排出。
2、飞机抱
妈妈把宝宝的身体搭在小臂上的一侧,让宝宝头靠近您的肘关节,妈妈如果感觉到宝宝的肚子已经放松下来了,这就表示妈妈抱对了,这也是最快能让肠绞痛宝宝安静下来的方法。
3、给宝宝做排气操
做排气操时,把宝宝放在妈妈的大腿上,脚对着你。手指放平,在宝宝肚子上画圈圈。开始先在宝宝的左腹部自上而下画一个字母“I”,这能使肠道里的空气往下走,通过结肠排出体外。接着做一个颠倒的“L“型按摩,使气体沿着横向的肠道往下走,排出体外。在宝宝的肚子上画一个颠倒的字母“U”,字母下方是宝宝发紧的肠道,按摩可以帮助宝宝排气。动作可以重复多次,按照宝宝的接受程度做排气操。
1、奶后拍嗝要记得
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妈妈们一定记住,在宝宝喂奶间隙和喂完后,竖抱宝宝拍拍嗝,这样能很好的预防宝宝胀气。随着宝宝逐渐长大,胀气自然会慢慢减少的,不用太担心。
2、喂奶时间要恰当
宝宝在很饿的时候会吃得很急,这样就容易吸入太多空气,所以,妈妈不要等宝宝很饿的时候才喂奶。
3、正确冲泡奶粉
冲泡奶粉时,尽量不要大力摇晃,可以等奶粉慢慢溶解。如果摇晃了,奶中很多气泡,可将奶瓶先静置一会,等气泡消失再喂宝宝。
4、注意奶嘴大小
如果是瓶喂,需要注意奶嘴的孔不要太大,也可以选择带有特殊功效的奶瓶,比如带排气孔的奶瓶、弯角奶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