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与肝脏有关系吗(肥胖对肝脏的危害性)

文章目录:

肥胖不仅关乎美丽,这些慢性疾病的发生都与肥胖密切相关!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

这个健康日的设立旨在引起全球对肥胖问题的关注,并倡导预防和治疗肥胖的相关措施。

现代社会大家的减肥意识越来越高,但很多人控制体重还是为了能有一个美丽的体型,而没有意识到肥胖是一种病。

但肥胖确实是一种慢性代谢病,与高血压、糖尿病同属代谢综合征,需在医生监督下治疗,这个世界上不存在 “健康的胖子”。

而且肥胖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并可能带来较高的早期死亡风险。脂肪组织过多的质量效应或其直接的代谢效应,还与各种慢性病发生相关,包括糖尿病、脑卒中、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骨关节炎和胆石症等。肥胖甚至还与多种肿瘤的发生相关。

此外,肥胖可能给个体带来不良心理和社会后果。多项调查研究显示,有超过 200 种与肥胖相关的共存疾病,但即使小幅度减重也能改善这些共存疾病。

肥胖:与高血脂如影随形

高血脂指血浆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等血脂指标超过正常值。肥胖者脂肪代谢特点为血浆游离脂肪酸升高,胆固醇、三酰甘油、总脂等指标普遍升高,脂肪代谢紊乱。肥胖人群中,血浆胆固醇水平在 5.2 毫摩尔 / 升以上者占 55.8%,60 岁后肥胖男性、50 岁后肥胖女性血浆胆固醇水平显著升高。

高血脂主要危害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的血液供应依赖冠状动脉,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管腔狭窄,会引起心脏缺血,导致冠心病;脂质异常还会造成脑血管硬化,易引发脑卒中。肥胖者的脂质异常可通过适当减肥治疗、饮食调整及降脂药物,将血脂降至正常水平。

肥胖:让心脏如此沉重


研究发现,肥胖者心绞痛和猝死发生率比正常体重者高 4 倍,体重超过标准体重 30% 者,10 年内发生冠心病的概率大增,说明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造成心脏损害。

肥胖者血液中脂肪过多,血液总量增加,心脏需增强收缩力,负荷过重时会导致心功能衰竭;另外,肥胖者常有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脂肪堆积,心肌可能代偿性肥厚,但肥厚心肌收缩能力下降,使心脏血液供应不足,进一步降低心脏功能。

肥胖还会并发其他疾病,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会进一步影响心脏,导致冠心病,增加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风险。一般来说,肥胖者体重降低 10%,患冠心病风险可减少 20%。

肥胖:诱发 2 型糖尿病的元凶之一


肥胖是 2 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患病风险与肥胖持续时间和程度有关,长期、持续肥胖者 2 型糖尿病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者高数倍。

2 型糖尿病是慢性糖代谢异常疾病,长期高血糖有多种毒性作用,会侵蚀动脉血管组织细胞。从肥胖到 2 型糖尿病的进展一般为:肥胖→糖耐量减低→2 型糖尿病→难以控制的高血糖→糖尿病并发症。

肥胖:罹患癌症的高风险因素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专家指出,33% 的癌症发生在肥胖人群中,肥胖女性患恶性肿瘤风险高于肥胖男性。

肥胖诱发癌症是因体内脂肪过多导致激素水平升高,如脂肪细胞释放雌激素增加女性患乳腺癌风险,腹部脂肪细胞促使人体产生生长激素,这些是诱发多种癌症的关键因素。

更 “青睐” 肥胖者的肿瘤有食管癌、胰腺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肾癌和乳腺癌等,小肠癌、胆囊癌等也与肥胖有一定关系。

儿童期肥胖也会为日后患癌埋下隐患,英国研究表明,儿童越胖,日后患胰腺癌、膀胱癌、呼吸道癌症和口腔癌等概率越高,所以应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

肥胖:让皮肤不再美丽


肥胖者皮肤易出现问题,如黑棘皮病,症状为身体某些部位皮肤色素过度沉着,变成黑色、棕色或褐色,伴有皮肤增厚,主要发生在颈部、腋下、腹股沟、肘关节及手背等褶皱处皮肤,与胰岛素抵抗及 2 型糖尿病有关,患黑棘皮病需检查血糖代谢是否异常。

此外,肥胖者更易发生皮肤感染,一是真菌感染(“长癣”),二是毛囊炎(长疖子)。因为肥胖者皮肤薄弱易擦伤,皮肤表浅静脉过度充盈,血液回流功能差,且全身免疫功能下降。长疖子还因为皮肤分泌油脂多,堵塞毛囊旁皮脂腺出口,使细菌在毛囊内繁殖,严重时可引起败血症。治疗皮肤感染除局部擦皮肤科外用药,要少吃油腻食物减少油脂分泌,注意皮肤卫生,减肥是根本解决办法。

肥胖:不孕不育的隐蔽因素


肥胖相关疾病发生与脂肪分布密切相关,腹部型肥胖(向心性肥胖)的女性生殖功能易受影响。据调查,BMI>25 的女性因不能排卵造成不育的概率比体重正常女性多 1 倍。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常见生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月经异常、不孕、高雄激素血症、卵巢多囊样表现等,常伴有肥胖、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是 2 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与正常体重患者相比,肥胖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多数代谢和生殖指标异常,减重(5% - 10%)可使血清睾酮浓度下降,恢复正常排卵周期,提高妊娠成功率。

男性生殖能力也受体重影响,肥胖会降低男性睾酮分泌,降低精子数量和质量,导致少精子症、精子活动力下降,影响生殖能力。丹麦研究显示,BMI>25 的男性精液浓度比正常体重男性低 22% ,弱精症发生率随 BMI 升高而升高,备孕男性需注重饮食均衡、适量运动以保持健康体重。

肥胖:与痛风相伴而行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代谢性疾病,嘌呤是人体核酸代谢产物和食物重要成分,其发病率随生活水平提高逐年升高,动物内脏、海产品及酵母等食物嘌呤或嘌呤前身物含量较多。

嘌呤在血液中转化为尿酸,通过肾脏排出,若摄入超过排出,尿酸在关节和软骨处沉积,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痛风,典型症状是关节红肿、剧痛,以脚拇趾常见,还会发生寒战和高热,影响生活,尿酸沉积在肾脏会造成慢性肾炎或肾结石。

肥胖者痛风发病率比非肥胖者高 3 倍,血尿酸水平与体重、BMI 成正比,腹部型肥胖女性更易患痛风,腰围 / 臀围比值越大,发病率越高。肥胖从以下方面影响血尿酸水平:一是饮食中高嘌呤食物多且食量比 BMI 正常者大,使尿酸合成增加;二是存在胰岛素抵抗,肾脏对尿酸清除率下降,排出减少;三是减肥过程中体内易产生酮体,使尿酸从尿液排出减少 。

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为:两次采集非同日空腹血,男性血尿酸值>420 微摩尔 / 升,女性>360 微摩尔 / 升。

痛风患者应通过医学营养治疗建立合理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限制高嘌呤食物,控制食物热量及营养素供能比例,保持健康体重,配合药物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时避免药物控制效果不佳,还应禁饮酒精饮料。

肥胖:最易导致脂肪肝


脂肪肝又称肝脂肪变性,是过多脂肪堆积在肝脏造成的疾病,约一半肥胖者患有脂肪肝。

正常肝脏内脂肪体积占肝脏体积的 4% - 7%,其中一半为三酰甘油,另一半为卵磷脂和胆固醇,肝脏是将血液中脂肪酸合成三酰甘油的场所,但储存空间有限,三酰甘油合成后与载脂蛋白结合为脂蛋白(主要是极低密度脂蛋白)释放入血液。

肥胖者体内,一方面脂肪酸摄入过多,肝脏合成的三酰甘油增多;另一方面血液内极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过高,肝脏合成的极低密度脂蛋白难以输出到血液中,大量三酰甘油堆积在肝脏内,形成脂肪肝。

患上脂肪肝后,早期几乎无症状,随脂肪堆积加重,会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下降、腹胀、肝区不适等症状,此时应就医。轻、中度脂肪肝多数可逆,通过减肥和调整膳食,脂肪肝可减轻甚至消失,若不重视,可能引发脂肪性肝炎,后期甚至导致肝硬化,严重危害健康。

肥胖不仅会带来各种疾病,给患者造成很多生活上的不便,而且会给人的心理带来潜在的危害。肥胖者容易因为肥胖受到排斥与嘲笑,同时对一些心脑血管疾病忧心忡忡,长时间笼罩在心理阴影之下。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精神症状与女性肥胖及脂肪分布有关。肥胖者限制饮食后更易出现暴食的情况。

肥胖的流行及其高昂的医疗费用还给国民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临床数据表明,肥胖与个人年医疗支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除了增加 31.8% 的直接医疗成本,还增加 61.8% 的间接负担,即因肥胖引起的机会成本损失,包括日常活动能力下降、丧失工作生产力、劳动时间减少和家庭收入降低。

大家如果有减重方面的问题,想咨询陈伟教授,可以发邮件到邮箱,陈教授会定期为大家答疑解惑。

问答邮箱:yixuejianzhong@163.com

小心!你的肝脏可能正在悄悄\u0026#34;发福\u0026#34;

□ 河南省中医院健康管理(体检)中心 韩林梓

你知道吗?我国成年人脂肪肝患病率已超30%,相当于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可能中招。

脂肪肝是肝脏堆积过多脂肪的现象,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但如果不加控制,可能发展为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长期饮酒、高脂饮食、缺乏运动是脂肪肝的主要诱因。肥胖人群和糖尿病患者尤其需要警惕,因为他们的肝脏更容易被脂肪"包围",导致功能下降。

脂肪肝是可以逆转的,关键在于早期干预:

  1. 调整饮食:用全谷物(如糙米、燕麦)替代精制主食,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豆类)和膳食纤维(如蔬菜、水果)的摄入。
  2. 坚持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帮助燃烧脂肪,减轻肝脏负担。
  3. 戒酒控体重:酒精是肝脏的"头号敌人",戒酒至关重要。如果体重指数(BMI)超过24,建议减重5%~10%。

脂肪肝早期症状隐蔽,建议每年通过B超和肝功能检查监测肝脏状态。早发现、早干预,才能避免肝脏在不知不觉中受损。

3类人的肝脏属于“易胖体质”,肝癌风险也在升高

脂肪堆在肚子上,不仅影响身材,还可能附赠一个“脂肪肝”。人体中,肝脏是合成、转运和代谢脂肪的主要器官,但它并不大量存储脂肪。一旦脂肪堆积在肝脏里,不仅损伤肝功能,引发一系列代谢紊乱,还会增加肝癌风险。

肝脏发胖之后,不是简单少吃多动就能改变的,而是需要采取科学的干预和治疗措施。

你的肝脏正在“长胖”

正常人的肝组织中含有少量脂肪,重量约为肝重量的3%~5%。当脂肪在肝细胞内过度堆积,就会形成脂肪肝。根据肝内脂肪占肝脏总量的比重,可分为:1

正常肝脏:小于5%;

轻度脂肪肝:5%~10%;

中度脂肪肝:10%~25%;

重度脂肪肝:大于25%。

每3人中就有1人患脂肪肝

《中国脂肪肝治疗指南(科普版)》显示,在我们身边,每3个成年人中,大约就有1人患脂肪肝,其发病率已经排到肝病的第1位。

年轻早已不是脂肪肝的挡箭牌。以北京为例,《2024版北京市体检人群抽样健康报告》显示,超五成30岁及以上的北京爷们儿脂肪“长”在了肝脏上。

哪些人容易得脂肪肝?

综合来看,各种代谢综合征患者是脂肪肝的高危群体,比如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人群等。2

肥胖的人

脂肪在肝脏内合成之后,会搭载“转运车辆”载脂蛋白进入血液,最终储存在脂肪细胞中。肥胖人群的体内脂肪过多,载脂蛋白无法把大量脂肪及时送出去,就会形成脂肪肝。

2023年发表在《糖尿病肥胖与代谢杂志》上一项涉及1580万成年人的研究显示,在肥胖人群中,脂肪肝的检出率高达81.8%。3

糖尿病患者

数据显示,高达70%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脂肪肝。4 而脂肪肝患者,得糖尿病的几率也会增加。

高血脂人群

由于脂代谢异常,高血脂人群更容易发生脂肪肝。研究显示,高脂血症患者发生脂肪肝的概率为27%~92%。5

除此之外,营养失衡、减重过快、经常饮酒等人群,也需要警惕脂肪肝。

脂肪肝离肝癌仅需4步

肝脏长胖之后,肝细胞可经历慢性炎症。如果置之不理,肝硬化、肝癌风险会随之增加。

有专家指出,脂肪肝患者并发肝硬化、肝癌的概率是正常人的150倍。即使是轻度脂肪肝,也会增加71%的死亡风险。6

脂肪肝离肝癌仅4步之遥:7

单纯性脂肪肝

肝脏变胖,但还没有炎症,通常没有明显不适,一般在体检时通过B超发现。

脂肪性肝炎

肝细胞反抗发炎,陷入“炎症—修复—炎症”的恶性循环,可能出现乏力、右上腹胀痛等症状,也可能无症状。

肝纤维化

肝脏内纤维组织增生并逐渐变厚变硬,可有乏力、胀痛等不适。

肝硬化

肝组织已被破坏,且不可逆。

肝癌

在癌症家族中,肝癌发现时往往已是中晚期。

你的内脏迫切该减脂了

肝脏真的胖不起!一旦出现脂肪肝,往往表明机体存在其他代谢异常,患者发生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等情况的几率,高于正常人。

此外,肝脏是一个沉默的器官,仅30%的肝功能即可维持机体运转,出现明显不适时可能已错失干预时机。因此,需加强对肥胖、脂肪肝的重视,不能因为没有症状就不当回事。

控好腰围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建议将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控制在24以下;同时,男性腰围最好不超过85厘米,女性不超过80厘米。

科学饮食

采取恰当的饮食结构,控制饮食总量,比如:

▪ 主食以全谷物为主,适当增加粗粮并减少精白米面摄入;

▪ 每天尽量吃够一斤蔬菜半斤水果;

▪ 选择低脂、富含优质蛋白的食材,如瘦肉、去皮鸡胸肉、鱼虾等;

▪ 减重不可过快,合理的减重速度为每月减2~4公斤;

▪ 尽量不喝酒。

坚持运动

推荐成年人每天进行30分钟的中等及以上强度的体力活动,累计每周至少150分钟。

不讳疾忌医,积极就诊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无效的人群,可前往医院减重门诊或内分泌门诊,必要时采取药物或手术治疗。

目前国内外相关药物的研发非常火热。近日,第84届美国糖尿病协会科学年会上公布的一项重磅研究显示,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GLP-1R)/胰高糖素受体(GCGR)双重激动剂玛仕度肽,不仅表现出良好的减重效果,还显示可大幅降低肝脏脂肪含量,较基线平均下降达80.2%。

玛仕度肽可同时激动GLP-1R和GCGR——通过激动GLP-1R抑制食欲和延缓胃排空,从而达到减轻体重的功效,同时激动GCGR增加能量消耗,增强减重效果。特别是,它还能通过对肝脏GCGR的激活,促进脂肪酸氧化和脂肪分解,改善肝脏脂肪代谢。

GLP-1类药物最初是用于降血糖,同时它还有减重作用,降糖和减重都有助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近期也有一些新研究发现,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使用GLP-1类药物可以减少严重的肾脏损伤发生。

总之,肝脏长胖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步接一步地摧毁肝脏。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及时就诊干预,趁一切都来得及。

参考文献:

1.张媛媛. 肝病治疗仪治疗脂肪肝的临床效果及护理[J]. 中国医药指南,2021,19(19): 172-173.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脂肪性肝病专家委员会, 范建高,等.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18年更新版)[J].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8, 21(02):30-39.

3.Chen K, Shen Z, Gu W, et al. Prevalence of obesity and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real-world study in 15.8 million adults[J]. Diabetes Obes Metab. 2023 Nov;25(11):3390-3399. doi: 10.1111/dom.15238. Epub 2023 Aug 17. PMID: 37589256.

4.Lomonaco R,Godinez Leiva E,Bril F,Shrestha S,et al.Advanced Liver Fibrosis Is Commo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Followed in the Outpatient Setting:The Need for Systematic Screening.Diabetes Care.2020 Dec 21:dc201997.doi:10.2337/dc20-1997.

5.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0, 2(1): 15-19.

6.Tilg H, Targher G. NAFLD-related mortality: simple hepatic steatosis is not as 'benign' as thought. Gut. 2020 Oct 19. doi: 10.1136/gutjnl-2020-323188.

7.葛均波,徐永健,王辰. 内科学[M]. 第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发布

人民日报主管 环球时报主办

微信ID:LT0385

电话垂询

转载咨询:010-65363791

业务合作:010-65363765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