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名中医肥胖治疗绝技(胖 中医)

文章目录:

治肥胖最高境界是补阳!3 味药补足阳气促代谢,轻松拿下肥胖症!

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它就像身体里的太阳,温煦着全身。当一个人阳气充足时,身体的新陈代谢就会旺盛,脂肪能够被高效地分解和消耗,身材自然更容易保持匀称。

反之,若阳气不足,身体的代谢就会变慢,就像发动机动力不足一样,脂肪无法及时被代谢出去,只能堆积在体内,导致肥胖。而且,阳气不足还会使人四肢冰冷、身体困重、精神萎靡,更加不利于减肥行动的开展。

所以,调理肥胖的关键在于补阳。

在众多补阳药材中,我在临床实践中常用三味药,它们相互配合,既能补足阳气,又能促进身体代谢,帮助肥胖患者轻松减重,还不易上火,这三味药就是:附子、干姜和黄芪。

对于阳气不足导致的肥胖,附子就像给身体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动力。它能激发肾阳。肾阳如同身体的 “锅炉”,当它火力十足时,能将身体里的水湿蒸腾气化,避免水湿凝聚成痰湿堆积在体内,从而减少肥胖的发生。

当人体阳气不足,脾胃的运化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吃进去的食物无法正常消化吸收,就容易变成痰湿。干姜给脾胃送去了温暖,它能增强脾胃的阳气,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让食物能更好地被转化为营养物质,而不是变成脂肪堆积起来。

黄芪能提升人体的阳气,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水分,对于肥胖且伴有水肿的人来说效果显著。它就像身体的 “水泵”,促进水液代谢,让身体里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减轻身体的水肿,也有助于减轻体重。

通过一个医案来具体了解下。

李女士,从事办公室工作,运动少加上爱吃生冷食物,体重迅速上升到了143 斤。不仅身材臃肿,还总是感觉身体沉重,四肢冰凉,尤其是到了冬天,手脚冷得像冰块一样,而且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

诊断发现她舌苔白腻,脉象沉迟,这是典型的阳气不足、痰湿内盛的表现。

我根据她的情况,组了一个方子:附子、干姜、黄芪、茯苓、泽泻、荷叶、陈皮等(一人一方,辨证使用)

其中,附子、干姜、黄芪补足阳气;茯苓、泽泻利水渗湿,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和痰湿;荷叶升清降浊、利湿减脂;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促进脂肪代谢。

一段时间后,她惊喜地发现体重开始下降,身体也不再像以前那么沉重,四肢逐渐暖和起来。

后来我根据她的身体情况调整方剂,3个月的时间,体重下降了25斤,后面又巩固调理了半个月,体重稳定在了116斤,身体也轻松了,心情也好了。

这就是把阳气补足、气血通畅的效果。

肥胖的真凶找到了!中医:8个常见“减肥穴”,多按或有奇效

小腹的成因有很多,除了均衡饮食和保持运动,也有可能是代谢不好或是体质关系形成的,现在就要教大家一个辅助的小诀窍,透过分辨小腹类型,再针对穴位按压,摆脱小肚腩就能事半功倍!

穴位怎么找

要轻松找到穴道,首先要教大家1寸怎么算。

中医里提到人体的1寸,大约是大拇指的宽度。知道1寸的测量基准后,就可以自己找穴位了。

小腹分4种类型

一、便秘型

有便秘问题的人,按压肚子会似乎有硬块在腹中;如果便秘很严重,按压时甚至会有刺痛感。可以推揉以下穴位来帮助肠道蠕动,以达到排便的功效。

  • 气海穴:位于肚脐正下方1.5寸处。
  • 大巨穴:位于肚脐正下方2寸然后再往左右两旁测量2寸处。

二、水肿型

和胀气型一样会胀胀的,但拍打时有实心感,就像水球一样。按压肚皮时,皮肤颜色会呈现淡黄色,需较久时间才能恢复皮肤色,可以推揉以下穴位来加强代谢,去除多余的水分。

  • 水分穴:位于肚脐正上方1寸。
  • 天枢穴:位于在肚脐两旁2寸处。

三、胀气型

容易胀气的人肚皮会摸起来鼓鼓的、拍打时有空心感,像气球般有弹性,特别容易打嗝或排气。胀气主要是因为循环较慢造成,可以推揉以下穴位加速循环,解决胀气问题。

  • 中脘穴:位于肚脐正上方4寸。
  • 外陵穴:位于肚脐正下方1寸再往左右两旁测量2寸处。

四、松垮型

肚肚摸起来较松软、缺乏弹性、且容易有肥胖纹。中医理论提到,肌肉松垮主要是因身体能量不足,我们可以推揉以下穴位以达到提升能量、紧实肌肤的作用。

  • 带脉穴:位于侧腹部,在十一肋骨尾端(位于腋窝往下画一直线处)与肚脐水平线交点处。
  • 关元穴:位于肚脐正下方3寸。

如果你还不确定自己属于哪一型,也可以顺时针推揉肚子,力道不用太强,有微微酸胀感即可,这样就可以刺激到所有的穴道。

最后,还是要提醒想瘦身的各位,想保持好身材,穴位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从均衡饮食运动习惯做起才是最重要的!

您还有哪些健康养生方面的问题,头条关注南方健康,三甲医院医生顾问持续为您提供专业的健康知识!

#清风计划# #南方健康超能团#

从爬楼气喘到健步如飞,防己黄芪汤改写肥胖人生

在中医理论里,肥胖的成因与人体的气血运行、脏腑功能紧密相连,且有着细致的分型。常见的肥胖中医分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脾虚湿阻型:这类肥胖人群多因脾胃功能虚弱,无法正常运化水湿,导致水湿在体内停滞积聚,进而引发肥胖。外在表现常为肢体困重、身体浮肿、舌苔白腻、舌体胖大有齿痕等。李大姐就属于这一类型。

胃肠实热型:主要是由于过食辛辣、肥甘厚味,使得胃肠积热,胃火亢盛。表现为食欲旺盛、容易饥饿、大便干结、口臭、舌苔黄腻等。

肝郁气滞型:多因情绪长期抑郁、焦虑,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症状包括胸胁胀满、情绪波动大、月经不调(女性)、肥胖多集中在腹部等。

脾肾阳虚型: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本,脾阳又依赖肾阳的温煦。当脾肾阳虚时,身体的运化和代谢功能减退,水谷不能充分转化利用,就会形成肥胖。常伴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等症状。

《黄帝内经》曾记载 “谷气盛而血脉衰,故善肥” ,揭示了肥胖多由饮食不节制,摄入过多油腻、高热量食物,致使脾胃运化功能不堪重负所致。脾主运化,承担着将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并输布至全身的重要职责。一旦脾虚失运,水谷便无法正常代谢,进而化为痰湿、脂膏在体内堆积。同时,气血运行不畅也会导致痰湿凝滞,加重肥胖程度。

今天就来说说患者李大姐,她身形臃肿,脚步沉重,脸上满是疲惫与无奈,显然被肥胖困扰已久。

示意李大姐坐下,开始详细问诊,从饮食习惯、作息规律,到过往病史,每个细节都不放过。问诊结束后,为她把脉,感受到浮而无力的脉象,按之绵软,如同轻触漂浮在水面的棉絮。接着,我请她伸出舌头,只见舌苔白腻,舌体边缘布满清晰的齿痕,这是典型的脾虚湿盛之象。结合这些症状,我判断李大姐属于脾虚湿阻型肥胖,根源在于体内湿气过重,脾脏运化功能失调,导致摄入的食物无法有效转化为营养被身体吸收,反而堆积成脂肪。

我向李大姐详细阐述了中医对肥胖的认知、不同分型以及她的具体病情,她听得十分专注,眼中满是焦急与期待,迫切渴望找到解决办法。根据李大姐情况开一副防己黄芪汤,这副经典方剂对改善李大姐情况很有帮助。

【防己黄芪汤】

黄芪、防己、炙甘草、白术、大枣、生姜。用水煎服,每日2次。

方中,黄芪,它就像身体的‘能量补充剂’,具有强大的补气固表功效,能让你充满活力,提升精气神;防己好似一位勤劳的‘清道夫’,专门负责将体内多余的水湿排出体外,让身体恢复清爽;白术 是调理脾胃的‘专家’,擅长健脾祛湿,帮助脾胃恢复正常的运化功能,使食物能被充分消化吸收,不再转化为赘肉;炙甘草起着‘协调者’的作用,调和诸药,让各种药材协同发挥最佳疗效;还有生姜和大枣 它们既能散寒养血,又能巧妙地改善药汤的口感,让你服药时不那么抗拒。”

李大姐眼中虽仍有疑惑,但还是选择信任我,决定按方抓药。

再次见到李大姐时,她一进门便满脸喜悦。她兴奋地分享自己的变化:“大夫,喝了您开的药,我现在上楼梯轻松多了,体重也在慢慢下降。” 看着她的改变,我内心充满成就感,随后耐心提醒她,除了坚持服药,还要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巩固疗效,彻底摆脱肥胖的困扰。

注意:方剂中没有标明具体克重,因一人一方个体化差异,不可按方照搬,一定要在专业的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