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消肿神方。肥胖、浮肿、水肿、肾炎肿,一切湿性肿胖都可用
现在肥胖率日益高升,各种肥胖带来的疾病也越来越多,很多人都在为减肥而痛苦。
其实很多人不是胖,而是肿。体内根本不是脂肪,而是水湿太多,才导致皮肉松软,肢体浮肿膨胀。
这种人虽然看起来胖,但是一点也不结实,特别虚,没力气还没精神,怕冷怕风爱出虚汗,动不动还生病。
这种人减肥可减不下去,甚至越饿越胖。还是一些慢性病的高发人群,比如糖尿病、三高等。
这些人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腹型肥胖”,就是说,胖的很不均匀,四肢还好,就是肚子很胖。
还有就是很容易水肿,早上起来,脸、眼皮、手背都浮肿的比较厉害,久站久坐的话,腿脚也容易肿。
针对这些情况,医圣张仲景有个消肿奇方——“防己黄芪汤”,治疗这些浮肿、水肿、腹型肥胖等,效果非常不错,健康减肥不伤身,还能提高免疫力。
这个防己黄芪汤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呢?
首先方中的防己为主药,祛风利水,像个强力抽水机一样,通过调动脾、肾、和膀胱,来把身体内多余的水分迅速排出去。
然后是黄芪;胖人多气虚嘛,除了大家熟知的补气作用;黄芪大剂量用还有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的作用。
接着是健脾燥湿老朋友——白术,益气健脾,通过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来排出体内堆积的湿气,还能辅助黄芪止汗。
最后是调和诸药、补中的甘草。
全方有很强的利尿排水、除湿消肿的效果,但是不伤正气;而且它还有个很妙的地方就是把水排干净后就点到即止了,不会去伤到咱们自身的津液。
虽然仅仅四味药,但是经过千年验证和现代研究,证明了张仲景这剂防己黄芪汤的好效果。
而且除了这些浮肿肥胖等,防己黄芪汤进行适当调整后,还能治疗调理很多代谢性疾病;比如痛风、糖尿病、高血脂、肾炎等引起的水肿。
治肥胖最高境界是补阳!3 味药补足阳气促代谢,轻松拿下肥胖症!
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它就像身体里的太阳,温煦着全身。当一个人阳气充足时,身体的新陈代谢就会旺盛,脂肪能够被高效地分解和消耗,身材自然更容易保持匀称。
反之,若阳气不足,身体的代谢就会变慢,就像发动机动力不足一样,脂肪无法及时被代谢出去,只能堆积在体内,导致肥胖。而且,阳气不足还会使人四肢冰冷、身体困重、精神萎靡,更加不利于减肥行动的开展。
所以,调理肥胖的关键在于补阳。
在众多补阳药材中,我在临床实践中常用三味药,它们相互配合,既能补足阳气,又能促进身体代谢,帮助肥胖患者轻松减重,还不易上火,这三味药就是:附子、干姜和黄芪。
对于阳气不足导致的肥胖,附子就像给身体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动力。它能激发肾阳。肾阳如同身体的 “锅炉”,当它火力十足时,能将身体里的水湿蒸腾气化,避免水湿凝聚成痰湿堆积在体内,从而减少肥胖的发生。
当人体阳气不足,脾胃的运化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吃进去的食物无法正常消化吸收,就容易变成痰湿。干姜给脾胃送去了温暖,它能增强脾胃的阳气,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让食物能更好地被转化为营养物质,而不是变成脂肪堆积起来。
黄芪能提升人体的阳气,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水分,对于肥胖且伴有水肿的人来说效果显著。它就像身体的 “水泵”,促进水液代谢,让身体里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减轻身体的水肿,也有助于减轻体重。
通过一个医案来具体了解下。
李女士,从事办公室工作,运动少加上爱吃生冷食物,体重迅速上升到了143 斤。不仅身材臃肿,还总是感觉身体沉重,四肢冰凉,尤其是到了冬天,手脚冷得像冰块一样,而且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
诊断发现她舌苔白腻,脉象沉迟,这是典型的阳气不足、痰湿内盛的表现。
我根据她的情况,组了一个方子:附子、干姜、黄芪、茯苓、泽泻、荷叶、陈皮等(一人一方,辨证使用)
其中,附子、干姜、黄芪补足阳气;茯苓、泽泻利水渗湿,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和痰湿;荷叶升清降浊、利湿减脂;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促进脂肪代谢。
一段时间后,她惊喜地发现体重开始下降,身体也不再像以前那么沉重,四肢逐渐暖和起来。
后来我根据她的身体情况调整方剂,3个月的时间,体重下降了25斤,后面又巩固调理了半个月,体重稳定在了116斤,身体也轻松了,心情也好了。
这就是把阳气补足、气血通畅的效果。
大妈水肿 “元凶”是药
王大妈患有高血压,由于血压居高不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建议她改用硝苯地平片。服用该药后,血压基本正常,但是却引发了双下肢水肿的症状。为此,王大妈去三甲医院心内科诊治。医生了解王大妈的用药情况后指出,“元凶”是长期服用硝苯地平片,为药物性水肿。
降压药把脚踝吃肿了
硝苯地平是第一代钙拮抗剂,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畅销的药物之一。该药起效快,价格方面也有优势,是抗高血压、防治心绞痛临床常用药物。但是,硝苯地平的不良反应发生频率较高,主要表现在头晕及头痛、发热感、面朝红、脚踝水肿等。造成脚踝水肿不良反应的原因是硝苯地平因扩张全身血管,特别是小血管,可致外周组织水肿,包括脚踝部位。
由于硝苯地平不良反应的个体差异很大,大部分人感觉轻微,可以忍受。且不良反应一般在用药后一周左右出现,以后逐渐消退,一般不良反应发生后不需停药。可有些人不良反应感觉较重,而且较长时间持续,尤其是一些患者在服用硝苯地平后,脚踝水肿不易消除。
医生解释说,水肿是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症状,多为疾病所致,但有些药物也可引起水肿,硝苯地平就是其中之一,医学上称为药物性水肿。
消肿也要注意不良反应
临床认为,硝苯地平导致脚踝水肿与药物剂量大小有关。服用硝苯地平剂量小,脚踝水肿发生率也相应较低,因此服用硝苯地平应从小剂量开始。
除此之外,还可联合服用小剂量利尿剂。不过,利尿剂有可能导致其他不良反应,如噻嗪类利尿剂慎用于妊娠、低血钾、高尿酸血症及明显肾功能不全患者;速尿类强效利尿剂慎用于低血钾等电解质紊乱者;保钾利尿剂慎用于妊娠、哺乳者;保钾利尿药禁用于肾衰竭、高血钾患者。
高血压患者也可以将硝苯地平片换成络合喜或者别的钙离子拮抗剂降压,如果降压效果不理想,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可以加替米沙坦协同降压,并对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这几类药也能引起水肿
药物性水肿常被人们所忽视。除了抗高血压药硝苯地平,还有一些常用药物也会引起水肿。
非甾体类抗炎药
该类药物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引起水钠潴留,造成水肿。吲哚美辛、布洛芬、萘普生、双氯芬酸、美洛昔康可引起下肢水肿。长期大剂量服用阿司匹林也可引起水肿。此类药物应避免长期大剂量应用。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如氢化可的松、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龙、地塞米松等,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水盐代谢紊乱,使肾小管对钠离子重吸收增加,导致水钠潴留,长期使用后可出现上半身水肿性肥胖。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
胰岛素引起的水肿多发生于开始治疗阶段,常见于面部和双下肢水肿。口服降糖药,如胰岛素增效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可引起轻到中度水肿,并伴有体重增加。
氯丙嗪类药物
这类药物会使体内排钠减少,导致水肿。
肿起来了要先排查原因
一旦发生了药物性水肿,应先就诊进行水肿原因排查。药物性水肿一般于用药后发生,轻度的药物性水肿通常不用治疗,一般在停药后会逐渐消失。其主要表现为局限性水肿,如下肢、面部水肿,严重者会出现全身水肿。水肿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生冷、肥腻及海腥等发物。浮肿尿少期,可给无盐饮食;肿消后,给予低盐饮食。脾虚湿困者,给予健脾利湿类食物。(邬时民)
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