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肥胖人口为什么多(中国肥胖人口为多少)

文章目录:

中国人变胖最常见的5个原因,你属于哪一种?

为什么走在大街上总会看见一些“大腹便便”的人呢?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变胖呢?

为什么中国人越来越胖呢?

……

中国人胖的原因

最近重读了一下2016年的《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

未来30年中国面临的最大公共卫生难题——肥胖。

(近年中国人肥胖走势图)

那么中国人胖的原因是什么呢?

按照专家共识,有以下几个原因:

遗传

父母都不胖,孩子胖的概率是10%;

父母一方胖,孩子胖的概率是40%;

父母双方胖,孩子胖的概率是80%。

有没有遗传特征?有的。

但是要注意另外一个调查数据:如果孩子是领养的,也符合以上数据特点。

也就是说,与其说是遗传基因,不如说是不良生活习惯的潜移默化。

吃得多动得少

这个不用解释了吧?

很多胖子都觉得自己吃得不多,但有可能是你吃得不对。

至于运动方面,有个数据,18-49岁年龄段的人,82%没有锻炼身体的习惯。

代谢紊乱

肥胖者的脂肪合成过多;

在控制饮食的时候,肥胖者生酮的速度更慢;

生酮:在能量不足时,脂肪酸分解会生成酮体。

这个过程的速率,某种角度来说,就是脂肪燃烧的速率。

很显然,肥胖者的这个速率不足,所以产生了“吃得少也不瘦”的现象。

一方面是吃得不够少,另一方面是,时间不够持久。

肠道菌群紊乱

膳食结构的变化,改变了我们的肠道菌群。

导致肠道对碳水/脂肪/蛋白质的应答出现差异。

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培养出来的是喜欢精致碳水和脂肪的菌群。

当你开始多吃粗粮和优质蛋白质的时候,肠道出现不适应甚至排斥,导致“上火”和“便秘”。

需要时间甚至药物的帮助。

体质问题

无论是我个人的观察,还是国内其他医学专家的调查数据。

肥胖者大多数都存在痰湿过重的表现。

著名医家朱丹溪说:肥人多痰。

痰湿体质,是肥胖者最常见的体质。

健脾化痰祛湿,就是中医角度的提高代谢,燃烧脂肪(痰湿)。

但是中医痰湿的概念,很显然不完全等同于脂肪。

两者有重合,也有差异。

痰湿

简单来说,痰湿的概念非常宽泛,不止包括脂肪。

当痰湿用于描述脂肪时,也仅仅是多余的脂肪,而非正常的脂肪。

总结

当然肥胖还有其他的因素,比如说药物、疾病等。

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据我的观察,情绪性暴食导致的肥胖人数越来越多。

心理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肥胖凶手。

最后还是要跟大家强调一句:减肥的核心是饮食控制、均衡膳食。

想要减肥成功,你要学会管住嘴,迈开腿!

虽然上面分了五六种情况,但实际上,很多人都是在多种原因的作用下发胖的。来,说说你的胖,包含哪几个原因?

THE END

我是中医邱超平医生,感谢大家的关注、点赞和收藏。

我国科学家新发现:中国人肥胖的主要原因,是肠道内这种细菌太多

在全球肥胖人数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我国的肥胖问题也日益严峻。肥胖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外在形象,更是多种疾病的潜在诱因,如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就在人们为肥胖问题深感困扰之时,我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成果犹如黑暗中的一束光,为解决这一难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2023年7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的科研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细胞・宿主与微生物》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该研究首次揭示,肠道中的巨单胞菌(Megamonas)是导致肥胖的关键因素之一,此发现一经公布,便在科学界和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了更深入地探究肥胖的成因,我国科学家将研究目光聚焦于中国人群。他们运用大规模的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期望揭示巨单胞菌在肥胖发生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上海交大瑞金医院的研究团队精心设计并实施了一项严谨的实验。他们广泛招募了一千多名中国参与者,其中631人被判定为肥胖者,这些人的平均BMI高达35.68±4.58,行动显得迟缓,仿佛背负着沉重的包袱;而另外374人则为体重正常者,他们的平均BMI为21,身体较为轻盈,充满活力。

研究人员仔细地收集了参与者的粪便样本,这些样本对于研究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之后,他们利用先进的鸟枪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样本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分析,成功构建出了详尽的肠道菌群图谱。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人员如同勇敢的探索者,努力探寻不同菌群的丰度与肥胖之间的隐秘联系。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依据肠道菌群特征进行分类的方法,根据肠道菌群的核心组成,将参与者分为B型(以拟杆菌为核心)、P型(以普雷沃氏菌为核心)和M型(以巨单胞菌为核心)三种类型。

这种分类方式为理解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开辟了新的路径。研究结果表明,M型人群出现肥胖的可能性更高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结论,研究团队展开了动物实验。他们选取了无特定病原体(SPF)小鼠作为实验对象,这些小鼠未受到其他病菌的影响,为实验创造了较为纯净的条件。


研究团队用高脂饮食(HFD)喂养这些小鼠,以此模拟人类的不良饮食习惯,同时还向小鼠体内额外移植了巨单胞菌,密切留意小鼠的身体变化情况。在实验期间,研究人员对小鼠的各项生理指标进行了严密的监测。他们详细记录小鼠的饮食量、活动量以及体重变化等数据。

一段时间后,实验结果令人诧异。那些被移植了巨单胞菌的小鼠,体重迅速上升,身体变得圆滚滚的,宛如不断膨胀的气球。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小鼠体内增加的主要是白色脂肪组织,这些脂肪就像为小鼠披上了一层厚厚的棉服,对它们的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与此同时,小鼠的血清瘦素、血糖和甘油三酯水平也显著提高,种种迹象都暗示着肥胖所带来的健康风险。那么,巨单胞菌究竟是通过何种方式导致肥胖的呢?经过深入的研究,科学家们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巨单胞菌如同一个狡猾的“脂肪搬运工”,能够显著提升脂质的转运和吸收能力。

具体而言,巨单胞菌可以降解肌醇这一天然多元醇。原本,肌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脂肪的吸收,然而巨单胞菌的降解作用使得小肠对脂肪酸的吸收抑制作用大幅减弱


这就如同打开了一个危险的“阀门”,引发了一系列的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便是其中一个严重的后果。就这样,巨单胞菌通过这种巧妙的手段,促使脂肪在体内不断堆积,进而导致身体逐渐发胖我国科学家的这一研究成果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它为评估个体的肥胖风险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检测肠道中巨单胞菌的含量,人们可以提前知晓自己是否存在肥胖的潜在风险,从而为肥胖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指明了道路同时,这一研究成果也为肥胖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渠道


针对巨单胞菌的干预措施有望成为未来治疗肥胖的新方法,科学家们可以在此基础上研发特定的抗菌剂或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抑制巨单胞菌的生长和活动,帮助人们实现减肥的目标。此外,这项研究还增进了国际间在肥胖微生物组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全球肥胖研究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一研究成果对娱乐圈的明星们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在娱乐圈中,明星们为了在镜头前展现出良好的形象,常常需要对体重进行严格的管理。

然而,一些明星为了快速达到减肥的目的,采取了极端的减肥方式,如过度节食或依赖减肥药,这些方法不仅对身体健康造成了损害,而且效果也并不理想。我国科学家的这一研究成果让明星们认识到,关注肠道健康,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来调节肠道菌群,或许是一种更为科学、健康的减肥方法。


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肠道菌群状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计划,从而更好地保持身材和健康。对于普通大众而言,这一研究成果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它让人们意识到,肥胖不仅仅是饮食和运动的问题,肠道微生物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自身的肠道健康,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等,这些食物如同肠道的“卫士”,能够维护肠道菌群的平衡


同时,适量的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促进肠道的蠕动,提高身体的代谢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肥胖,拥抱健康美好的生活。 。

我国目前有超9000万人受肥胖困扰,医学专家探讨“胖瘦之间、进食与心理”

美食的诱惑、工作的压力、身材的焦虑、睡眠不规律等因素带来的贪食、厌食、进食不规律等,导致进食障碍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日益加剧,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11月16日,由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旗下追问媒体、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全科医学科以及上海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共同主办“胖与瘦的难过”论坛,聚焦进食与代谢问题的诊治和健康管理。

作为论坛主持人,TCCI研究员、华山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黄延焱介绍,希望从全科医学角度,从生理、心理、社会模式角度对进食相关健康问题进行诠释和解读。

肥胖不是单纯体重增加

从内分泌视角看,华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鹿斌分析,肥胖并不是单纯的体重增加,体内脂肪堆积,而是一种可以导致健康损害的慢性代谢疾病,肥胖会带来严重的代谢、心血管、呼吸、肌肉骨骼、多肿瘤的高发等危害。

鹿斌称,对肥胖者而言,需要合理饮食(限制能量摄入、高蛋白质膳食以及“5 2”轻断食模式)、加强体育锻炼(有氧运动与抗阻运动相结合)、行为调整(细嚼慢咽、选用低脂食物)、心理支持、药物治疗(目前唯一的非中枢作用的减重药奥利司他,以及二甲双胍、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等降糖药物)以及手术治疗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疗法。

肥胖人群日益庞大,华山医院减重及代谢及疝与腹壁外科主任姚琪远称,我国目前有超9000万人受肥胖困扰,最新数据表明,成年人中有超过1/2的人存在超重或肥胖问题。对于严重的肥胖,即BMI超32.5或BMI超27.5并伴有代谢紊乱,可采用手术治疗,且手术治疗优于药物治疗。手术分为缩胃(减少摄入)手术、缩肠手术(减少吸收),或两者结合。“目前最流行的控制体重的术式是腹腔镜缩胃手术,但其短板也比较明显,比如复胖、合并症复燃。医生应权衡利弊,平衡手术风险与获益,并为后续手术留余地。”

一些饮食紊乱根源在“心”

饮食对大多数人来说是自然的生理需求,是带来愉悦感受的,而对有的人来说却是一种折磨。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陈珏称,进食障碍是一种以进食行为异常为突出表现,并伴有显著的体重改变和生理功能紊乱的精神障碍。其具体表现为进食行为紊乱,如限制进食、过度运动、暴食、暴食后催吐等。

紊乱进食行为背后折射出患者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如对自身体重、体形认知歪曲。进食障碍在我国呈增多趋势,治疗的一大难点在于,难以治愈、反复发作、病程迁延。”陈珏称,进食障碍可以分为六种,常见的是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和暴食障碍。

厌食症患者有严格的节食行为、且体重低于正常水平,贪食症和暴食障碍患者都存在暴饮暴食的特点,但贪食症患者有引吐、滥用泻药等清除行为,而暴食障碍无清除行为。进食障碍的治疗需要与多学科专业人士及患者、家庭的密切合作,并且采用不同治疗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性个体化治疗方案。值得注意的是,神经性厌食症是最致命的心理障碍,其死亡率高达20%。

TCCI研究员、华山医院睡眠障碍中心诊治执行主任于欢从睡眠与饮食的角度分享了相对不常见的两种进食障碍——夜食综合征和睡眠相关进食障碍。

夜食症并非只是夜间进食变多,诊断标准包括夜间食欲亢进、伴随食物摄入的夜间醒转,以及需要符合其他临床特点如清晨厌食、失眠、需要吃东西才能入睡或重新入睡等。”于欢进而谈到,睡眠相关进食障碍(SRED)诊断标准一般归类于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异态睡眠(睡眠相关觉醒障碍),包括在睡眠期间反复出现醒转期间的饮食功能失调;反复不自主进食,并出现进食成分特殊的现象或整个过程中发生伤害性行为亦或是由此造成不良健康后果;进食发作期间,其意识部分或完全丧失等。

需注意的是,睡眠中进食行为常伴随其他睡眠疾病症状发生,容易被忽视。

华山医院全科医学主治医师顾洁分享了基于正念的自我健康饮食管理技术,强调自我主动性在进食障碍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新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主任医师袁志敏介绍了谈社区人群的健康饮食管理。

进食障碍是可以治愈的

讨论环节,天桥脑科学研究院旗下科学媒体——追问,就预告中收集到的读者感兴趣的问题现场追问与会专家。

如何确定自己是自制力太差还是属于暴食症?

食欲一直很低,需要调整吗?

现在的评价标准更多地是针对女性,会有对男性的筛查标准吗?

进食障碍能治愈吗,是否容易反复发作?

面对“追问”,陈珏表示,暴食与自制力差导致的多食显著不同,暴食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吃大量的食物,吃普通人两倍或三倍分量的食物,且行为是失控的。这不等同于自制力差,暴食症是一种疾病,需要的是治疗。

对于食欲很低要不要调整的问题,需要辩证对待,是一直以来都吃得比较少,还是说存在病期。如果有病期,要先考虑会不会是抑郁症引起的食欲低下,排除抑郁症后,再考虑是不是有进食障碍。需纠正的是,厌食症的人食欲并不低,只是控制自己不让自己多吃,反过来,因为过度的控制,反而食欲会更旺盛。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过度节食之后,过一段时间会出现暴饮暴食的情况,甚至有一些人行为上没有暴食,但会更喜欢看食物的图片、看直播、逛超市,用这种方式来补偿由吃得少导致的对食物兴趣增加的情况。

专家还指出,厌食症和暴食症的标准不分男女。比如在厌食症的体重标准上,通过成年人体重指数是否低于18.5来判断,并不区分男性或女性。只是因为人群中常见的患者是女性,所以会说女性厌食症标准等。

医生明确,进食障碍是能够治愈的,神经性厌食症的治愈率在50%左右,神经性贪食症的治愈率约50%-70%,暴食症的治愈率更高。不过,进食障碍是容易反复发作的疾病,所以治愈以后需要定期随访,尤其是厌食症,还可以通过一些心理治疗的方式预防复发。

作者:唐闻佳

编辑:张鹏

图源:受访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