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肥胖人口超十亿!计算公式来了,算一算你是哪个档?
世界卫生组织3月1日援引一项研究结果说,2022年全球肥胖人口已超过十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八分之一。其中,约1.59亿肥胖人口为5岁至19岁儿童或青少年,8.79亿为成年人。
研究论文2月29日由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刊载。论文写道,1990年到2022年间,全球5岁至19岁儿童和青少年的肥胖率增加了三倍多;成年人肥胖率达43%,增加一倍多。从性别上看,成年女性肥胖率增加了一倍多,成年男性则增加了近两倍。
世卫组织营养和食品安全司司长弗朗切斯科·布兰卡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过去,我们总是认为肥胖是富人的问题。如今肥胖是个世界性问题。”
这项国际研究由来自多个国家、逾1500名研究人员参与,从3000多项研究中收集了来自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计超过2.2亿人的数据,被认为是颇具权威的独立调查。研究人员以身体质量指数(BMI)为衡量标准,即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BMI在18.5至25之间代表体重正常,25至30为超重,不低于30则为肥胖。
结果显示,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包括许多先前长期存在营养不良问题的中低收入国家,肥胖已变得比体重不足更常见,越来越多国家因此面临营养不良的“双重负担”。依据世界卫生组织说法,体重不足、超重和肥胖都属于营养不良。
截至2022年,全球约5.32亿人体重不足,其中包括1.83亿成年女性、1.64亿成年男性、7700万女孩和1.08亿男孩。与1990年相比,女孩、男孩和成年人中体重不足者占比分别下降了五分之一、三分之一和一半。
论文指出,一些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面临的营养不良“双重负担”增加得最为严重,包括加勒比海和中东部分地区。这些地方的肥胖人口比例甚至高于许多高收入国家。
研究报告主要作者、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教授马吉德·伊扎蒂说,儿童肥胖率的上升“非常令人担忧”,而与此同时,仍有数以亿计的儿童食不果腹。“要解决这两种形式的营养不良问题,我们必须大力提高健康营养食品的可获得性和可负担性。”
专家指出,肥胖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诸多不利影响,提升糖尿病、心脏病、部分癌症等的发病风险,而幼年肥胖影响更大。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说,为遏制肥胖人口增长,需要采取多项措施,如对高糖食品征税、推广健康的学校餐饮等。“重要的是,这需要私营部门的合作,它们必须对其产品的健康影响负责。”
转自:新华社
来源: 天津日报
BMI在哪个范围属于肥胖?
体质量指数(BMI)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其计算公式为:BMI=体重÷身高的平方。(体重单位:千克;身高单位:米。)我国健康成年人(18~64岁)的BMI正常范围是18.5~23.9,BMI≥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
来源: 健康中国
健康科普|如何管理好你的BMI指标
01
什么是BMI?
所谓BMI,是Body Mass Index的缩写,即身体质量指数,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肥胖程度的重要标准。BMI是通过我们人体体重与身高这两个数值来获取的,可有效评判一个人的健康营养状况。
它的计算方法也很简单,即BMI=体重(kg)÷身高2(m2)。
02
BMI有没有数值范围?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所给出的亚洲BMI标准,我国制订了中国参考标准。快来看看自己属于哪个梯队的成员。
No.1
流言1:运动30分钟以上才能消耗脂肪
很多人认为需要运动30分钟以上才能消耗脂肪,所以减肥一定要做缓慢的有氧运动。这个流言已经没办法追溯源头了,只能郑重澄清,这是完全错误的。
从运动开始的第一分钟就是糖原和脂肪混合供能,虽然运动时间越长,脂肪供能的比例越高,但也只是从50%上升到60%这样一点点的差别。并不是运动一过了30分钟就开始奇迹般地只消耗脂肪了。
那么哪种运动利于减肥?是有氧运动(强度低时间长),还是力量训练(爆发式抗阻力运动)呢?
在运动生理界的共识是,HIIT(短时间高强度 爆发式抗阻力运动)最利于燃脂,这类运动虽然总时间不长,但是可以产生运动后燃脂效应。
如果早上练几组HIIT,可以让一天的基础代谢率升高,持续减脂。但是HIIT运动后会有很强的饥饿感,所以记得不要吃太多零食哦。
No.2
流言2:运动会让我变壮,减肥只要节食不运动
运动本身消耗的能量比起运动后的那顿大餐可能微不足道,跑步30分钟或者4~5km消耗大约250~300kcal的热量,相当于5块巧克力饼干。很多人认为运动了就可以多吃一点零食,这样肯定是不能减肥的。
但是运动的好处不止限于当时消耗的那点热量。
运动是一种很好的减压方式,比起坐在电脑前吃零食更为健康,且多种研究都证实运动对于心血管健康、骨骼健康有益。
同时,运动(特别是抗阻运动,也就是我们日常理解的力量训练)还利于肌肉生长,更多的肌肉本身就可以帮我们消耗更多的热量,增加基础代谢,更容易瘦下来,人看着也更紧实。
女生不用担心肌肉过度增加,女生只有很少的雄激素,想长肌肉非常困难,以我们日常的运动量,根本不用担心维度过大,很多专业运动员每天专门训练还很难达到呢。
No.3
流言3:减肥=多吃蔬菜和水果
很多人提到减肥的第一反应就是吃草,还有吃水果、喝果汁代餐之类的。
蔬菜和水果本身是有益健康的,大多数健康的食谱也都推荐每天摄入几份蔬菜水果,之前强烈推荐的“地中海饮食”也是一样,但是如果不在其他行为和生活方式上做改变,比如在摄入很多主食的同时还吃大量的蔬菜水果,或者仍然持续静坐的生活方式,那么单凭蔬菜水果本身是无法减肥的。
而且水果和蔬菜还有点区别,水果中的糖分含量较高,而升糖指数是吃某种食物后血糖升高的速率,很多水果的升糖指数很高,特别是热带水果,菠萝、荔枝、芒果、木瓜等,升糖指数都达到60以上(纯葡萄糖是100)。
与水果不同,果汁是把水果中的糖分提纯而弃去了膳食纤维部分,果汁的升糖指数普遍比同种水果高出20左右,所以只喝果汁的代餐不一定能减少热量摄入,升糖指数还会更高,让你合成脂肪更多、饿的更快。
No.4
流言4:要减肥一定要低脂
减肥≠低脂,这是近几十年营养学研究的一致结果,数不胜数的实验证实低脂肪膳食的减肥效果并不是最好的,而且“地中海饮食”的脂肪含量占37%左右,就比普通膳食高,它却是最健康的饮食之一。
减肥就是要减少脂肪是最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之一。
有人的想法是吃什么长什么,多吃脂肪就长肥肉,这是不对的。所有的食物,不论脂肪、糖、蛋白质,都是要经过消化吸收后成为最基本的小分子才被吸收的,98%的胆固醇是内源合成的,而不是从食物中直接获得。多少热量会储存为脂肪是由热量平衡和激素调控的。
另外一些人的想法更有道理一些,脂肪1g=9kcal,而糖类1g=4kcal,脂肪能量密度高,所以吃多了更容易胖。
这是没错的,但是脂肪的升糖指数低、消化所需时间长,所以只要适量、搭配的好,脂肪也是减肥利器,况且健康的脂肪(橄榄油、深海鱼、坚果)含有更高的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疾病有益。
随着“低脂”概念的流行,很多食品企业会利用“低脂”作为卖点,低脂酸奶、低脂饮料比比皆是,但细看食品标签,这些“低脂”的食物,糖的含量超高,并且有很多增稠剂、着色剂,这些合成食物反而是减肥的大敌。
No.5
流言5:体重是由基因决定的,有人天生吃不胖而有人喝凉水都长胖
肥胖确实有基因的成分,比如先天缺乏瘦素的小鼠,它们进食明显增多并且导致严重肥胖。人类中也有一些遗传疾病会让体重控制机制出问题,从而导致肥胖,但是这只是极少数情况。
对于大多数人,体重是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研究显示通过改善环境和生活方式治疗肥胖可以达到和使用药物类似的疗效。
从20世纪初到现在,肥胖的比例是明显上升的,而人类的基因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改变的只是环境因素,更加说明了后天生活习惯和环境对于体重的影响非常大。
No.6
流言6:热量逆差是可以简单叠加的
减肥和能量差有关,摄入<消耗就会出现逆差,但是逆差是不能简单叠加的。
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每天多消耗100kcal,一年可以多消耗36 500kcal,每斤脂肪是4500kcal,所以一年可以减8斤脂肪,5年可以减40斤脂肪。但是实际上在临床试验中看到的是,每天少吃100kcal,5年大约能减9斤,和预计的相差甚远。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身体会通过各种方法拒绝改变,降低基础代谢,努力将体重控制在稳定的调定点,导致所减的体重不是简单的叠加。
少摄入的能量也不会完全减在脂肪上,也会流失肌肉等瘦体重,所以能量逆差≠减掉的肉肉。
减肥不只是做数学题这么简单,而是要持续让自己的身体处在新的挑战中,离开自己的“舒适区”,才能维持减肥的速率。
BMI有什么具体意义呢?和糖尿病有什么关系呢?
BMI指数除了能表达营养状态外,在不同的人群中还有不同的意义,对于糖尿病的风险预测和控糖效果都有一定意义。
对于普通人,当你的BMI指数越高,那么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也会越高。如果你的BMI≥24kg/m2时,就算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了。
对于糖前期人群,糖前期即指出现血糖异常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如果BMI达到或接近24kg/m2,医生会马上建议你进行饮食控制、运动锻炼甚至药物治疗,以减轻你的体重。有很多大型研究都证明了,减轻体重对降低糖尿病的风险有很大的帮助。如果你的BMI指数显示超重,即使没有任何症状,也应每年去医院进行糖尿病的筛查。
对于糖尿病人群,BMI除了能提示风险以外,也是医生为你制定糖尿病治疗计划中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每次去医院,医生都会让你测量BMI,然后根据你的BMI及综合情况给予相应的降糖药物和药物剂量。这里医生给糖友的建议是BMI应维持在24 kg/m2以下。
可见,对于糖尿病的发现和管控,BMI都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来源: 平安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