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13岁女孩胖到218斤,脖子腋下像黑炭!爸妈后悔莫及:这个习惯5年没改……
来源:钱江晚报
外卖
曾被称为“新四大发明”
不想做饭?点它外卖
不想洗碗?点它
不知道吃啥?还点它!
它不仅能填饱肚子
还让我们轻松实现“吃饭自由”
尽管因为便利高效备受追捧
但近年来,对外卖的诟病也越来越多
不卫生、不健康、没营养、重口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儿科和营养科专家联合提醒:
“外卖看着好,不能当成宝
吃时美滋滋,病时哭唧唧”
提起杭州13岁女孩娇娇(化名)
医生们既感慨又叹息
今年13岁的娇娇,正在上初二,身高1.6米的她,体重却足足有218斤。因为肥胖,她被父母硬“拖”着来到浙大一院儿科就诊,却查出了多囊卵巢、高尿酸、高胰岛素血症、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等一身的毛病。年纪轻轻,却浑身是病,这与她连续5年的一个习惯有关——天天吃外卖,餐餐离不了。
13岁女孩218斤重
就诊发现了大问题
前不久的一个周末,娇娇在父母的陪伴下出现在浙大一院儿科门诊,内向的她几乎没说几句话,倒是一旁的爸妈心急如焚。“医生,你看看我女儿现在胖的,她已经有200多斤了,最近4个月更是胖上加胖,一下子涨了20斤,这可怎么办呀?”
接诊的方燕兰副主任医师仔细打量了一番娇娇——她的脸肉乎乎的、腰围很粗,一看就是典型的中心型肥胖。尤其明显的是,她的脖子和腋下黑得像炭一样,这两处的皮肤摸上去像脚皮一样粗糙,医生初步诊断,这是黑棘皮病,是胰岛素抵抗在皮肤的表现。更糟糕的是,娇娇妈妈偷偷告诉医生,娇娇在今年1月份来过一次月经后,已经连续4个月没有再来月经了。
在门诊,内向的娇娇怎么都不肯上秤,为了弄清楚她的肥胖原因,有无糖代谢异常以及是否引起了并发症,医生将她收治入院检查。
无法再逃避的娇娇,最终在病房完成了各项检查,结果令人瞠目:体重218斤,腰围122厘米,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将近5厘米(正常同龄儿童0.8-1.2厘米),BMI指数超过42,空腹胰岛素、尿酸、肝功能纷纷突破上限,尤其尿酸超过650umol/L(正常值上限为357umol/L),代表肝功能的谷丙转氨酶超过200U/L(正常值上限为40U/L),重度脂肪肝,双侧卵巢多囊样变。
从这一连串的异常数据中,医生找到了一点苗头:多囊卵巢综合征,这是女性常见的内分泌及代谢异常疾病。“肥胖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重要危险因素,它们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浙大一院儿科主任王春林主任医师解释,多囊卵巢的女孩往往伴有肥胖,但像娇娇这种程度的肥胖,考虑主要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
连吃5年外卖
这个习惯真要不得
各种毛病,怎么就找上了一个13岁的女孩?抽丝剥茧,经过一系列医学检查,排除了病理性肥胖,医生最终将主要原因锁定在娇娇的一个生活习惯上:吃外卖。
娇娇的父母开公司,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公司业务发展也确实非常红火,女儿吃穿不愁,却最难得到家人生活上的关怀。娇娇家里基本不开火,她从小学开始,除了午餐在学校食堂吃,早晚两餐都是吃父母点的外卖。
上了初中后,有了手机的娇娇充分实现了“外卖自由”,想吃什么就直接自己点外卖了,汉堡炸鸡、麻辣香锅、红烧肉……她的外卖菜单上几乎都是些“重口味”的荤菜,要是碰上她喜欢的菜,可以就着吃两份米饭,有时候觉得学校食堂的菜难吃,也靠外卖解决。
“我们也愁啊!她从小就比别的孩子长得快,差不多从4岁开始,一年都会增重10斤。”父母透露,娇娇确实从小就很会吃,等到后来,女儿体重控制不住了,他们也常常批评她,让她少吃点,可每次孩子都不愿交流,转头就吃起了零食。
多年来把外卖当正常用餐,摄入的都是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日常又缺乏锻炼,再加上多囊卵巢综合征往往喜欢找上肥胖的女孩,所有这些因素,让这个花季少女在最美好的年龄遇到了最烦心的事。
“目前最急需治疗的是肥胖导致的肝功能损害。”王春林主任介绍,检查结果显示娇娇患上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已经出现了肝损,所以要立即进行药物治疗,进行科学的减肥,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改善胰岛素、提高敏感性,防止糖尿病、痛风等并发症的出现。之后,再根据其自身情况和医生评估,制定多囊卵巢的治疗方案。
外卖怎么点?
营养科专家如此建议
浙大一院儿科每年都会收治很多儿童肥胖患者,王春林主任介绍,据既往研究发现小学生肥胖发生率高达8.9%,100个肥胖儿童中约有2个儿童患有2型糖尿病。但像娇娇这样,因天天吃外卖导致的重度肥胖患者并不多见。
夏天到了,点外卖的人也变多了,那么,外卖怎么吃才健康?家有儿女,还能点外卖吗?
浙大一院儿科和营养科专家联合提醒:有小孩的家庭要慎点外卖,必须要保证儿童生长发育必须的营养摄入,为孩子从小打造一个健康的体魄。
营养科高级营养师赵卫玉介绍,最好的饮食习惯就是自己在家烹饪,并且做到少油、低热量、低脂肪饮食。像娇娇这样家境优越但又没时间做饭的父母,可以考虑请保姆,尽量不要点外卖。
如果实在没办法要点外卖,赵卫玉也不建议每天都吃外卖,将外卖作为每天食物的主要来源。她给出了外卖选择的一些意见:
01
油炸或含油量高的食物,饮料、奶茶、糕点类的食物尽量少吃,点餐时注意避开这些雷区。根据中国人的膳食指南,每天食用油的摄入量控制在25克左右,即一汤匙。
02
可以选择以蒸、煮为烹饪方式的食物,选择中餐式的外卖时,应该均衡营养,兼顾豆制品、鸡蛋、蔬菜、荤菜的搭配。像*功夫、*娘舅这类快餐外卖总体搭配还是较为科学的。
03
当然,还可以自己再配点黄瓜、番茄、韭菜等根茎类蔬菜,避免土豆、芋艿、藕等淀粉含量高的蔬菜,在用餐次序上,建议先食用蔬菜,再食用荤菜。
总体来说,外卖作为快餐,多是高温、多油爆炒而成,热量高,不宜多吃。无论是自己在家做还是点外卖,专家都提醒,一定要增加运动量,防止脂肪细胞堆积,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追踪150个“小胖墩”近两年,结果……
儿童减肥有多难?
在武汉儿童医院一项
关于肥胖儿的课题研究中
2019年入选研究对象的
150名“小胖墩”
至今仍是中重度肥胖儿
一个都没瘦
儿童和青少年肥胖,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流行病”,前不久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6至17岁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近20%。
“小胖墩”好萌又好愁
为研究肥胖症儿童肠道微生物的变化,2019年年初,武汉儿童医院从某小学3600名学生中筛选出150名中重度肥胖儿,跟踪观察他们的身体状况。
“课题进行近两年,这150个2019年的‘小胖墩’到今年还是‘小胖墩’,都还在我们研究范围之内。”近日,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李瑞珍告诉记者,孩子们到医院来做检查时,个个白白胖胖,看起来萌萌哒,但也令人担忧:肥胖给孩子们埋下健康隐患。
李瑞珍印象最深的是四年级男孩周宇(化名):9岁8个月,身高1.52米、体重67.8公斤,BMI指数达到29.3。按年龄段估算,10岁男孩的BMI指数应在20以内,他已严重超重。
周宇的血生化检查结果显示,多项指标超限:提示肝功能的谷丙转氨酶指标,正常范围是9~60,周宇达到278;与糖尿病相关的胰岛素指标,正常值为25,周宇为79.24。
小小年纪,就因为肥胖,与高血糖、高血脂等“老年病”擦肩,周宇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最近两个月,医院分批次给这群“小胖墩”抽血做检查,这些孩子中,过半数都存在一项或几项指标超标。
因为年龄小、症状不明显,暂不需要住院治疗,但这也为家长和孩子敲了警钟:肥胖已经悄悄影响健康,得赶紧减肥了。
管不住嘴又迈不开腿
武汉儿童医院曾接诊的一名男孩,10岁体重已有210斤。(资料图)通讯员王琛供图
武汉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姚辉回忆,过去家长认为孩子“瘦”就是“弱”,常有家长咨询,怎么让孩子多吃饭;现在,到医院来看肥胖、咨询减肥的孩子越来越多,几乎每年暑假都要接诊几百名“小胖墩”。
肥胖儿也给常规诊疗带来挑战。2018年,该院曾为一名12岁女孩做腹腔镜手术。患儿当时身高1.5米,体重高达115公斤。手术用的穿刺套管长度约10厘米,但女孩的腹部脂肪太厚,至少需要20厘米长的手术设备。医院不得不紧急定制加长手术器材,才顺利完成手术。
为什么“小胖墩”越来越多?姚辉分析,接诊的肥胖儿大多是吃出来的生理性肥胖,这与生活方式的变化有关。现在家庭物质条件好,孩子们经常吃肉和油炸食品、常喝饮料,又经常宅在家里写作业、看电视、玩电脑,很少有户外活动。管不住嘴、迈不开腿,摄入的热量大于消耗掉的热量,自然体内脂肪积聚过多。
“抽条”不一定会瘦
市民刘女士的儿子10岁时身高1.38米,体重直逼50公斤,医生提醒腹部脂肪过多,建议减肥。这个提议很快就遭到孩子奶奶的否决:孩子挺健康,还在发育呢,没必要减肥。
“孩子肥胖,和家长的观念有很大关系。”李瑞珍介绍,在进行课题研究时,与肥胖儿的家长沟通孩子健康问题,家长们大多都很淡定:孩子长太胖确实有健康隐患,但不必刻意控制,青春期还会“抽条”,自然就瘦了。
肥胖儿到青春期真能自然瘦下来吗?不一定。由于激素的干扰,一些原本不胖的孩子,到青春期反而可能突然发胖。而对于儿童期肥胖的孩子,肥胖还可能令他们青春期提前,影响成年后的身高,更需要及时控制体重。此外,80%的儿童肥胖将延至成人肥胖,增加减肥难度。
“家长应帮助孩子进行长期的体重管理。”李瑞珍建议,家长们应重视孩子肥胖问题,调整孩子饮食结构,在确保营养丰富的前提下,尽可能吃得清淡,同时增加适量运动,让体重和身材回归正常水平。
长江日报出品 采写:记者王春岚 通讯员高琛琛
来源: 长江日报
如何控制餐后血糖上升?
参考消息网8月9日报道 据《日本经济新闻》7月4日报道,人在进食之后血糖会上升,但如果血糖迅速升至7.8mmol/L以上,或者血糖怎么也降不到7.8mmol/L以下,那就要当心。
《日本经济新闻》邀请日本大阪大学特聘副教授野口绿介绍了如何消除生活习惯病。据野口介绍,最近让200名高血糖志愿者使用可持续测量血糖的传感器,记录两周内饮食情况和血糖波动。本文将以上述数据为基础,介绍“糖尿病的类型”和“不容易升高血糖的进食方法”。
此次研究邀请东京和大阪的约200名糖化血红蛋白(HbA1c)偏高、但未进行治疗的人士,连续两周佩戴可持续测量血糖的传感器,同时记录饮食和运动情况,以了解生活习惯与血糖波动有怎样的关系。
哪些习惯容易升糖
摄入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会使血糖上升,那么哪些食物更容易升高血糖呢?从志愿者的数据看,使血糖快速上升的食物是米饭、面食、点心等高碳水食物。
不过,令很多志愿者感到意外的是,每次进食市面上销售的便当或餐饮店的套餐后,血糖都会大幅上升。大家纷纷表示,“明明是只吃了一人份”“以为鱼肉套餐对身体好,所以才吃的”。
市面上销售的便当和餐饮店提供的套餐,米量都是一定的。为了“让大多数人在饭后都能感到满足”,饭量往往会多给一点。最好是在点餐时或进食前就让店家少给一些饭以防这种情况。
即使食物碳水含量相同,因进食速度和顺序不同,引发血糖上升的方式也会不同。相比5分钟吃完,10分钟吃完更能使吸收速度变慢,血糖也不容易上升,而且相比在空腹状态突然摄入碳水,先摄取膳食纤维更能抑制血糖急剧上升。
细化分类便于研究
不仅要关注糖化血红蛋白等血糖指标,还要关注腰围变化。腰围大通常意味着内脏脂肪多。内脏脂肪会分泌引起代谢异常的生理活性物质,使血压和血糖升高,这就是所谓的“代谢综合征”。
男性腰围在85厘米以上,女性腰围在90厘米以上,就属于代谢综合征。首先,把志愿者分为腰围“超标”和“没有超标”两组。然后根据糖化血红蛋白的数值再细分。另外,这次的志愿者全部都是高血糖人士,没有糖化血红蛋白低于5.5%的A类人。
首先是“超标”组,肥胖、糖化血红蛋白在5.6%至6.4%的B类人,可以认为存在胰岛素抵抗性(胰岛素生理作用减弱)。也就是说,虽然胰腺分泌胰岛素,但效果不佳后便不得不追加分泌胰岛素。长此以往,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会疲劳,于是就有了糖化血红蛋白在6.5%以上的C类人。
那“没有超标”组的瘦人情况又如何呢?首先是不胖、糖化血红蛋白在5.5%至6.4%的E类人,有可能因为胰岛素分泌量少、胰岛素反应低下,也有可能因为运动不足,因而产生胰岛素抵抗。糖化血红蛋白在6.5%以上的F类人,胰岛素分泌量和胰岛素反应进一步降低,高血糖状态持续,已进入不可否认的糖尿病阶段。这是日本人中一直以来都很常见的“非肥胖型糖尿病”。
即使腰围没有超标,但如果体重比以前增加,也容易引起胰岛素作用不足。我们的研究也发现,“体重比20岁时增加10公斤以上者”与体重没有增加者相比,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更高。
餐后升糖因人而异
在本次研究中,还检测了志愿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
这两项指数都是在健康检查和常规体检中不会查到的项目,但对于研究高血糖类型非常重要。胰岛素抵抗指数表示是否有胰岛素抵抗。如果这个数值超过1.7,就被认为“存在胰岛素抵抗”。另外,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用来显示胰岛素分泌能力,如果低于30%,就表示“胰岛素分泌能力低”。
从持续使用血糖测量传感器得到的一天血糖波动数据看,有的人“进食后突然上升”,有的人“缓慢上升”,有的人“只有白天升高”,有的人“晚上特别高”,血糖上升曲线因人而异。
也有典型的“非肥胖糖尿病”患者。按照前面的分类,属于F类。其身体质量指数(BMI)为20.5,不算胖,但谷丙转氨酶高,被认为患有脂肪肝。胰岛素抵抗指数低,被认为不存在胰岛素抵抗,但是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低,被怀疑胰岛素分泌能力低。即使进食使血糖缓慢上升的饮食,这名患者也不容易分泌胰岛素,每次进食后血糖都会飙升。
我让志愿者观察自己的血糖曲线,看看“在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血糖会超过7.8”,并提醒他们避免食用会导致血糖上升得太高的食物。
如何避免过快升糖
为了不升高餐后血糖,要根据自己的胰岛素分泌能力和是否有胰岛素抵抗来选择适合的进食方式。还有,确认血糖升高的方式、确认吃什么和吃多少会使血糖大大超过7.8也是一个方法。这里就为大家介绍一些不容易使餐后血糖上升的饮食诀窍。
第一,“慢慢吃”。慢慢地、一边聊天一边进食15至30分钟,可以抑制糖的吸收速度。胰岛素分泌功能低下、胰岛素分泌缓慢的人,也可以通过缓慢进餐来促进胰岛素分泌。
另外,先进食膳食纤维可以延缓糖分的吸收,抑制血糖急剧上升。也就是说要先吃蔬菜。
以前也说过,水果吃太多并不好。从维持健康的角度讲,一天水果的最佳摄入量是80千卡,也就是1根香蕉或半个苹果或2个橘子。此外,喝100%的纯果汁也会摄入过多果糖,导致甘油三酯上升和血糖上升,需要加以注意。
请大家记住,在所有食品中,日式点心最容易升高血糖。因为其蔗糖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即使含有同样的蔗糖,也比西式点心升糖速度快。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每天糖的摄入量应减少到总热量的5%,控制在25克左右。
除了平时注意饮食外,运动也很重要。特别是有代谢综合征、血糖高的人,减少内脏脂肪,使BMI降至25以下,可以改善因内脏脂肪而产生的胰岛素抵抗,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快速减肥是很危险的,还容易反弹,所以建议两年内减掉5%的体重。
如果想尽快减重,饮食比运动更有效,但肌肉训练等运动有增肌的好处。如果肌肉增加,基础代谢就会提高,即使进食相同的食量也不容易发胖。另外,如果运动不足导致肌肉量减少,胰岛素就难以发挥作用。为了不让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瘦人也要进行肌肉锻炼,这点非常重要。(编译/刘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