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肥胖者如何安全减肥
体重312斤的网络博主“翠花要逆袭”去世的消息引发关注,她去世前一直在进行减肥训练。大体重人群如何安全减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管营养师蔡晶晶,她表示,大体重的人减肥要首先考虑的是安全性,其次才考虑有效性,他们减肥时应先进行体检,根据身体的健康状况制定减肥方案,不可盲目采取“运动 节食”的方式。
重度肥胖者需先到医院进行评估
体重312斤,如果按身高1.65米算的话,“翠花”的身体质量指数(BMI)高达57.3kg/m2。正常体重人群的BMI在18.5-23.9kg/m2之间,BMI24-27.9kg/m2之间属于超重,27.9-35kg/m2属于肥胖,超过35kg/m2属于重度肥胖。
蔡晶晶介绍,重度肥胖人群如果到医院减肥的话,医院会先对患者进行全方位体检。因为重度肥胖人群大概率会有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高血压、心脏病、关节损伤、月经不调等问题。所以,体检之后,常常会进行多学科会诊,为患者制定一个安全的减肥方案。
蔡晶晶在门诊中遇到的患者体重一般在90公斤-130公斤,对于这类患者,蔡晶晶不推荐激烈的运动项目。如果患者不愿意接受药物、手术等方式的治疗,也没有比较严重的代谢基础病,蔡晶晶会推荐患者做舒缓的运动,原则是在日常活动量基础上适当增加运动量。
遛弯就属于舒缓的运动,蔡晶晶举例说:“有的大体重患者一天连1000步都走不了,他们可以先从每天走两三千步开始,这对他们来说其实已经很多了。”此外,定制完运动方案后,通常医生还会要求患者每周或每两周复查,以确认运动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对于过胖者,蔡晶晶表示,临床中还可以采用手术、药物等方式,搭配饮食管理来减重,并不是只有“运动 节食”这一种方法。
减肥时如何判断运动是否过量
“初始体重312斤,目标减重200斤。”这是“翠花”视频号上的个人资料介绍。蔡晶晶表示,要减掉这么多体重,最起码需要1年以上,如果体重减得太快,身体的代谢压力会比较大。
记者在社交媒体上注意到,当下,确实有很多年轻人都在靠运动减肥,那如何判断运动量是否合适?蔡晶晶表示,以下信号可以做参考:一、运动过程中可以勉强说话;二、如果心慌、心率很高,运动停止10秒后心率能适当地下降,大约半分钟后心慌等不适症状可以降到耐受的范围;三、运动过程中没有产生恶心、想呕吐的感觉。
蔡晶晶表示,重度肥胖者不适合跑步、跳绳等运动,容易损伤关节。他们更适合游泳、垫上运动、自重训练等。此外,蔡晶晶强调,大体重人群可能心脏本身就有问题,所以运动时需要特别注意监测心率。重度肥胖者需要先到医院检查,排除心脏问题后再开始运动。
大部分肥胖患者是“吃出来”的
蔡晶晶在临床中遇到的肥胖患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吃出来”的,这类肥胖患者占比较多。他们中有些人有情绪问题,会通过进食来缓解压力。蔡晶晶解释说,吃东西确实可以使人产生幸福感,特别是吃甜食,更容易刺激多巴胺、5-羟色胺等兴奋性物质的释放。因为吃的甜食多了,慢慢变胖。变胖之后,这些人会发现一些社会活动受到限制,包括遇到歧视等,他们又会通过吃东西缓解情绪,进而陷入恶性循环。
“吃出来”的肥胖患者中还有一部分从小就是“大胃王”。他们小时候就被喂养得很好,家长可能觉得孩子胖是好事。孩子的胃被越撑越大,饭量也越变越大。变胖后,身体的内分泌功能会发生变化。蔡晶晶举例说,比如一个馒头,正常体重的人吃进去后,会变成葡萄糖,然后被代谢出去;肥胖人群因为有胰岛素问题,馒头吃进去后,可能就转化成脂肪,储存在了身体里。
另一类肥胖患者是因为其他疾病导致的,比如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征,正服用抗抑郁药物等。
想真正瘦下去最终还需要管住嘴
既然肥胖是一种病,那有药可治吗?蔡晶晶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我国批准了脂肪酶抑制剂等几款减肥药,但是这些减肥药需谨慎使用,如果因为肥胖而出现了血糖问题,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减肥。如果是单纯地肥胖,身体没有其他问题,不建议使用这些减肥药。
如果是因为吃得多而胖起来的话,只靠药物是达不到减肥效果的。蔡晶晶进一步解释了其中的原理:在服药过程中,人体会产生适应性变化。刚开始服药时,人体可能“没反应过来”,于是大量消耗脂肪。但如果服药时间长达数月,在这个过程中,人体会慢慢降低代谢水平,“因为只有减少消耗,我才能活着。”特别是对于小体重还减肥的那些女性来说,人体还会关闭一些内分泌功能,她们的身体进而会出现更严重的代谢问题。
减肥药是一种外源性干预,要想真正瘦下去,还是得“主动出击”。蔡晶晶表示,对于因为吃得多而胖起来的人来说,要想瘦下去,最终还是需要通过管住嘴来实现。她还强调,医学角度的健康不一定是大家所追求的瘦,大家所追求的瘦,也不一定是健康的。(记者刘昶荣)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减肥门诊开出多样化处方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目前中国的成人中有超过1/2的人超重或肥胖,19%的6~17岁儿童和青少年、10.4%的6岁以下儿童存在超重或肥胖。而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脑血管疾病均与肥胖有关。
为满足患者的减重需求,不少公立医院开设了减肥门诊。事实上,减肥门诊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当下的减肥门诊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如何更加精准地对接减肥人群的需求?日前,记者对多家医院进行了探访。
“今天患者有点多”
上午9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的肥胖门诊外,人群中几个体型肥胖的就诊者很显眼。“今天患者有点多。”刘佳副主任医师对记者说,这天上午她在门诊要看30多名患者。
6年前,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接诊的肥胖患者越来越多,便专门开设了肥胖门诊,刘佳也在自己的专业特长栏下添加了“减肥”。现在,每周五上午,她都出肥胖门诊,与她一起出门诊的还有两位内分泌科医生。
最近,刘佳看到了肥胖门诊的变化。“以前来看肥胖门诊的患者都是已经患有糖尿病或是胖得特别严重的,现在80%的患者只是单纯性肥胖,没有特别明显的疾病。以前大家认为有病才能看病,现在也会为了减肥来就诊。”刘佳说,人们的健康意识确实在提高。
当肥胖到一定程度,手术是让患者快速减重的一种手段。近几年来,从胃束带手术到袖状胃手术,减重手术日益成熟,普外科开设减重手术门诊也成为趋势。北京朝阳医院普外科2016年开设了减重手术门诊,记者来到减重手术门诊时,韩加刚主任医师正在为一名大约重150公斤的男士联系手术病床。“来到这里的患者,肥胖程度都比较严重,他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已经受到了影响。如果身体质量指数(BMI值)超过37.5,就要建议其进行手术。”韩加刚说。
人们的肥胖原因不同,肥胖程度不同,健康观念不同,导致减肥需求存在差异。为精准满足患者的多样化需求,有的医院在不同科室开设多个减肥门诊。
除北京朝阳医院在内分泌科与普外科开设减肥门诊之外,北京市许多综合性三甲医院都开设了减肥门诊,例如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在临床营养科设置了医学营养体重干预门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在内分泌科与普外科开设了减肥门诊,还有医院在运动康复科、中医科设置了减肥门诊。
随着减肥需求的增加,减肥手段更加趋向专业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便是将其推向专科的先行者。记者了解到,该院在减肥门诊之外设立了减重外科这一专科,并配有20多张床位。
“多学科诊疗是趋势”
减肥门诊的多重分身在满足患者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也常会让前来就诊的患者迷失方向。“有很多患者本不该来这里,因为他们并不符合手术指征,也并不想做手术。”这困扰着北医三院普外科减肥及糖尿病外科门诊副主任医师李智飞。
肥胖患者往往合并多种疾病,多学科干预被业界公认为减肥门诊发展方向。为了让患者少跑路,去合适的门诊就诊,李智飞和团队在减肥门诊开设后,经过3年的摸索,在2019年建立起了一个由心内科、呼吸科、内分泌科、生殖医学中心、麻醉科、营养科等科室组成的多学科团队。
李智飞介绍,多学科会诊的介入有3种形式。一是针对约80%的住院准备做手术的患者,进行术前评估;二是当患者在减肥多学科团队中某个科室门诊就诊时,如果合并疾病较多、情况较为复杂,可由收治医生为其发起多学科会诊;三是由对自身情况不明的患者直接发起减肥多学科联合门诊(MDT)。
多学科会诊的模式不仅能为患者精准“指路”,也让李智飞学到了新技能,规避了可能出现的风险。在出诊时,他经常会遇到聊着聊着就睡着的患者。“这部分患者多数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且往往患有低氧血症,当症状严重时,要特别注意在手术后不能立刻拔管,否则患者会憋死过去。”李智飞说,多学科团队中的呼吸科睡眠中心成员利用专业知识,针对这部分患者制定了从术前到术后的科学而严格的操作流程。
“多学科会诊的第三种模式是减肥门诊最理想的状态,但是费用也明显高于普通门诊,目前适用于情况比较复杂的患者。”李智飞强调。许多医院对多学科会诊也跃跃欲试,但仍有一些困惑。刘佳认为:“多学科诊疗是肥胖门诊的趋势,但是也面临着医疗资源有限的困局,各个科室的医生还有其他门诊要出,如何寻找一种合适的机制让大家坐在一起为肥胖患者诊治,需要我们去摸索。”
文:健康报记者 吴倩 通讯员 郭芳
编辑:于梦非
校对:马杨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
重度肥胖者如何安全减肥
体重312斤的网络博主“翠花要逆袭”去世的消息引发关注,她去世前一直在进行减肥训练。大体重人群如何安全减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管营养师蔡晶晶,她表示,大体重的人减肥要首先考虑的是安全性,其次才考虑有效性,他们减肥时应先进行体检,根据身体的健康状况制定减肥方案,不可盲目采取“运动 节食”的方式。
重度肥胖者需先到医院进行评估
体重312斤,如果按身高1.65米算的话,“翠花”的身体质量指数(BMI)高达57.3kg/m2。正常体重人群的BMI在18.5-23.9kg/m2之间,BMI24-27.9kg/m2之间属于超重,27.9-35kg/m2属于肥胖,超过35kg/m2属于重度肥胖。
蔡晶晶介绍,重度肥胖人群如果到医院减肥的话,医院会先对患者进行全方位体检。因为重度肥胖人群大概率会有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高血压、心脏病、关节损伤、月经不调等问题。所以,体检之后,常常会进行多学科会诊,为患者制定一个安全的减肥方案。
蔡晶晶在门诊中遇到的患者体重一般在90公斤-130公斤,对于这类患者,蔡晶晶不推荐激烈的运动项目。如果患者不愿意接受药物、手术等方式的治疗,也没有比较严重的代谢基础病,蔡晶晶会推荐患者做舒缓的运动,原则是在日常活动量基础上适当增加运动量。
遛弯就属于舒缓的运动,蔡晶晶举例说:“有的大体重患者一天连1000步都走不了,他们可以先从每天走两三千步开始,这对他们来说其实已经很多了。”此外,定制完运动方案后,通常医生还会要求患者每周或每两周复查,以确认运动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对于过胖者,蔡晶晶表示,临床中还可以采用手术、药物等方式,搭配饮食管理来减重,并不是只有“运动 节食”这一种方法。
减肥时如何判断运动是否过量
“初始体重312斤,目标减重200斤。”这是“翠花”视频号上的个人资料介绍。蔡晶晶表示,要减掉这么多体重,最起码需要1年以上,如果体重减得太快,身体的代谢压力会比较大。
记者在社交媒体上注意到,当下,确实有很多年轻人都在靠运动减肥,那如何判断运动量是否合适?蔡晶晶表示,以下信号可以做参考:一、运动过程中可以勉强说话;二、如果心慌、心率很高,运动停止10秒后心率能适当地下降,大约半分钟后心慌等不适症状可以降到耐受的范围;三、运动过程中没有产生恶心、想呕吐的感觉。
蔡晶晶表示,重度肥胖者不适合跑步、跳绳等运动,容易损伤关节。他们更适合游泳、垫上运动、自重训练等。此外,蔡晶晶强调,大体重人群可能心脏本身就有问题,所以运动时需要特别注意监测心率。重度肥胖者需要先到医院检查,排除心脏问题后再开始运动。
大部分肥胖患者是“吃出来”的
蔡晶晶在临床中遇到的肥胖患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吃出来”的,这类肥胖患者占比较多。他们中有些人有情绪问题,会通过进食来缓解压力。蔡晶晶解释说,吃东西确实可以使人产生幸福感,特别是吃甜食,更容易刺激多巴胺、5-羟色胺等兴奋性物质的释放。因为吃的甜食多了,慢慢变胖。变胖之后,这些人会发现一些社会活动受到限制,包括遇到歧视等,他们又会通过吃东西缓解情绪,进而陷入恶性循环。
“吃出来”的肥胖患者中还有一部分从小就是“大胃王”。他们小时候就被喂养得很好,家长可能觉得孩子胖是好事。孩子的胃被越撑越大,饭量也越变越大。变胖后,身体的内分泌功能会发生变化。蔡晶晶举例说,比如一个馒头,正常体重的人吃进去后,会变成葡萄糖,然后被代谢出去;肥胖人群因为有胰岛素问题,馒头吃进去后,可能就转化成脂肪,储存在了身体里。
另一类肥胖患者是因为其他疾病导致的,比如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征,正服用抗抑郁药物等。
想真正瘦下去最终还需要管住嘴
既然肥胖是一种病,那有药可治吗?蔡晶晶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我国批准了脂肪酶抑制剂等几款减肥药,但是这些减肥药需谨慎使用,如果因为肥胖而出现了血糖问题,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减肥。如果是单纯地肥胖,身体没有其他问题,不建议使用这些减肥药。
如果是因为吃得多而胖起来的话,只靠药物是达不到减肥效果的。蔡晶晶进一步解释了其中的原理:在服药过程中,人体会产生适应性变化。刚开始服药时,人体可能“没反应过来”,于是大量消耗脂肪。但如果服药时间长达数月,在这个过程中,人体会慢慢降低代谢水平,“因为只有减少消耗,我才能活着。”特别是对于小体重还减肥的那些女性来说,人体还会关闭一些内分泌功能,她们的身体进而会出现更严重的代谢问题。
减肥药是一种外源性干预,要想真正瘦下去,还是得“主动出击”。蔡晶晶表示,对于因为吃得多而胖起来的人来说,要想瘦下去,最终还是需要通过管住嘴来实现。她还强调,医学角度的健康不一定是大家所追求的瘦,大家所追求的瘦,也不一定是健康的。(记者刘昶荣)
来源: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