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肚腩大 专家:中心性肥胖危害大
文/羊城晚报记者 余燕红
世界卫生组织把每年的5月11日定为“世界防治肥胖日”。记者从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研究院获悉,广州市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人是肥胖。肥胖是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也会增加肿瘤的发病风险。
肥胖人群多集中在45-59岁判断一个人的体形是肥胖、胖或者正常,目前普通采用(BMI,Body Mass Index)作为判定标准。
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 (kg/m^2)。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将我国成人BMI≥24定义为超重,BMI≥28为肥胖。
根据脂肪组织在人体内积聚部位的不同,肥胖可分为全身性肥胖和中心型肥胖(即向心性肥胖)。中心型肥胖,有时也称为腹型肥胖,是指人体内脂肪的沉积是以心脏、腹部内脏为中心而开始发展的一种肥胖类型。“中心性肥胖患者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危险性较高,而且腰围越大,危险性越高。”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研究院院长马文军说。
广东省肥胖人群主要集中在45岁-59岁这个年龄段。2015年慢病及危险因素监测发现:广东省45岁-59岁肥胖患病率为10.8%,中心性肥胖患病率为30.2%。可见,中心性肥胖率远高于一般肥胖患病率。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是衡量中心性肥胖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
中心性肥胖危害最大。脂肪在身体内的分布,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的程度,与肥胖相关性疾病有更强的关联。还有研究表明,BMI正常但腰围超标的人群,其代谢性疾病的风险要明显高于BMI超标但腰围正常的人群,超重并伴有中心性肥胖者具有更高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
肥胖多是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影响肥胖的原因多元化。马文军介绍,脂肪摄入的增加、生活方式的变化、久坐等都会加剧肥胖的发生。
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与我国传统的膳食模式相比,目前人们摄入富含高能量的动物性脂肪和蛋白质增多,而谷类食物减少,富含膳食纤维和微量营养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也偏低。已有研究证明含脂肪多而其他营养素密度低的膳食,引起肥胖的可能性最大。
爱吃快餐或外出就餐。快餐食品往往富含高脂肪和高能量,而其构成却比较单调,经常食用会导致肥胖,并有引起某些营养素缺乏的可能。加之年轻人进食速度快、经常性的暴饮暴食、夜间加餐、喜欢零食、吃外卖等,也是许多人发生肥胖的重要原因。
久坐不愿动。随着交通工具的日渐完善,职业性体力劳动和家务劳动减轻,休闲时间坐着看电视、刷手机等视频工具,处于静态生活的时间增加,成为发生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
控制体重关键在“吃动平衡”要想减肥或控制体重,就要通过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使身体热量的消耗大于摄入,人就逐渐变瘦;否则多余热量就会在体内以脂肪的形式积存下来,体重增加,造成肥胖。具体说,就是要坚持“少吃 多动”或者保持“吃动平衡”。
马文军称,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食不过量,控制总能量摄入,保持能量平衡。减少高能量食品的摄入,购买食品查看“营养成分表”,少选择高脂肪高糖的高能量食品。减少在外就餐,在外就餐普遍存在高盐高油的问题,同时在外就餐一般时间长,会不自觉增加食物的摄入量,导致进食过量。
此外,还要提高身体活动量,增加能量消耗。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主动身体活动最好每天6000步。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
重新定义肥胖症
来源:中国青年报
1月15日,《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在线发表题为《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的报告。报告提出,当前医学上诊断肥胖的方法可能会导致误诊,并对肥胖患者和整个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而建议采用一种新的、更精细的诊断方法来重新定义肥胖症,并呼吁让所有肥胖患者都能获得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循证照护,同时杜绝污名化和指责。
报告共同作者、《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临床肥胖诊断标准委员会主席、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教授弗朗西斯科·鲁比诺表示:“目前关于肥胖的定义存在不足,因为它预设了一种不切实际的‘非此即彼’的场景,即肥胖要么始终是一种疾病,要么从来不是一种疾病。然而,有证据表明,现实情况更加复杂。一些肥胖患者可以维持正常的器官功能和整体健康,甚至可以长期保持这种状态;而另一些患者可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疾病体征和症状。”
“仅将肥胖视为一种风险因素而非疾病,可能会不公平地剥夺那些仅因肥胖而导致健康状况不佳的人获得及时治疗的机会。另一方面,将肥胖笼统地定义为一种疾病,可能会导致过度诊断以及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和外科手术,从而对个人造成潜在伤害,并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弗朗西斯科·鲁比诺说。
据估算,目前全球有超过10亿人处于肥胖状态。而该文章的提议为全球卫生系统提供了一个采用统一的、与临床相关的肥胖定义和更准确的肥胖诊断方法的机会。
当前的肥胖诊断方法效果不佳
报告共同作者、《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临床肥胖诊断标准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潘安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对于肥胖的定义目前主要依赖于身体质量指数(BMI)。不同国家使用的BMI临界值不同,例如在欧洲,BMI超过30kg/m2被视为肥胖,中国采用的标准则是28kg/m2。
潘安解释,虽然BMI有助于识别健康风险较高的个体,但它并不是体脂的直接测量指标,不能反映脂肪在体内的分布情况,也不能提供个人层面关于健康或疾病的详细信息,所以仅依靠BMI诊断肥胖症是不准确的,也容易造成误诊,因而一直存在争议。
“身体内脂肪过多一般会堆积在皮下(如臀部和四肢)或内脏器官及其周围(如脂肪肝)。与第一类人群相比,后一种人群的健康风险显然更高。而且如果体脂过多,大部分人主要还是堆积在内脏器官及其周围,也称之为中心性肥胖或腹型肥胖。”潘安说。
然而,有些人虽然BMI并没有达到肥胖症的诊断标准,但是体脂含量过高且主要为中心性肥胖,这些人群仅通过BMI并不一定被判断为肥胖症,这意味着他们的健康问题可能会被忽视。此外,有些人虽然BMI和体脂含量都很高,但却保持着正常的器官和身体功能,没有持续性疾病的体征或症状,这部分人群虽然未来发生慢性病的风险相较于体重正常群体要高,但还未需要立刻进行临床治疗。
因而报告建议,不能仅根据BMI来检测肥胖,还要参考体型测量指标,如腰围、腰臀比或腰身比,或者通过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EXA)等方法来直接检测。而对于BMI非常高的个体(如>40kg/m2),可以默认为其体内脂肪过多,患有肥胖症。
两种新的肥胖分类:“临床肥胖症”和“亚临床肥胖”
根据对个体水平的客观疾病指标,报告提出了两种新的肥胖诊断类别:“临床肥胖症”和“亚临床肥胖”。
临床肥胖症是因体脂过多而直接导致器官功能减退的客观体征和/或症状,或进行标准日常活动(如洗澡、穿衣、进食和自主排便)的能力显著下降的一种肥胖状态。被诊断为临床肥胖症的患者应被视为患有持续性慢性疾病,并接受适当的管理和治疗。
基于个体层面的客观疾病指标,报告为成年人制订了临床肥胖症的18项诊断标准,为儿童和青少年制订了13项特定诊断标准。
潘安告诉记者,这些特定诊断标准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肾脏、肝脏、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肌肉骨骼系统、淋巴系统及日常活动功能限制等方面。与成人相比,儿童和青少年的特定诊断标准的主要区别在于生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儿童和青少年肥胖一般引起动脉血压升高,成人肥胖导致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对更为复杂。此外,儿童和青少年肥胖会引发多囊卵巢综合征,而成人则表现为无排卵、月经量少和多囊卵巢综合征。
亚临床肥胖也称“临床肥胖前期”,指的是一种器官功能正常情况下的肥胖状态。虽然亚临床肥胖的个体无持续性疾病,但他们未来发展为临床肥胖症和其他几种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可能会有所增加,包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某些类型的癌症和精神疾病等。因此,应为他们降低潜在的疾病风险提供支持。
肥胖患者需要个性化的照护
潘安告诉记者,对肥胖进行重新定义,是为了确保所有临床肥胖症患者在需要时都能获得适当的健康指导和循证照护,并针对临床肥胖症和亚临床肥胖采取不同策略。
报告作者认为,临床肥胖症患者应及时接受循证治疗,目的是全面恢复或改善因体脂过多而受损的身体机能,而不仅仅是为了减轻体重。临床肥胖症的治疗和管理方式(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应根据个性化的“风险—收益”评估,并通过与患者积极讨论来决定具体方案。
亚临床肥胖的人群尽管尚未因过多体脂引发持续性健康并发症,但未来患病的风险较高。因此,报告作者认为,对他们的照护应以降低风险为目标。根据个体的风险水平,为其提供健康咨询和长期监测,或者在必要时进行积极治疗,以显著降低其较高的风险水平。
反对将肥胖污名化
此次报告的共同作者包括56位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医疗卫生系统的世界顶级专家,他们分别来自内分泌学、内科、外科、生物学、营养学和公共卫生等多个医疗领域。在对肥胖作新定义时,特别考虑到了社会普遍存在的肥胖污名化的潜在影响。
潘安观察到,肥胖污名化的问题在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发达地区或者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污名化现象在儿童中同样常见。事实上,肥胖受社会环境以及生物学机制影响,许多肥胖症受遗传基因影响,或来自于身体代谢问题。
潘安建议,社会应对肥胖人士更加包容,给予他们更多支持。肥胖患者的家人应配合肥胖人士进行减重,平时饮食清淡,为其营造一个饮食健康的家庭环境。社会也应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例如学校为孩子提供蔬菜水果丰富、不含碳酸饮料的健康午餐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2月08日 03版
重新定义肥胖症
来源:中国青年报
1月15日,《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在线发表题为《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的报告。报告提出,当前医学上诊断肥胖的方法可能会导致误诊,并对肥胖患者和整个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而建议采用一种新的、更精细的诊断方法来重新定义肥胖症,并呼吁让所有肥胖患者都能获得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循证照护,同时杜绝污名化和指责。
报告共同作者、《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临床肥胖诊断标准委员会主席、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教授弗朗西斯科·鲁比诺表示:“目前关于肥胖的定义存在不足,因为它预设了一种不切实际的‘非此即彼’的场景,即肥胖要么始终是一种疾病,要么从来不是一种疾病。然而,有证据表明,现实情况更加复杂。一些肥胖患者可以维持正常的器官功能和整体健康,甚至可以长期保持这种状态;而另一些患者可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疾病体征和症状。”
“仅将肥胖视为一种风险因素而非疾病,可能会不公平地剥夺那些仅因肥胖而导致健康状况不佳的人获得及时治疗的机会。另一方面,将肥胖笼统地定义为一种疾病,可能会导致过度诊断以及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和外科手术,从而对个人造成潜在伤害,并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弗朗西斯科·鲁比诺说。
据估算,目前全球有超过10亿人处于肥胖状态。而该文章的提议为全球卫生系统提供了一个采用统一的、与临床相关的肥胖定义和更准确的肥胖诊断方法的机会。
当前的肥胖诊断方法效果不佳
报告共同作者、《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临床肥胖诊断标准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潘安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对于肥胖的定义目前主要依赖于身体质量指数(BMI)。不同国家使用的BMI临界值不同,例如在欧洲,BMI超过30kg/m2被视为肥胖,中国采用的标准则是28kg/m2。
潘安解释,虽然BMI有助于识别健康风险较高的个体,但它并不是体脂的直接测量指标,不能反映脂肪在体内的分布情况,也不能提供个人层面关于健康或疾病的详细信息,所以仅依靠BMI诊断肥胖症是不准确的,也容易造成误诊,因而一直存在争议。
“身体内脂肪过多一般会堆积在皮下(如臀部和四肢)或内脏器官及其周围(如脂肪肝)。与第一类人群相比,后一种人群的健康风险显然更高。而且如果体脂过多,大部分人主要还是堆积在内脏器官及其周围,也称之为中心性肥胖或腹型肥胖。”潘安说。
然而,有些人虽然BMI并没有达到肥胖症的诊断标准,但是体脂含量过高且主要为中心性肥胖,这些人群仅通过BMI并不一定被判断为肥胖症,这意味着他们的健康问题可能会被忽视。此外,有些人虽然BMI和体脂含量都很高,但却保持着正常的器官和身体功能,没有持续性疾病的体征或症状,这部分人群虽然未来发生慢性病的风险相较于体重正常群体要高,但还未需要立刻进行临床治疗。
因而报告建议,不能仅根据BMI来检测肥胖,还要参考体型测量指标,如腰围、腰臀比或腰身比,或者通过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EXA)等方法来直接检测。而对于BMI非常高的个体(如>40kg/m2),可以默认为其体内脂肪过多,患有肥胖症。
两种新的肥胖分类:“临床肥胖症”和“亚临床肥胖”
根据对个体水平的客观疾病指标,报告提出了两种新的肥胖诊断类别:“临床肥胖症”和“亚临床肥胖”。
临床肥胖症是因体脂过多而直接导致器官功能减退的客观体征和/或症状,或进行标准日常活动(如洗澡、穿衣、进食和自主排便)的能力显著下降的一种肥胖状态。被诊断为临床肥胖症的患者应被视为患有持续性慢性疾病,并接受适当的管理和治疗。
基于个体层面的客观疾病指标,报告为成年人制订了临床肥胖症的18项诊断标准,为儿童和青少年制订了13项特定诊断标准。
潘安告诉记者,这些特定诊断标准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肾脏、肝脏、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肌肉骨骼系统、淋巴系统及日常活动功能限制等方面。与成人相比,儿童和青少年的特定诊断标准的主要区别在于生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儿童和青少年肥胖一般引起动脉血压升高,成人肥胖导致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对更为复杂。此外,儿童和青少年肥胖会引发多囊卵巢综合征,而成人则表现为无排卵、月经量少和多囊卵巢综合征。
亚临床肥胖也称“临床肥胖前期”,指的是一种器官功能正常情况下的肥胖状态。虽然亚临床肥胖的个体无持续性疾病,但他们未来发展为临床肥胖症和其他几种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可能会有所增加,包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某些类型的癌症和精神疾病等。因此,应为他们降低潜在的疾病风险提供支持。
肥胖患者需要个性化的照护
潘安告诉记者,对肥胖进行重新定义,是为了确保所有临床肥胖症患者在需要时都能获得适当的健康指导和循证照护,并针对临床肥胖症和亚临床肥胖采取不同策略。
报告作者认为,临床肥胖症患者应及时接受循证治疗,目的是全面恢复或改善因体脂过多而受损的身体机能,而不仅仅是为了减轻体重。临床肥胖症的治疗和管理方式(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应根据个性化的“风险—收益”评估,并通过与患者积极讨论来决定具体方案。
亚临床肥胖的人群尽管尚未因过多体脂引发持续性健康并发症,但未来患病的风险较高。因此,报告作者认为,对他们的照护应以降低风险为目标。根据个体的风险水平,为其提供健康咨询和长期监测,或者在必要时进行积极治疗,以显著降低其较高的风险水平。
反对将肥胖污名化
此次报告的共同作者包括56位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医疗卫生系统的世界顶级专家,他们分别来自内分泌学、内科、外科、生物学、营养学和公共卫生等多个医疗领域。在对肥胖作新定义时,特别考虑到了社会普遍存在的肥胖污名化的潜在影响。
潘安观察到,肥胖污名化的问题在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发达地区或者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污名化现象在儿童中同样常见。事实上,肥胖受社会环境以及生物学机制影响,许多肥胖症受遗传基因影响,或来自于身体代谢问题。
潘安建议,社会应对肥胖人士更加包容,给予他们更多支持。肥胖患者的家人应配合肥胖人士进行减重,平时饮食清淡,为其营造一个饮食健康的家庭环境。社会也应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例如学校为孩子提供蔬菜水果丰富、不含碳酸饮料的健康午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