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多可能并非是肥胖诱因,这4个身体发福的“推手”,得多关注
纤细身材是不少人努力追求的目标,但现代饮食条件的快速改善以及运动锻炼的普遍性缺乏,使得很多朋友对待减肥都是“有心无力”,似乎唯一简单且有效的减肥方法,只剩下“节食”这一项了。
然而,根据国外一项健康研究,长胖与吃得多这两件事之间或许没有人们想象之中的强相关性,相反,这4个被不少人忽视的因素,才可能是超重的真正诱因,加以了解或许更利于您的身材管理。
1.遗传因素
根据遗传学研究,在人们的基因组序列中的确存在能够控制体型体态的一系列碱基对,在大众领域,它们常常被称为“易胖基因”与“易瘦基因”。
具有易胖体质的朋友,其消化系统代谢脂质与碳水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更容易出现高能物质的堆积与储存,因此自身的脂肪细胞更容易膨大、体重也会随着增加。
而易瘦体质的朋友,则更容易将脂质颗粒充分利用,减少其堆积速率,因此会表现出“多吃不胖”的现象。
所以说,“天生发胖”或许并非虚言,有此基因的朋友或许更应该重视体重与身材管理。
2.基础代谢
从科学角度来看,减肥无非是让摄取的总热量值低于消耗的热量数值,而消耗的热量值来源于两个方面:活动能量与静息能量。活动能量主要由运动量决定,而静息能量则受到人们本身的体质、年龄、性别影响。
以一般规律而言,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其基础代谢较为旺盛,因此每天的静息能量消耗要更高;中老年朋友代谢速度能力相对较低,因此能量潴留的会更多。
所以,年轻人有时候吃饭荤腥油脂多一些,还能够通过自身的代谢来消耗,若是中老年人依旧大鱼大肉,那就难免会有发福长胖的情况出现。
3.运动习惯
能量的消耗除了自身代谢,还和活动习惯息息相关。良好的运动模式,不仅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升能耗速率,还能够在数十小时内增加基础耗能量,因此,保持每周3次的锻炼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对身材管理也有帮助。
不过运动锻炼的效果因人而异,而且运动不当也会带来身体损伤,这方面还需注意。
4.作息安排
根据研究,睡眠时长与睡眠质量对人们的体型体态同样有不小的影响。在睡眠期间,人体会分泌名为燃脂蛋白的特殊物质,它能够促进体内脂肪的分解利用,继而降低人们的体脂率与体重。
而那些睡眠时长匮乏的人群,则可能会因为自身代谢的紊乱而出现暴瘦、增肥等现象,对健康颇为不利。
因此,若想要维持体态纤细、苗条,除了饮食上的均衡搭配外,也应当从生活习惯做起,多方综合之下效果或许更好。
【本图文由“医者荣耀”新媒体独家出品。作者棉花,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肥胖仅因为吃太多?除了饮食因素,这4个超重诱因同样不可忽视
提到肥胖,很多人都会先想到高油高脂饮食,并认为营养过剩是才是诱发肥胖的最主要诱因,可事实却未必如此。根据一项国外研究显示,人们所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最终大概仅有5%左右会储备在体内,如果按照20%的摄取占比来看,每天食用1kg各种食材,最终能够变成体脂的部分不超过5g。
因此,单纯通过饮食,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导致发胖,例如很多运动员,每天的热量摄取能够超过5000大卡,可却能够通过作息和锻炼充分耗散,继而练就健美身材。其实,肥胖的原因有很多,除了饮食因素,这4个超重诱因同样不可忽视。
1.遗传因素
随着现代基因学研究的不断进步,科研工作者发现,人体内有一些较为特殊的基因,它们能够控制身体的基础代谢率与脂肪消耗速度,如果具备这种基因,就可能拥有“多吃不胖”的能力。
反之,如果相关基因全部处于静息状态,那么此类人群的热量耗散效率便会相对较低,脂质和糖分也更容易在体内不断积蓄,从而使得他们“喝水都长胖”。而从遗传学角度来看,如果直系亲属中有多人肥胖,那么后代肥胖的概率也会明显更高,这固然和家庭饮食有关,但基因的力量也不容忽略。
2.就餐习惯
餐饮对体重的影响并不局限于“吃什么”,“怎么吃”也同样重要。平时吃饭喜欢狼吞虎咽的人,往往会出现肠胃道接收食物刺激的信号还没有传递到大脑,就已经囫囵摄入了大量高热食品的情况。
而若能细嚼慢咽进食,不仅能够让食物被充分碾磨、利于消化,也能够让饱腹感更直接反馈到大脑皮层,从而降低整体的热量摄取。此外,每日能够定时饮食的朋友,其身材管控也会相对更简单。
3.运动习惯
即便是每天坚持运动,但根据运动量和运动方式的不同,对体重变化的影响也同样不同。如果能够保持每日30min左右的中强度有氧训练,例如慢跑、竞走、蹬车等,那么对体重控制的好处往往会更多。相反,若总是局限于部分肌肉锻炼,则难免会使得整个人看上去体态不协调。
4.年龄增长
随着年龄上升,人们的基础代谢和能量耗散能力其实会呈现出下滑趋势。如果在这个时候,依旧保持高能饮食,并且偶尔还喜欢饮酒的话,那么大肚腩和肥大脂肪细胞恐怕很容易就会找上门。特别是35岁之后的男性朋友,若在饮食方面不加节制,就很可能出现中年发福的情况,并诱发多种代谢综合征。
总之,匀称身材几乎是每个人都在追求的目标,但在日常瘦身中,切莫总是把目光放在节食上,要是减肥减出一身病来,那就得不偿失了。
【本图文由“医者荣耀”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棉花,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为什么肥胖者易患糖尿病?做好饮食8大原则,控制好体重
一般认为,肥胖程度越高,患糖尿病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国外研究发现,中度肥胖者糖尿病患病率为正常体重者的4倍,高度肥胖者则为正常体重者的21倍。肥胖者体内多会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指人体内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由于胰岛素的作用下降,因此机体会代偿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发挥降低血糖作用。这是为什么呢?
它与肥胖者存在糖代谢异常不无关系,肥胖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高胰岛素血症:肥胖的人血中胰岛素水平高于常人。其升高程度与肥胖度是平行的,但可随着体重的减轻而得到降低。引起肥胖者体内高胰岛素血症的原因有二:一是肥胖的人胰岛素分泌亢进;二是肥胖者肝脏内胰岛素清除率降低,这都是经过研究而被证实的。
(2)胰岛素抵抗:肥胖者体内多会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指人体内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由于胰岛素的作用下降,因此机体会代偿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发挥降低血糖作用。然而,高胰岛素血症又可加剧组织对胰岛素抵抗,由此形成恶性循环。靶组织胰岛素抵抗发生有以下几个原因:①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②胰岛素亲和力下降。③第二信使异常。④葡萄糖转运蛋白异常。⑤游离脂肪酸的“毒性”作用。
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的饮食原则
1.基本为低脂肪、低糖、低胆固醇和高钾低钠膳食为主,可选用富含必须脂肪酸的植物油控制饮食总能量,膳食营养均衡,每顿饭以“半饱”为好。
2.饮食要清淡,烹调宜采用蒸、煮、烧、炒、拌等方式,少用油炸、腌、熏等方式。
3.食谱中要有丰富的食物来源,食物种类多、种属远、营养素含量丰富。保证蛋白质的充分摄入,供给量以每日每千克体重1克蛋白质为宜。每日蛋白质的摄入量不能过低,以免造成免疫力下降。
4.吃些杂粮或粗粮,增加饱腹感,这样有助于减肥,对控制血糖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5.多吃些新鲜蔬菜,有助于减肥。最好每天一斤半左右的蔬菜,菜肴花样要每日更新。
6.禁食甜食、水果和花生、瓜子等坚果类食品。
7.戒烟戒酒和甜饮料。
8.少量多餐,细嚼慢咽,用餐时间不少于20分钟。
体重标准
如何进行体重的自我评价?最简单的计算方法是:标准体重(千克)=身高(cm)-105。超过理想体重的10%为超重,超过20%为肥胖。
较精确的计算方法是采用体重指数(BMI):BMI=体重(千克)/[身高(米)]2。按照亚太地区标准,BMI值<23为正常,BMI值23~25为超重,BMI值≥25为肥胖。建议每周测量一次身高和体重,评估体重的变化,以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