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看看!这份肥胖率地图,你拖后腿了吗?
中国肥胖版图:南瘦北胖的奥秘近年来,关于肥胖的话题热度居高不下,毕竟肥胖不仅影响个人形象,还与健康问题息息相关。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总体超重人群占比 34.8%,肥胖人群占比 14.1% ,而具体到各个省份,肥胖率的差异更是十分明显,呈现出独特的 “南瘦北胖” 格局。
从公开数据来看,肥胖率排名较为靠前的省份,北方占据了多数。天津肥胖率高达 21.2%,在全国各省中名列前茅,这里美食丰富,煎饼果子、麻花、扣肉等,热量都不低。北京以 25.9% 的肥胖率位居榜首,作为我国首都,快节奏的生活下,人们的运动量减少,外卖等高油高盐食物的摄入却在增加。西藏的肥胖率也较为突出,达到了一定比例,这可能与当地的饮食习惯,如喜爱酥油茶、青稞面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还有河北、新疆、黑龙江等地,肥胖率也都处于较高水平。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方省份的肥胖率普遍较低。海南肥胖率最低,仅为 5.7% ,当地气候宜人,饮食以清淡为主,海鲜、水果等食材丰富。广西同样以 5.7% 的低肥胖率位列末尾,当地特色饮食多为清淡的粉类,像桂林米粉、老友粉等,食材天然,油脂较少。另外,广东、贵州等地的肥胖率也都相对较低,在这份 “肥胖地图” 上,南方的省份仿佛是一片 “瘦土” 。
(二)南北肥胖率差异原因探究饮食模式的差异是导致南北肥胖率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北方地区的传统饮食以面食为主,馒头、面条、饺子等,这些面食富含碳水化合物,过量食用后,多余的碳水就会转化为脂肪堆积在体内。而且北方菜口味偏重,烹饪方式多为煎炸炒,像锅包肉、地三鲜等,都是高油高盐的代表菜肴,热量极高。同时,北方人喜爱肉食,且食量较大,一顿饭下来,摄入的热量远超身体所需。反观南方,饮食清淡,食物搭配均衡,广东的清蒸鱼、白灼虾,以保留食材原汁原味为主,烹饪过程中油脂使用较少。并且南方人主食以米饭为主,相较于面食,米饭的热量相对较低。此外,南方水果丰富,人们日常水果摄入量较大,补充维生素的同时,也减少了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气候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肥胖率。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人们为了抵御严寒,身体会本能地储存更多热量,这就导致食欲增加,不自觉地摄入更多食物。而且寒冷的天气使得人们户外活动大大减少,运动量不足,消耗的热量变少,脂肪自然就容易堆积。南方气候温暖湿润,四季温差相对较小,人们一年四季都能较为舒适地进行户外活动,像广东、福建等地,即使在冬季,也能看到人们在公园跑步、健身。日常活动量的增加,使得身体消耗的热量增多,从而更有利于保持身材。
生活习惯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北方生活节奏相对较慢,夜生活丰富,人们聚餐、吃夜宵的频率较高,烧烤、啤酒等高热量食物在夜间大量摄入,身体在睡眠时无法及时消耗这些热量,就容易转化为脂肪。而南方人生活较为精致,注重养生,早睡早起的习惯较为普遍,作息规律有助于新陈代谢的稳定,减少脂肪堆积。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及格了解了各地肥胖率的差异后,大家肯定迫不及待想知道自己是否 “达标” 。判断是否肥胖,可不能仅仅凭借肉眼观察,还得依据科学的指标。
(一)BMI 指数解读BMI 指数,即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其计算公式为:BMI = 体重(千克)÷ 身高(米)的平方 。例如,一位体重 50 千克,身高 1.6 米的朋友,其 BMI 计算为 50÷(1.6×1.6)≈19.53。
在我国,BMI 的正常范围是 18.5-23.9 。如果 BMI 低于 18.5,就意味着体重不足,可能存在营养不良等健康隐患;当 BMI 在 24-27.9 之间,属于超重;而 BMI 大于等于 28,那就被判定为肥胖了。比如前面那位 BMI 为 19.53 的朋友,处于正常范围,身体状态相对良好。不过,BMI 指数也并非十全十美,它无法准确反映身体脂肪的分布情况,对于运动员等肌肉量较多的人群,BMI 指数可能会出现偏差。
除了 BMI 指数,腰围和体脂率也是判断肥胖的重要指标。腰围能直观反映腹部脂肪的堆积程度,对我国成年人来说,男性腰围应小于 90 厘米,女性腰围应小于 85 厘米 ,一旦超过这个数值,就可能存在腹型肥胖的风险,而腹型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体脂率则是指人体内脂肪重量在人体总体重中所占的比例,它更能精准地体现身体的脂肪含量。一般来说,男性体脂率的正常范围在 15% - 18% ,女性体脂率的正常范围在 20% - 25% 。如果体脂率过高,表明身体脂肪过多,容易引发各种健康问题;反之,体脂率过低,也可能会影响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比如一些过度追求瘦的女性,体脂率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会出现月经不调、免疫力下降等情况。
全球每年280万人“胖死”,中国肥胖人口世界第一
据界面新闻报道 中国肥胖人口已达9000万,占比超美国达到世界第一,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世卫组织发出警告:超重和肥胖是全球引起死亡的第五大风验,全球每年“胖死”的人至少280万。肥胖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科学减重刻不容缓。
2017年《柳叶刀》发表的关于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的报告显示:中国肥胖人口已达9000万,占比超美国达到世界第一,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世卫组织发出警告:超重和肥胖是全球引起死亡的第五大风验,全球每年“胖死”的人至少280万。
超重的人
关于胖瘦,有种说法非常流行:"瘦”字是病字头,“胖”字没有病字头,所以瘦是病,而胖不是病。专家指出,这种说法是错的,友谊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洪旭对记者说,广义地说,“胖”不仅是“流行病”,也是“传染病”。超重和肥胖已经成为全球死亡率和慢性病病发率持续增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大大提高了成年人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风险。与肥胖相关联的疾病数不胜数,胖死绝非空穴来风,目前因肥胖所引起的疾病有五大类,其中三种都有致死的风险,包括了糖尿病、高血压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
我国传统观念认为肥胖是“富态”而非疾病,但其实这是一种误区,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病症,张忠涛教授还表示:“肥胖在临床上诊断是以体重指数(BMI)为标准,即体重(千克)除身高(米)的平方。就亚洲地区人群的体质及其与肥胖相关疾病的特点而言,正常人的BMI指数是在18.5~24.9之间,25~27.4之间为超重,27.5以上即为肥胖,目前中国肥胖人口已达9000万,根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发布的《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显示,北京肥胖率为25.9%,居全国首位。”
传统的减重方式五花八门,大致可分为控制饮食、运动、减肥药和减肥产品,但这些传统手段的复胖率高达90%以上,不但容易越减越重,而且对于超重人群来说,盲目运动反而容易加重关节负担,带来其他健康问题。
事实上,轻中度的肥胖人群,饮食和运动结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管住嘴、迈开腿是最佳的减重措施;但对于BMI大于27.5的肥胖病人而言,医疗手段才能带来减重希望,患者应及时到三甲医院就诊,洪旭呼吁:“目前许多肥胖病患未能得到医学治疗,希望能够大力推广和普及,让中重度肥胖患者能走进医院。”此外,他还指出,科学治疗肥胖应该因人而异,因此需要医院推进多学科合作,个性化解决肥胖患者的其他健康问题。
全球一半人将超重!新版“世界肥胖地图”点名10个国家
在慢慢长胖的路上,你不是一个人。
近日,世界肥胖联盟公布了最新版《世界肥胖地图》报告。数据显示,从2020年至2035年,全球肥胖/超重人数急剧上升。
肥胖让人看起来笨重臃肿,更重要的是,200多种病都“拴”在肥胖这根绳儿上,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多种癌症和抑郁症等。
合理的体重,就是一种长寿优势。《生命时报》结合该报告及专家观点,教你做好体重管理。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内科主任医师 袁振芳
新版肥胖地图点名10个国家该报告对超重和肥胖的界定,采取的是体重指数BMI≥25kg/㎡和BMI≥30kg/㎡。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的平方(国际单位kg/㎡)。
报告称,预计到2035年,全球超重患病率将从2020年的38%升至51%,约40亿人超重;肥胖患病率从2020年的14%升至24%,人数近20亿。
报告公布了全球18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数据:
预测肥胖率较高的10个国家
预计到2035年,汤加、基里巴斯两国成年人肥胖率高达67%,为全球之最。
此外,萨摩亚(66%)、波西利亚(65%)、密克罗尼西亚(64%)、美国(58%)、沙特阿拉伯(57%)、波多黎各(57%)、约旦(56%)、土耳其(55%)等国也位列其中,预测成人肥胖率均超过55%。
预测肥胖率较低的10个国家
其中有不少亚洲国家,越南(7%)、日本(8%)、新加坡(9%)均低于10%,是预测肥胖率最低的三个国家。孟加拉国(11%)、印度(11%)、韩国(12%)、柬埔寨(12%)、埃塞俄比亚(12%)、尼泊尔(12%)、东帝汶(12%)等也位列其中。
报告还指出,预计到2035年,全球超重导致的经济影响将占全球GDP的2.9%(2020年为2.4%),将造成4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报告显示,2035年中国成人肥胖率预测为18%,属中等水平,但成人和儿童的年均增长肥胖率都比较高,分别为5.4%、6.6%。
报告评估认为,2035年中国成人肥胖对GDP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医疗花费和因为劳动力超重产生的生产影响和过早死亡等)也较高,为3.1%。
在即将到来的2025年,中国将因超重而在经济上损失4589亿1300万美元,占该年预估GDP的2.4%;在2020年,损失为2833亿美元左右。
亚洲国家及地区的肥胖率,几乎都在20%以下,与动辄超过40%甚至50%的美洲、欧洲国家截然不同,或许与其判定标准有关。
报告将超重和肥胖定义为BMI≥25kg/㎡、BMI≥30kg/㎡,这一标准更适应欧美人,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我国预测肥胖率不高就放松警惕。
肥胖与200多种病有关肥胖不只是外在表现,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肥胖症」列为一种疾病。
我国对超重和肥胖的界定更为严格,其中BMI≥24kg/㎡为超重,BMI≥28kg/㎡为肥胖。
达到这两个临界点,肥胖相关的疾病发病率和过早死亡率,会出现拐点式上升,还会给个人和国家带来多方面重大损失。
肥胖与200多种疾病有关,而这些疾病本身的治疗过程可能会加重肥胖,形成恶性循环。
胖会缩短寿命
经合组织此前分析,2020~2050年期间,肥胖和相关疾病将使经合组织、欧盟和二十国集团国家的预期寿命减少约3年。
另有研究显示,对男性青壮年来说,重度肥胖平均缩短寿命20年。
肥胖让你花费更多
此前有研究显示,肥胖人群处方数量是正常人的两倍多。
一项报告显示,平均而言,在英、美、法等38个国家,肥胖占糖尿病所有治疗费用的70%、心血管疾病治疗费用的23%和癌症治疗费用的9%。
管好体重是种长寿优势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是防治肥胖的首选方案。
肥胖者如何科学地“吃”?
除了清淡饮食,少吃高脂食物,肥胖者还要控制好食物摄入总量,同时保持膳食均衡、丰富多样。
- 少吃猪牛羊等脂肪含量较高的红肉,可用鸡肉、鱼肉等白肉代替。同时改掉暴饮暴食、爱吃零食的习惯。
- 炒菜用油要少摄入饱和脂肪,如猪油、牛油;多吃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EPA、DHA等,可从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中获得。
- 用豆类和薯类,来替代一部分精白米面。在主食里加点杂豆,能做到减热量而不减饱腹感。
肥胖者如何科学地“动”?
研究显示,慢跑、爬山、步行、快步走、跳舞、瑜伽,均可有效降低易胖体质人群的BMI。
体重较重的人运动时,要特别注意保护膝关节,推荐游泳和骑车。
建议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锻炼。以前很少运动的人可从每天走3000~5000步开始,逐步培养运动习惯。
需要提醒的是,减肥要循序渐进,世卫组织的建议是:每周减0.5~1公斤,一个月减1~3公斤,这种匀速减肥的方法,对身体损伤小且不易反弹。
肥胖就像一块滋生疾病的土壤,让很多慢性病生根发芽。控好体重不仅节省医疗费用,保持健康,更是拥有了一项长寿资本。是时候下定决心减肥了!▲
本期编辑:郑荣华 本文作者:生命时报记者 牛雨蕾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