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与心血管疾病(肥胖与心血管疾病 试题)

文章目录:

专家:肥胖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土壤,减重有助于预防疾病发生

8月16-18日,第三届中国肥胖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肥胖联盟、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医师协会减重与代谢专科医师分会、广东省二十一世纪教育基金会以及相关学术组织联合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承办。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4.3%、16.4%。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肥胖症防控已刻不容缓。

中国肥胖大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在会上表示,当前,中国肥胖症防治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面临肥胖率持续上升、防治知识普及不足、医院跨学科门诊合作机制尚不健全等问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亟须以一个专业引领、全社会协同参与的肥胖症防治网络来同心发力。”

会议期间,中国肥胖大会执行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宇清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张鹏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的采访。专家表示,肥胖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有效控制体重对于控制血压、改善心衰预后、减少冠心病、减少脑卒中的发生都有好处。

对因治疗是当前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理念

张宇清在会上表示,肥胖症与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在帮助患者管理体重的同时,也降低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进一步降低患者和国家的疾病负担。

张宇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高血压和心力衰竭是临床中见到和肥胖相关性最强的两个主要心血管疾病。以高血压为例,从患病情况来看,目前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整体患病率大概是在26%-27%,儿童也有患病率增高的趋势。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尤其对于儿童高血压人群,肥胖是主要影响因素。

“目前我们高血压的治疗手段是成熟的,但大家忽视的问题是生活方式的改善,患者可能更多依靠药物,经常忽视的问题是病因管理、病因筛查和治疗、针对性干预的问题。”张宇清表示,从中青年高血压人群的主要病因来看,肥胖是主要的问题。有效减重以及结合其他的改善生活方式,包括膳食管理,限盐、热量摄入还有运动等,可以达到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

对于心力衰竭的问题,张宇清提到,有人认为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阶段,没有希望了,其实不是这样。大部分患者通过有效的治疗,尤其是针对病因的治疗可以很好改善预后。“打个比方,过去只要心脏扩大,诊断会是扩张型心肌病,认为心脏本身的退行性改变造成心脏细胞的坏死、凋亡。但在临床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的患者即便是‘大心脏’,但是室壁并不薄,这启发我们患者还是有病因在,血压没有控制好,可能存在过度肥胖的问题。对于这些病人,通过积极治疗,有效减重和控制血压,心衰是可以逆转的,扩大的心脏可以恢复到接近正常的水平。”

随着药物疗法、手术干预等多种治疗手段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肥胖症患者选择回归医疗机构,寻求专业、系统的治疗方式。张宇清说,以往医生的认识不足,很多大夫觉得肥胖不是事。所以这也是科技手段、技术手段发展让治疗手段更丰富更有效,反而促进了整个学科的发展。

在张宇清看来,肥胖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有效控制体重对于控制血压、改善心衰预后、减少冠心病、减少脑卒中的发生都有好处。“肥胖是各种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土壤。我们着重是要改良土壤,达到改善心血管疾病预后的作用。”

肥胖专科医生首先要有强大的基础理论支撑

肥胖症作为独立的疾病,其复杂性与多维度成因远远超越了单一学科的范畴,需要在规范路径的指导下开展多学科协作。目前,在中国肥胖联盟的倡导下,多学科的百余位权威专家积极推动《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版)》的制定,旨在为肥胖症的诊疗提供科学、规范、同质化的指导路径。

中国肥胖大会执行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强调,“肥胖症成因复杂,需要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这要求我们在制定减重方案时必须因人施策,确保方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个性化,这样才能真正帮助肥胖症患者实现减重目标,并维护其长期的体重健康。”

那么,肥胖专科医生的人才培养是应该成为深耕领域的专家,还是成为一专多能的全科医生?对此,张鹏对澎湃新闻表示,一个优秀的肥胖专科医生首先要有强大的理论基础支撑,同时也要有所侧重。

“肥胖专科医生首先要了解肥胖患者的特点,包括生理特点、病理特点,用药特点等,需要掌握肥胖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另外,在肥胖治疗中,也要区分专科医生,比如减重外科医生,除了掌握强大的理论知识基础知识之外,还要具备手术相关的技能,包括手术安全性、手术技巧、麻醉、围手术期管理等等。”张鹏说。

“专科医生更聚焦,但是所有医生共同的特点是强大的基础理论支撑,这样才能做一个好医生。”张鹏表示,对于全科医生来说,未来很重要的一点是全民体重管理,要推向基层,可能更多注重生活方式干预,健康教育是他们的特长。所以基础理论大家都要有,专科医生有所偏向,全科就是更注重健康生活方式干预。

肥胖:心血管疾病的隐形杀手,家庭医生助力健康管理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心血管疾病已悄然成为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威胁不容小觑。而肥胖,这一看似无害的生活方式问题,实则与心血管疾病紧密相连,尤其是心力衰竭和冠心病,更是让人闻之色变。据研究显示,美国约有40%的人口被归类为肥胖,而在英国乃至全球,肥胖人数仍在持续攀升。更令人担忧的是,至少38%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伴有肥胖,给医疗体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每年因此花费高达60亿英镑。肥胖不仅侵蚀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更成为了日益沉重的社会经济包袱。

近日,心脏病领域权威杂志Heart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伴有心血管疾病的肥胖个体中,体重的大幅增加与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率的高风险息息相关。这一发现无疑将肥胖推上了心血管疾病诱因的风口浪尖,也让家庭医生在居民健康管理中的作用愈发凸显。

一、肥胖:心血管疾病的隐形推手

肥胖为何会成为心血管疾病的诱因?这背后的机制复杂而深奥。一些研究表明,肥胖会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这些改变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肥胖者的心脏为了应对额外的体重负担,不得不加倍工作,长期以往,心脏肌肉可能变得肥厚,心功能逐渐下降,从而引发心力衰竭。同时,肥胖还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进而诱发冠心病。

此外,肥胖还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这些疾病本身就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因此,肥胖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远高于正常人。

二、地区差异与肥胖现状

值得注意的是,肥胖问题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肥胖问题尤为突出。而在英国和世界范围内,虽然肥胖人数正在增长,但增长速度和程度可能因地区、文化、经济水平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这种地区差异性提醒我们,在制定肥胖防控策略时,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同时,家庭医生作为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更需关注本地居民的肥胖问题,及时开展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

三、家庭医生:个性化管理的守护者

面对肥胖这一心血管疾病的隐形杀手,家庭医生如何发挥作用?关键在于个性化管理和早期识别。

  1. 动态监测,明确数据:家庭医生可以借助社区医疗机构的设备,为签约居民进行动态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的监测。这些数据是评估居民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也是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的基础。社区可以监测动态血压、动态血糖、动态心电图等项目,但是需要注意由医生评估。
  2. 早期识别,预防优先:家庭医生应重点关注居民的体重变化,尤其是那些伴有心血管疾病的肥胖者。通过定期随访和健康教育,引导居民关注自身健康,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同时,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居民,应尽早进行干预,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3. 个性化管理,精准施策:针对不同时期的疾病,家庭医生应根据居民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对于肥胖者,除了控制饮食、增加运动等常规措施外,还可以考虑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案。同时,家庭医生还应关注居民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
  4. 识别转诊,及时就诊:当居民出现心血管疾病相关症状或体征时,家庭医生应迅速识别并转诊至上级专科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这不仅可以提高疾病的治愈率,还能有效避免急危重症的发生。

四、结语:携手家庭医生,共筑健康防线

肥胖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紧密联系不容忽视。作为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家庭医生在肥胖防控和心血管疾病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动态监测、早期识别、个性化管理和精准转诊等措施,家庭医生可以为签约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让我们携手家庭医生,共筑健康防线,远离肥胖的困扰,守护心血管的健康。毕竟,健康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在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道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上述内容仅用于科普,具有个体差异性,任何不适建议及时就诊,医疗建议以接诊医生判断为准。

专家谈肥胖:是病需就医、治疗没有“一招鲜”

肥胖问题困扰不少民众,但很多人对其认知有误解。许多人低估其对健康的严重威胁。有不少人认为,只有极度肥胖才会产生健康危害,轻度或中度肥胖无伤大雅。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曲伸教授10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肥胖是一种病,必须进行医学干预。其次,肥胖的轻重,要根据是否代谢异常来判断。第三,肥胖的治疗没有绝招,没有一招鲜,必须采用各种方法进行个体化治疗。

据悉,近期,世界肥胖联盟发布了《2024年世界肥胖报告》。该报告预测,到2035年全球将有近33亿成年人受到超重和肥胖的威胁,高BMI(超重 肥胖)的成年人比例将从2020年的42%增加到2035年的超过54%,5岁至19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超重或肥胖患病率达到39%。中国的超重或肥胖情况也不容乐观。

据悉,从科学角度来看,肥胖症其实是一种以大脑为中心,由生物、遗传、社会、心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复杂疾病。正常情况下,大脑中的“饥饿中枢”和“饱中枢”处在相对平衡的状态,一旦平衡出现异常,“饥饿中枢”的作用将明显增强,人体就会产生强烈的饥饿感,从而食欲大增,而非简单的仅靠意志力就能控制住进食的渴望。

曲伸教授表示,根据临床经验及病因,他把胖子分为红(高代谢型肥胖)、白(代谢正常型肥胖)、黑(炎症代谢型肥胖)、黄(低代谢型肥胖)四种。能吃、能喝、有高血压,一喝酒脸红红的,能喊、能叫的是“红胖子”,他们代谢旺盛,吸收非常好。“红胖子”将来最容易得高血压。“我们和美国有关机构合作研究已经证实了这类肥胖患者的存在。”他说。

黑胖子一般很有劲,像鲁智深一样,能吃能干。很多美国橄榄球运动员都是黑胖子。现在年轻的黑胖子比较多,表现为脖子发黑、女孩子月经不正常、毛发增多、肌肉多,脂肪也多。

黄胖子比较少见,主要表现为一胖就胖肚子,有气无力、甲减、垂体前叶功能减退,代谢率降低,喝西北风也胖,一胖就出病。

代谢健康性肥胖者被称为白胖子,他们体重指数超标,但白白胖胖的,皮肤弹性好。医学名词就叫正常代谢性肥胖,就是代谢没有问题。

这四种类型肥胖患者治疗方法完全不一样。对黄胖子,医生会帮其提升激素水平,代谢率高了,自然而然会瘦下来了。黑胖子,减重比较难,必须降低体内的胰岛素水平。红胖子时常出现大便干燥,肠道通畅以后才能减重。而对于白胖子,一般不能轻易减重,否则会导致月经不正常、没力气,需要预防持续性发胖。

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的人容易发胖,有的人怎么吃也不胖?“不同的基因构成决定了身体的代谢类型,从而影响体重。心理因素和部分药物的使用也会导致体重的增加。”曲伸教授告诉记者,有的人胰岛素水平很高,就特别爱吃。有的人感觉永远吃不饱,这和中枢调控有关。这位专家透露,其现在正在研究肥胖的中枢调控机制,并发现:每个人从出生开始,脑子就有一个“调定点”,设定该长多少体重。有的人可能注定会胖到100公斤,大脑才认为“够了”。

曲伸教授说,虽然人一辈子会长成什么体形大概率由先天决定,但是,如果有人很自律,对疾病的认识超前,或许能控制不增加到原定体重;但是如果任之为之,在原定基础上发胖,那会很严重。这位专家表示,因此,大家所说的“超级肥胖”,就是源于此。

对于更年期女性发福现象,曲伸教授直言,更年期女性最大的问题是向心性肥胖,更年期的替代治疗(常指:激素替代疗法)或是一个减重好办法。“我们说的‘替代治疗’其实很复杂,并不是单纯的雌激素替代治疗,缺钙、缺维生素D,都要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他指出,“对于更年期女性,调整内分泌紊乱,获能避免体形就发生剧烈改变;开展针对性治疗,应减少其腹内脂肪和脂肪肝,肠通了、肝通了,腰围就不会增加了。”曲伸教授说。

“减重一定要从全方位出发。”曲伸教授表示,“我一直认为肥胖不能‘一招鲜’。”对于社会上流行的生酮饮食、低卡路里饮食、16 8饮食等“减肥方法”,这位专家认为,都是“赶时髦”。他直言,营养治疗是第一步。曲伸教授表示,因为肥胖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糖尿病发病率、肿瘤发病率变高令人担心。但是瘦了以后,骨质疏松引起的死亡更多,所以千万不要减重过度:该减的减,不该减的不能乱减。大规模研究发现了“U形曲线”:体重指数小于18.5的人全因死亡率,远远高于体重指数在25-30者。全因死亡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各种原因导致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人口数之比。

许多肥胖症患者为了减重可能采取快速却不健康的方法,如极端节食或过度运动,其实这些方法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他指出,应该采用各种方法进行个体化治疗。个体化治疗就是要针对不同的发病原因对症治疗,尤其肥胖症合并相关心血管等疾病的患者,通常伴随慢性生理或心理障碍,需要接受多学科综合护理或多种药物治疗,不单以减重为目标,还应涉及肥胖相关危险因素和并发症。(记者陈静)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