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过一次,就会有无数次,是真的吗?
你知道吗?
身体似乎存在一种“设定点”理论
即每个人的身体都倾向于
维持一个特定体重范围
而长期过重或肥胖
可能导致这一设定点上调
一旦减肥后体重下降
身体调节机制会努力将体重
拉回到原设定点
身体真的会“记住”胖过吗?
2024年11月,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曾经肥胖人群在减重后,其脂肪细胞内的变化在两年后仍然持续存在。这些具有“记忆”特性的脂肪细胞表现出一种倾向,它们会比未曾经历过肥胖的细胞吸收更多的糖分和脂肪。这意味着,若这些人群再次摄入高糖、高脂食物,他们的细胞将更快地储存能量,从而导致体重迅速反弹。
研究人员通过小鼠实验验证了身体对肥胖存在一种“记忆”现象。实验中,他们首先让小鼠摄入高脂饮食,模拟人类肥胖过程,随后调整其饮食为低脂食物,帮助小鼠在4至8周内逐步减重至正常水平。
尽管减重后的小鼠在多项健康指标上恢复了正常,但曾经肥胖的小鼠体内附睾脂肪细胞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在体重恢复后依然保持肥胖状态的特征。这表明,即使减重成功,这些小鼠的脂肪组织内部仍存在潜在的功能障碍,这一结果与人类组织检测的数据一致。
更为关键的是,当这些曾经肥胖并成功减重的小鼠再次接触高糖、高脂饮食时,它们的体重回升速度显著快于从未肥胖的小鼠。这一发现支持了身体对肥胖具有“记忆”的观点。
如何预防肥胖?科学饮食是关键
预防肥胖,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而是要注重膳食平衡、食不过量、吃动平衡。食物多样是平衡膳食的基础,建议每天至少摄入12种食物,每周至少25种。膳食应包含五大类食物:谷薯类、蔬菜和水果、动物性食物、大豆类和坚果、烹调油和盐。
食不过量,即每天摄入的食物能量不超过人体所需。不同食物、烹饪方式所含能量不同。蔬菜水果能量低,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有利于预防肥胖;畜肉脂肪含量通常高于禽肉、鱼虾。
近年来,“减肥不吃主食”的观点流行,但研究表明,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健康,供能比应保持在50%~65%。此外,烹饪方式也会影响食物能量,煎炸食物能量高于蒸煮食物;精细加工食物易消化吸收,不利于控制体重。因此,预防肥胖不仅要关注食量,还要关注食物的选择。
整合:健康时报、 健康中国
来源: 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
常吃加工食品可能伴随这些健康隐患!“快时代”如何吃得更健康?
这种饮食方式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味觉偏好,也伴随着一系列健康隐患。
都市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加之食品加工技术日益精进,全球每年加工食品消费量不断攀升,与之相对的,家庭自制餐食的比例不断下降。
有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居民粗粮和豆类摄入量下降了一半以上。这种饮食方式的广泛流行,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味觉偏好,也伴随着一系列健康隐患,值得警惕。
现代社会,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人们的饮食习惯经历了深刻变革,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使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方便、易获取的加工食品,比如方便面、速冻饺子、薯条、汉堡、罐装饮料、自热米饭等。然而工业化饮食在提供便利的同时,其健康隐患也逐渐显现。
工业化饮食是肥胖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工业化饮食即“工厂加工出来的食物”,这类食品通常富含添加剂、防腐剂、精制糖以及不健康的脂肪,美味、制作简单,但营养大多不均衡。比如,薯片、饼干含高盐、高油,纤维几乎为零;饮料含糖量高,喝下一瓶可乐约等于吃进10块方糖;快餐套餐如汉堡、炸鸡、可乐等,热量爆表但维生素少得可怜。
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20亿人超重或肥胖,其中工业化饮食是主要的驱动因素之一。
工业化饮食对健康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涉及代谢、消化、心血管系统、免疫功能以及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高糖、高脂饮食易导致能量过剩,增加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发生风险,进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
肠道健康受损:低纤维饮食会削弱体内有益菌生长,降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易引发炎症和肠易激综合征。加工食品中的添加剂还可能损害肠道屏障,诱发慢性炎症。
心血管疾病:高盐、高脂饮食与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密切相关,长期摄入会增加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免疫系统功能下降:肠道菌群失去平衡,会削弱免疫系统,使机体更易感染病原体,并可能增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心理健康问题:肠道菌群会影响大脑功能,其失衡可能干扰神经递质合成,提升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影响情绪稳定和认知能力。
“返璞归真”的饮食是否更健康
近期,学术期刊《细胞》发表了一项有趣的研究,结果表明模仿传统非工业化人群的饮食习惯,能够重塑肠道菌群,显著改善心脏代谢指标,为慢性病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在这项颇具趣味的“穿越”饮食试验中,研究团队招募了30名健康的加拿大成年人,并将其分为两组,分别先后体验两种不同的饮食模式——
恢复饮食:该饮食模式严格避免高加工食品,模拟巴布亚新几内亚农村居民饮食结构,以豆类、红薯、糙米、卷心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植物性食物为主;
常规饮食:保持参与者原有的典型西方饮食习惯,以精制碳水化合物、加工食品和动物蛋白为主。
此外,研究还引入了一种在工业化饮食人群中几乎消失的益生菌——罗伊氏乳杆菌,该菌株源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土著居民的肠道,研究团队希望借此探究其与饮食模式的协同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恢复饮食”增强了特定有益菌种的稳定性,纠正了工业化饮食导致的多种微生物组负面特征变化,并显著改善了参与者的代谢健康指标,包括降低炎症标志物、优化血脂水平以及改善血糖调控等。简单而言,这一研究显示,模仿非工业化饮食可以使肠道里的“好细菌”变多;血糖、血脂更稳定;身体炎症减少。
从这项研究不难看出,非工业化饮食的核心就是吃天然、少加工的食物,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剂,对健康有诸多益处。
高纤维促进肠道健康:天然食品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并降低肠道炎症的发生风险。膳食纤维还能为肠道有益菌提供养分,促进肠道微生态平衡。
营养均衡助力全身健康:全谷物、蔬菜、水果、坚果等多种天然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健康脂肪和植物化合物,有助于维持机体正常运作,提高免疫力,降低慢性病的发生率。
控糖控脂减少代谢疾病:天然食品的糖分和不健康脂肪含量较低,有助于控制能量摄入,减少胰岛素抵抗,预防肥胖、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工业化饮食是“快”时代的产物,但健康需要“慢”下来。多吃天然食物,少吃加工食品,你的身体会感谢你。
>>>小贴士:选对食物,提升健康指数
选择植物性食物当餐桌主角
主食:用糙米、燕麦、红薯代替白米饭、白面包等;
蔬菜:每天吃够3种颜色(比如西兰花、胡萝卜、紫甘蓝等);
水果:将苹果、蓝莓、香蕉当零食,代替蛋糕、巧克力等;
蛋白质:日常多吃豆腐、鹰嘴豆、扁豆等,减少红肉和加工肉摄入。
坚持“一少二多”
少买包装食品:看到配料表超过5行的食品,别犹豫直接放下;
多尝试自己动手:利用周末和闲暇时间自己买菜做饭;
多补充天然益生菌:比如酸奶、泡菜等,给肠道“加加油”。
外出就餐有选择
避开“油炸三兄弟”,如薯条、炸鸡、油条等;
点沙拉时,酱料单独放,少蘸点;
饮料选择记得看配料表,别碰“糖水炸弹”。(作者分别为华东医院营养科主任,营养科营养师)
栏目主编|唐闻佳文|吴江 梁欢
来源: 文汇报
“躺着瘦”的美梦将要成真,研究发现减肥新秘密|医学前瞻
2021年11月24日,暨南大学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尹芝南教授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白细胞介素-27」(中文简称白介素-27,英文简写IL-27)可以起到燃烧脂肪作用的文章,瞬间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热点,以后不需要运动就可以减肥了吗?随便吃也不用担心变胖了吗?来来来,小荷医典为你解读下这项研究~#燃烧脂肪靶点被发现#
图源:《Nature》
「白细胞介素-27」真的可以帮助燃烧脂肪?尹芝南教授团队观察到,肥胖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27」水平比正常人要低,但在做了减肥手术后其「白细胞介素-27」又可以恢复,所以联想到「白细胞介素-27」是不是可以改善肥胖?
随后,团队便以构建的小鼠模型作为研究对象,给小鼠投喂高热量、高脂肪食物,模拟人类的肥胖,之后对其注射了重组「白细胞介素-27」,团队观察到:肥胖小鼠的体重有了显著减轻。
从研究结果看,「白细胞介素-27」真的可以帮助燃烧脂肪、改善肥胖。
图源:图虫创意
「白细胞介素-27」究竟是什么呢?首先,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它们可以参与人体的免疫过程,为了对这个家族成员加以区分,会进行编号IL-1、IL-2、IL-3…… IL-27就是这个家族成员的一份子。
这个家族中的有些成员,已经用于疾病治疗:
- 白细胞介素-2 目前应用于临床,可以用于治疗霍奇金淋巴瘤、肾细胞癌等;
- 白细胞介素-11 目前应用于临床,可以升高血小板,多用于治疗化疗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等。
而这次尹芝南教授团队发现,「白细胞介素-27」不仅可以改善小鼠肥胖,还能提高其胰岛素的敏感性。胰岛素敏感性提高有什么作用呢?答案是有降糖、减重的作用。所以这次的研究结果,可能也会为糖尿病新型药物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图源:图虫创意
以后真的可以“躺着瘦”了吗?最后再来回答开篇的问题,很多人经历过减肥的痛苦:运动好累、喝凉水都胖、减肥真难......看到这个研究结果时两眼放光,仿佛看到了自己“躺着瘦”的那天。
但是,目前只是初步证明了「白细胞介素-27」作为新型减重治疗药物的潜力,而从实验阶段到药物研发、应用,这期间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在这里,小荷医典也要特别提醒,或许在这项研究之后,将有冠以白细胞介素-27之名的“减肥神药”出现,大家千万别信!
所以,想减肥的同学目前还是要以均衡膳食、健康运动为主,毕竟良好的饮食习惯、运动习惯,不仅有利于控制体重,还有助于预防各种疾病。
参考文献:
[1] Wang, Q., Li, D., Cao, G. et al. IL-27 signalling promotes adipocyte thermogenesis and energy expenditure. Nature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4127-5
[2]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等. 超重或肥胖人群体重管理流程的专家共识[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21, 15(4):317-322.
医学编辑:陈昉
内容策划:杜瑜
医学审核:姚俊华
内容出品:小荷医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