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的研究(肥胖症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文章目录:

我国科研团队发现肥胖潜在治疗靶点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近日,暨南大学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尹芝南教授团队在Nature杂志在线发表研究成果:首次发现白细胞介素(IL-27)可以直接靶向作用于脂肪细胞,并促进脂肪细胞产热,通过燃烧脂质,燃烧卡路里减肥。关键是,IL-27可改善2型糖尿病,为肥胖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尹芝南教授团队在Nature杂志在线发表的论文截图

“肥胖的根本原因是卡路里的摄入超过消耗,引起能量以脂质形式在脂肪细胞中堆积,而免疫细胞深度参与此过程。”尹芝南表示,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尤其是直接靶向脂肪细胞有效减重的分子尤为迫切。

尹芝南长期从事免疫与健康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这次,尹芝南团队通过构建多种基因工程小鼠,进行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模型并结合肥胖人群样本发现,肥胖人群血清中IL-27水平下降。该研究首次发现IL-27通过直接作用于脂肪细胞,导致白色脂肪细胞棕色化,并激活UCP1介导的“脂肪燃烧”,通过将脂肪组织中的脂质转变为热量消耗掉,从而达到降低体重和改善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目的。

胰岛素耐受是肥胖的原因之一。尹芝南告诉记者,胰岛素耐受还会引起一系列的代谢性疾病,包括2型糖尿病、脂肪肝、卵巢多囊综合征等。如果能改善胰岛素耐受的问题,肥胖和很多代谢性疾病就有可能找到更佳的治疗途径。

据介绍,该研究突破了对IL-27仅专注于调节免疫系统的传统认知,为肥胖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而IL-27作为体内正常表达的分子,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因而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和市场价值。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暨南大学附属珠海市人民医院的王倩解释,该研究成果的主要优势是IL-27是在本体表达的蛋白,不是人工合成的外源性化合物。他们在动物实验中,注射重组IL-27可以显著减轻肥胖小鼠的体重并改善胰岛素信号敏感性,初步验证了IL-27作为治疗药物的潜力。

“可以在不用限制饮食,不用节食的情况下改善2型糖尿病,燃烧脂肪,减轻体重,从机制上改善胰岛素信号的敏感性。”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暨南大学附属珠海市人民医院的李德海说。

尹芝南团队非常期待能够尽快将这一治疗靶点产业化,推动其临床应用,研发出RNA相关药物,为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一系列代谢性疾病提供全新的治疗方法。尹芝南透露了另一研究方向——通过IL-27水平变化,预判身体健康状况。不过,从实验室到临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IL-27作用到脂肪细胞燃烧脂肪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这4篇论文你一定感兴趣丨专业期刊《肥胖》探讨肥胖问题

作者丨唐一尘

肥胖会带来哪些影响?3月23日,专业期刊《肥胖》精选了4篇论文,分别从心理健康、抑制剂、儿童肥胖和行为失调等方面,探讨了肥胖问题。

1. 肥胖外科手术中的心理健康:选择、获得途径和结果

心理健康如何影响肥胖手术选择和结果? 严重肥胖能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后果,可以影响减肥手术。

美国东卡罗莱纳大学外科学系的Michael D. Morledge和Walter J. Pories,回顾了这些挑战,包括严重肥胖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外科手术候选人的评估,以及手术的早期和晚期效果,并提供一些建议来应对这些挑战。

此外,研究人员还讨论了医疗保险规定的术前社会心理评估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关论文信息: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oby.22752

2. Ⅱ型糖尿病超重和肥胖患者服用埃格列净的疗效和安全性

埃格列净是一种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临床用于Ⅱ型糖尿病成年患者的治疗。

这类抑制剂可减少肾脏葡萄糖吸收、增加尿糖排泄,具有非胰岛素依赖的降糖作用,此外,还有益于控制血压和体重。

该论文中,辉瑞公司的Steven G. Terra等人评价了埃格列净在超重和肥胖Ⅱ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作用。

研究人员汇总了3项安慰剂对照控制、随机、Ⅲ期研究的数据。1544位参与者中有1377位的身体质量指数(BMI)≥25。

第26周时,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埃格列净组糖化血红蛋白A1c (HbA1c)、空腹血糖、体重和收缩压都有更大的降低。

例如,对照组、5毫克埃格列净组和15毫克埃格列净组,HbA1c变化分别为0.1%、−0.8%和−0.9%;体重变化为−1.2 kg、−3.1 kg和−3.2kg;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2.5%、44.6%和50.1%。

研究人员表示,这些结果表明,埃格列净对超重和肥胖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空腹血糖、体重和收缩压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并且耐受性一般都良好。

之前有研究显示,相比β细胞功能障碍,肥胖影响的胰岛素抵抗是我国糖尿病更重要的危险因素。

因此,专家表示,在糖尿病预防中,应倡导减肥及预防胰岛素抵抗的早期干预策略,减轻β细胞功能负担;在治疗上,应强调针对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障碍的联合治疗。

相关论文信息: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oby.22748

3. 妊娠期和婴儿期接触抗生素对儿童肥胖的影响: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

为了调查孕期和婴儿期接触抗生素是否与儿童超重或肥胖有关,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与代谢疾病重点实验室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检索了美国医学文摘数据库(PubMed)、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和循证医学数据库考科兰(Cochran),从起始日起一直到2019年4月18日的相关数据。

研究人员从中筛选出了涉及孕期和婴儿期接触抗生素与儿童超重或肥胖之间的关系的观察性研究。

在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研究,并提取数据之后,研究人员使用统计软体(Stata 12.0版)进行了荟萃分析。

对方法学质量的评估是由AMSTAR 2(加拿大安大略省渥太华布鲁耶尔研究所)进行的。

最终,研究共纳入23项观察性研究,涉及1253035名参与者。

荟萃分析显示,孕妇产前接触抗生素与儿童超重或肥胖没有显著相关性,而研究人员在妊娠中期亚组分析中发现,接触抗生素导致后代超重或肥胖的风险增加(风险比为 1.13,95%置信区间为1.06~1.22,P = 0.001)。

此外,婴儿期接触抗生素可增加儿童超重或肥胖的风险(风险比为1.14,95%置信区间为1.0~1.23,P = 0.001)。

研究人员总结称,这项荟萃分析发现,在妊娠中期和婴儿期接触抗生素可能会增加儿童超重或肥胖的风险。

相关论文信息: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oby.22747

4. 生物行为失调及其与2—15岁未成年人肥胖和严重肥胖的关系:一项纵向研究

之前,一份名为《世界儿童的未来》的报告指出,大量的垃圾食品和含糖饮料等商业广告导致未成年人过多购买不健康食品,进而造成超重和肥胖问题。

1975年至2016年,肥胖儿童和青少年人数从1100万人增至1.24亿人,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本研究旨在确定从儿童到青少年(2-15岁)的肥胖轨迹,并调查行为、饮食和肾上腺皮质调节产生的差异。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收集了来自国家儿童卫生和人类发展研究所的关于早期儿童保健和青年发展的研究数据,共有1077个家庭被包括在内。

参与者在15个月到15岁之间进行了11次人体测量。研究人员在参与者3岁和4岁时进行了行为自我调节评估,15岁时进行了饮食行为紊乱和皮质醇觉醒的评估。

潜在生长曲线模型确定了4种BMI轨迹:BMI平均值40%和70%的非超重、超重/肥胖,以及严重肥胖轨迹。

与非超重的青少年相比,严重肥胖的青少年在儿童早期表现出较低的行为自我调节能力,15岁时的皮质醇觉醒水平较低。

超重/肥胖和严重肥胖的青少年在15岁时表现出更高水平的饮食紊乱行为。

研究人员表示,肥胖轨迹与早期儿童和青少年的调节障碍的生物行为标记相关。

生物行为失调在严重肥胖的年轻人中尤为明显。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弹性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将肥胖和严重肥胖的青少年与没有肥胖的青少年区分开来。

相关论文信息: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oby.22762

中新健康丨专家最新研究为肥胖者治疗提供有效、经济、可坚持的生活干预方式

中新网上海2月27日电 (陈静 顾卓敏)记者27日获悉,中国医学专家领衔的最新研究发现,抗性淀粉配合平衡膳食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缓解肥胖。抗性淀粉天然存在于食物中,也可以作为膳食补充剂添加入日常饮食,本研究为超重、肥胖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经济、可坚持的生活干预方式,并为开发基于微生物组的减肥干预措施提供了新思路。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上海市糖尿病重点实验室主导的这项研究成果在最新一期国际代谢领域权威期刊《Nature Metabolism》上发表。该杂志配发的专家述评,认为本研究揭示了微生物群靶向治疗对代谢性疾病的明确效用,并提示优化的微生物治疗方法是未来的希望。

据悉,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肠道菌群紊乱是肥胖的始动因素之一,通过饮食干预调节肠道微生态是一种有前景的肥胖治疗策略。抗性淀粉是一种天然存在于食物中的膳食纤维,主要来源包括青香蕉、煮熟后冷却的土豆和米饭、全谷物和豆类等,其不易被小肠内的消化酶分解吸收,而是进入大肠被微生物发酵,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潜力。

为此,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上海市糖尿病重点实验室的贾伟平教授和李华婷教授团队开展了抗性淀粉饮食治疗代谢相关疾病的系列研究。研究人员开展的一项针对超重肥胖受试者的随机对照、交叉设计临床试验显示,经过8周抗性淀粉结合平衡膳食干预后,超重肥胖受试者的体重平均减轻2.8kg,腹内脂肪显著减少,胰岛素敏感性显著改善,而在对照淀粉干预期间未见这些效果。据悉,抗性淀粉结合平衡膳食干预是指,根据身高和体力活动量计算总能量摄入,平均1600~1700 kcal/天,含有50–60%来自碳水化合物,25–30%来自脂肪和15–20%来自蛋白质。

据介绍,研究者还从多组学层面探索,发现抗性淀粉干预,显著提高肠道微生物青春双歧杆菌(B. adolescentis)的丰度,是抗性淀粉改善超重肥胖的关键菌。他们进一步通过人—鼠粪便菌群移植和相关干预实验发现抗性淀粉的减肥获益依赖于肠道微生物。

本研究率先通过随机双盲交叉临床试验,在超重肥胖人群中证明抗性淀粉结合平衡膳食可能成为治疗肥胖的新策略,并揭示其作用通过重塑肠道菌群实现:关键功能菌——B. adolescentis在抗性淀粉干预后,丰度增加,通过改善肠道屏障作用、降低炎症水平、降低食物中的脂质吸收等机制缓解肥胖。本研究还发现,通过长期的抗性淀粉摄入并结合平衡膳食的饮食习惯,维持肠道稳态,对控制体重十分关键。研究人员认为,将长期可持续的干预融入日常生活是肥胖问题的最优解。

据悉,贾伟平教授、李华婷教授、香港大学生物医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徐爱民教授、德国莱布尼茨汉斯诺尔研究所Gianni Panagiotou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心昱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香港研究资助局等基金资助。(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