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炎 肥胖(胰腺炎肥胖症医生建议减肥)

文章目录:

科普|肥胖也会导致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由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其主要表现为:腹痛(常位于中左上腹)、腹胀、恶心、呕吐,常伴寒战、高热,严重的还会继发腹膜炎、皮下出血等。每10万人中约有110-140人发病,多见于青壮年,女性高于男性。

目前,全球肥胖趋势明显,超10亿成人超重,6.5亿成年人肥胖,还有1.24亿儿童和青少年肥胖。随着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体重(超重、肥胖)引起的健康问题日益增加、严重,超重和肥胖也是导致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发现,腹部肥胖和内脏脂肪/肌肉比值,被认为与心血管疾病和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成正相关,肥胖可致患代谢相关疾病的风险增加,可致AP发病率增加和病情加重。

肥胖是如何影响AP发生的呢?

01胆管结石

胆管结石分为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及混合型结石。胆固醇不溶于水,胆汁中胆固醇在磷脂酸胆碱的作用下运输,当胆汁内胆固醇过多时,可以析出胆固醇结晶,进而形成结石。而肥胖患者体内常出现脂质代谢异常,胆汁中脂类的浓度发生改变,胆固醇含量增多,易导致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肥胖患者还易伴有脂肪肝出现,进而增加胆管结石的发生率,而胆石症正是造成急性胰腺炎发生的首要病因。

02高脂血症

血脂异常主要是指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伴或不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肥胖患者多伴有血脂异常。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肥胖人群比重越来越大,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明显增加,在中国,已成为继胆石症之后的第二大病因,肥胖可能会通过增加高脂血症的概率而影响AP的发生。

03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糖代谢异常的疾病,严重危害患者身体健康。研究表示,肥胖与2型糖尿病关系密切,且2型糖尿病是AP的高危因素之一,肥胖可能通过增加2型糖尿病的概率而促进AP的发生。

摆脱肥胖,保持健康体重,能减少相关疾病的患病风险。那么,该如何避免肥胖发生,实现健康体重自我管理呢?

1.合理饮食:均衡饮食,确保每天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健康脂肪,少油少盐,清淡饮食,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多喝水,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2.养成良好饮食习惯:三餐规律,不暴饮暴食,不挑食,不偏食。

3.控制体重,加强体育锻炼: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高等强度身体活动,如跑步、游泳等,通过合理运动,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率,有效增加肌肉量,避免肥胖的发生。

来源:消化内科

作者:刘祎凡

荐稿:黎晓琴

图片:北京世纪坛医院版权

流程编辑:U072

来源:北京号

作者:北京世纪坛医院官方号

科普 | 肥胖也会导致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由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其主要表现为:腹痛(常位于中左上腹)、腹胀、恶心、呕吐,常伴寒战、高热,严重的还会继发腹膜炎、皮下出血等。每10万人中约有110-140人发病,多见于青壮年,女性高于男性。

目前,全球肥胖趋势明显,超10亿成人超重,6.5亿成年人肥胖,还有1.24亿儿童和青少年肥胖。随着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体重(超重、肥胖)引起的健康问题日益增加、严重,超重和肥胖也是导致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发现,腹部肥胖和内脏脂肪/肌肉比值,被认为与心血管疾病和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成正相关,肥胖可致患代谢相关疾病的风险增加,可致AP发病率增加和病情加重。


肥胖是如何影响AP发生的呢?

01胆管结石

胆管结石分为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及混合型结石。胆固醇不溶于水,胆汁中胆固醇在磷脂酸胆碱的作用下运输,当胆汁内胆固醇过多时,可以析出胆固醇结晶,进而形成结石。而肥胖患者体内常出现脂质代谢异常,胆汁中脂类的浓度发生改变,胆固醇含量增多,易导致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肥胖患者还易伴有脂肪肝出现,进而增加胆管结石的发生率,而胆石症正是造成急性胰腺炎发生的首要病因。

02高脂血症

血脂异常主要是指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伴或不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肥胖患者多伴有血脂异常。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肥胖人群比重越来越大,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明显增加,在中国,已成为继胆石症之后的第二大病因,肥胖可能会通过增加高脂血症的概率而影响AP的发生。

03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糖代谢异常的疾病,严重危害患者身体健康。研究表示,肥胖与2型糖尿病关系密切,且2型糖尿病是AP的高危因素之一,肥胖可能通过增加2型糖尿病的概率而促进AP的发生。

摆脱肥胖,保持健康体重,能减少相关疾病的患病风险。那么,该如何避免肥胖发生,实现健康体重自我管理呢?

1.合理饮食:均衡饮食,确保每天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健康脂肪,少油少盐,清淡饮食,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多喝水,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2.养成良好饮食习惯:三餐规律,不暴饮暴食,不挑食,不偏食。

3.控制体重,加强体育锻炼: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高等强度身体活动,如跑步、游泳等,通过合理运动,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率,有效增加肌肉量,避免肥胖的发生。


来源:消化内科

作者:刘祎凡

荐稿:黎晓琴

图片:北京世纪坛医院版权

有人说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肥胖患者预后差,有道理吗?

抗击疫情正当时,随着确诊的病例数越来越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特点越来越为人所知,其中,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往往预后较差,除此之外,有观点认为,肥胖者相对而言预后也相对差,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原因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肥胖者运动少,身体免疫力较低

大家都知道,一般经常运动的人身材都保持较匀称,而肥胖者往往缺乏运动。运动少容易使身体免疫力降低,身体就容易受病毒、细菌感染而致病,而大多数病毒感染并没有特效药物治疗,需要依靠身体免疫力和对症治疗康复,但肥胖患者本身免疫力较低,所以往往康复较慢,预后较差。

2.肥胖者体质量大,影响药物疗效

肥胖患者由于身体质量大,用药剂量往往也需要增大,临床上有些药物需要根据公斤体重来计算用药剂量就是这个道理,但并非所有厂家的药物用法用量都是按照公斤体重来给药的,很多药物只简单列出成人常用量多少,一个40kg的成人和一个200kg的成人用量相同,这样就有可能导致药物在200kg的成人身上疗效较差。

3.肥胖引发慢性基础疾病多,会加重病情

肥胖者容易合并如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等慢性基础疾病,而有这一类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又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和死亡病例的主要人群,因此当肥胖同时合并这些慢性基础疾病时,往往预后较差。

肥胖者往往内脂脂肪增多,比如心脏、肝脏、肺、肾脏往往也会脂肪较多重量比正常人大,在疾病情况下,这些重要器官往往因为血液供应负荷过大,更容易产生血供不足问题,进而导致脏器病变甚至功能衰竭!

4.肥胖者炎症反应更大

有研究发现,脂联素在抑制内皮细胞炎症反应及诱导平滑肌增殖方面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肥胖患者血清脂联素较低,血清脂联素水平的降低可间接影响内皮细胞黏附因子水平,内皮细胞与白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被抑制,将直接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提高疾病恶化的风险。另有研究表明肥胖患者受到病毒感染时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肥胖患者,而C反应蛋白水平高低代表炎症反应的剧烈程度,换句话说病毒感染时肥胖患者的病情会更严重。

当然,不是说虽有肥胖的人得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后都差,一个疾病的预后和机体免疫力、年龄等等因素都有关,只是说相对而言,肥胖的人病情可能进展快,预后差。实际上不止是新型肺炎,在很多疾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高血压、胰腺炎中,肥胖患者都会预后较差,所以为了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还是等此次疫情过去了之后,努力减肥吧(目前不主张节食减肥,不主张出门锻炼,非常时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