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对睡眠的影响(肥胖 睡眠质量极差)

文章目录:

肥胖与睡眠障碍“恶性循环”,专家呼吁跨学科合作强化睡眠管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佳英 广州报道

目前,我国约有超过1亿睡眠呼吸障碍患者,中重度者达六七千万,但是不少患者并未得到诊断。多数肥胖的中老年人容易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但病征也出现于儿童、青少年和育龄期人群。

近年来,肥胖与睡眠障碍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广泛关注。临床发现,肥胖患者容易出现睡眠障碍,而睡眠障碍也可能成为肥胖的诱因。多位专家表示,睡眠障碍这一临床医学“夜间盲区”对健康的影响正日益受到关注。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睡眠相关疾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睡眠质量下降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包括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也可能引起心血管问题,比如高血压、冠心病;此外,糖尿病、肥胖都和睡眠呼吸暂停有关系。”在12月7日举行的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学术年会睡眠呼吸学组会议和第2届睡眠心肺功能障碍诊治新技术学习班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高和指出。

肥胖与睡眠障碍联系紧密

睡眠障碍作为一种病因复杂、表现多样化的健康问题,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在这一系列病因中,肥胖与打呼噜的关联尤为引人注意。

临床专家指出,二者实际呈现出一种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相互加重的关系。

据高和介绍,睡眠相关疾病,特别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呼吸问题,初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度打鼾,但随着病情的恶化,可能逐渐发展为间断的呼吸暂停。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王玲进一步指出,肥胖症患者由于疾病表现个体差异,加上睡眠监测检查手段的不同,其夜间呼吸困难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发病率也各不相同。对于伴有心血管疾病的肥胖症患者,如高血压或糖尿病时,采用动态心电联合 = 3 * ROMAN III类呼吸监测设备监测夜间呼吸功能,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伴发率89.6%,这类患者往往存在夜间睡眠状态下呼吸功能的通气、换气障碍。超重、肥胖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病人士,具有睡眠相关呼吸功能障碍的高风险。

王玲特别强调,肥胖患者在白天还可能出现肥胖低通气综合征,呼吸功能障碍表现为白天清安静状态二氧化碳潴留,还伴有肺动脉高压,这一病症的死亡率较高。

高和介绍,近年来的国内外流行病调查数据显示,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其中,男性患者约占24%,女性患者虽然相对较低,但也有约10%的发病率。睡眠呼吸暂停会影响正常呼吸,扰乱睡眠结构,降低睡眠质量,进而可能引发焦虑、抑郁、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以及肥胖等一系列问题。

在心血管病患者肥胖合并呼吸暂停综合症的治疗方面,王玲指出,很多人并未将肥胖和睡眠相关打鼾憋醒视为疾病,如果同时合并心血管疾病例如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危险分层将归类为高危或极高危。此外,由于文化和观念的影响,生活方式干预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肥胖患者在出现症状之前,可能已伴有夜间呼吸功能障碍,由于个体耐受性差异,他们可能并不觉得身体有问题,因此也不寻求医疗帮助。

针对这一问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吴平生认为,对于打呼噜的病人应进行积极的宣传教育,鼓励他们进行检测和治疗。部分病人因怕麻烦而不愿前往医院进行检测,但打呼噜实际上是一种可以治疗和预防的疾病,不应被忽视或避讳。经过检测后,医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减肥、使用呼吸机或药物治疗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心衰病人在使用呼吸机时可能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因此需要通过医生的综合评估来确定最适合的治疗方式。

多位专家强调,结合临床医学、运动医学和睡眠医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对睡眠障碍的成因进行细致区分——是由于身体器官组织结构功能异常引起,还是由于情绪心理问题引起——这对于节约医疗资源、减少医患矛盾以及提高医疗诊疗水平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跨学科合作做好睡眠管理

目前,通过减肥、生活方式的转变、规律运动及饮食调整等手段来减轻打呼噜症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

广东省在此领域已率先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在2014年取得RPST证书独立开展睡眠监测,2017年开展睡眠心血管多学科诊疗模式。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早在二十余年前便成立了呼吸生命监测科,专注于对病人进行夜间呼吸状况的密切监测,并依据监测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如调整生活方式和采用呼吸机辅助等。

吴平生指出,当前已有部分药物被批准用于辅助减肥,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部分患者在接受这些治疗后,不仅成功减轻了体重,还显著改善了心血管健康状况。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仍有一部分肥胖患者面临着减肥难题,亟待更为高效、多样的治疗手段。

王玲进一步介绍,一项夜间睡眠心肺功能检查的新技术有望大幅提升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心血管危险分层和心血管事件二级预防的诊疗效率。这项新技术以动态心电联合呼吸功能检测的便捷形式呈现,相较于传统的多导睡眠监测,其操作更为简便,身体负担少可以减少漏诊,患者甚至可以在家中完成检测。

该技术适用于评估睡眠呼吸机心血管获益的人群,结合心电机械效应与自主神经调控心肺耦合效应的生理机制,选取任意夜间5分钟,该技术在判断睡眠相关呼吸障碍的准确度超过95%,人机一体化的基础上评估睡眠呼吸机治疗前后病情改善情况客观、可行性、重复性好。

在基层慢性病管理方面,基层医疗机构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跨学科合作正逐渐成为睡眠疾病管理的新趋势。以广州市越秀区珠光街社卫中心为例,其2023年老年人体检数据显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53%以上,高脂血症患者比例更是达到了68%,糖尿病患者占比超过20%,肥胖率也超过了11%。

广州市越秀区珠光街社卫中心主任陈健英表示,这些代谢综合征的相关因素与睡眠呼吸暂停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且该疾病的高危人群正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因此,基层医疗机构亟需与专科医院及医联体单位紧密合作,共同开展有效的防控工作。

在基层健康管理中,生活方式干预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涵盖了心肺评估、精准运动处方的制定、积极的营养干预(如膳食食谱调整)以及戒烟、减重等关键措施。同时,基层医疗机构还与医联体单位保持联动,对患者进行持续的监测和闭环管理。然而,陈健英也坦言,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和资源有限,需要与上级单位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机制。

此外,尽管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管理已经推进多年,但人群的知晓率仍然不足,健康科普的普及工作仍显薄弱。对于高血脂、高尿酸血症、肥胖等代谢性问题,公众在认识上存在诸多误区,特别是在生活方式干预方面。例如,许多患者在初期并无明显症状,但健康问题已然存在,却因担心终身服药而抗拒治疗。同时,患者在改善生活方式和服药依从性上也存在诸多误解,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化管理。

针对疾病年轻化这一趋势,陈健英提出了“管住嘴,迈开腿,保持心情愉悦”的建议。心理社会因素也是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需保持自我平衡。这是现实且简便的慢性病防控有效手段。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男子胖到“出不来气”走路也能睡着,原来是得了这种病!除了手术还有这些干预方式

春节后掀起了“健身热”,你是否已经将“减脂”提上了日程?

近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中心接诊了一名因肥胖导致的“特困生”,“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发现自己随时随地都会睡觉,走路时眼睛一闭都能睡着,同时还存在呼吸困难的症状,经常睡几分钟就‘出不来气’。”患者谢大哥告诉记者,即便在病房等待医生进行手术的间隙,都能坐在沙发上“呼呼大睡”,旁人很难叫醒。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原来,这是一种因肥胖导致的重度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中心主治医师杨华武告诉记者,这名患者来自都江堰,身高1.67米,体重却达到了135公斤,“患者今年34岁,由于此前的生活习惯不健康,经常吃夜宵、喝啤酒,导致重度肥胖,患上了重度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即便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也经常说着话就睡着了,影响了正常生活,为此,患者和家属都希望能够通过手术让其恢复正常体重。”

重度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患者身体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这类病症最大的危害就是睡眠呼吸暂停导致的二型呼吸衰竭、暂停时间过长,甚至存在睡眠中猝死的风险。”杨华武告诉记者,另一方面,患者呼吸困难带来的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也会导致他们突发不可控的间歇或潮式呼吸、神志不清、嗜睡或昏睡等症状,就像被强制按下了“关机键”。

记者了解到,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不仅带来外观上的变化,过多的脂肪堆积还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近年来,肥胖率呈上升趋势,这种趋势的背后存在综合性原因,既有人们生活行为方式的影响,比如摄入高热量食物、运动量减少、熬夜增加,也有一些疾病因素的诱发。

“我们今天看到的患者谢大哥的BMI指数接近50,处于重度肥胖的状态,出现了重度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以及嘴唇发白、巩膜充血等症状,目前已经入院快一周的时间了。”杨华武介绍,从身体来看,患者的腹部堆积了较多脂肪,在吸气的时候限制了胸廓下移,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都没有办法进行充分呼吸。同时他的颈部脂肪垫较厚,气道难以扩张,增大了呼吸的阻力,这些因素就导致了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等症状。

事实上,就在今年,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已经接诊了数位肥胖导致的重度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在肥胖群体,尤其是BMI>30的男性群体,约80%以上都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杨华武提到,对于这类群体,首要的治疗措施就是减重,“对有重度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患者而言,要减30%-50%的体重才能够有所改善,因此我们今天将对谢大哥实施减重代谢外科手术,进行外部干预。”

而除了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以外,肥胖带来的疾病还有很多,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月经紊乱、多囊卵巢综合症、不孕不育等各种问题。对于普通人而言,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医院相关门诊的外部介入治疗?杨华武提醒,市民可以通过BMI(身体质量指数)数值来进行计算,用体重(单位为公斤)除以身高(单位为厘米)的平方数,“如果BMI大于28就算肥胖了,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例如改变生活方式来进行干预和调整。如果多次减重失败,就需要到专科门诊进行系统的诊疗。”

记者了解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中心成立于2011年,“除了减重代谢外科手术之外,我们常见的治疗方式还有内科诊疗,包括药物干预、饮食干预,以及胃转流支架和胃内球囊的植入,但最根本的还是生活行为方式的指导和干预,来帮助患者降低体重。”杨华武说。

红星新闻记者 吕佳羽

(来源:红星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男子胖到“出不来气”走路也能睡着,原来是得了这种病!除了手术还有这些干预方式

春节后掀起了“健身热”,你是否已经将“减脂”提上了日程?

近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中心接诊了一名因肥胖导致的“特困生”,“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发现自己随时随地都会睡觉,走路时眼睛一闭都能睡着,同时还存在呼吸困难的症状,经常睡几分钟就‘出不来气’。”患者谢大哥告诉记者,即便在病房等待医生进行手术的间隙,都能坐在沙发上“呼呼大睡”,旁人很难叫醒。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原来,这是一种因肥胖导致的重度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中心主治医师杨华武告诉记者,这名患者来自都江堰,身高1.67米,体重却达到了135公斤,“患者今年34岁,由于此前的生活习惯不健康,经常吃夜宵、喝啤酒,导致重度肥胖,患上了重度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即便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也经常说着话就睡着了,影响了正常生活,为此,患者和家属都希望能够通过手术让其恢复正常体重。”

重度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患者身体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这类病症最大的危害就是睡眠呼吸暂停导致的二型呼吸衰竭、暂停时间过长,甚至存在睡眠中猝死的风险。”杨华武告诉记者,另一方面,患者呼吸困难带来的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也会导致他们突发不可控的间歇或潮式呼吸、神志不清、嗜睡或昏睡等症状,就像被强制按下了“关机键”。

记者了解到,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不仅带来外观上的变化,过多的脂肪堆积还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近年来,肥胖率呈上升趋势,这种趋势的背后存在综合性原因,既有人们生活行为方式的影响,比如摄入高热量食物、运动量减少、熬夜增加,也有一些疾病因素的诱发。

“我们今天看到的患者谢大哥的BMI指数接近50,处于重度肥胖的状态,出现了重度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以及嘴唇发白、巩膜充血等症状,目前已经入院快一周的时间了。”杨华武介绍,从身体来看,患者的腹部堆积了较多脂肪,在吸气的时候限制了胸廓下移,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都没有办法进行充分呼吸。同时他的颈部脂肪垫较厚,气道难以扩张,增大了呼吸的阻力,这些因素就导致了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等症状。

事实上,就在今年,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已经接诊了数位肥胖导致的重度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在肥胖群体,尤其是BMI>30的男性群体,约80%以上都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杨华武提到,对于这类群体,首要的治疗措施就是减重,“对有重度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患者而言,要减30%-50%的体重才能够有所改善,因此我们今天将对谢大哥实施减重代谢外科手术,进行外部干预。”

而除了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以外,肥胖带来的疾病还有很多,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月经紊乱、多囊卵巢综合症、不孕不育等各种问题。对于普通人而言,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医院相关门诊的外部介入治疗?杨华武提醒,市民可以通过BMI(身体质量指数)数值来进行计算,用体重(单位为公斤)除以身高(单位为厘米)的平方数,“如果BMI大于28就算肥胖了,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例如改变生活方式来进行干预和调整。如果多次减重失败,就需要到专科门诊进行系统的诊疗。”

记者了解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肥胖与代谢性疾病中心成立于2011年,“除了减重代谢外科手术之外,我们常见的治疗方式还有内科诊疗,包括药物干预、饮食干预,以及胃转流支架和胃内球囊的植入,但最根本的还是生活行为方式的指导和干预,来帮助患者降低体重。”杨华武说。

红星新闻记者 吕佳羽

编辑 成序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