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小胖墩”系列之六 | 情绪不好也会引起肥胖吗?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肥胖也是一种营养失衡,是身体长期处于营养不均衡状态而形成的,不仅会阻碍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影响生理功能,还可能带来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健康问题。为了帮助大家了解科学防控肥胖的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国家疾控局组织制作了关于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第2个系列科普内容——不做“小胖墩”系列。
“心情不好,喝杯奶茶”“压力好大,不想出门”“学习好累,熬个夜补偿一下”……哎,怎么一不小心,就长胖了?
这是因为,压力过大可能引起内分泌紊乱,产生一系列代谢问题,从而导致肥胖。同时,压力带来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也可能导致暴饮暴食、嗜甜等“情绪性进食”行为,使身体摄入过多高热量、低营养的食物,间接引发肥胖。
儿童青少年正处于自我价值形成期,容易出现情绪波动,更容易受不良情绪的影响,如果不能做好健康管理,就很可能会变成“小胖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做到:
1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养成三餐定时定量的好习惯,不把食物当“奖励”,减少进食与情绪的关联。避免“情绪性进食”,不依赖食物解决自身的情绪问题。进食不宜过快,宜细嚼慢咽,专注食物本身带来的感受,提升满足感。
2 学会应对压力
客观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自己,告诉自己 “我能行”。学会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掌握科学的放松技巧,可以通过运动、晒太阳、听音乐、冥想等方法疏解负面情绪,平时注意充足睡眠,不长时间使用电子屏幕,减少压力对身心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
3 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在遇到情绪问题或出现心慌、疼痛等躯体症状时,可以积极向同伴、父母、老师以及专业人士寻求支持和帮助。父母和老师应及时识别孩子的情绪变化,接纳和理解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情绪,培养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如发现孩子出现自我伤害等情况,应当及时求助专业人士。
(来源:国家疾控局)
肥胖其实是情绪病!
钻研肥胖多年,我一心只想帮患者走出困境。今天,必须把肥胖背后隐藏的情绪密码揭开!
太多人深陷肥胖泥潭,四处寻找减肥良方。走进减肥机构,被各种高价方案和产品迷惑,拼命节食、大量运动,折腾得精疲力竭,体重却像坐过山车,反复反弹,身心俱疲。
其实,肥胖绝非只是热量摄入与消耗的简单数学题,它与我们内心深处的情绪变化、心理状态紧密相连,是情绪在身体上的具象化表达。就像紧绷的琴弦容易断裂,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下的身体,也会打破原本的代谢平衡。当情绪失控,身体的内分泌、神经系统都会随之紊乱,脂肪的代谢与消耗节奏被彻底打乱,不知不觉中,赘肉就悄悄缠上了身。
经多年研究,大多肥胖源于 “三种情绪症结” 与 “一场身心困局”:
焦虑:长期焦虑,身体会分泌过多皮质醇,不仅刺激食欲,还让身体偏爱在腹部堆积脂肪。焦虑的人常不自觉暴饮暴食,对高糖、高脂肪的 “安慰食物” 格外钟情。他们在压力下靠吃寻求慰藉,却不知这正一步步加重肥胖。中翳应对方法是疏肝宁心,以此缓解焦虑情绪,调节身体内分泌。
抑郁:抑郁情绪会抑制身体新陈代谢,让身体进入 “低耗能” 模式。同时,抗抑郁的副作用也可能导致体重增加。抑郁的人对生活失去热情,运动量减少,食欲异常,要么毫无胃口,要么食量猛增,这些都为肥胖埋下隐患。
压力:长期高压状态下,身体应激反应会使甲状腺功能失调,影响脂肪分解和代谢。而且,人们压力大时,常选择熬夜、酗酒等不健康的减压方式,这些不良生活方式进一步扰乱身体正常节律,让减肥难上加难 。
一场身心困局,即不良情绪与肥胖的恶性循环:一旦陷入肥胖,会因身材走样、行动不便等产生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从而陷入 “情绪不佳 - 肥胖加重 - 情绪更差” 的恶性循环。
单纯依靠节食、运动或者减肥产品很难打破这个循环。因为只要情绪问题消除,身体的代谢紊乱就无法从根本上改善。
我的建议是,重视情绪管理,学会释放压力。不妨尝试冥想、瑜伽等身心调节的运动,帮助放松身心,缓解不良情绪。同时,调整饮食结构,多吃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帮助稳定情绪。必要时,寻求专业翳师的帮助,开一些调理的方子。再配合散步、骑自行车等适当运动,增强身体代谢能力。坚持一段时间,随着情绪的改善,体重也会逐渐下降,身心都将迎来崭新的状态。
情绪不好也会引起肥胖吗?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肥胖也是一种营养失衡,是身体长期处于营养不均衡状态而形成的,不仅会阻碍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影响生理功能,还可能带来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健康问题。为了帮助大家了解科学防控肥胖的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国家疾控局组织制作了关于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第2个系列科普内容——不做“小胖墩”系列。
“心情不好,喝杯奶茶”“压力好大,不想出门”“学习好累,熬个夜补偿一下”……哎,怎么一不小心,就长胖了?
这是因为,压力过大可能引起内分泌紊乱,产生一系列代谢问题,从而导致肥胖。同时,压力带来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也可能导致暴饮暴食、嗜甜等“情绪性进食”行为,使身体摄入过多高热量、低营养的食物,间接引发肥胖。
儿童青少年正处于自我价值形成期,容易出现情绪波动,更容易受不良情绪的影响,如果不能做好健康管理,就很可能会变成“小胖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做到:
1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养成三餐定时定量的好习惯,不把食物当“奖励”,减少进食与情绪的关联。避免“情绪性进食”,不依赖食物解决自身的情绪问题。进食不宜过快,宜细嚼慢咽,专注食物本身带来的感受,提升满足感。
2 学会应对压力
客观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自己,告诉自己 “我能行”。学会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掌握科学的放松技巧,可以通过运动、晒太阳、听音乐、冥想等方法疏解负面情绪,平时注意充足睡眠,不长时间使用电子屏幕,减少压力对身心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
3 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在遇到情绪问题或出现心慌、疼痛等躯体症状时,可以积极向同伴、父母、老师以及专业人士寻求支持和帮助。父母和老师应及时识别孩子的情绪变化,接纳和理解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情绪,培养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如发现孩子出现自我伤害等情况,应当及时求助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