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很瘦,为什么血脂也会升高?医生却说:2个原因导致的!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我都瘦成这样了,为什么还查出了血脂高?”
这是许多患者在体检后困惑不已的问题,尤其是那些身材纤瘦、平时饮食清淡的人。当我们谈到高血脂,脑海中往往会浮现一个“油腻中年人”的形象:大腹便便,爱吃肉,爱喝酒。但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
你可能会感到意外——瘦人也会得高血脂,而且原因并不简单。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个看似矛盾的问题:为什么瘦人也会“中招”?有哪些隐秘的健康风险正在悄悄侵蚀你的身体?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高血脂似乎和肥胖密切相关。毕竟,脂肪堆积、体型偏大,怎么看都容易让人联想到“油多”。但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种关联并不绝对。
数据显示,近20%-30%的瘦人也可能出现血脂升高的问题。这其中,甚至包括一些年轻人和看似健康的个体。那么,瘦人为何也会成为高血脂的“目标”?医生总结出两大核心原因。
原因一:基因作祟,代谢“暗中掉链子”要强调的是,血脂的高低并不仅仅取决于你吃了多少油腻食物,它还受到遗传基因和代谢机制的深刻影响。
有些瘦人血脂升高,其根源可能藏在家族遗传中。这种情况被称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简单来说,你的肝脏天生就不会“处理”多余的胆固醇,导致血液中的脂质水平长期偏高。
这类患者即使饮食清淡,也无法改变体内胆固醇的“高库存”。更危险的是,家族性高血脂往往早发,20多岁甚至更年轻时就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
比喻一下:
正常人的肝脏像一个“油污清洁工”,能及时清理血管里的“油脂垃圾”。而家族性高血脂患者的肝脏则像“罢工”的清洁工,任凭垃圾堆积,久而久之,血管就被堵住了。
瘦≠健康。很多瘦人看似外形匀称,但体内却可能存在“隐形肥胖”,尤其是内脏脂肪过多。
内脏脂肪是包裹在器官周围的脂肪,它不像皮下脂肪那样显而易见,但却是血脂升高、脂肪肝甚至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推手。即使体重正常,如果内脏脂肪超标,血脂代谢的“平衡”也会被打破。
生活场景举例:
小李是个IT工程师,身高1米75,体重只有60公斤,但他每天久坐、熬夜、缺乏运动。体检时,他被查出甘油三酯偏高。医生告诉他,问题就出在他的内脏脂肪上:“别看你瘦,你的内脏已经‘胖’了。”
瘦人高血脂的另一个常见原因,是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千万别以为瘦人就能“为所欲为”,以下这些习惯,可能正在悄悄损害你的健康。
1.吃得少≠吃得健康许多瘦子会认为自己吃得少、体型好,就不用控制饮食。但事实上,吃得“不均衡”比吃得“多”更可怕!
高精加工食品:
爱吃糕点、方便面、罐头等高糖高盐的加工食品,却缺乏全谷物和新鲜蔬果,会导致甘油三酯升高。
无肉不欢:
有些人偏爱动物性脂肪,比如猪油、黄油、肥肉等,长期摄入过多饱和脂肪酸,也会促使血脂升高。
比喻一下:
吃饭就像给车“加油”。你可能吃得少,但如果总是加“劣质油”,时间久了,发动机(身体)一样会出问题。
运动少,血脂代谢就会“变懒”。
运动可以促进脂质分解,尤其是增加“好胆固醇”(HDL)的水平,从而帮助清除血管中的“坏胆固醇”(LDL)。反之,长期久坐、熬夜,会让血脂水平失衡,即使体型瘦小,也难以幸免。
生活场景举例:
小王是个“瘦宅”,工作之余喜欢窝在沙发上刷剧,点一杯奶茶、一份炸鸡。体检发现,他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偏高。医生提醒他:“你的血脂问题,不是吃出来的,而是‘躺’出来的。”
知道了瘦人高血脂的原因,关键是如何提前预防,保护你的血管健康。以下几点建议,送给所有读者:
健康脂肪: 多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比如深海鱼、坚果、橄榄油等。
避免高糖、高盐、高脂食物: 少吃甜点、肥肉和油炸食品。
2.规律运动,唤醒代谢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骑车等,同时结合力量训练,减少内脏脂肪堆积。
3.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即使没有任何症状,也要每年检查血脂,尤其是有家族史的人群。血脂异常越早发现,越能避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瘦人高血脂的背后,可能是遗传的“暗箭”,也可能是生活方式的“陷阱”。不要被外表迷惑,真正的健康来自内外兼修。
如果你是瘦人,但体检发现血脂异常,请不要掉以轻心。调整生活习惯、定期复查,必要时配合医生治疗,才能让你的血管远离“油腻麻烦”,真正轻松上阵。
参考文献: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Raised Cholesterol: Key Facts."
《柳叶刀》. Dyslipidemia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CDC. "Cholesterol: Understanding Lipid Profiles."
中国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国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
健康科普 | 高血脂可不是肥胖人群的“专利”,瘦子也要重视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高血脂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隐形杀手。为了普及高血脂知识,提高公众健康意识,我们特别推出了一部高血脂科普视频。
这个视频通过生动地演绎案例,深入浅出的讲解了高血脂的成因、危害以及预防和控制方法。观众能够直观了解到高血脂对身体的不良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方式来降低血脂水平。
高血脂是由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高而引起的疾病,被人们称为隐形杀手。很多人忽略了高血脂给身体带来的危害,认为高血脂无关紧要,其实不然,高血脂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梗、脂肪肝,还会加重糖尿病病情,它带来的伤害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因此,了解高血脂、预防高血脂至关重要。
为什么有人看起来瘦却是肥胖?教你判断→
为了适应和满足当前公众
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2024年5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修订和完善并
发布了新版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
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
简称“健康素养66条”,
一起来学↓
第25条
体重关联多种疾病,要吃动平衡,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超重与肥胖。
体重与多种疾病紧密相连,维持吃动平衡是保持健康体重的关键,能有效预防超重与肥胖问题。理想的体重状态意味着身体处于良好的健康平衡中。体重过轻可能引发免疫力下降、骨骼脆弱及贫血等问题;而超重或肥胖则可能增加心脏病、糖尿病及某些癌症的风险。
而达到健康的体重,关键在于确保能量摄入与消耗的平衡,也就是所谓的“吃动平衡”。当摄入的食物能量超过身体活动所需的能量时,多余的能量会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体内,从而导致体重增加;相反,如果摄入的能量不足或身体活动消耗的能量过多,则可能导致体重过轻。
评估体重是否正常的普遍标准是使用体重指数(BMI),计算公式为BMI = 体重(千克)/ 身高²(米²)。对于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BMI值在18.5至23.9千克/米²范围内被视为正常体重,24至27.9千克/米²为超重,BMI≥28千克/米²则定义为肥胖,而BMI低于18.5千克/米²则表明体重过低。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适宜的BMI范围可适度放宽至20至26.9千克/米²,而对于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建议BMI保持在22至26.9千克/米²之间。
此外,腰围是衡量中心型肥胖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建议成年男性的腰围不超过85厘米,女性则不超过80厘米。
第26条
膳食应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注意荤素、粗细搭配,不偏食,不挑食。
食物大致可分为五大类: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奶蛋类、大豆坚果类以及烹调用油盐。为了全面满足人体对各类营养素的需求,日常饮食应包含多样化食物。推荐每日摄入超过12种食物,每周则至少达到25种。实现食物多样化的方法包括同类食材的替换、准备小份量餐食、以及合理搭配荤素、粗细与蔬菜颜色。
谷薯类食物作为传统膳食的核心,是能量摄入的主要来源。成年人每天应摄取200至300克的谷薯类食物,并注重粗细搭配,建议每日摄入50至150克的全谷物与杂豆类,以及50至100克的薯类。
动物性食物,如鱼、禽、肉、蛋,富含高质量蛋白质、脂肪、脂溶性维生素及矿物质,适量摄入对健康至关重要。建议成年人每天动物性食物摄入量约为120至200克,按周计算,相当于每周食用鱼类2次,总量约300至500克,蛋类约300至350克,畜禽肉类同样为300至500克。应减少肥肉、烟熏及腌制肉类、以及深加工肉品的摄入,同时食用鸡蛋时不必弃去蛋黄。
偏食或挑食可能引发营养素缺乏,导致营养不良甚至生病。维持膳食平衡,需确保食物种类多样,并遵循规律的饮食习惯,即三餐定时定量。理想的能量分配比例为:早餐占全天总能量的25%至30%,午餐占30%至40%,晚餐则占30%至35%。
第27条
膳食要清淡,要少盐、少油、少糖,食用合格碘盐。
为了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国民健康水平,国家卫生计生委曾在2017年发起“三减三健 迈向健康”的主题行动,其中的“三减”即指减盐、减油、减糖。“三健”指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
长期过量摄入盐分会增加高血压、脑卒中及胃癌等疾病的患病风险,因此建议成人每日盐分摄入量不超过5克,这包括调味品和食物本身所含的盐分。对于1岁以下的婴儿,其膳食中无需额外添加盐分。此外,还需注意食物中隐藏的盐分(钠),减少腌制品、酱料等高盐食物的摄入,并在选购食品时仔细查看营养标签,尽量避免选择高盐(钠)产品。
油是人体获取必需脂肪酸和维生素E的关键来源,有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但过量摄入会导致肥胖增加,多种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的发病风险,建议成人每日烹调用油量为25~30克,减少油炸和反式脂肪食品,交替使用多种植物油,并多采用蒸、煮、炒的烹饪方式。
过多摄入添加糖会增加龋齿和肥胖的风险,成人每日添加糖摄入量应控制在25克以下。主要来源为加工食品,建议减少含糖饮料、糕点和糖果的摄入,并少用烹调用糖。
碘摄入不足可引发碘缺乏症,对健康产生广泛影响。成人缺碘可能致甲状腺功能减退,儿童则面临智力发育受阻的风险,严重时可导致生长迟缓、身材矮小及痴呆等问题。孕妇缺碘不仅影响胎儿大脑发育,还可能增加早产、流产及胎儿畸形的风险。因此,除高碘地区外,我国普遍建议食用碘盐以预防碘缺乏。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等患者,应根据医生建议调整碘摄入。
第28条
提倡每天食用奶类、大豆类及其制品,适量食用坚果。
奶类是营养丰富、易于吸收的天然食品,含有优质蛋白质、钙质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其蛋白质氨基酸构成符合人体需求,钙质丰富且易于消化,是补充钙质的优选。
此外,奶中的活性成分如乳铁蛋白等,有助于维护肠道健康和增强免疫力。建议每日摄入约300克奶或等量奶制品,高血脂及肥胖者可选择低脂或脱脂产品,乳糖不耐受者可选酸奶、奶酪等低乳糖食品,并注意适量分次饮用,避免空腹。
大豆富含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维生素E及膳食纤维,还包含磷脂、大豆异黄酮等健康成分。适量食用大豆及其制品,既能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又能减少肉类过度摄入的不良影响,对绝经后女性预防骨质疏松和乳腺癌有益。建议每日摄入大豆15~25克或其等量制品。
坚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但热量较高,适量食用有益血脂健康。建议每日平均摄入坚果约10克,优选原味坚果。
编辑:李玲
资料:中国疾控中心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