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大胖子做人的底线
汪曾祺小说
詹大胖子是性格做派方面迥异于常人者,他曾不止一次地出现在汪曾祺的笔下。
汪曾祺就读于高邮县立第五小学的时候,詹大胖子是学校的校工,当时叫做“斋夫”。顾名思义,他姓詹,长得身材肥胖;不仅“很胖,而且很白。是个大白胖子。尤其是夏天,他穿了白夏布的背心,露出胸脯和肚子,浑身的肉一走一哆嗦,就显得更白,更胖。他偶尔喝一点酒,生一点气,脸色就变成粉红的,成了一个粉红脸的大白胖子。”他的工作很复杂,负责摇铃、打钟、扫地、修剪冬青树、给花草浇水、帮助教师印考试卷子,寒假或暑假还要到学生家去送成绩单,不过这后一项工作是可以收点小费的——“学生的家长是很重视成绩单的,他们拆开信封看:国语98,算术86……看完了就给詹大胖子酒钱”。
在《詹大胖子》中,詹大胖子还有一项工作,是秘密进行的,那就是“卖花生糖、芝麻糖”,就在他居住的小屋里偷偷地卖。汪曾祺清楚地记得,“他那小屋里有一个一面装了玻璃的长方匣子,里面放着花生糖、芝麻糖。詹大胖子摇了下课铃,或是打了上课钟,有的学生就趁先生不注意的时候,溜到詹大胖子屋里买花生糖,芝麻糖”。按理说,这么一个勤劳和善且与学生接触密切的校工,学生们是该喜爱他的啊,可是,偏不,学生们都认为他“很坏”,原因就是“他的糖比外面摊子上卖得贵,贵很多”。尽管明知如此,五小的学生们还是只好跟他去买,因为学校有规定,不许“私出校门”。
后来,校长张蕴之先生就不许詹大胖子卖糖了,把他叫到校长室教训了一通,同时告诫学生们说,“学生在校不许吃零食;他的糖不卫生;他赚学生的钱,不道德”。但是,詹大胖子还是暗中偷偷地卖。
不过,令汪曾祺意想不到的是,在一年暑假之后,詹大胖子不再偷偷摸摸地卖糖了,甚至还敢当着校长张蕴之的面卖糖给学生,校长也不过皱皱眉头,叹口气而已,并不干涉。谜底多年之后才最终揭开,原来校园里平常只有三个人居住,一个是詹大胖子,一个是校长张蕴之,另外还有一位叫王文蕙的女教师。
王文蕙老师教一二年级算术,人长得不难看,脸上略有几颗麻子,走路脚步很轻盈,眼睛里总是含着微笑。她喜爱读书,最爱诵读李清照的词,还爱看《红楼梦》《花月痕》《金粉世家》等世情或言情小说;她是一位多情的人,也对生活充满着美好的向往之情,只是年龄略大了些,还没有男朋友。就在这年暑假里,“一天晚上,张蕴之到王文蕙屋里去,说是来借字典……从此以后,“张蕴之常常在夜里偷偷地到王文蕙屋里去”。
当然,这件事瞒不了詹大胖子;渐渐地这件事也在教师们中间传开了,“因为王文蕙常常脉脉含情地看张蕴之,而且她身上洒了香水。她在路上走,眼睛里含笑,笑得更加明亮了”。从此,詹大胖子就更加憎恨张蕴之了,觉得王文蕙可怜,也曾在自己屋里悄悄地骂过张蕴之,道:“张蕴之!你不是个东西!你有老婆,有孩子,你干这种缺德的事!人家还是个姑娘,孤苦伶仃的,你叫她以后怎么办,怎么嫁人!”
可是,詹大胖子骂归骂,回护还是要的,不是为了张蕴之,而是为了王文蕙。某天,当学校里一个绰号叫做“谢大少“的纨绔子弟出身的教员风闻此事,找到詹大胖子进行核实,想抓住这事大做文章时,詹大胖子矢口否认,坚定地回答:“没有!没有的事!没有的事不能瞎说!” 表现出了一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者的人文情怀和做人的底线——虽然无意于成全,但是绝不能出卖,更不能趁人之危,投井下石,害人以逞,助纣为虐。因此,詹大胖子这位“很坏”的校工,到底还是赢得了汪曾祺的充分谅解与尊重,多年之后他还以此为题材,写作了一篇韵味隽永的短篇小说《詹大胖子》。小说在结尾处写道:“后来张蕴之到四小当校长去了,王文蕙到远远的一个镇上教书去了。后来,张蕴之死了,王文蕙也死了(她一直没有嫁人)。詹大胖子也死了。这城里很多人都死了。”
“人类基因组计划”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来源:环球网
2001年2月5日,被称为“生命天书”的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制完成,昨天《Science》以特刊纪念这一伟大的科学工程。
20年来,这一划时代的成就,给人类对疾病和物种进化的认知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基因测序工具不断进步,测序成本以“超摩尔速度”直线下降,新的基因组药物不断问世,科学家们解密的致病基因越来越多,比如肥胖基因、支气管哮喘基因等。但相比未来,以基因组学为“根”的生命时代才刚刚曙光初现。
生命科学的“登月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一项规模宏大,跨国跨学科的科学探索工程。其旨在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的30亿个碱基对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并辨识其载有的基因及其序列,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最终目的。
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研究人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策略、思想与技术,构成了生命科学领域新的学科——基因组学,也可以用于研究微生物、植物、动物。
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计划”并称为三大科学计划,是人类科学史上的又一个伟大工程,被誉为生命科学的“登月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于1985年提出, 这可谓是一次“世纪拍板”。没人能准确测算到底需要花多少钱才能测完,于是按一美元一对碱基做的“拍脑袋”预算,总预算30亿美元。计划周期为15年,即于2005年完成。
来自美、英、法、德、日和中国六国的2000多名科学家共同参与这一浩大工程,克服重重困难,特别是测序技术和工具的落后,终于在2001年发表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又在2003年4月14日提前原定计划完成精细图,取得了彪炳史册的成就。
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National Human GenomeResearch Ins,NHGRI)负责人埃里克·D·格林所言:“人类基因组计划对科学的影响不可估量。随着对疾病的基因组基础和基因组药物等认识加深,人类向最终目标——通过基因组学研究改善人类健康——越走越近。”
这20年,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成本直线下降。一个人的基因组测序成本从38亿美元下降到1000美元,而且只需要一两天时间。如同摩尔定律带来的互联网普及,“人人基因组”时代的到来,只是个时间问题。
第一名被DNA测序拯救的儿童
2010年,6岁的美国男孩尼古拉斯·沃尔克(Nicholas Volker)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被基因测序技术拯救的儿童。这一奇迹给了科学家巨大的信心。
当他还蹒跚学步时,就患上了严重的肠道感染病,经历了约百次手术,包括结肠移除,死亡似乎已是定数。没人弄得清病因,在近乎绝望的寻找病因的过程中,医生们做了一件疯狂的、史无前例的事情:对沃尔克的DNA进行测序。
测序结果发现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基因突变,它能解释沃尔克的状况,而且还指出了一种治疗方法:从脐带血中取出细胞进行骨髓移植。
治疗效果很好,沃尔克成了DNA技术拯救生命的首个确例。虽然仍需服用药物以防移植排斥反应,并且需要重建手术,但他已经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开心的奔跑了。对于患有罕见、难以确诊的患者而言,DNA测序可能就是最后的救命办法。
沃尔克的案例被发表在了《遗传学及医学》(Genetics and Medicine)研究期刊上,并且成为《密尔沃基新闻哨兵报》(Milwaukee Journal Sentinel)一篇令人动容、资料翔实的三篇系列报道的主题。这篇报道还赢得了普利策新闻奖。沃尔克和他父母最近还参加了《今日秀》(Today Show)。
幸运的不止有沃尔克,近年来又有多位地中海贫血、白血病患者受益于基因技术被彻底治愈。这些激动人心的成果向我们展示了“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诱人前景。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重要经验
今天,全球越来越多学者加入基因领域,正在努力攻克一些前辈们想都没想过的问题。所有取得的成功,都继承并发扬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四条重要经验。
第一,通力协同合作
人类基因组计划打破了研究学者独自探索,为少数几个科学问题寻求答案的格局,这是势所必然的。同时,还一反“假说驱动研究”(Hypothesis-driven research)的科研传统,而是基于大人群和海量样本、数据开展研究。
人类基因组计划汇集了来自六个国家、多种学科背景、不同资历的2000多名研究人员。他们分成若干小组,经费来源多种多样,但最后的成功都源自几个共同点:各小组负责人的有力领导、对这项工作重要性的共识、以及研究者甘心为了共同利益而放弃个人成就的意愿。
其后的重大基因组学项目,包括“千人基因组项目”(the 1000 Genomes Project),鉴定致癌突变的“癌症基因组图谱项目”(Cancer Genome Atlas),以及“人类微生物组计划”(Human Microbiome Project),都继承和发扬了这个优秀传统。
新冠疫情,让各国旅行变得不易,更加需要强调大科学研究中开放合作的重要性。
第二,数据开放分享
人类基因组计划改变了生物医学研究中数据分享的旧例。1996年,百慕大原则(Bermuda Principles)的实施为这一番努力画上了句点。
人类基因组计划主要领导人同意在基因序列生成后的24小时内,将达到一定规模的基因组序列整合提交到一个公共数据库。2014年,一项全面的“基因组数据分享政策”(Genomic Data Sharing Policy)开始实施,要求几乎所有在NIH(美国国立卫生院)基金资助下获得或分析的基因组数据都必须拿出来共享。
人类基因数据的分享也带来了新挑战,人们正在探索新方案以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包括海量数据在计算、传输上的难题,以及如何保护研究中被试者的隐私。
第三,优先技术发展
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刚一启动,核心科学家就清醒地认识到,必须把基因组测序与绘制图谱的工具与方法作为一个更大的项目去开发。
他们把多种渐进性的技术创新整合在一起,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从毛细管电泳法到桑格DNA 测序法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DNA测序法最终成为绘制人类首个基因组图谱的关键技术。工具和技术不断创新的同时,该计划也催生了无数的遗传学技术,并引发了分子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和计算科学的重大革新。
人们常常以为,是先有科学发现再有技术发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存在单向关系,其实不然。很多科学发现都是技术发明推动的,比如,由于玻璃磨制技术的改进,发明出了望远镜,天文学才得以空前进步;再如,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其后才有空气动力学。有了DNA测序技术的进步和工具的发展,基因组科学才有如此惊人的突破性发展。
第四,颠覆传统的科研模式
人类基因组计划从根本上引发了研究方式的变革,甚至可以说是一场科研方式的革命。过去主流的研究方式是PI制下的假设驱动研究(Hypothesis-driven research)【注:PI制即Principal Investigator,指个体拥有主导权和指导权】,该计划推动转变为大数据驱动的新型科研模式(big-data-driven research)。直到现在,绝大部分人,包括科学家,依然未能理解和接受这一变革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
无论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领导者(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沃森与美国国立卫生院主任弗朗西斯·柯林斯),还是具体执行项目的科学家们,他们恐怕都未预见到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要收获,居然是新型的科研模式。
在这一新型科研模式推动下,数千种疾病致病机理的发现、癌症的重新定义和精准个体化治疗、基因编辑技术和干细胞治疗的应用等,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生物医学成就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展望未来
未来二三十年,这一从“科技创新”到“创新科技”的范式转移,将会向人类展示它无以伦比、令人惊叹的魅力。
“科技-产业-民生-科技”三者联动的“飞轮模式”,将带给世界前所未有的进步,让科技研发、产业发展、民生福祉全面实现超越文艺复兴时期,带给人类的更璀璨、更辉煌的文明。
也许你将信将疑,但终会一一兑现。(作者朱岩梅是华大基因集团执董)
【参考】
1. The First Child Saved By DNA Sequencing,《Forbes》,2011年1月5日
https://www.forbes.com/sites/matthewherper/2011/01/05/the-first-child-saved-by-dna-sequencing/?sh=29ab4ad037c0
2. 《Nature:回顾人类基因组计划的25年》,Eric D. Green James D. Watson Francis S. Collins
可梦解读及读书笔记——《人体的故事》
jane可梦
输出倒逼输入,用写公文的思想(简洁精干,去掉废话口水话)写读书笔记,坚持日更读书笔记的156天,希望你喜欢。
原书金句作为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物,人类往往错误地认为自己的优点是独一无二的,但事实上这些优点只不过是不同寻常而已。为什么人类进化史很重要,因为生命本质上是有生命有机体利用能量来产生更多生命有机体的过程。健康的身体人人相似;不健康的身体各有各的不同。农业社会打开的潘多拉魔盒里,放出来的最可怕的怪物,就是瘟疫,也就是我们说的传染病。大多数人得病不是因为他们自己的过错;相反,他们在年老时患上慢性疾病,是因为他们生长在鼓励、引诱,有时甚至是强迫他们生病的环境中。
《人体的故事》是一本从现代语境出发、回溯人类历史的人体进化简史,一本从进化、健康与疾病的相互关系着手、审视人体命运的权威著作。作者哈佛大学进化生物学教授丹尼尔·利伯曼在书中汇集了多年来针对人体进化展开的深入研究,详细讲述了人类如何落入当前适配性疾病频发的泥沼。进化帮我们寻找病因、预防并治疗失配性疾病的一剂良方、得以让我们重新思考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人体的故事》这本书从进化的角度研究了人类的健康与疾病。其中提到两个概念,适应进化和文化进化。适应进化:人体的进化,从某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优胜劣汰,适者生存,适应环境的特点基因就流传了下来,不适应的就会被淘汰,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适应进化不是为了让物种变得更长寿、更幸福、更漂亮,它仅仅是为了提高繁殖成功率而已。文化进化:人类进化的胜利正来自于文化进化。人体的很多特征适应于进化史上所经历的环境,但是,却不适应我们的文化进化所创造的现代环境。出现的疾病一些失配性疾病。即使没有把疾病的基因传给下一代,却把容易患病的生活方式传给了下一代。比如科技产品的快速度发展,伏案工作,手机使用的频繁造成的近视眼腰疼等。接着全书从三个部分展开讲了人类进化历程、健康及疾病的关系:第一部分写了人类进化的五个阶段:直立猿、南方古猿、最早的狩猎采集者、冰河时代的古人类、有文化创造力的智人。第二部分写了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
(一)农业革命:进化生物学家指出了农业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一是饮食食物来源变单一导致营养不良、二是饥荒,食物来源单一只能看天吃饭。一旦遇到干旱、洪水、虫灾,就会发生大饥荒,动辄上百万人被饿死。三是劳动量,在农业社会,照料好庄稼意味着无休止的劳动,比狩猎采集生活多了更多的劳动量。农业、害虫和瘟疫。农业社会打开的潘多拉魔盒里,放出来的最可怕的怪物,就是瘟疫,也就是我们说的传染病。瘟疫是伴随着农业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进化失配性疾病。瘟疫爆发有两个前提,一是人口要多,二是人口密度要大。另一个促使瘟疫发生的因素,是糟糕的卫生环境。农业社会带来的进化在农业时代。人类在生物学上的进化是比较微小的,人类适应环境的方式,更多的是通过文化适应,而不是靠身体的进化。比如刷牙的习惯预防龋齿。
(二)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背后的三个根本性转变。
第一个转变是能源的使用。
第二个转变是经济和社会结构的重组。
第三个转变是科学家的职业化。
- 工业时代的体力活动、饮食和睡眠
第一,工业社会对于人们工作方式的最重要影响,就是导致人们的能量消耗减少。变得肥胖。第二,加工得过于精细,改变了我们消化食物的方式。变肥胖。第三,失眠,长期的睡眠不足,身体免疫力降低,干扰生长。睡眠缺失还会让体内的瘦素下降,生长激素释放肽升高。第三部分写了当下与未来:
为什么能量太多运动不足会使我们生病?我们的人体有“用进废退”的特点。“用进废退,如果人体的器官使用得多,就越强壮,不常用则会逐渐退化。舒适背后有些什么隐患?随着时代发展,体力活动不足,工业化食品能量太多,睡眠缺乏。科技发展、舒适的鞋子、座椅的出现,人类各种适配性疾病也在增加,如糖尿病,骨质疏松,心脏病等。人们一有机会就会变得更胖更懒。
如何用进化的逻辑预防疾病?我们可以加大预防投入经费,优化卫生环境;选择健康食物,养成运动习惯,强化我们体质,减少内部脂肪的囤积。
健康的身体人人相似;不健康的身体各有各的不同。
引言 适应意味着什么
如果我们对过去和现在纠缠不休,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丧失了未来。——温斯顿·丘吉尔
为什么人类进化史很重要
因为生命本质上是有生命有机体利用能量来产生更多生命有机体的过程。
为什么进化对现在和将来也很重要
自然选择的列车仍然在不停地隆隆前进着,并且只要人类能继承变异,影响存活并再生育的后代,即使只是轻微影响,这辆列车就会继续开下去。
01 直立猿
打起架来,你的手比我的快得多,但我的腿比你长些,跳起来你追不上我。——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
作为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物,人类往往错误地认为自己的优点是独一无二的,但事实上这些优点只不过是不同寻常而已。
两足动物的另一个重要改变是S形脊柱的形成。
古人类的臼齿比黑猩猩和大猩猩这些猿类的要大一些,还要厚一些。
“艰难之路,唯坚强者行之”,自然选择作用最强的时候不是在物质丰富之时,而是在物质缺乏、压力陡增之时。
如男性身材约比女性高大50%。这种两性之间的身材差异与男性彼此之间的激烈竞争有很强的相关性,男性通过这种竞争来获得针对女性的性权利,而不是以合作和食物分享的方式来拉拢女性。
你是否想过要放弃现在的一切,去寻求更简单的生活,以便能更契合进化留给人类的遗产?在《瓦尔登湖》中,梭罗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畔林中小屋度过的两年时光。这两年里,他远离了19世纪中期的美国文化,因为这种文化中日益增长的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倾向让他颇感困扰。从未读过《瓦尔登湖》的人有时误认为梭罗这两年里过着隐士一般的生活。事实上,梭罗寻求的是简单自足、亲近自然,以及暂时的独处。
气候变化促使两足行走成为自然选择青睐的特征,这样才能在吃不到果实的时候,提高早期古人类获取备用食物的能力。
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最早的两足动物用双足站立并不是为了解放双手;相反,他们转变为直立行走可能是为了更有效率地采集食物并减少行走时的能量消耗,前提是如果最后的共同祖先是用指背行走的话。
10 用进废退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马太福音25:29
如果你担心骨质疏松,那么请记住,仅仅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并不能预防或逆转这种疾病。你仍然需要给你的骨骼施以一定的负荷,以刺激成骨细胞对钙的吸收和利用。
没有压力就没有成长”
11 新奇和舒适背后的隐患
纵观每个人一生的各个阶段,你总会发现他在沉迷于新的蓝图借以提升对自身的慰藉。——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
我们在心理上愿意把我们周围的世界看作是正常的,因此也是良性的
形成习惯本身就是一种习惯,质疑自己的一切行为可能导致巨大的痛苦。
但是,当得知我们日常做的许多其他事情如果过量也存在潜在危害时,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大吃一惊。
我们经常把舒适误认为幸福。
让人追求舒适的本能凌驾于更好的判断之上是人的天性。
我也觉得鼓励婴儿和儿童赤脚是有利于健康的,并应确保儿童穿着结构最简单的鞋类,以使他们的脚能够正常发育而变得强壮。
有时当我全神贯注于一本真正的好书时,我会一连几个小时感觉不到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世界。
男人从不和戴眼镜的女孩调情”,变得要么不引人注意,要么成为时尚配饰。
结语 用进化逻辑创造人类健康的美好未来
当我们对这些斗争加以思考的时候,可以聊以自慰的是,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自然界的战争并非没有间歇,恐惧是感觉不到的,死亡总是迅速降临的,而强壮、健康、快乐的物种总会生存下来并进行繁殖。——查尔斯·达尔文,《物种起源》
知识就是力量,但光有知识还不够。我们大多数人都需要信息和技巧,还需要强化战胜基本欲望的动机,才能在充满丰富食物和省力设备的环境中做出更有利于健康的选择。
“你可以自由地去做你所希望的,只要我不必为它付出。”温和的家长主义”,利用其影响力来改变我们生活的环境,从而促进健康,那么问题就不在于是否要采取行动,而在于如何行动,以及行动到何种程度。
大多数人得病不是因为他们自己的过错;相反,他们在年老时患上慢性疾病,是因为他们生长在鼓励、引诱,有时甚至是强迫他们生病的环境中。
笔记观点仅代表原书作者观点,只为给大家呈现最真实的原书精华,励志写走心文,不写套路文,更多好书笔记请关注我的公众号:jane可梦。我有一个梦想,希望为实体企业和新媒体人才赋能,我搭建了一个包容资源自由连接的微信群,不论你是商人、企业或者新媒体、有梦想、爱阅读的同频朋友,只要你和我们一样传递积极的正能量,都可以通过公众号找到我,添加我私人微信加入我们的“梦想赋能营”或者“阅读”微信群一起分享成长。群内有很多免费电子书分享,如要入群,添加时请备注“入群”。
创作不易,望君转发。
编辑:可梦配音:青青
校稿:七七
听书来源:简知书院听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