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腹性肥胖(腹型肥胖症)

文章目录:

体重不重,肚子却“独大”?这是腹型肥胖!想减掉需要注意什么?

这天小蕙摸了摸自己的肚子,叹了口气:“2020年上半年,我身高163cm,体重50公斤,下半年我的体重保持在54公斤,胳膊腿没胖,但是腰看着就是比以前粗了好多呢?连曲线都没有了!”如果只看数字,这样的身高体重还算是瘦子一枚,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凡尔赛文学”,其实这是「腹型肥胖」的症状!

确实身边有很多人看上去明明四肢不胖、体重也不算太重,然而肚子独大,原因是什么呢?

肚子“独大”是什么原因?

腹型肥胖又称内脏型肥胖或中心性肥胖。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腰围每增加1寸,得癌症的风险就比以前更高。

1.不吃早餐:早餐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平衡血糖浓度,并且为早餐到午餐这段时间提供身体必须的能量。应确保早餐是含有高蛋白和高纤维的食物;

2.吃零食:零食、甜品由于它们的脂肪含量高,多食就是导致肥胖现象,薯片等膨化食品含淀粉多,糖果、甜饮料含糖多,产生的能量消耗不了,就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

3.久坐不动:特别是现在的上班族,整天对着电脑不动,不运动就会导致肥胖。

4.内脏肥胖:腹部肥胖不仅仅是 皮下脂肪的问题,很多都是由于内脏脂肪。内脏脂肪隐藏得深,有的体型偏瘦的人也会内脏脂肪多,所以内脏脂肪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

怎么确定自己是不是「腹型肥胖」呢?
  • 测量腰臀比:站立时,量腰围和臀围的尺寸。先用软尺绕肚脐一圈,测量自己的腰围。再找到臀部最宽的位置测量臀围,用腰围a除以臀围b,如果得到的臀腰比系数为男性大于0.9、女性大于0.85的话,就是腹型肥胖,说明腹部脂肪有不正常的堆积。[1]提示:最好测量两次以免产生误差。
  • 腰围:国外陆续有研究表明[2],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腰围与内脏脂肪含量相关性强于测量腰臀比。中国人群的判定标准为男性腰围大于85厘米,女性大于80厘米则可以判断为腹型肥胖。
  • 小蕙默默走过:原来我只是有腹型肥胖的倾向,毕竟我的腰围才70厘米。

    那么,不想「腹型肥胖」日常生活该怎么做?
    1. 改善饮食:像香肠、蛋糕、饼干之类的高脂肪高热量加工食品,把它们从饮食中去除,是保持健康重要的途径。可以将加工食品换成新鲜水果,减少糖分的摄入至于正餐,可以将米饭换成糙米、黑米或者谷物,不仅能够为身体提供抗氧化物,还能延长饱腹感,减少热量摄入。
    2. 高强度间歇运动:对于腹型肥胖的人群而言,全身性的长时间有氧运动不足以精准地减去腹部的脂肪。因此,与其在跑步机上慢跑半小时,不如进行20分钟的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许多健身软件上面都有详细的教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强度训练。
    3.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缓解压力,可以减少脂肪的堆积。培养一个能使自己消耗热量的爱好,既能减肥,又能使心情愉悦。一定要吃早餐,很多研究表明,不吃早餐的人群腹部肥胖率比每天吃早餐的人群更高。

    参考文献:

    [1]田成功.内脏型肥胖[J].医师进修杂志,2004,27(15):6-9. DOI:10.3760/cma.j.issn.1673-4904.2004.15.003.

    [2]CHANDc,WAll SGF BARR PHdzwcifewaist to hipIatioal ' d body rmi nd Hpredi ct ws 0f di e in Men[ J] Q ( 6) :441-447.

    身上有这3个特点的人,可能就是“长寿体质”,赶紧对照一下!

    很多人都盼望着能够健康长寿,虽然长寿与饮食、运动、睡眠等很多因素有关。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有些人貌似天生就拥有了一些与长寿相关的优势。

    特别是身上有这3个特点的人,可谓天生自带“长寿潜质”,或预示着一个人的长寿潜力,赶紧对照一下!

    身上有这3个特点的人,

    天生自带“长寿潜质”

    1. 长寿潜质一——手劲大的人

    我们常常用“手无缚鸡之力”形容一个人身体素质差。没错,握力确实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和未来长寿的潜质。

    2024年3月,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JAMA Network Open》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握力是反映一个人肌肉量的重要标志,而那些肌肉较少的老年人的10年死亡风险较高。

    研究纳入5888名老年人,超过13%的人的肌肉功能低下,其中,2.2%的人明确肌少症,11.1%为可能的肌少症。最终分析发现:肌少症的老年人10年全因死亡风险增加93%,可能的肌少症的老年人10年全因死亡风险增加29%。

    此外,2024年4月芬兰研究人员在《老年学杂志》刊发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了342,443 名40岁-108岁芬兰人的健康数据。分析发现:手握力较大的人,患常见非传染性疾病和死亡的风险降低2%-10%。

    2. 长寿潜质二——走路快的人

    有的人走路风风火火、大步流星,即便年纪大了,走起路来也不输年轻人。研究发现,走路快的人,可能更有长寿的潜质。

    2022年《通讯生物学》(Communications Biology)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走路快的人不仅可能更长寿,而且在生物年龄上,比走路慢、步速慢的人更年轻!

    研究收集40多万人步行数据,他们平均年龄56.5岁。分析发现:与走路慢的人相比,那些走路快的人更年轻,更不可能吸烟,更不可能有慢性疾病或有行动限制;而走路慢的人的身体活动更少,肥胖率更高。

    此外,研究还发现:步行速度与反映身体衰老的指标“白细胞端粒长度”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身体年龄越大的人,细胞的端粒长度就会越短。而走路快的人比走路慢的人“白细胞端粒长度”明显更长,意味着具有更大的长寿可能。走路慢的人和走路快的人之间的“白细胞端粒长度”差异相当于16岁的年龄。

    3. 长寿潜质三——微胖腰细的人

    身材微胖,但腰很细?真有这样的人吗?没错不仅有,而且这样的人还更具长寿潜质!

    2024年4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施小明教授和吕跃斌教授等在《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发表了一项关于80岁以上老年人的体重指数(BMI)、腰围与死亡率的关联研究。研究发现:在高龄长寿老人中,微胖且腰围较细的体型,死亡风险最低。

    研究收集了5306名年龄超过80岁老人的身材数据,发现了2个特点:

    1. 身材微胖更利于长寿。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的平方)每增加1千克/平方米,全因死亡风险降低4.5%,体重指数在28千克/平方米左右时,死亡风险最低。这表明高龄老人的身材稍微胖一点更利于长寿。

    2. 腰细一点更利于长寿。腰围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正因果关联。换句话说,如果同样身高、胖瘦的两个人,其中一个人腰围更细,则这个人死亡风险更小、长寿的可能性更大。

    想长寿从这3点开始练起

    1. 锻炼肌肉、增加握力

    日常很多人喜欢跑步、走路、骑行、游泳等有氧运动,以锻炼心肺功能为主,但对肌肉力量的锻炼较少。所以,这也提示我们想要通过运动延寿,力量锻炼必不可少。力量训练对保持肌肉、防止肌肉流失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有研究发现,40岁后每周进行2次肌肉力量训练,能够明显降低全因死亡率,并对心血管和癌症死亡率产生积极影响。推荐三类40岁后最佳的力量训练:自重训练(深蹲、俯卧撑)、弹力带训练、健身器械训练。

    此外,增加握力可以试试握拳、握力球、握力器等针对性练习,增强手部肌肉力量。

    2. 练健步走,增加步速

    日常锻炼可以试试健步走,很多医生都有坚持健走的习惯。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接受采访时说,为了健康,他坚持做的一件事就是——每天走路7000-8000步,而这个习惯他已经保持了20年之久。

    他指出,走路是对老人最好的运动。他建议老年人每天最好能坚持走路6000-7000步,如果有时间,就多走几步,走得快一点,让心率稍微快一点,微微出汗是最佳状态。

    此外,增加走路速度,可以尝试增加每分钟的步数,开始时可能会感到不自然,但通过练习可以逐渐提高。一般建议的步频是每分钟110步左右,根据个人体能情况,可以逐渐提高每分钟的步速。

    3. 保证营养,控制腰围

    到了一定年纪后,肌肉开始流失,逐渐出现消瘦,老年人应该更重视优质蛋白质的补充。四川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主任医师江华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有研究发现5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1/3左右的人,蛋白质摄入量达不到膳食营养指南推荐标准。蛋白质是肌肉合成最重要的原料之一,要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类食物的摄入。

    此外,想达到微胖但腰细的身材,控制腰围必不可少。有话叫“肥胖不可怕,就怕胖在肚子上!”太多肥肉脂肪聚集在腰腹部,意味着腹型肥胖,腰围增加、超标。

    正常厚度的内脏脂肪能够保护内脏,防止跌倒时损伤内脏,但内脏脂肪太厚会导致脂肪心、脂肪肝、脂肪肾、脂肪胰等器官功能异常。此类肥胖就是腹型肥胖、内脏型肥胖。

    控制腰围、减掉内脏脂肪的方法要多运动,每天至少运动半小时。内脏脂肪超标的人每天需要运动半小时至一小时,如跑步、散步、游泳、骑车等,球类运动在消耗能量的同时有助脂肪分解。即使没有腹型肥胖,也可以多运动防患于未然。

    来源: 央视科教

    身上有这3个特点的人,可能就是“长寿体质”,赶紧对照一下!

    很多人都盼望着能够健康长寿,虽然长寿与饮食、运动、睡眠等很多因素有关。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有些人貌似天生就拥有了一些与长寿相关的优势。

    特别是身上有这3个特点的人,可谓天生自带“长寿潜质”,或预示着一个人的长寿潜力,赶紧对照一下!

    身上有这3个特点的人,

    天生自带“长寿潜质”

    1. 长寿潜质一——手劲大的人

    我们常常用“手无缚鸡之力”形容一个人身体素质差。没错,握力确实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和未来长寿的潜质。

    2024年3月,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JAMA Network Open》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握力是反映一个人肌肉量的重要标志,而那些肌肉较少的老年人的10年死亡风险较高。

    研究纳入5888名老年人,超过13%的人的肌肉功能低下,其中,2.2%的人明确肌少症,11.1%为可能的肌少症。最终分析发现:肌少症的老年人10年全因死亡风险增加93%,可能的肌少症的老年人10年全因死亡风险增加29%。

    此外,2024年4月芬兰研究人员在《老年学杂志》刊发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了342,443 名40岁-108岁芬兰人的健康数据。分析发现:手握力较大的人,患常见非传染性疾病和死亡的风险降低2%-10%。

    2. 长寿潜质二——走路快的人

    有的人走路风风火火、大步流星,即便年纪大了,走起路来也不输年轻人。研究发现,走路快的人,可能更有长寿的潜质。

    2022年《通讯生物学》(Communications Biology)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走路快的人不仅可能更长寿,而且在生物年龄上,比走路慢、步速慢的人更年轻!

    研究收集40多万人步行数据,他们平均年龄56.5岁。分析发现:与走路慢的人相比,那些走路快的人更年轻,更不可能吸烟,更不可能有慢性疾病或有行动限制;而走路慢的人的身体活动更少,肥胖率更高。

    此外,研究还发现:步行速度与反映身体衰老的指标“白细胞端粒长度”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身体年龄越大的人,细胞的端粒长度就会越短。而走路快的人比走路慢的人“白细胞端粒长度”明显更长,意味着具有更大的长寿可能。走路慢的人和走路快的人之间的“白细胞端粒长度”差异相当于16岁的年龄。

    3. 长寿潜质三——微胖腰细的人

    身材微胖,但腰很细?真有这样的人吗?没错不仅有,而且这样的人还更具长寿潜质!

    2024年4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施小明教授和吕跃斌教授等在《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发表了一项关于80岁以上老年人的体重指数(BMI)、腰围与死亡率的关联研究。研究发现:在高龄长寿老人中,微胖且腰围较细的体型,死亡风险最低。

    研究收集了5306名年龄超过80岁老人的身材数据,发现了2个特点:

    1. 身材微胖更利于长寿。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的平方)每增加1千克/平方米,全因死亡风险降低4.5%,体重指数在28千克/平方米左右时,死亡风险最低。这表明高龄老人的身材稍微胖一点更利于长寿。

    2. 腰细一点更利于长寿。腰围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正因果关联。换句话说,如果同样身高、胖瘦的两个人,其中一个人腰围更细,则这个人死亡风险更小、长寿的可能性更大。

    想长寿从这3点开始练起

    1. 锻炼肌肉、增加握力

    日常很多人喜欢跑步、走路、骑行、游泳等有氧运动,以锻炼心肺功能为主,但对肌肉力量的锻炼较少。所以,这也提示我们想要通过运动延寿,力量锻炼必不可少。力量训练对保持肌肉、防止肌肉流失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有研究发现,40岁后每周进行2次肌肉力量训练,能够明显降低全因死亡率,并对心血管和癌症死亡率产生积极影响。推荐三类40岁后最佳的力量训练:自重训练(深蹲、俯卧撑)、弹力带训练、健身器械训练。

    此外,增加握力可以试试握拳、握力球、握力器等针对性练习,增强手部肌肉力量。

    2. 练健步走,增加步速

    日常锻炼可以试试健步走,很多医生都有坚持健走的习惯。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接受采访时说,为了健康,他坚持做的一件事就是——每天走路7000-8000步,而这个习惯他已经保持了20年之久。

    他指出,走路是对老人最好的运动。他建议老年人每天最好能坚持走路6000-7000步,如果有时间,就多走几步,走得快一点,让心率稍微快一点,微微出汗是最佳状态。

    此外,增加走路速度,可以尝试增加每分钟的步数,开始时可能会感到不自然,但通过练习可以逐渐提高。一般建议的步频是每分钟110步左右,根据个人体能情况,可以逐渐提高每分钟的步速。

    3. 保证营养,控制腰围

    到了一定年纪后,肌肉开始流失,逐渐出现消瘦,老年人应该更重视优质蛋白质的补充。四川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主任医师江华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有研究发现5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1/3左右的人,蛋白质摄入量达不到膳食营养指南推荐标准。蛋白质是肌肉合成最重要的原料之一,要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类食物的摄入。

    此外,想达到微胖但腰细的身材,控制腰围必不可少。有话叫“肥胖不可怕,就怕胖在肚子上!”太多肥肉脂肪聚集在腰腹部,意味着腹型肥胖,腰围增加、超标。

    正常厚度的内脏脂肪能够保护内脏,防止跌倒时损伤内脏,但内脏脂肪太厚会导致脂肪心、脂肪肝、脂肪肾、脂肪胰等器官功能异常。此类肥胖就是腹型肥胖、内脏型肥胖。

    控制腰围、减掉内脏脂肪的方法要多运动,每天至少运动半小时。内脏脂肪超标的人每天需要运动半小时至一小时,如跑步、散步、游泳、骑车等,球类运动在消耗能量的同时有助脂肪分解。即使没有腹型肥胖,也可以多运动防患于未然。

    责任编辑:巩丽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