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可能源于反流性食管炎
刚刚退休的陈女士反复胸痛5个多月,疼痛总在胸骨后,时重时轻,在心脏内科门诊查了一圈没发现任何异常。患者为此非常担忧,胃口不好,精神状态也变差了。她辗转多个诊室,之后经过消化内科医生体检和问诊,结合胃镜检查,最终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胸痛的原因查清了,患者按照反流性食管炎治疗后,胸痛逐渐缓解,担忧也解除了,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食管炎引起的胸痛与心绞痛的表现非常相似,而且在胸痛时口服硝酸甘油等药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所以常常误以为是心脏“告急”,导致不能及时明确诊断。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过多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一般在胸骨后有烧灼样不适感,多在进食后发生,体位变化如半卧位、躯体前屈或剧烈运动时可诱发,如进食过热、过酸食物时,症状可能进一步加重。有时患者也可表现为餐后、体位改变如躯体前屈或卧床睡觉时,有酸性液体或食物从胃食管反流至咽部或口腔。有些患者还出现胸骨后疼痛,严重时表现为剧烈刺痛,可放射到后背、胸部、肩部、颈部等,伴有或不伴有烧心和反流。部分患者可有吞咽困难或胸骨后异物感,症状呈间歇性,进食固体或液体食物均可发生。少数患者还可以有发作性夜间哮喘、咳嗽等表现。反流性食管炎好发于中老年人,肥胖、吸烟、饮酒及精神压力大等构成了反流性食管炎常见的诱发因素。
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一方面应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善和避免腹压增加的因素,如戒烟酒、低脂清淡饮食、晚上睡觉之前的一段时间内不宜再进食、进餐后不宜立即卧床、应抬高床头等。肥胖患者更应减轻体重从而减少反流。另一方面合理使用药物,临床上一般使用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促动力药、制酸剂等治疗,经过治疗后,大部分患者能够减轻或消除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状态。但部分病人停药后症状会出现反复,因此常常需要药物维持治疗。而对于那些内科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还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需要提醒的是,临床医师对于胸痛患者的诊断,除了考虑心脏问题以外,还要考虑其他原因,比如反流性食管炎,尤其是合并烧心或者反流症状的时候,更要考虑到胸痛有可能由反流性食管炎引起。
(汪小平 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消化科主任、主任医师)
来源: 新民晚报
吃点东西就胸痛!六旬老人的胃竟“挪”了个地方
近段时间,60多岁的王婆婆吃饭时总是细嚼慢咽很小心,因为就在半个月前,她的胃才刚发生过位移……
王婆婆回忆,今年7月,她只要稍微吃一点东西,就明显感觉胸部和上腹部胀闷,活动一下就喘不上气。这种情况严重困扰了王婆婆,她觉得自己得了重病。
在家人的陪同下,王婆婆到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医院(重庆市人民医院)就医。该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马洪彪经过详细询问及完善相关检查,发现王婆婆所患的疾病叫“食管裂孔疝”,“有一部分胃跑到了胸腔里面,于是造成了不适。”
7月底,医生们通过微创手术将王婆婆游走到胸腔的胃还纳到了腹腔,还修补了拳头大小的食管裂孔,防止王婆婆的胃再次“搬家”。
手术后王婆婆恢复顺利,术前的不适症状消失。8月9日,王婆婆顺利出院,现在在家休养。
什么是食管裂孔疝?马洪彪医生介绍:人的胸腔和腹腔通过膈肌(一块完整而扁平的肌肉)分隔开来,食管的下端通过膈肌上的天然裂孔进入腹腔同胃相连,这个天然的裂孔就叫食管裂孔,它的大小只能容纳大拇指大小的食管通过,然而有些人因为如膈肌纤维发育不良等先天因素,或肥胖、长期咳嗽、便秘等引起腹腔内压力升高,导致食管裂孔明显扩大,食管下端、胃、肠等腹腔内脏器就会通过扩大的食管裂孔疝入胸腔,从而使病人出现进食易饱、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活动后气短等不适,甚至出现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重庆之声记者 向含笑
来源: 重庆之声
六旬女子长期胸痛气促 都是心脏太“胖”惹的祸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赵鸿飞
身体肥胖让人苦恼、影响健康,身体里的重要器官太“胖”同样也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大麻烦!因为心脏太“胖”,61岁的黄阿姨(化名)长期被胸口疼痛折磨。近日,因“肥厚型梗阻型心肌病、阵发性心房颤动”,她被收入深圳市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治疗。医生为她实施了“左室流出道疏通术 房颤射频消融术 左心耳切除术”,目前她已康复出院。
长期胸口疼痛,原因竟是心脏太“胖”
从2009年开始,黄阿姨的胸口总是莫名疼痛,有时候背部也出现痛感。严重的时候,这种疼痛的感觉可持续2个多小时。有一次,黄阿姨还被痛得晕了过去,家人立刻将她就近送到了一家医院。
经检查,黄阿姨被诊断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简称肥心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这病的特征就是心肌太“胖”太“肥厚”了。正常心脏的左心室和右心室间有室间隔,正常心肌厚度一般在0.8-1.0cm左右,但患了这病的患者,心室间隔呈现出非对称性、高度肥厚的情况。
心肌太厚实就像膨胀的气球,将空间越“挤”越小,左心室到主动脉的空间也会变得狭窄,血液流动因此受阻,无法到达主动脉里,从而导致活动后胸痛、脑供血不足致晕厥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心律失常甚至导致猝死等情况,危害十分大!
经外科手术治疗,症状明显改善
黄阿姨确诊后,医生先是给予保守治疗,但效果不是很好,每隔两三年,她就要发作胸痛。今年,黄阿姨的胸痛再次发作,且症状明显加重。心电图提示为快速型房颤,心率达到了185次/分(正常为60-100次/分)。
为了寻求进一步治疗,家人带着黄阿姨来到深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随后,因“肥厚型梗阻型心肌病、阵发性心房颤动”,她被收入深圳市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治疗。入院后,黄阿姨的病情仍旧严峻,她只能整日卧床,稍有活动,心率就会“飙升”至150次/分,还伴有胸痛。
经过超声心动图的进一步检查显示,黄阿姨的左心房轻度扩大,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呈非对称性肥厚,室间隔增厚,“胀”成了一个纺锤的形状,且各项指标都已经偏离正常太多,症状严重,病情严峻。外科手术是治疗的“金标准”,外科手术后患者的远期生存率明显提高,晕厥复发率明显下降。因此,深圳市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郑奇军主任决定为黄阿姨进行手术。
经过多科室的反复讨论以及家属的同意,今年3月,在完善术前检查后,在麻醉科、手术室、超声科的配合下,郑奇军主任为黄阿姨进行了“左室流出道疏通术(Morrow手术) 房颤射频消融术 左心耳切除术”。术后黄阿姨症状改善,手术效果显著,不久后康复出院了。
出现这些症状,小心“肥心病”
据介绍,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可能始于儿童期、青春期或成人期,男性发病率多于女性,且未经治疗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猝死率高。
医生介绍,该病虽然“可怕”,但不是无迹可寻,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体力活动时,会心悸、疲劳、气急或呼吸困难;出现胸骨后疼痛或胸闷压迫感,尤其是在劳累或紧张后会加重;左胸部疼痛伴有出汗或疼痛放射到肩、手臂及颈部;呼吸困难,而且在躺下时加重,坐起来或站立时好转;突然出现一阵心悸、头晕、眼前发黑,有要跌倒的感觉;感觉自己的心脏跳动极快,或出现脉搏过速、过慢、短促或不规则的情况;双足、双脚踝或双腿肿胀。这些症状看似平常,但不能掉以轻心,一有类似的表现,一定要及时就诊,并尽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诊断病因。
审读:孙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