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种类 肥胖竟然也分“四色”
现在的肥胖人士是越来越多了,并且是越来越年轻化了,很多的青少年加入到这个行业中,那么对于肥胖我们是如何是定义的呢?今天小编告诉大家,其实肥胖也是有种类的,不信你就看看吧,看你是属于哪一种的?
肥胖的原因有很多,每一种因素的导致的肥胖的后果都是非常的严重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在日前召开的第四届同济大学-十院内分泌代谢国际论坛上,与会专家表示,最近一次覆盖全国10万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超重比例达到30.6%,肥胖则占到12%,且肥胖比例与经济发达程度成正相关。
既往医学界将肥胖分为单纯性和病理性两大类,现在对于肥胖的分型,医学界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可根据肥胖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分为“四种颜色”,分别是“白胖子”、“红胖子”、“黄胖子”和“黑胖子”。每一种颜色都有其特征性的病理变化,医学干预的手段自然也不同。
白胖子——不合并代谢异常的单纯性肥胖
日常生活中,人们总习惯将“白”与“胖”联系在一起,可见白胖子是十分常见的一种单纯性肥胖。
这类人群的BMI(体重千克数/身高厘米数2,一项反映人体胖瘦程度的精准指标体系)≥28,但是并未合并代谢异常,如高脂血症、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高尿酸血症、甲状腺功能紊乱、性功能紊乱等,从外表看上去属于均匀的胖,皮肤白嫩,故名“白胖子”。白胖子的健康水平较好,控制体重的关键是靠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均衡饮食、加强运动等,一般不需要特别的药物干预。
红胖子——伴高血压、多汗怕热,代谢旺盛的肥胖
红胖子的外貌特征十分明显——脾气较为急躁,一激动就容易出现面部甚至全身皮肤潮红并伴有出汗。除了皮肤红,这类肥胖者往往血压也亮起红灯。
平时生活中常常觉得精力旺盛,虽然经常活动,但体重却没有明显下降。红胖子减肥除了“管住嘴、迈开腿”的生活方式干预外,还需对高血压等并发疾病作积极的药物干预。不能仅仅满足于体重的降低和腰围的缩短,更应将血压稳定控制在135/85 mmHg以下,这样才能确保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长治久安。
黄胖子——精神萎靡、代谢率低下的肥胖
黄胖子的病情较为特殊,他们往往与“懒”有着不解之缘。当然,这种“懒”并不是主观和道德层面的,而是生理层面的——由于甲状腺、性腺等激素的分泌水平较低,无论白天黑夜,人总是处于倦怠、无力甚至嗜睡的状态。黄胖子饮食与正常人差不多,只不过由于代谢水平低、消耗少,而导致热量和脂肪的积聚。对疑似黄胖子的患者,应及时抽血检测各项内分泌激素的水平,以便得到明确诊断的依据。
黑胖子——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的肥胖
黑胖子并不是指外表像李逵一样,而是患者的颈部、腋下、腹股沟、肛周、脐窝等部位,出现色素沉着和角化,局部像沉积着一层污物,但无论怎样清洗都无法去除。
如果肥胖患者伴随有这样的皮肤改变,就有可能患上了黑棘皮病。皮肤的表现只是外在的,内在原因则是严重的胰岛素抵抗、高尿酸血症、游离脂肪酸等炎症因子升高。
黑胖子的病情最为复杂,若不及时干预,日后极有可能加入糖尿病的队列。因此,医学干预不能仅仅关注体重和腰围,更应一并检测空腹血糖、糖耐量、C肽、糖化血红蛋白等一系列指标。只有对体脂和血糖同时干预,才能收获满意的疗效。
结语:以上就是今天小编为大家讲解的有关内容,你知道了吗?原来肥胖还有4种类型呀,太不可思议了,快看看你是属于哪一种肥胖吧,对症治疗,希望上文可以给大家提供帮助。
你真的了解肥胖吗?
减肥失败,也不能完全苛责个人的不自律
我对肥胖趋势的真切感知,是从见证朋友身材的变化开始。早几年,各类茶饮新品琳琅满目,有几个朋友只要逛街就会买一杯全糖奶茶。新冠疫情期间,居家办公、减少外出时,点外卖也常会捎带一箱碳酸饮料。于是,长胖悄无声息地发生了。这并非个案,而是近些年国内外真实出现的新趋势。
大众对肥胖看似格外熟悉,但关注点多停留在审美层面,一些受访者谈起身材歧视、校园霸凌等,也是出于对外貌的评价。当下肥胖趋势在全球流行,医学界和公共卫生专家强调,应从健康角度重构对肥胖的认知,其给个体和医疗体系带来的经济负担,影响更深远。
一位受访的临床营养科医生对年轻患者和家长常说的话是,“不要觉得老年病离你们很遥远”。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有明显年轻化、低龄化的趋势,肥胖是元凶之一,叠加未成年人的发育,一些疾病甚至会伴随终生。近些年,健身、轻食等健康话题开始被更多人关注,但公共卫生专家强调,城乡之间仍有很大的鸿沟,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因认知和经济条件受限,肥胖人群增速远超城市。这些地区人口基数大,如果不重视防治,未来中国的肥胖群体还会大幅增加。从这个角度看,呼吁重视肥胖,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对个体来说,知道肥胖的危害容易,如何科学有效地减肥则是世纪难题。有医生分析,减肥难的原因之一是,人们习惯将减肥看作是“一次性交易”,胖到无法承受时,才希望快速瘦下来。但结果往往是,在做了切胃手术或参加训练营瘦身后,还是会复胖。受访医生指出一个残酷的真相:对于非疾病导致的肥胖,减肥从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终身事业”,关键是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果能摒弃对快速减重的执念,一些建议至少是可长期执行的,比如不喝含糖饮料,尽量平衡饮食结构,或者培养一种运动习惯等。
减肥失败,也不能完全苛责个人的不自律,这在过往的肥胖叙事中也鲜少被强调。深加工食品、含糖饮料的消费增加,外卖的普及等,改变着人们的饮食习惯,长胖有时候是必然的。此外,熬夜加班,城市道路规划降低了骑车和步行的舒适度,甚至空气质量变差使得外出活动减少等,也都和肥胖趋势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防控肥胖不应只靠个体努力,改善致肥胖环境,促进健康生活方式,需要政府、食品行业、社区、学校、家庭共同改变。
发于2023.11.13总第1116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重新认识肥胖
记者:杨智杰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高颜值”“肥胖者”不易感染新冠?做好防护才是预防正途
□王昭璐(郑州大学)
近日,一些看似离奇的新冠议题在网络平台上引发热议: “高颜值的人不容易感染新冠”“肥胖人群无须担心奥密克戎”……忽略其审美与价值因素,这些议题的背后固然有其特殊的逻辑与道理,然而我们真正需要看到的是,我们无法立即改变我们的相貌与身材,更无须过度忧虑互联网的舆论风向,保持积极的心态与妥善的防护措施才是预防新冠的长久之道。
为什么说“高颜值”不易感染新冠呢?其实这背后并没有准确的科学依据,而是更倾向于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有专家表示,不易感染新冠的身体条件其实是“抵抗力强”,而“高颜值”人群通常身体状态较好、自信心相对较强,从而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抵抗力,也就不易感染新冠;而“肥胖人群无需担心奥密克戎”的言论则是一场文字游戏:在新冠初期,多项研究曾证实肥胖人群感染新冠后死亡率高,而如今处于奥密克戎毒株流行阶段,包括老人在内的所有人群从感染发展到肺炎的风险都很小,其中自然包括肥胖人群。发表此番论述的专家,本意上是对过去肥胖人群因感染后死亡率高的忧虑心理进行抚慰,但这样的话语却被模糊重点、玩弄文字,造成舆论歧义,被理解成为“肥胖”是不易感新冠的原因之一。
类似的话题在网络上流传甚广,许多网友都对此深信不疑,更有人在社交平台上大喊着“我要变美”“我要增肥”。这种说法背后的原因究竟如何其实已经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正在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人们的自我安慰:所谓“高颜值”和“肥胖”的人群正在沾沾自喜,而身材偏瘦和自认颜值不高的大多数人则妄想通过改变外貌的方式预防新冠。然而什么是颜值高?什么是肥胖?肥胖本是科学上容易定义的,审美则更是有着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然而互联网上的肥胖与高颜值并不是这一套标准,更何况网络上的不良风气一向助长容貌焦虑与身材焦虑的风潮,而今若将“预防新冠”这样一块巨石投入当中,其势必会引发更加强烈的波动。这并不是在对抗疾病,这只是一场互联网的狂欢。
其实从这种说法背后的原因来看,真正能预防新冠的还是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身体素质。同时目前奥密克戎毒株的重症率较低,对于新冠病毒其实也并不需要太过恐惧和忧虑。我们要做的就是抛去容貌焦虑与身材焦虑的烦恼,将重点放在提高抵抗力和做好防护上,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新冠病毒。此外,政府和官方媒体也需要加大力度宣传预防新冠的正确方法,加快整治不良的网络风气,安抚好民众恐惧与焦虑的心理,帮助民众树立积极的心理状态与正确的防护意识。
“高颜值”与“肥胖者”是否能够预防新冠并不重要,对于我们来说,真正重要的是从心理上减少网络舆论对个人心态的影响,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新冠,以正确的方法抵御新冠,积极做好防护才是预防新冠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