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富氢水(富氢水长期饮用可以减肥吗)

文章目录:

吸氢气就能抗癌又防衰?最新“科学”流言榜发布

最新“科学”流言榜发布 生白发能够降低患癌风险 糖尿病人可放心吃蜂蜜都不靠谱 此外——

吸氢气就能抗癌又防衰?没这么简单

尽管在实验室条件下,氢气表现出减少炎症反应、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但通过吸氢气、喝“富氢水”就能实现包治百病吗?悄然兴起的“吸氢养生馆”到底靠不靠谱?最新一期“科学”流言榜现在就为大家揭秘。

同时, 网红解酒药能让人“千杯不醉”,蜂蜜不会影响血糖,泡热水、烤火可以治冻伤,生白发能够降低患癌风险等近期热门的健康伪知识也在今天被一网打尽。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

流言1: 网红解酒药能让人“千杯不醉”

真相:一些网络渠道销售的“解酒神药”受到不少人的青睐。宣传称,这种能增加酒量、防止醉酒的保健食品属于纯植物提取,无副作用,可加速对酒精的分解,达到快速醒酒和提升酒量的效果。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在临床上,目前没有任何一种药品以解酒的适应症获得国家药监部门批准。而用一些所谓的“偏方”“老方”来解酒,不仅起不到解酒的效果,反而可能会增加肝脏的负担,甚至引起肝功能损伤,实在是得不偿失。

现在市面上的所谓“解酒药”,本质上都是保健品或食品。保健食品是不能添加药物成分的,绝大多数是宣称有护肝功能、降低酒精对肝脏细胞损害的食品。这其中的成分通常来自药食同源的中药提取物,如甘草、人参、葛根等,也有添加了一些氨基酸的,如L-半胱氨酸、牛磺酸等也都属于食品添加剂,但这些成分的药效并不确切。

饮酒过量、酒精中毒后,在临床上,纳洛酮、纳美芬、美他多辛等药物能起作用。比如“盐酸纳洛酮舌下片”,舌下含服后,药物进入大脑,可解除乙醇导致的中枢抑制。纳洛酮直接口服吞下不能起效,只能在医院实施静脉注射或舌下含服,它代谢快,药效只能维持一小时左右。需要注意的是,严重醉酒时,旁人不能贸然帮醉酒者服药,除了可能被直接吞入而不能在舌下释放,更容易误吸药片到气管中。

那么如何正确解酒呢?解酒最主要的是促进体内蓄积的乙醇和酒精的排出,一方面在饮酒后可以适量补充液体,多喝水,稀释体内乙醇和酒精的浓度,减轻肝脏的负担;另一方面多喝水还起到利尿的效果,促进排出。

流言2:吸氢气能抗肿瘤抗衰老

真相:不知从何时起,“吸氢养生馆”悄然兴起,打着包治百病的旗号,不论是抗肿瘤、抗衰老,还是改善睡眠等各种疑难杂症,只要你吸上一口氢气,好像都能够解决。

事实上,虽然在实验室条件下,氢气具有“抗氧化”性质,表现出减少炎症反应、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但相关的临床研究还在进行中。不论是科学原理,还是实际医疗应用中,氢气的作用机制都有很多问题和疑惑尚未解开。

而诸如“吸氢”或饮用“富氢水”这样的方式,氢气并不能针对性地到达病灶。即便在实验室或临床上有一些突破或进展,目前使用氢气治疗或预防疾病仍然是医疗行为,需要在具备正规资质的医生叮嘱下,在医院或医疗机构中使用,而不是在街头的小门店或家中自行操作。

总之,不要轻信“吸氢”包治百病之类的谣言,也不要轻易尝试“吸氢”或饮用“富氢水”。

流言3: 蜂蜜不会影响血糖

真相:有人为蜂蜜是天然食品,其中大部分是果糖,果糖升糖指数低,所以糖尿病人吃蜂蜜不会升高血糖,可以放心吃。果真如此吗?

其实,果糖的升糖指数确实较低,但其在蜂蜜中含量并不占绝对优势,蜂蜜依然含有大量对血糖影响极大的葡萄糖。按照《GB 14963-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蜂蜜》里对蜂蜜的质量要求,每100g蜂蜜中,果糖与葡萄糖的总含量应≥60g,因此蜂蜜本身是一种含糖量相当高的食物,并不适合糖尿病患者大量食用。

更需要注意的是,果糖会更容易导致肥胖和胰岛素抵抗,而这是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此外,高果糖摄入还是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发作的重要风险因素。因此,不止糖尿病患者,痛风患者和高尿酸血症患者也要尽量避免食用过多含有大量果糖的食物。

流言4: 泡热水、烤火可以治冻伤

真相:冻伤后,不少患者会自己采用一些“土方”治疗,如用雪搓、用火烤、用热水复温等。但许多方法在医学上是不成立的。冻伤患处被刺激后,反而可能会导致刺激过敏和感染风险,出现冻伤部位起大包、出水疱等情况。

冻伤是指机体暴露于低体温环境所致的全身性或者局部性的急性冻伤性损害,多见于寒冷地区。冻伤后正确的做法是应该将被冻的位置放入接近人体体温的温水当中,比如用37℃至40℃的温水或者温毛巾进行5至10分钟的复温,但不要超过20分钟。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用无菌温盐水冲洗干净,患肢应制动并适当抬高,以免加重组织损伤并减轻水肿。

寒冬季节,皮肤暴露处要多加保护,出门时应戴口罩、手套、防风耳罩等。应经常保持服装、鞋袜干燥,发现有冻伤征兆了可以先使用一些冻疮膏,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如果冻伤情况比较严重,出现水疱等症状,最好的方法还是尽快到医院救治。

流言5:生白发能够降低患癌风险

真相:网文介绍的研究发表于2009年,已经是12年前的一项研究了,并非新研究,是一项日本研究人员在小鼠中进行的实验。原研究是对头发变白机理的探讨,且研究也没有癌症发生率的相关数据。

声称“生白发能降低患癌的风险”的网文引自外媒报道,报道中误读了专家观点,才得出如此荒谬的结论。在报道中,引用了哈佛大学皮肤科系主任戴维·费希尔(David Fisher)对这项研究的解读。费希尔教授认为,已遭受DNA损伤的黑色素干细胞如果没有转变成黑色素细胞,还是以干细胞的状态存在的话,虽然可以产生黑色素,但会癌化,导致癌症发生。变为成熟的黑色素细胞,则减少了癌症发生的风险。

因此,说“癌症风险减少”,是比较黑色素干细胞“继续以干细胞的方式生存”和“变为黑色素细胞”这两种情况对人体的影响,而不是比较“黑头发的人”和“头发变白的人”的患癌风险。如果如网文所说头发白的人真的癌症风险低,岂不是老年人更不容易得癌症了?那显然是荒谬的,也与“年龄越大,癌症风险越高”这个事实矛盾。

文/本报记者 李洁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氢友表白:因肥胖与氢结缘

吸氢氧气和喝富氢水能不能减肥?

(导语:卢女士,49岁,身高1.60m,体重80.5kg。因常服药物、缺乏锻炼、饮食不规律等原因导致体重从55kg增至81kg,经过持续2年多的饮食控制、运动、药物、中医中炙埋线等减肥方式,体重仍在80kg左右。痛苦、无奈、焦虑之际,去年5月经朋友介绍开始吸氢氧气、喝富氢水,一月之后,虽体重仅减轻1.5kg,但自觉身体出现了从未有的轻松感,从此风雨无阻坚持来康养中心调理,今年6月1日至今体重为56kg,重回20多年前身体状态,告别了20多年的连衣裙、旗袍又上身了。现在吸氢氧气、喝富氢水成了她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看到我的氢科普文章后,要求我帮她分享)

一、评判肥胖的标准:体重指数(BMI)>28(体重公斤÷身高平方米)

二、导致肥胖的原因:喜食高热、高脂、高糖食物的不良饮食习惯、久坐不动缺乏锻炼、遗传因素、某些疾病导致的机体代谢障碍、常服药物副作用等。

三、肥胖的危害

上图就是肥胖带来的一大堆 “附属品”,真是一胖毁所有!(卢女士看到这张图感慨地说:如果没与氢结缘,现在的她就是上图的原型)

四、常用的减肥方法

饮食控制减肥、运动减肥、药物减肥、手术方式减肥、中医中炙埋线减肥等。

五、氢气与肥胖

在与很多氢友交流中涉及的一个话题:吸氢氧气和喝富氢水能不能减肥?

其实肥胖的实质就是体内脂肪太多了,特别是“内脏脂肪”。营养学家调查数据显示:暴饮暴食且缺乏运动的生活习惯,造成的单纯性肥胖占肥胖人群比例90%以上,所以减肥首先必须从改变生活方式入手;其次科学家研究发现:氢气在人体内可以让脂肪加快分解,降低内脏脂肪含量! 日本学者报道:长期饮用氢水可促进体内“饥饿素”分泌增加而降低食欲,这些都有助于减轻体重 。

氢医学研究显示:氢在进入人体之后,不仅可以选择性地清除自由基,修复细胞与组织,它还可以阻止恶性自由基的产生;由于过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和起坏作用的低密度脂蛋白都是形成肥胖的原因,氢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阻止不饱和脂肪酸形成脂肪堆积,加速脂肪的正常分解与转化,对减肥是非常有帮助的。

一般来说,身体肥胖的人都有代谢障碍的问题,氢气如果能够减肥,就是氢能先调整好身体机能,调整好代谢障碍(如高血脂、脂肪肝、高尿酸),然后再发挥对脂肪的分解作用。所以氢气的减肥效果不会在短时间内体现,因此在宣传氢气的减肥效果时,一定要明白氢气的主要功能是调整身体异常问题,顺便减肥,减肥同时也是身体逐渐恢复健康状态的过程。

这里还得强调一下,氢气减肥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更不能急功近利。比如说喝氢水吧,至少要喝半年以上才能把身体的异常代谢问题得到改善。如果说“氢气能减肥,也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比较漫长,必须要有一个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所以快速减肥的人群不建议使用氢气。

六、结论

大部分因为生活方式引起的肥胖不能算作一种病,只能说是身体的功能异常,通过合理减肥可以恢复。目前还不能说氢气有神奇的减肥效果。还是那句话:氢气是在调整身体的各类细胞问题的同时,加速把身体不需要的如脂肪等各类物质分解代谢出去,表现在“内脏脂肪”的逐渐减少并最后达到减肥的目的,而且还是一种完全没有副作用的减肥方式 。

您的关注、点赞、分享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温馨提示:本文仅用于信息交流,不对其科学性、有效性等作任何形式的承诺,内容仅供参考,勿作为健康指导依据。

吸氢气就能抗癌又防衰?最新“科学”流言榜发布

来源:北京青年报

尽管在实验室条件下,氢气表现出减少炎症反应、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但通过吸氢气、喝“富氢水”就能实现包治百病吗?悄然兴起的“吸氢养生馆”到底靠不靠谱?最新一期“科学”流言榜现在就为大家揭秘。

同时, 网红解酒药能让人“千杯不醉”,蜂蜜不会影响血糖,泡热水、烤火可以治冻伤,生白发能够降低患癌风险等近期热门的健康伪知识也在今天被一网打尽。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

流言1: 网红解酒药能让人“千杯不醉”

真相:一些网络渠道销售的“解酒神药”受到不少人的青睐。宣传称,这种能增加酒量、防止醉酒的保健食品属于纯植物提取,无副作用,可加速对酒精的分解,达到快速醒酒和提升酒量的效果。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在临床上,目前没有任何一种药品以解酒的适应症获得国家药监部门批准。而用一些所谓的“偏方”“老方”来解酒,不仅起不到解酒的效果,反而可能会增加肝脏的负担,甚至引起肝功能损伤,实在是得不偿失。

现在市面上的所谓“解酒药”,本质上都是保健品或食品。保健食品是不能添加药物成分的,绝大多数是宣称有护肝功能、降低酒精对肝脏细胞损害的食品。这其中的成分通常来自药食同源的中药提取物,如甘草、人参、葛根等,也有添加了一些氨基酸的,如L-半胱氨酸、牛磺酸等也都属于食品添加剂,但这些成分的药效并不确切。

饮酒过量、酒精中毒后,在临床上,纳洛酮、纳美芬、美他多辛等药物能起作用。比如“盐酸纳洛酮舌下片”,舌下含服后,药物进入大脑,可解除乙醇导致的中枢抑制。纳洛酮直接口服吞下不能起效,只能在医院实施静脉注射或舌下含服,它代谢快,药效只能维持一小时左右。需要注意的是,严重醉酒时,旁人不能贸然帮醉酒者服药,除了可能被直接吞入而不能在舌下释放,更容易误吸药片到气管中。

那么如何正确解酒呢?解酒最主要的是促进体内蓄积的乙醇和酒精的排出,一方面在饮酒后可以适量补充液体,多喝水,稀释体内乙醇和酒精的浓度,减轻肝脏的负担;另一方面多喝水还起到利尿的效果,促进排出。

流言2:吸氢气能抗肿瘤抗衰老

真相:不知从何时起,“吸氢养生馆”悄然兴起,打着包治百病的旗号,不论是抗肿瘤、抗衰老,还是改善睡眠等各种疑难杂症,只要你吸上一口氢气,好像都能够解决。

事实上,虽然在实验室条件下,氢气具有“抗氧化”性质,表现出减少炎症反应、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但相关的临床研究还在进行中。不论是科学原理,还是实际医疗应用中,氢气的作用机制都有很多问题和疑惑尚未解开。

而诸如“吸氢”或饮用“富氢水”这样的方式,氢气并不能针对性地到达病灶。即便在实验室或临床上有一些突破或进展,目前使用氢气治疗或预防疾病仍然是医疗行为,需要在具备正规资质的医生叮嘱下,在医院或医疗机构中使用,而不是在街头的小门店或家中自行操作。

总之,不要轻信“吸氢”包治百病之类的谣言,也不要轻易尝试“吸氢”或饮用“富氢水”。

流言3: 蜂蜜不会影响血糖

真相:有人为蜂蜜是天然食品,其中大部分是果糖,果糖升糖指数低,所以糖尿病人吃蜂蜜不会升高血糖,可以放心吃。果真如此吗?

其实,果糖的升糖指数确实较低,但其在蜂蜜中含量并不占绝对优势,蜂蜜依然含有大量对血糖影响极大的葡萄糖。按照《GB 14963-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蜂蜜》里对蜂蜜的质量要求,每100g蜂蜜中,果糖与葡萄糖的总含量应≥60g,因此蜂蜜本身是一种含糖量相当高的食物,并不适合糖尿病患者大量食用。

更需要注意的是,果糖会更容易导致肥胖和胰岛素抵抗,而这是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此外,高果糖摄入还是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发作的重要风险因素。因此,不止糖尿病患者,痛风患者和高尿酸血症患者也要尽量避免食用过多含有大量果糖的食物。

流言4: 泡热水、烤火可以治冻伤

真相:冻伤后,不少患者会自己采用一些“土方”治疗,如用雪搓、用火烤、用热水复温等。但许多方法在医学上是不成立的。冻伤患处被刺激后,反而可能会导致刺激过敏和感染风险,出现冻伤部位起大包、出水疱等情况。

冻伤是指机体暴露于低体温环境所致的全身性或者局部性的急性冻伤性损害,多见于寒冷地区。冻伤后正确的做法是应该将被冻的位置放入接近人体体温的温水当中,比如用37℃至40℃的温水或者温毛巾进行5至10分钟的复温,但不要超过20分钟。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用无菌温盐水冲洗干净,患肢应制动并适当抬高,以免加重组织损伤并减轻水肿。

寒冬季节,皮肤暴露处要多加保护,出门时应戴口罩、手套、防风耳罩等。应经常保持服装、鞋袜干燥,发现有冻伤征兆了可以先使用一些冻疮膏,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如果冻伤情况比较严重,出现水疱等症状,最好的方法还是尽快到医院救治。

流言5:生白发能够降低患癌风险

真相:网文介绍的研究发表于2009年,已经是12年前的一项研究了,并非新研究,是一项日本研究人员在小鼠中进行的实验。原研究是对头发变白机理的探讨,且研究也没有癌症发生率的相关数据。

声称“生白发能降低患癌的风险”的网文引自外媒报道,报道中误读了专家观点,才得出如此荒谬的结论。在报道中,引用了哈佛大学皮肤科系主任戴维·费希尔(David Fisher)对这项研究的解读。费希尔教授认为,已遭受DNA损伤的黑色素干细胞如果没有转变成黑色素细胞,还是以干细胞的状态存在的话,虽然可以产生黑色素,但会癌化,导致癌症发生。变为成熟的黑色素细胞,则减少了癌症发生的风险。

因此,说“癌症风险减少”,是比较黑色素干细胞“继续以干细胞的方式生存”和“变为黑色素细胞”这两种情况对人体的影响,而不是比较“黑头发的人”和“头发变白的人”的患癌风险。如果如网文所说头发白的人真的癌症风险低,岂不是老年人更不容易得癌症了?那显然是荒谬的,也与“年龄越大,癌症风险越高”这个事实矛盾。

文/本报记者 李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