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巨惊人的中美印肥胖率:美国40%,穷印度28%,中国更是出乎意料
- 2、成人超重、肥胖率超50%,将探索建设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
- 3、第三届肥胖大会(COC2024)开幕 探索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建设创新模式
巨惊人的中美印肥胖率:美国40%,穷印度28%,中国更是出乎意料
“哎,又胖了!”
这句在朋友圈里高频出现的感叹,背后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全球性问题:肥胖。曾经被戏称为“幸福肥”的现象,如今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有近500万人死于肥胖相关的慢性疾病,数字触目惊心。更令人担忧的是,肥胖问题正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率的增长速度远超成年人,未来令人堪忧。
本文内信源来自官方媒体,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打开任何一份权威医学期刊,你都能看到关于肥胖危害的报道,从高血压、糖尿病到心脏病、癌症,肥胖就像一个隐形的推手,将人们推向疾病的深渊。
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9亿成年人超重,其中超过6.5亿人患有肥胖症。这意味着,全球每10个人中就有将近4个人体重超标。
肥胖问题不仅关乎个人健康,更是一个沉重的社会负担,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估计,美国每年因肥胖问题导致的医疗费用高达数千亿美元。这还只是冰山一角,肥胖带来的生产力下降、劳动力损失等间接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是什么导致了这场全球性的“肥胖战争”?答案并非单一,。从经济结构、饮食习惯到生活方式,错综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肥胖问题产生的土壤。
走在美国街头,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那些经济相对落后的社区,人们的体型往往更加“丰满”。这并非偶然,而是与美国的经济结构和食品工业发展密切相关。
20世纪70年代,美国农业政策的调整导致玉米产量激增,玉米糖浆作为一种廉价的甜味剂开始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业,这些添加了大量玉米糖浆的加工食品价格低廉,却含有惊人的热量,成为了许多低收入家庭的首选。
然而,这种以廉价食物为代价的“甜蜜陷阱”却给美国人的健康带来了沉重打击。长期食用高糖、高脂肪的加工食品,再加上缺乏运动,导致肥胖问题在美国迅速蔓延,特别是那些无力负担健康食品和健身成本的贫困人群,成为了肥胖问题最大的受害者。
提起印度,人们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素食主义”的标签。然而,这个以素食为主的国度,却也深陷肥胖问题的泥潭。
根据印度政府2022年发布的调查数据,印度成年人的肥胖率已经攀升至23%至24%。这与人们印象中的“素食=健康”相去甚远,也揭示了印度社会发展中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营养不良与肥胖并存。
一方面,印度长期存在着严重的贫困问题,许多低收入人群无法获得充足的营养,导致营养不良现象普遍。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廉价的油炸食品和甜点开始充斥印度市场,成为了许多人,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的主要零食选择。高糖、高脂肪的饮食习惯,再加上缺乏运动,导致肥胖问题在印度迅速蔓延,形成了一个“素食悖论”。
中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近年来也面临着肥胖问题日益严峻的挑战。虽然与美国、印度等国家相比,中国的整体肥胖率并不算高,但增长速度却不容小觑,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率的上升趋势,已经敲响了警钟。
专家分析,中国肥胖问题的产生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密切相关。
一方面,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导致许多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而压力过大又会引发暴饮暴食、缺乏运动等问题,最终导致肥胖。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饮食结构中,高碳水化合物、高油脂的食品占据了很大比例,这也为肥胖问题的产生提供了“温床”。
此外,中国不同地区的肥胖率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北方地区的肥胖率普遍高于南方地区。这与南北方的饮食习惯、气候环境等因素有关。
例如,北方人偏爱面食,而南方人则以米饭为主食;北方气候寒冷,人们户外活动较少,而南方气候温暖湿润,更利于户外运动。
肥胖问题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的是全球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从经济结构的失衡到饮食文化的变迁,再到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肥胖问题产生的复杂背景。
面对这场全球性的健康挑战,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更不能将其视为个人的“私事”。只有从社会、个人、医疗等多个层面入手,多管齐下,才能有效遏制肥胖问题蔓延的趋势,守护人类的健康未来。
那些为了追求利润,在食品中添加过量糖、盐、脂肪的企业应该受到严惩。政府应该鼓励食品企业开发更加健康、营养的食品,并通过政策引导,降低健康食品的价格,让更多人能够负担得起。
通过各种宣传渠道,普及健康饮食知识,倡导合理膳食,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的饮食观念。同时,也要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肥胖问题的预防和治疗。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肥胖程度的人群,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对于已经出现肥胖相关疾病的患者,要及时进行干预治疗,并提供长期跟踪服务,帮助他们恢复健康。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管住嘴,迈开腿”这句老生常谈,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拒绝那些充满诱惑力的垃圾食品,选择新鲜的蔬菜水果、粗粮和优质蛋白质,控制食量,避免暴饮暴食。放下手机,走出家门,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肥胖问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有效解决。政府、企业、医疗机构和个人,都应该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共同打赢这场“肥胖战争”。
肥胖问题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负担,更是一种心理上的压力。许多肥胖者因为体型问题而感到自卑、焦虑,甚至抑郁,这又会反过来加剧暴饮暴食等不健康的行为,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我们呼吁全社会对肥胖者多一些理解和包容,不要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更不要用言语攻击他们。相反,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他们积极寻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他们重拾自信,拥抱健康未来。
科技的进步也为我们战胜肥胖问题提供了新的武器。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被应用于营养健康领域,为人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例如,一些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可以根据用户的饮食习惯、运动量等数据,提供个性化的饮食建议和运动方案。一些可穿戴设备可以实时监测用户的身体数据,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调整生活方式。
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将拥有更多战胜肥胖问题的利器。但最终决定我们能否赢得这场“战争”的,仍然是我们自己。
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现在开始,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拥抱健康未来!
官方媒体:新华网 2023-09-22《美疾控中心:美成年人肥胖率上升》
官方媒体:BBC 2022年5月31日《印度全國健康調查:印度人越來越胖》
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 2023-09-21《2023中国肥胖地图发布!超40%男性超重,北方超重/肥胖率高过南方,发达地区超重/肥胖率低》
成人超重、肥胖率超50%,将探索建设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
一项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而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超过50%,且肥胖率呈上升趋势。“一胖百病生”,如何有效管理好我国居民的体重,减少肥胖相关慢病的发生,一直以来是减重外科、内分泌、消化科等领域临床专家们十分关注的焦点。
8月17日,“凝心聚力 协同创新”第三届中国肥胖大会在京拉开帷幕。本次会议由中国肥胖联盟、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医师协会减重与代谢专科医师分会、广东省二十一世纪教育基金会以及相关学术组织联合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承办。在62场学术论坛上,来自10个国家、6个重点学科的425位多学科顶尖专家分享学术观点,近200篇学术论文投稿,120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共商体重管理对策,呈现了一场顶尖的学术盛宴。
第三届中国肥胖大会(COC2024)在京开幕。
中国肥胖大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教授指出,“本次大会以更融合的视角、更协作的方式、更交叉的研究、最多学科协作、最佳学术理念、最新指南规范、最广泛的国际合作,让社会各界同频共振,同心发力。”他表示,未来将依托此次大会平台,积极落实多项务实举措,连接更多社会力量,共同守护我国国民的体重健康。
中国肥胖大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教授。
超重肥胖带来的医疗支出约为4180亿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4.3%、16.4%。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可能为418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5%,造成的经济负担将呈上升趋势,肥胖症防控已刻不容缓。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围绕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因素,提出包括防控重大慢性病在内的15个专项行动。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联合发布《“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提出要整合专业资源、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体重管理门诊或肥胖症防治中心、加强体重管理权威信息编制和发布、充实体重管理专家力量,加强科学普及和宣传倡导等一系列指导意见。
中国肥胖大会自2021年首次召开以来,已成为汇聚国内外肥胖症防治领域顶尖专家、学者及行业精英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这一盛会旨在推动肥胖症科学研究、临床质控、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政策落实的全面提升,助力解决中国乃至全球面临的体重健康问题。
张忠涛教授表示,当前,中国肥胖症防治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面临肥胖率持续上升、防治知识普及不足、医院跨学科门诊合作机制尚不健全等问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亟须以一个专业引领、全社会协同参与的肥胖症防治网络来同心发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3月1日,依托中国肥胖大会的深厚基础与成果,中国肥胖联盟应运而生。多学科专家积极响应国家倡议,在专业端,开展临床诊疗指南的研讨和制定,开展肥胖症的临床研究和专业培训;在公众端,积极开展科普义诊,依托医院和社区向公众传递科学减重的理念。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本次中国肥胖大会的会议规模进一步扩大,也汇集了更加丰富全面的学术观点,还引入了国际先进理念与技术,积极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这是对于国家政策的响应。在中国肥胖大会的带动下,社会各界关注体重健康的积极性被广泛调动,用更多学术成果和实际行动助力健康体重管理年行动的落地。
积极倡导多学科协作攻克肥胖症难题
肥胖症作为独立的疾病,其复杂性与多维度成因远远超越了单一学科的范畴,需要在规范路径的指导下开展多学科协作。目前,在中国肥胖联盟的倡导下,多学科的百余位权威专家积极推动《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版)》的制定,旨在为肥胖症的诊疗提供科学、规范、同质化的指导路径。
中国肥胖大会执行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强调,“肥胖症成因复杂,需要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这要求我们在制定减重方案时必须因人施策,确保方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个性化,这样才能真正帮助肥胖症患者实现减重目标,并维护其长期的体重健康。”
中国肥胖大会执行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
随着药物疗法、手术干预等多种治疗手段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肥胖症患者选择回归医疗机构,寻求专业、系统的治疗方式。在这一背景下,建立标准化的体重管理中心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连接多种治疗手段与患者的桥梁,更是实现患者减重目标、维护长期体重健康的关键所在。
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建设项目正式启动。
中国肥胖大会执行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张鹏教授指出:“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是以患者为中心,以肥胖为链条,以多学科协作为基础,为患者提供基于证据的标准化、多学科、一站式的体重管理方案。‘中心’集诊断、治疗、教育、随访于一体,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可持续的减重方案,并通过持续监测与调整,确保减重效果的最大化与长期维持。”
中国肥胖大会执行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张鹏教授。
依托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的多学科协作,对于肥胖症共病的防治也有着积极影响。中国肥胖大会执行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张宇清教授强调,“肥胖症与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在帮助患者管理体重的同时,也降低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进一步降低患者和国家的疾病负担。”
中国肥胖大会执行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张宇清教授。
在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的诊疗服务中,患者的有效随访尤为重要。而数字化平台和工具的使用,就能让管理过程更便捷、高效同时兼顾个性。中国肥胖大会执行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陈伟教授强调:“体重管理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融入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动态、精准的方案是体重管理的基础。通过AI技术等科技手段的应用,配合数据的挖掘与分析,我们能够高效地对患者体重进行监督管理、动态调整,以达到长期体重管理的最佳效果,同时,大数据的应用还将成为推动肥胖症研究和治疗手段创新的基础。”
中国肥胖大会执行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陈伟教授。
肥胖症诊疗的专业人才培养是推动肥胖症诊疗水平提升的关键环节。此次大会特设会前培训,如临床研究训练营、专科护理培训,为临床医生、临床护士等关键岗位人员提供了涵盖肥胖症全链条管理的系统性知识与技能培训。大会上,中国肥胖联盟与世界肥胖联盟,大中华减重与代谢外科联盟与美国代谢与减重外科学会进行签约,以国际视野深化交流合作,前沿理念赋能中国实践。
张鹏教授强调,未来,中国肥胖大会将继续开展更多与国际接轨的培训项目,推动国际前沿的诊疗理念、技术和研究成果在中国落地生根,提升中国减重人才专业水平,带动肥胖症诊疗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科研 科普
打造良好的体重管理社会氛围
打造体重管理友好型的社会氛围,需要在科研端、科普端共同发力。科研端,本次大会联合多学科专家,深入探讨、解析肥胖症的疾病密码和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强化产业与科研的深度融合,加速科研成果向一线临床的转化应用。中国肥胖大会执行主席、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姜长涛教授表示:“基础研究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原动力。重视对于肥胖症的基础研究和创新诊疗方式探索,为临床提供更多有效武器,这是加码肥胖症诊疗新质生产力的体现,也为全民体重健康管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国肥胖大会执行主席、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姜长涛教授。
科普端,中国肥胖大会动员更多专业力量加入公益队伍。通过开展科普义诊等活动,加深公众对超重肥胖问题的正确认识,从源头上预防肥胖症和相关疾病的发生,也倡导社会各界对肥胖症患者给予更多的理解、关爱与支持。
中国肥胖大会执行主席、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房中则教授表示,“中国肥胖联盟的任务之一是加强公众和医护人员对科学减重的理解,通过开展科普教育和健康促进行动,在全社会营造科学减重的氛围。”
中国肥胖大会执行主席、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房中则教授。
从2023年第二届中国肥胖大会启动的“科学减重·蓝蜻蜓行动”,到广州塔登高赛上所倡导的“体重向下,健康向上”的倡议理念,再到2024年世界肥胖日期间,联动媒体,深入社区开展的科普义诊活动,中国肥胖大会持续发出科学减重的呼吁。
张忠涛教授指出:“在本次大会中,我们特别发起了‘蓝蜻蜓行健走’活动,让象征科学减重的蓝蜻蜓真正飞入公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我们鼓励每一位参与者,都能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将科学减重的理念融入日常。”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第三届肥胖大会(COC2024)开幕 探索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建设创新模式
中国网财经8月17日讯 今日,“凝心聚力 协同创新”第三届中国肥胖大会(COC2024)在京开幕。本次会议由中国肥胖联盟、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医师协会减重与代谢专科医师分会、广东省二十一世纪教育基金会以及相关学术组织联合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承办。在62场学术论坛上,来自10个国家、6个重点学科的425位多学科顶尖专家分享学术观点,近200篇学术论文投稿,120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共商体重管理对策,呈现了一场顶尖的学术盛宴。
中国肥胖大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教授指出,“本次大会以更融合的视角、更协作的方式、更交叉的研究、最多学科协作、最佳学术理念、最新指南规范、最广泛的国际合作,让社会各界同频共振,同心发力。”他表示,未来将依托此次大会平台,积极落实多项务实举措,连接更多社会力量,共同守护我国国民的体重健康。”
响应国家号召,凝聚各界同心发力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4.3%、16.4%。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可能为418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5%,造成的经济负担将呈上升趋势,肥胖症防控已刻不容缓。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围绕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因素,提出包括防控重大慢性病在内的15个专项行动。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联合发布《“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提出要整合专业资源、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体重管理门诊或肥胖症防治中心、加强体重管理权威信息编制和发布、充实体重管理专家力量,加强科学普及和宣传倡导等一系列指导意见。
中国肥胖大会自2021年首次召开以来,已成为汇聚国内外肥胖症防治领域顶尖专家、学者及行业精英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这一盛会旨在推动肥胖症科学临床质控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政策落实的全面提升,助力解决中国乃至全球面临的体重健康问题。
张忠涛教授表示,当前,中国肥胖症防治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面临肥胖率持续上升、防治知识普及不足、医院跨学科门诊合作机制尚不健全等问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亟须以一个专业引领、全社会协同参与的肥胖症防治网络来同心发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3月1日,依托中国肥胖大会的深厚基础与成果,中国肥胖联盟应运而生。多学科专家积极响应国家倡议,在专业端,开展临床诊疗指南的研讨和制定,开展肥胖症的临床研究和专业培训;在公众端,积极开展科普义诊,依托医院和社区向公众传递科学减重的理念。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本次中国肥胖大会的会议规模进一步扩大,也汇集了更加丰富全面的学术观点,还引入了国际先进理念与技术,积极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这是对于国家政策的响应。在中国肥胖大会的带动下,社会各界关注体重健康的积极性被广泛调动,用更多学术成果和实际行动助力健康体重管理年行动的落地。
积极倡导多学科协作攻克肥胖症难题
肥胖症作为独立的疾病,其复杂性与多维度成因远远超越了单一学科的范畴,需要在规范路径的指导下开展多学科协作。目前,在中国肥胖联盟的倡导下,多学科的百余位权威专家积极推动《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版)》的制定,旨在为肥胖症的诊疗提供科学、规范、同质化的指导路径。
中国肥胖大会执行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强调,“肥胖症成因复杂,需要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这要求我们在制定减重方案时必须因人施策,确保方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个性化,这样才能真正帮助肥胖症患者实现减重目标,并维护其长期的体重健康。”
随着药物疗法、手术干预等多种治疗手段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肥胖症患者选择回归医疗机构,寻求专业、系统的治疗方式。在这一背景下,建立标准化的体重管理中心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连接多种治疗手段与患者的桥梁,更是实现患者减重目标、维护长期体重健康的关键所在。
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建设项目正式启动
中国肥胖大会执行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张鹏教授指出:“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是以患者为中心,以肥胖症为链条,以多学科协作为基础,为患者提供基于证据的标准化、多学科、一站式的体重管理方案。“中心”集诊断、治疗、教育、随访于一体,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可持续的减重方案,并通过持续监测与调整,确保减重效果的最大化与长期维持。”
依托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的多学科协作,对于肥胖症共病的防治也有着积极影响。中国肥胖大会执行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张宇清教授强调,“肥胖症与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在帮助患者管理体重的同时,也降低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进一步降低患者和国家的疾病负担。”
在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的诊疗服务中,患者的有效随访尤为重要。而数字化平台和工具的使用,就能让管理过程更便捷、高效同时兼顾个性。中国肥胖大会执行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陈伟教授强调:“体重管理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融入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动态、精准的方案是体重管理的基础。通过AI技术等科技手段的应用,配合数据的挖掘与分析,我们能够高效地对患者体重进行监督管理、动态调整,以达到长期体重管理的最佳效果,同时,大数据的应用还将成为推动肥胖症研究和治疗手段创新的基础。”
肥胖症诊疗的专业人才培养是推动肥胖症诊疗水平提升的关键环节。此次大会特设会前培训,如临床研究训练营、专科护理培训,为临床医生、临床护士等关键岗位人员提供了涵盖肥胖症全链条管理的系统性知识与技能培训。大会上,中国肥胖联盟(COF)与世界肥胖联盟(WOF),大中华减重与代谢外科联盟(GCMBSA)与美国代谢与减重外科学会(ASMBS)进行签约,以国际视野深化交流合作,前沿理念赋能中国实践。
张鹏教授强调,未来,中国肥胖大会将继续开展更多与国际接轨的培训项目,推动国际前沿的诊疗理念、技术和研究成果在中国落地生根,提升中国减重人才专业水平,带动肥胖症诊疗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科研、科普齐发力,打造良好的体重管理社会氛围
打造体重管理友好型的社会氛围,需要在科研端、科普端共同发力。科研端,本次大会联合多学科专家,深入探讨、解析肥胖症的疾病密码和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强化产业与科研的深度融合,加速科研成果向一线临床的转化应用。中国肥胖大会执行主席、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姜长涛教授表示:“基础研究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原动力。重视对于肥胖症的基础研究和创新诊疗方式探索,为临床提供更多有效武器,这是加码肥胖症诊疗新质生产力的体现,也为全民体重健康管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科普端,中国肥胖大会动员更多专业力量加入公益队伍。通过开展科普义诊等活动,加深公众对超重肥胖问题的正确认识,从源头上预防肥胖症和相关疾病的发生,也倡导社会各界对肥胖症患者给予更多的理解、关爱与支持。
中国肥胖大会执行主席、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房中则教授表示,“中国肥胖联盟的任务之一是加强公众和医护人员对科学减重的理解,通过开展科普教育和健康促进行动,在全社会营造科学减重的氛围。”
从2023年第二届中国肥胖大会启动的“科学减重·蓝蜻蜓行动”,到广州塔登高赛上所倡导的“体重向下,健康向上”的倡议理念,再到2024年世界肥胖日期间,联动媒体,深入社区开展的科普义诊活动,中国肥胖大会持续发出科学减重的呼吁。
张忠涛教授指出:“在本次大会中,我们特别发起了“蓝蜻蜓行健走”活动,让象征科学减重的蓝蜻蜓真正飞入公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我们鼓励每一位参与者,都能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将科学减重的理念融入日常。”
(责任编辑:王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