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全国药学服务经典案例评选山东赛区,济南市中心医院喜获一等奖
- 2、医院防治静脉血栓的能力顶呱呱,并在全疆推广!你造他们怎么做的吗?
- 3、杭师大附院建院70周年迎来重磅礼物!三个校级重点研究所落户医院
全国药学服务经典案例评选山东赛区,济南市中心医院喜获一等奖
2019年9月1日,由山东省药学会主办的“论剑”——2019全国药学服务经典案例评选山东赛区选拔赛在济南市南郊宾馆举行。
本次现场评审采取选手现场演讲,评委点评,专家共同打分的方式进行。总共有来自全省各地医院的十二组选手参加比赛,竞争激烈,现场气氛热烈。
济南市中心医院参赛的三位选手武海艳、张培敏、余真分别在于克炜、张翔、罗焕华的指导下汇报了题为“运用PDCA法推进医疗机构冷链药品标准化管理”,“一例病态肥胖丹毒患者的抗感染治疗”,“以品管圈手法助力PIVAS药学服务”的案例。这三个案例学术价值都较高,加上选手流畅的表述,得体的演讲,美观的课件展示,从而在竞争选手中脱颖而出。
济南市中心医院代表队在药学部负责人郭鲁波的组织带领下,参赛药师武海艳、张培敏、余真经过激烈的角逐,分别取得一等奖,三等奖及优秀奖的好成绩。
本次比赛中,济南市中心医院的参赛选手入围人数最多,且全部获得奖项。获得一等奖的选手武海艳,将代表山东省参加今年10月举办的全国药学服务经典案例评选比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小蒙 通讯员 张培敏)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智能机器人小壹,欢迎向我爆料新闻线索哦~
爆料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可以直接点击上方“爆料”按钮,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全省600多位记者在线等你来爆料!你提供线索,我们来曝光!
医院防治静脉血栓的能力顶呱呱,并在全疆推广!你造他们怎么做的吗?
本报讯 (文/记者 刘青 图/通讯员 马力克)
久坐不动,为何下肢容易出现肿胀甚至疼痛、肤色发紫?
剖宫产顺利,为何坐月子期间却突然说腿痛、行走困难?
膝关节置换手术顺利,为何术后几分钟内患者就over了?
究其原因,是发生了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是继缺血性心脏病和卒中之后位列第三的心血管疾病,但因发病隐匿且表现无特异性,容易漏诊和误诊,成为住院病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早在7年前就关注到这个隐形杀手,并于2014年成立了“深静脉血栓管理小组”,对住院患者进行VTE评估、诊断、治疗、预防,并不断持续改进、完善,提高VTE的管理能力。
2016年,新疆人民医院与国内14家医院一同获批为全国血栓防控基地,成为新疆唯一获批医院,吸引了不少内地医院参观学习。
经过5年的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新疆人民医院这两年在术后肺动脉栓塞的发病率已控制在0%,并成为自治区卫生与健康适宜推广技术,在全疆二级及以上医院进行推广。
近日,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专家组对新疆人民医院进行实地评审,对医院在这方面的防治能力建设给予高度肯定。若评审通过,新疆人民医院将认证为第二批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优秀单位。
寻找薄弱点,提升医疗质量
所谓静脉血栓栓塞症,即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固,使管腔部分或完全阻塞,全身各处静脉都可发生,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血栓栓塞症多见。
临床上诸多科室都存在VTE风险,其发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漏诊,一旦发生,致死和致残率高。
但前些年,由于国内医疗机构普遍对VTE认识不足,缺少VTE风险评估,检出率极低,主动预防和规范处理的比例更低,使得致死性肺栓塞时有发生,有些甚至酿成了严重的医疗纠纷。
2012年,新疆人民医院完成当年三甲医院的复审工作后,发现医院在VTE防治方面较为薄弱,防控不当极易引发医疗纠纷,给患者及家庭和医院带来巨大损失。鉴于VTE本身是可防可控的疾病,为此,2014年,医院医务部从提升医疗质量入手,联合血管外科、呼吸科、骨科、妇产科、检验中心、放射影像中心等10多个科室,由医务部、护理部牵头,在院内成立了深静脉血栓管理小组,形成了完善的医护联动管理机制,提高了VTE的管理能力。
“这项工作启动后,对患者是实实在在的好处。”作为新疆人民医院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委员会副组长,该院医务部主任雷韦说,提前对住院患者进行评估、预防及控制,直接避免了致死或致残的发生,也一定程度地提升了医疗质量。
信息化手段,提升VTE防治能力
从2016年开始,医院定期开展VTE防控培训工作,并根据最新的指南与共识,定期修订与更新相关制度与流程。
可喜的是,2016年10月,新疆人民医院就获批为全国15家血栓防治示范基地之一,而护理部也在2017年第五届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上获得了主题为“MDT提高住院患者VTE预防措施落实率”的“舒畅圈”护理组二等奖,“新疆医院第三届护理品管圈大赛”二等奖。
为了进一步降低住院患者发生VTE的风险,医院各高危科室根据科室情况自定各科室VTE防治管理制度、科室应急预案等,并将VTE作为考核标准纳入各科室质量与安全月报表中,实施三级质量防控,定期质量反馈,应用质量工具持续改进。
“医院通过MDT团队、VTE快速反应团队,为危重症患者提供了诊断和治疗保障。”雷韦说,2018年医院高危科室出血风险评估率91%、预防措施实施率74%、致死性肺栓塞发生率0%、医院相关性VTE发生率0.19%,“切实保证了医疗质量”。
VTE防控管理成效明显,在雷韦看来,是多方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果。“尤其是现在集成平台信息的互联互通、结构化、智能化信息网络系统,对临床服务、医疗管理等工作提供了便利。”她笑着说,医院曾是西北五省唯一获得电子病历高等级评测与互联互通四级甲等评测的双认证医疗机构,“目前,六级电子病历项目建设与实施,让医院实现了信息系统之间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如手术病人全流程记录、病人护理智能评估、历史病历数字化等。”
她举例,医院将评估量表嵌入信息系统中,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药物预防与机械预防措施,“比如住院患者没有高血压,又不肥胖,也不需要长期卧床,VTE风险评估值在0-2分,只需要做基础预防、物理预防和宣传教育,督促患者下地多活动。”
但若患者有高血压、又胖,还有过手术史或外伤等,那么VTE风险评估值达到3分及其以上,系统平台就会发出预警,这时护士就会告知医生,医生将对患者采取相应措施,该预防的预防,该干预治疗的干预治疗。
此外,医院依托信息化手段,与全疆126家各级医疗机构建立远程医疗合作关系。2018年,累计服务呼吸与血管外科相关病例837例。
接下来,医院计划依托信息化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出血风险评估率、预防措施实施率等相关指标,持续改进。
多学科协作,从科研到临床开花
信息化只是手段,医院能在几年间将致死性肺栓塞发生率控制在0%,最重要的是多学科协作。
“我们有血管外科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作为技术支撑,联合骨科、妇科、肿瘤科、ICU、麻醉科等10余个重点高发科室,层层把控医疗质量关。”雷韦介绍,2017年3月,医院建立了以戈小虎副院长主抓的多科合作、多部门协作的MDT-VTE管理小组,形成了科主任为小组组长,护士长为副组长、科室专员对接信息的管理小组机制,加之医务部的行政管理,形成了完善的医护联动管理机制。
她说,护士对住院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基础防控,医生对其进行干预,而到了手术前,医院又赋予麻醉医师一项特殊权限——对所有要做手术的病人进行VTE风险评估审查,“把好最后一道关口,若没有进行术前的VTE风险评估,麻醉医师有权停止手术”。
据统计,2016年新疆人民医院高危科室VTE风险评估率37%,2017年上升至72%,2018年继续上升至91%,今年上半年风险评估率达到了94%,率基本达到全院覆盖(年龄小于14岁儿童除外)。
今年6月,医院又建立了静脉血栓栓塞症多学科联合会诊制度,这意味着,医院在静脉血栓栓塞症诊治方面越来越规范、完善。
VTE防治能力建设在临床上取得了成效,也带动了多个学科的科研发展。
据统计,自2017年以来,VTE各相关科室在SCIS上发表论文2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篇,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自治区自然基金项目5项,全国多中心研究项目2项。
“还有3项获得了自治区卫生与健康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一项自治区人民医院科技引进创新项目。”雷韦介绍,VTE在基层医院防控及治疗实用技术推广获批自治区适宜技术推广项目,2018年在皮山县、巴州等地进行了培训。
区域内提升,从全院培训到赴地州推广
其实,新疆人民医院VTE防治能力建设不断提升,与培训、宣教有很大关系。
自2014年开始,医院就建立了VTE防治护理相关培训制度,一年内对全院护理人员培训2次,每季度对高危科室护理人员培训或病例分析一次,而其他人员培训依据本项目中的培训要求完成。
2017年后,医院加大了培训力度,针对医、护、技全员,每年举办VTE防控管理培训,“这也算是我们的一大亮点,今年参加了培训的科室,明年我们依然还会对这个科室进行培训,还会针对部分未到人员,到科室进行培训。”雷韦笑了笑,今年开展全院医护人员培训的同时,对重点科室、职能部门、新入人员进行了培训管理,覆盖全院人员,达到人人知晓。
而对于住院患者,医院则通过现场宣讲和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微信等多平台,开展血栓防治教育。雷韦说:“医院还制作了VTE患者口袋书,即便患者出院也能获取知识,而我们通过电话、微信平台随访,了解患者的情况,形成了一套稳定的患者管理系统。”
除了对院内医、护、技全员进行VTE防控管理培训外,新疆人民医院还和全疆24家二级以上医院结成联盟,成立了新疆VTE院内护理预警联盟,对区域内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医院依托自治区卫生与健康适宜技术项目、医疗下乡、民族团结一家亲等形式,开展基层医院培训。”雷韦说,从去年开始,戈小虎、杨晓红就带领专家组到阿勒泰、喀什、和田、巴州等地进行培训,“今年,戈小虎副院长还将自发赴南北疆其他地州进行培训,提升我们医院的VTE防治能力只是第一步,我们要提升全疆基层医院在VTE方面的防控管理能力,让更多群众受益。”
近日,新疆人民医院接受了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专家组的实地评审,得到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但我们也有些不足,比如专家组建议设立静脉血栓门诊、持续改进VTE管理信息化等。”雷韦说,医院会不断提升自身及全疆二级及以上医院的VTE防控管理能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全疆患者”。
(编辑/邢靓 审核/夏莉涓)
杭师大附院建院70周年迎来重磅礼物!三个校级重点研究所落户医院
70圈年轮,推转岁月指针,七十载春秋,铭刻铿锵步履。
坐落于千年京杭大运河旁,百年拱宸桥畔的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迎来了70周岁生日。
这是一家与共和国同岁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从1949年杭州城北的“拱宸桥卫生站”,发展到如今的杭州市综合性大学附属医院,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以醇厚的底蕴、蓬勃的生机,迎来崭新巨变。
12月26日,杭师大附院建院70周年庆典之际,杭州师范大学三个校级重点研究所——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所、肝病与代谢研究所、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所正式落户杭师大附院,并举行授牌仪式。
这标志着杭师大附院发展迈入新阶段,乘着杭师大“双一流”东风,进一步打造优势学科、注重人才培养,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全面推进医教研协同发展。
杭师大附院党委书记骆宏表示,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杭师大附院迎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战略机遇期,未来,将继续按照树学科、育人才、拓空间的发展思路,不断提升医院整体实力,把医院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特色鲜明、别样精彩的,以努力培养医学人才为己任的大学附属医院,为百姓身心健康谋福祉。
1949年,原杭州市卫生局在拱宸桥建立了由20多名人员组成的“拱宸桥卫生站”,便是医院的雏形。1954年更名为“杭州市第二医院”,1976年改名为“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医院不断发展壮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成为杭州城北最大的一所医院,在学科特色建设、人才引进和培养、科研教学、设备设施配置及综合服务辐射等方面具备较强实力,并于1991年被原浙江省卫生厅评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
跨入新世纪的1999年,医院迎来了一次发展高潮。当年,医院更名为“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成为医学高校附属医院。随着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并入杭州师范学院,杭州师范学院更名为杭州师范大学,医院也先后更名为“杭州师范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继续保留“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牌子。此后,医院在医疗环境、服务质量、队伍建设和综合实力等方面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2012年,医院被原浙江省卫生厅评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综合实力实现了历史性的提升跨越。
近些年,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发展步入快车道,已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开放床位1408张,高级职称专家370余人,博士硕士300余人,设有45个临床医技科室,技术指导20余家基层医院,服务人口两百余万。医院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首批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及浙江省博士后工作单位。
可以说,杭师大附院的发展也是新中国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壮丽历史缩影。
一家医院能否受到百姓的青睐和信任,关键看这家医院的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
70年来,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不断强化学科建设、提升内涵质量、改善医疗服务,走出了一条医教研全面发展之路。
近年来,医院着力打造优势学科群,强化横向专业联合与对接,重点建设好具有综合效应的诊疗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代谢性疾病诊治中心、综合肿瘤诊治中心、肺部结节诊治中心等一批医疗中心孕育而生,通过多学科联合,开展临床新技术和新项目,形成新的技术优势,提升了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层次、广覆盖的医疗服务。
用制度管人、按标准做事,已成为医院管理的核心理念,不断渗入到工作的方方面面,汇聚起建设发展的强大力量。医院不断健全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对照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将定岗、考核、奖惩等管理元素融入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对关键核心质量指标实时管控、量化考核,并运用PDCA、品管圈等管理工具持续改进。
各项业务质量技术指标持续提升,技术服务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时,医院积极引入并通过德国KTQ医疗质量体系标准,用国际化视角和方法进一步提升医院品质。
人才建设是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原动力。近年来,医院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育,特别是借助杭州师范大学人才资源优势,启动“双聘PI”,激活医院人才培育和发展的内生动力。此外,针对不同岗位、不同专长、不同年龄段医务人员,探索建立原
则性和灵活性兼顾的职工职称自主评聘办法,进一步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
医院始终践行公益性。近年来,医院全面托管拱墅区桃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借助医联体KTQ管理标准,与辖区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一体化、同质化管理体系。探索高水平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之路。落实杭州师范大学与德清县政府战略合作方案,全面托管德清县中西医结合医院;一如既往地与帮扶医院淳安县第二人民医院、昌化县人民医院保持密切合作,通过人才下沉、资源下沉、学科下沉的方式将优质医疗输送到基层医院,提升区域内医疗服务能力,有效推动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让基层患者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连续派驻专家支援非洲及西藏、新疆、贵州、湖北等地,用一片博爱之心悬壶济世; 建立腹部微创外科、便秘与盆底疾病等医疗联盟,带动签约医院诊疗技术及学科建设的发展。同时,医院全力推进“最多跑一次”,全面推行智慧医院建设,实现诊间远程会诊,不断增强患者就医获得感。
作为一家大学附属医院,不但要肩负临床医疗服务,更多地还要承担科研创新和医学人才培养任务。
昨天下午,杭州师范大学三个校级重点研究所落户杭师大附院,这三个研究所各有特色和专长,学校将从资金、人才、科研等方面全面支持杭师大附院进一步提高诊疗水平和科研能力,朝着打造全国一流三甲综合性医院目标奋进。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所:
提高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整体竞争力
杭师大附院一直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由全国焦点解决短程治疗领域先行者骆宏博士带领、联合杭师大心理学院脑静息态领域领军人物臧玉峰教授,形成了焦点解决短程干预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儿童青少年注意缺陷障碍的病理机制及干预,以及儿童青少年行为干预这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在省内率先开展医校联合,开设家长课堂,医校家紧密合作,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做出重要贡献,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所成立,将主要针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焦虑症等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行为和心理干预等重大课题,开展长期和系统性的战略研究,建立规范诊治理论体系和咨询规范,产生具有国内影响力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和学科人才,显著提高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整体竞争力。
肝病与代谢研究所:
为临床诊疗指南制定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12月20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医院科技量值排名报告中,杭师大附院感染病学排名全国第45位,展现了医院感染病科的科技综合实力水平。
肝病与代谢研究所由杭师大附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与酒精肝学组副组长施军平牵头,研究所成立后,将始终紧跟国际肝病与代谢病的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领域的前沿,强调理论和技术的原始创新与自主创新,注重与国内外研究团队的交流与合作,同步推进临床应用研究和基础医学研究。
依托医院肝病学重点学科,在临床方面重点围绕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新技术,开展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为临床诊疗指南制定提供循证医学依据;在基础研究方面重点研究肥胖/脂肪肝的纤维化和癌变的发病机制,代谢性疾病在认知功能障碍/早老性痴呆的作用以及发病机制。
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所:研发恶性肿瘤防治方法
肿瘤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所汇集了临床肿瘤学、生物医学、转化医学、基础医学等一大批学科,形成了以中西医结合、医药结合、实验与临床结合、研究与产业化结合为鲜明特色的综合机构,为杭州师范大学获肿瘤学二级学科博士点提供了强大支撑。未来,研究所将继续探索肿瘤发生发展、推动创新型药物研发、研发恶性肿瘤防治方法,推进肿瘤医学事业的发展。
通讯员 | 冯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