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瘾型肥胖(糖瘾症患者全文阅读)

文章目录:

世界肥胖地图发布,找到了发胖首要外因,竟与糖摄入过多有关!

原创 关注→ 健康时报

点亮星标

,不错过每一次推送

俗话说“春季不减肥,夏季徒伤悲”。最新发布的肥胖地图就给了我们沉“重”一击。

值得深思的是,在众多与肥胖息息相关的因素中,“糖”这一普遍且诱人的调味品,已然成为导致肥胖的主要外因,其过量摄入添加糖已对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添加糖过量摄入是肥胖首要外因

2024年3月,世界肥胖联合会发布了2024版世界肥胖地图,其中显示我国成人肥胖上升率为2.8%/年,儿童肥胖上升率为2.0%/年。

肥胖的趋势在向年轻一代蔓延。据2024版世界肥胖地图,2020年,我国5至19岁的人群中有37%属于高BMI(身体质量指数)人群,共有超过9704万人;到2035年,我国5至19岁人群的高BMI人群占比可能会达到72%,总人数将高达1.3亿。①

肥胖趋势预测。图自2024版世界肥胖地图

导致肥胖的因素多是多方面的,据《2024版世界肥胖地图》,食品添加糖/甜味剂摄入是影响我国肥胖人群的首位环境相关因素。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肥胖与代谢病外科主任医师王存川教授3月14日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喝甜味饮料、吃可口的零食,而外卖行业的快速发展让各种美味食品变得越来越易得。此外,收入相对较低的人群往往更容易选择高糖、高盐、高脂肪、高热量的便宜食品,这些食品的摄入则更容易导致肥胖。②

吃“糖”太多引起45种疾病风险上升

2022年7月,中国疾控中心周脉耕等人发表在《欧洲公共健康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从1990年到2019年,30年间我国居民因过量摄入含糖饮料而死亡的人数几乎翻了一番,过量摄入含糖饮料导致的死亡率也增加了35%。

研究人员指出,过量摄入含糖饮料作为一种行为危险因素,与超重肥胖、高血压、红肉摄入、饮酒和吸烟一样,都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而变得越来越普遍。③

2023年4月5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柳良仁团队等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高糖摄入与45种疾病风险增加相关!

研究截图

其中:

18种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痛风、肥胖等。

10种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卒中等。

7种癌症:如列腺癌、胰腺癌等。

10种其他疾病:涉及神经、牙齿、肝、骨和过敏等。

比如,每天每多喝355毫升含糖饮料,患高血压的风险会增加11%。④

远离藏在食物中的6类“隐形糖”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韩婷2024年在该院微信公众号刊文提醒,相较于蛋糕、巧克力、糖果这些容易识别的糖分大户之外,更多的糖实际上以一种“隐形”的方式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食物虽然吃起来不是甜味的,甚至打着“低糖”或“无糖”的招牌,但其实富含糖。

“隐形糖”指在制造食品时所加入的糖,如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等,也包括食品工业中常用的麦芽糖浆、葡萄糖浆等甜味的淀粉水解产物;而不包括新鲜完整水果中天然存在的糖、奶类中的乳糖以及粮食谷物和薯类中的淀粉。⑤

她提示,“隐形糖”往往多习惯藏在6类食物中:

(1)饮料、果汁、风味酸奶

(2)烘焙类食物

(3)果干、肉脯类零食、膨化食品

(4)各种酱料和菜肴

(5)冰饮

(6)“营养麦片”和各种“糊粉”类产品

健康时报图

健康减糖,做好这4点

当一个人习惯频繁地摄入高糖食物后,每次总是要吃更多更甜的食物,才能获得跟之前一样的满足感。糖瘾本质上是一种神经紊乱。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会理事刘少伟2024年在健康中国刊文介绍,生活中可以这样减糖:

1.重建大脑奖励系统

可以试着重新激活自己想要的大脑奖励系统,比如重复地获取新鲜食材,仔细品味;重复地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做喜欢的运动,而不是喝含糖饮料。重复做这些,会让你记住这个循环,逐步改变大脑的奖励系统,助你慢慢脱离糖瘾。

2.选择递进式减糖法

可以选择不同含糖量的食物,逐渐从高糖食物慢慢转化到低糖食物。

3.避免情绪化进食

人有某些情绪时,会特别想吃某些食物,尤其是高糖、高脂食物。如果发现自己正在靠吃东西来发泄情绪,那就不妨先尝试一些正确的情绪疏解办法,比如看书、跑步。

4.减少精加工食品

选择低脂高纤维、低血糖负荷、饱腹感强的碳水化合物食物,如粗粮、全麦面包、玉米、紫薯等。合理搭配一餐,吃够蛋白质,减少饥饿感,提高基础代谢。学会看配料表,不主动喝含糖饮料,尽量选择新鲜、低糖水果或是含有天然甜味剂的甜味产品来满足对“甜”的感受。⑥

更多精彩内容

精选

文章

本文综合自:

①世界肥胖联合会.《2024版世界肥胖地图》

https②2024-03-14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2024版世界肥胖地图发布,添加糖摄入为肥胖首要外因》

③Jiang Y, Xu T, Dong W, Chu C, Zhou M. Study on the death and disease burden caused by high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intake in China from 1990 to 2019. Eur J Public Health, 2022, 32(5): 773-778.

④Dietary sugar consumption and health: umbrella review.BMJ.2023.

⑤2024-01-05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健康大讲堂-139】当心“隐形糖”悄悄吞噬健康》

⑥2024-03-06科普中国《为什么戒掉甜饮料这么难?| 科普时间》

原标题:《世界肥胖地图发布,找到了发胖首要外因,竟与糖摄入过多有关!》

阅读原文

世界肥胖地图发布,找到了发胖首要外因,竟与糖摄入过多有关!

俗话说“春季不减肥,夏季徒伤悲”。最新发布的肥胖地图就给了我们沉“重”一击。

值得深思的是,在众多与肥胖息息相关的因素中,“糖”这一普遍且诱人的调味品,已然成为导致肥胖的主要外因,其过量摄入添加糖已对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添加糖过量摄入是肥胖首要外因

2024年3月,世界肥胖联合会发布了2024版世界肥胖地图,其中显示我国成人肥胖上升率为2.8%/年,儿童肥胖上升率为2.0%/年。

肥胖的趋势在向年轻一代蔓延。据2024版世界肥胖地图,2020年,我国5至19岁的人群中有37%属于高BMI(身体质量指数)人群,共有超过9704万人;到2035年,我国5至19岁人群的高BMI人群占比可能会达到72%,总人数将高达1.3亿。

肥胖趋势预测。图自2024版世界肥胖地图

导致肥胖的因素多是多方面的,据《2024版世界肥胖地图》,食品添加糖/甜味剂摄入是影响我国肥胖人群的首位环境相关因素。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肥胖与代谢病外科主任医师王存川教授3月14日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喝甜味饮料、吃可口的零食,而外卖行业的快速发展让各种美味食品变得越来越易得。此外,收入相对较低的人群往往更容易选择高糖、高盐、高脂肪、高热量的便宜食品,这些食品的摄入则更容易导致肥胖。

吃“糖”太多引起45种疾病风险上升2022年7月,中国疾控中心周脉耕等人发表在《欧洲公共健康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从1990年到2019年,30年间我国居民因过量摄入含糖饮料而死亡的人数几乎翻了一番,过量摄入含糖饮料导致的死亡率也增加了35%。

研究人员指出,过量摄入含糖饮料作为一种行为危险因素,与超重肥胖、高血压、红肉摄入、饮酒和吸烟一样,都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而变得越来越普遍。

2023年4月5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柳良仁团队等在《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高糖摄入与45种疾病风险增加相关!

研究截图

其中:

18种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痛风、肥胖等。

10种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卒中等。

7种癌症:如列腺癌、胰腺癌等。

10种其他疾病:涉及神经、牙齿、肝、骨和过敏等。

比如,每天每多喝355毫升含糖饮料,患高血压的风险会增加11%。

远离藏在食物中的6类“隐形糖”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韩婷2024年在该院微信公众号刊文提醒,相较于蛋糕、巧克力、糖果这些容易识别的糖分大户之外,更多的糖实际上以一种“隐形”的方式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食物虽然吃起来不是甜味的,甚至打着“低糖”或“无糖”的招牌,但其实富含糖。

“隐形糖”指在制造食品时所加入的糖,如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等,也包括食品工业中常用的麦芽糖浆、葡萄糖浆等甜味的淀粉水解产物;而不包括新鲜完整水果中天然存在的糖、奶类中的乳糖以及粮食谷物和薯类中的淀粉。

她提示,“隐形糖”往往多习惯藏在6类食物中:

(1)饮料、果汁、风味酸奶

(2)烘焙类食物

(3)果干、肉脯类零食、膨化食品

(4)各种酱料和菜肴

(5)冰饮

(6)“营养麦片”和各种“糊粉”类产品

健康时报图

健康减糖,做好这4点

当一个人习惯频繁地摄入高糖食物后,每次总是要吃更多更甜的食物,才能获得跟之前一样的满足感。糖瘾本质上是一种神经紊乱。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会理事刘少伟2024年在健康中国刊文介绍,生活中可以这样减糖:

1.重建大脑奖励系统

可以试着重新激活自己想要的大脑奖励系统,比如重复地获取新鲜食材,仔细品味;重复地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做喜欢的运动,而不是喝含糖饮料。重复做这些,会让你记住这个循环,逐步改变大脑的奖励系统,助你慢慢脱离糖瘾。

2.选择递进式减糖法

可以选择不同含糖量的食物,逐渐从高糖食物慢慢转化到低糖食物。

3.避免情绪化进食

人有某些情绪时,会特别想吃某些食物,尤其是高糖、高脂食物。如果发现自己正在靠吃东西来发泄情绪,那就不妨先尝试一些正确的情绪疏解办法,比如看书、跑步。

4.减少精加工食品

选择低脂高纤维、低血糖负荷、饱腹感强的碳水化合物食物,如粗粮、全麦面包、玉米、紫薯等。合理搭配一餐,吃够蛋白质,减少饥饿感,提高基础代谢。学会看配料表,不主动喝含糖饮料,尽量选择新鲜、低糖水果或是含有天然甜味剂的甜味产品来满足对“甜”的感受。

嗜甜如命,吃糖上瘾你该怎么办?

什么是糖上瘾?糖究竟是什么?这里的糖,主要是指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典型的就是各种精制糖(白砂糖、葡萄糖等),以及大量含糖的加工食物(面包、甜点、饼干、蛋糕等)。吃大量糖会造成龋齿、肥胖,增加代谢综合征的发生风险,加速机体老化等问题。

上瘾是因为感到快乐

当进食大量糖后,大脑内的多巴胺分泌增加,多巴胺将讯号传送给大脑的伏隔核。伏隔核掌控着我们的快乐、成瘾、恐惧、安慰剂效应等,而且它还与前额叶皮层相连。大脑会将这种快乐的滋味记录下来,并且鼓励你重复这一行为。吃糖,我开心,大脑记住了,继续吃……这属于大脑的一种奖赏机制。

但是不断摄入大量甜食,为了稳定血糖,胰岛素必须“拼命”工作。好不容易把血糖稳定之后,你又吃蛋糕、甜品了,胰岛素又要出来工作了……当胰岛素不断工作得不到“休息”后,就会变得对血糖不再那么敏感,一开始是消极“怠工”,继而干脆“罢工”。这就形成了胰岛素抵抗。最坏的情况就是,胰岛素不再正常发挥作用,你因此患上2型糖尿病。

吃甜食上瘾的表现:

  • 极度爱吃甜品,吃到停不下来;

  • 一天不吃就心慌、脾气暴躁;

  • 喜欢一个人偷偷吃;

  • 吃完很后悔,甚至会采取催吐等行为。

以下人群容易出现吃甜食上瘾:

  • 极度节食导致渴望高碳水摄入者;

  • 压力过大且没有找到合适发泄途径的人;

  • 从小喜欢喝各种饮料、果汁者;

  • 伴有遗传因素者。

戒糖瘾 有计可施

咖啡和茶少加糖

许多人习惯于在咖啡和茶里放大量糖。如果你也是这样做的,请开始训练自己喝这些饮料时少加糖。循序渐进,从少加一匙或一包糖开始。只要坚持很快就会习惯,然后再少加一份糖。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甚至会更喜欢不加糖的咖啡或茶。这不仅能减少你饮食中的糖分,还能证明减少糖分的摄取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避免人造甜味剂

用人造甜味剂代替真正的精制糖,不会帮助你戒掉糖瘾。这是因为人造甜味剂对人体有同样的化学作用,它们仍然会刺激你对甜食和饮料的渴望,而且人造甜味剂还与许多令人不快的症状有关,如抑郁、偏头痛、焦虑、消化问题等。

吃含糖量少的零食

看看你正在吃的零食,它们的含糖量有多高?即使是全麦饼干或酸奶,它们的含糖量也超出想象。例如低脂酸奶只是用糖代替脂肪。不要再被“减肥零食”愚弄了,寻找含糖量较低的替代品,比如坚果、奶酪和水果,美味的选择有很多。

减少甜点的摄入量

如果你习惯餐后吃甜点,那么就从减少一次开始,一周接着一周,把甜食的摄入量从每周7次减少到每周最多4次,你会习惯于不那么频繁地吃甜食。在外面吃饭时,不要总是点甜点,喝杯纯咖啡或茶就可以了。

保持饮食多样化

不均衡的饮食会增加人们对糖的渴望,特别是当你的饮食中缺乏健康的脂类或蛋白质来增强饱腹感时。精制的淀粉类食物,比如意大利面、白面包或白米饭,吃完后会让你立刻有饱腹感,但它们消化得很快,这会使你的血糖水平飙升。然而不久后,你的血糖水平又会急剧下降,导致你想要更多的糖。蛋白质和脂肪没有这种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吃饭时保持营养均衡很重要。用全谷物类代替精制谷物也同样有帮助。

摄入更多膳食纤维

纤维有助于抵抗对糖的渴望。纤维的作用是减缓糖被消化和吸收的速率,这样就避免了糖分的激增,同时也降低了对糖的欲望。就像蛋白质和健康脂肪一样,纤维也能帮助你拥有长时间的饱腹感。

摄入足够的铬、镁和锌

适量补充这些矿物质可以帮助身体更快地代谢糖,更有效地燃烧它。这些食物包括绿叶蔬菜、坚果、麸皮全谷物、青豆和黑巧克力。

避免饥饿

“饿怒症”这个词描述了同时感到饥饿和愤怒的感觉,如果你有糖瘾,那么你可能也经历过这种情况。这种感觉是由低血糖引起的,低血糖会让你觉得很饿,同时也会让你感到愤怒。当你试图忽视饥饿,长时间不吃东西时,这种情况就会发生。当你不吃饭时,你的身体开始渴求能量。某个时刻你会屈服于你的饥饿感,并尽可能快地满足它,通常会选择含糖量高的零食。

喝足够的水

如果你没有喝够水,你的身体会误以为你饿了。迫使你吃得比实际需要的多,这会导致不健康的体重增长。喝水其实是对抗超重的好方法,因为喝水能让你有饱腹感。最好随身带一瓶水,尤其是当你在两餐之间感到饥肠辘辘的时候。

做让自己开心的事

找一些喜欢的事情,每天为它们腾出些时间,因为一个人在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时,体内的血清素、多巴胺和内啡肽水平会提高,这会大大减少对糖的渴望。对糖的渴望不仅是生理所需,也可能有心理上的原因。当你感到压力或沮丧时,很容易就会去吃含糖食物,因为糖会刺激大脑让我们感觉更好。它真的可以作为“安慰食物”。然而过量的糖分实际上会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这就形成一个难以打破的循环。建议在心情不好时,可以做做舒缓情绪的瑜伽,将自己想吃甜食的注意力分散,用别的方式放松自己。

避开诱惑

如果你每次经过面包店都要进去瞅瞅,对超市琳琅满目的零食爱不释手,建议你可以选择故意避开这些区域,宁愿绕远路、不带钱也不要走近,为自己创造“不买甜食”的条件。

充分休息

研究表明,睡眠时间与对糖的渴望程度直接相关。睡眠不足的人更渴望吃糖。理由是,如果你没有得到足够的休息,你的身体会渴望糖来提供快速的能量。你会不由自主地伸手去拿含糖的食物或饮料。但长期这样做,会导致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体重增加。

做好戒糖瘾的心理准备

戒断后的前几个星期,可能你会出现头晕、反胃、易怒等,因为你身体适应了糖分,突然没有糖会不适应,这是正常的。在此期间可以多喝水,规律吃三餐,多休息,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保持心情愉悦。

糖瘾不是几天就形成的,同理,戒断也需要一段时间。就当给自己一个重新认识自我的机会。当你的心态调整好,清楚认识到什么东西重要或不重要时,相信你,一定可以勇敢地对糖瘾说“不”!

文: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营养科 谢琪

编辑:王建影 管仲瑶

审核:徐秉楠 闫龑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