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促素肥胖(肠促胰素是口服药吗)

文章目录:

拨云见日——肠促胰岛素类药物为肥胖症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2025年01月25日 21:21 湖南

在全球肥胖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寻找高效治疗方案迫在眉睫。您是否知晓,肠促胰岛素类药物正悄然掀起一场变革?它为肥胖治疗带来了新希望,显著的减重效果与疾病改善能力,有望重塑肥胖治疗格局,开启全新篇章。

肥胖症已成为全球性的重要健康挑战,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显著增加了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作为肥胖症领域的顶级盛会,由美国肥胖学会主办的Obesity Week吸引了全球专家的关注。为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推动中国肥胖防控事业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国际化发展,2024中国肥胖周系列会议应运而生。此次会议邀请了国内外著名学者,深入探讨了2024年美国肥胖周的关键研究成果,并汇集了肥胖症防控领域的最新进展。以下是会议重点内容的总结,以供读者参考。

睡眠不足:

肥胖路上那只“看不见的推手”

肥胖症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慢性疾病,表现为脂肪组织的过度积累和功能异常,导致多种慢性并发症。根据中国慢性病监测数据,至2018年,超重和肥胖症患病率已达到50.7%,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70.5%[1]。肥胖不仅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风险,还通过机械压迫和慢性炎症反应,损害全身多个器官的功能[1]。

肥胖的形成与饮食结构变化、运动减少、生活方式改变、社会经济模式转型等因素密切相关[1]。彭宁顿生物医学研究中心Donna Ryan教授特别指出,睡眠不足与肥胖密切相关,其是导致胰岛素抵抗、血糖升高以及体重增加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睡眠限制会导致餐后血糖升高,并且夜班工作等因素也对血糖调节产生负面影响(图1)[2,3]。

图1 睡眠限制与血糖波动相关

在全球范围内,睡眠时间与肥胖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睡眠时间越短,肥胖的发生率越高[4]。睡眠不足不仅会减少能量消耗(约每天减少92-111卡路里),还会显著增加对高热量食物的渴望[5]。一项研究发现,延长睡眠时间,患者的食欲明显降低,尤其对高享乐性食物的欲望大大减少[6]。这一发现为改善睡眠在肥胖治疗中的潜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会议的讨论环节,Donald Ryan教授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冯文翰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张雨薇教授深入探讨了肥胖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之间的复杂关系。专家们一致认为改善睡眠环境是治疗肥胖的重要辅助手段。而肠促胰素等药物在调节血糖、减轻体重和改善OSA方面也表现出潜力。

总之,肥胖治疗需要综合考虑饮食、运动、睡眠等多方面因素,而通过改善睡眠时间和质量,能够有效辅助减重和控制肥胖相关疾病的风险。

肠促胰岛素类药物:

为肥胖症治疗拨开迷雾见新机

Lee M. Kaplan教授分享了肠促胰岛素类药物在真实世界中的长期应用情况,指出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需长期用药,但现有减肥药物面临获批时间短、成本高、疗效差异等问题。新型减重药物如肠促胰岛素类药物在控制肥胖及相关并发症方面效果显著,为肥胖治疗带来新希望。例如,在SURMOUNT-1研究中,与安慰剂相比,176周内每周注射替尔泊肽(5mg、10mg、15mg)显著降低糖尿病前期肥胖或超重成人患者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7]。研究还显示,替尔泊肽(15mg剂量)在三年治疗期间持续减轻患者体重,平均体重下降22.9%。

Lee M. Kaplan教授指出,选择减重药物时,应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包括疾病史、安全性、药物双重效应及用药方式等。真实世界数据表明,新型减重药物的减重效果优于传统药物,且疗效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8](图2)。然而,实际应用中也存在药物可及性等挑战。Lee M. Kaplan教授还强调,使用减重药物时应从低剂量开始,逐步增加,以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此外,肥胖症作为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停药可能导致体重反弹。

图2 肠促胰岛素类药物真实世界数据

在讨论环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何斌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周红文教授同Lee M. Kaplan教授就肠促胰岛素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深入讨论。周红文教授指出,糖尿病患者中胰高糖素样肽-1类药物使用率较高,但肥胖患者接受度较低,这可能与公众对肥胖认知不足有关。Lee M. Kaplan教授何斌教授提出的替尔泊肽胃肠道不良反应及其对患者情绪的影响等问题分享了临床经验。他指出,在临床实践中,替尔泊肽的胃肠道反应较低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对于肥胖且有情绪问题的患者使用胰高糖素样肽-1类药物安全性较高,但需谨慎随访。

改变传统减肥路径:

肠促胰岛素类药物“重拳”出击

UT西南医学中心的Jaime Almandoz教授从肠促胰岛素类药物视角出发分享了肥胖治疗新机制,特别介绍了肠促胰岛素类药物的最新研究成果。

替尔泊肽作为一种双重受体激动剂,同时作用于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与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促泌多肽(GIP),不仅能有效减轻体重、减少体脂,还能显著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Jaime Almandoz教授详细解读了其在减重方面的重要循证证据——SURMOUNT-4研究[9]。该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安慰剂对照试验,共招募了783名参与者,旨在验证替尔泊肽在88周治疗期间对体重变化的影响。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治疗88周后,替尔泊肽组患者的体重变化与安慰剂组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从第0周到第88周,替尔泊肽组患者的总体平均体重减轻了25.3%,而安慰剂组仅减轻了9.9%。

关于肥胖症的发病机制,Jamie Almandoz教授强调其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包括热量摄入与消耗的失衡、生活环境差异以及神经回路的调控等因素。在脂肪细胞及其靶点作用的研究中,发现脂肪细胞的纤维化、炎症反应、增生或萎缩等变化,均与肥胖症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10-12]。替尔泊肽能够调节GIP和GLP-1双受体,进而改善脂肪代谢,提升治疗效果。SURMOUNT-1和2研究揭示,早期应用替尔泊肽可有效减重,且有助于改善心肾代谢指标[13](图3)。另外,关于青少年高血压发病率的研究发现,服用肠促胰岛素类药物的肥胖青少年在5年内的高血压发病率为2.12%,其他药物为3.96%,这一数据突显了肠促胰岛素类药物在降低肥胖青少年高血压发病风险方面的优势[14]。

图3 SURMOUNT-1和2研究主要结果

在讨论环节,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昂教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陈宏教授、浙江省人民医院武晓泓教授及Jaime Almandoz教授围绕肠促胰素类药物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展开探讨,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李昂教授指出肠促胰素类药物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安全性良好,但在肥胖症治疗中需更多研究,强调精准区分肥胖表型和代谢情况,Jaime Almandoz教授则总结到,肥胖症需多维度干预,进行综合治疗。

小结

肥胖症是一种慢性疾病,病因复杂,除了遗传因素,生活方式、饮食结构、运动减少和睡眠不足等均是肥胖的主要诱因。研究表明,睡眠不足与肥胖密切相关,它不仅增加胰岛素抵抗,还会引发血糖升高和体重增加,提示改善睡眠质量可能有助于减重。

治疗方面,肠促胰岛素类药物在减重和改善糖尿病前期转归方面显示出显著疗效。临床研究显示,替尔泊肽能够有效减少体重,部分患者可实现超过20%的减重。新型减重药物相较传统药物,更易实现减重目标,并且疗效在真实世界数据中与临床试验结果相符。然而,药物的可及性、成本和患者接受度仍是需要解决的挑战。此外,肠促胰岛素类药物被认为是一种新兴的治疗策略,能够通过调节脂肪代谢和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针对肥胖患者,综合治疗策略显得尤为重要,除了药物治疗外,饮食控制、运动以及睡眠管理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总的来说,肥胖症的治疗应采取多维度的综合管理,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和长期管理,通过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来控制体重和预防并发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版)[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4,40(07):545-564.

[2].Broussard J. Sleep and Circacian Nechanisms. Evidence from Human Studies. TOS ObesityWeek®, November 3-6, 2024, SanAntonio,TX,USA.

打针就能瘦?让马斯克减肥27斤的“神药”,被指有致癌风险

去年10月有网友询问马斯克变瘦的秘诀。马斯克只回答了两个词:“节食”和“Wegovy”。

Wegovy是号称减肥神药的“司美格鲁肽”的一种注射液形式,据称只要每周打一针就可以使人瘦下来。马斯克的“带货”也让这款很多富人爱用的减肥药迅速出圈。马斯克表示,他在该药物帮助下总共瘦了30磅(约27.2斤)。

根据最近公布的数据,实验者服用同类口服药物后平均能减重44磅(约40斤)。不过近日欧洲药监局发布提示称,包括Wegovy等产品在内的GLP-1类药物都存在甲状腺癌致癌风险。

减肥药品被指有致癌风险

制药巨头股价应声下跌

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是一种主要由肠道L细胞所产生的激素,属于肠促胰岛素。司美格鲁肽的药理机制为通过刺激GLP-1受体增加胰岛素的分泌,以及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达到降糖的目的。所以司美格鲁肽不仅能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也被追求效率的减肥人士使用。

据诺和诺德公司22日向市场通报称,欧洲药监局就GLP-1靶点药物(包括司美格鲁肽)提出了甲状腺癌安全信号,该信号的提出表示在实验中监测到GLP-1药物具有潜在的致癌风险。

欧洲药监局官网声明表示,实验数据发现在使用GLP-1靶点药物1-3年后,甲状腺癌的患病风险会增加,同时女性风险较男性更大。

目前除了诺和诺德以外,阿斯利康、赛诺菲、礼来等制药公司也在大量生产GLP-1类药物。

诺和诺德媒体关系总监拉尔斯·奥托表示,“诺和诺德了解欧洲药监局的安全要求,并将对所有相关数据进行全面评估。我们对药品副作用的问题看待得非常严肃。”

目前诺和诺德旗下共有3款司美格鲁肽药物获得美国药监局上市批准,商品名分别为Ozempic(中文名“诺和泰”)、Wegovy和Rybelsus。消息公布后,在今年以来股价表现良好的诺和诺德立刻受到重挫,股价当即下跌超过2%。据统计,在2022年3款司美格鲁肽药物的销售额占诺和诺德总销售额近44%。

马斯克自曝减重27斤

号称每周打一针就能瘦

去年10月,很多网友注意到马斯克正迅速变瘦,身材外形改善的速度相当惊人。而仅仅在2个月前,马斯克在希腊度假时身形松垮、皮肤苍白的照片流出,被网友戏称“体型看齐小李子”。一名网友在推特上提问称,“你为什么看上去如此健康强壮,你有在运动或者健康饮食么?”马斯克回答说,“节食,还有Wegovy”。

此后,在回答“硅谷特斯拉车友会”提问时,马斯克表示,自己已经整整瘦了30磅(约27.2斤)。推特前CEO杰克·多尔西则替马斯克回答称,马斯克除了服用Wegovy药物以外,还采取了“间歇性断食”减肥法。在马斯克进餐的时候,盘中的食物“以鱼类、鸡肉和牛排为主,还有大量绿色蔬菜”。

Wegovy产品官网介绍称,该产品只需每周注射一次即可,适用对象为超过12岁的肥胖者(BMI指数超过30)和成年超重者(BMI指数超过27)。不过官网强调,注射Wegovy必须严格遵照医嘱,患者使用前需要和医生详细沟通自己的肾脏、心血管、血糖等方面的健康状况。官网还警告称,该产品不适合有甲状腺癌病症的人使用,也不建议与其他非处方减肥药一起混用。

有媒体报道称,Wegovy原本在硅谷、华尔街和好莱坞等富人圈子里非常流行,而在马斯克“带货”之后更是火出圈。诺和诺德公司则表示,在马斯克自己公布之前,他们并不知道马斯克在服用Wegovy。

国内电商平台售价高

制药公司称将研制口服药片

2021年,诺和诺德旗下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诺和泰”(与Wegovy成分类似)在中国获批上市,目前仅用于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2022年12月,诺和泰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今年6月3日,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官网显示,诺和泰新适应症的上市申请正式获得受理。

目前在国内,由于一些减肥人士抢购诺和泰,使得该药品在电商平台上的零售价高于医院渠道的售价。红星新闻记者在国内多个电商平台检索发现,一支1.5ml装的诺和泰售价一般高于620元,3ml装的价格则超过1100元。一家公立医院公布的价格目录显示,同样规格的诺和泰售价分别为478.8元/支和813.96元/支。

减肥者的疯抢,让原本专供糖尿病患者使用的药物从去年起就频繁出现断货的情况。一名杭州的网友去年发帖称,“每个月月初打电话去各大医院药房问有没有药,每家医院都说没有,问医生都说被自费的配走了。”今年4月,一名重庆的网友发帖询问:“请问重庆哪个医院有司美格鲁肽,糖尿病患者开不到药。”医务人员则提醒,在黄牛、电商平台等渠道买药要谨慎鉴别真伪,警惕安全风险。

虽然被欧洲药监局发出安全信号,但诺和诺德仍在继续推动司美格鲁肽的研发。有报道称,该公司正在研制口服药片形式的司美格鲁肽药物,方便那些想要使用Wegovy与诺和泰但惧怕打针的患者。

目前这种口服药片已进入第三阶段临床试验,已经获得的随机双盲对照实验结果良好。据美国糖尿病协会本月25日公布的数据,86%的实验组患者全程完成了68周的实验过程,这些人平均能减掉44磅体重,占原有体重基数的17.4%。作为对比,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组成员平均只能减掉1.8%的体重。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董思韵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曹立媛

来源:作者:红星新闻

肥胖症患者福音!GIP/GLP-1双靶点激动剂长期体重管理河南首方落地郑州

记者 吴文可

2025年1月,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 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替尔泊肽(商品名:穆峰达)正式在我国上市。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医学部主任秦贵军教授为患者开具河南首张穆峰达长期体重管理处方,标志着这一全球首创肠促胰素双靶点受体激动剂正式落地河南,助力应对肥胖症长期挑战。

腹型肥胖危害多,腰围也是健康指标

由于城市化迅速发展,中国居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变化巨大,身体活动减少和高热量食品摄入量的增加,导致我国居民肥胖风险大幅增加。《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过50%,6~17岁的儿童青少年接近20%,6岁以下的儿童达到10%。

超重肥胖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多种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国家卫生健康发布的2024年10月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指出,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

据《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显示,河南居民超重比例达36.6%,肥胖比例达16.7%。2024年9月,《河南省“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发布,提出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建立完善有利于促进居民预防控制超重、肥胖和体重管理的政策环境支持体系,提升居民体重管理意识和相关技能,营造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改善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医学部主任秦贵军介绍,简单来说,肥胖就是人体体内脂肪含量过多的情况。肥胖程度通常会采用BMI(身体质量指数)来计算,即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目前认为,BMI为24~27.9kg/m2的患者为超重;BMI≥28kg/m2则属于肥胖。除了BMI,更简洁的衡量方式还包括腰围,当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则为肥胖。

数据显示,我国肥胖人群以腹腔内脏脂肪分布较多为主要特征,也就是腹型肥胖。腹型肥胖是一种更危险的肥胖类型,已有研究表明腹型肥胖更易导致代谢紊乱及心脑血管并发症。

创新双靶点药物可减重超20%

据礼来中国官微消息,穆峰达是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获批用于长期体重管理的每周一次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1月2日,穆峰达正式在我国上市,同时覆盖两项适应证,即:

在饮食控制和运动基础上,接受二甲双胍和/或磺脲类药物治疗血糖仍控制不佳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

在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基础上,初始BMI符合以下要求的成人的长期体重管理:≥28kg/m2(肥胖),或≥24kg/m2(超重)并伴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例如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心血管疾病等)。

这两项适应证分别于2024年5月和7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目前,穆峰达在中国上市了4种规格,包括2.5 mg∶0.5ml,5 mg∶0.5ml,7.5 mg∶0.5ml,10 mg∶0.5ml。

据礼来中国官微,临床研究显示,穆峰达是首个在3期研究中实现肥胖/超重患者平均减重超过20%的药物。在为期72周的治疗中,10mg治疗组患者平均体重降幅达21.4%;腰围平均下降19.4cm。近期刚刚发布的一项头对头3b期研究结果显示,双靶点激动剂替尔泊肽的减重效果是单靶点激动剂司美格鲁肽的1.47倍(替尔泊肽组平均减重20.2%,而司美格鲁肽组为13.7%)。

秦贵军介绍,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在研发减重药物,但往往因为疗效不可靠、副作用太大等原因被迫停用。近年来,一些创新药物的问世,比如替尔泊肽,这种作用于体内GIP和GLP-1的双靶点受体激动剂,经过大量临床实验证实,对体重管理具有很好的效果,可以使患者体重降低原来体重的10%~15%。秦贵军教授表示:“目前,替尔泊肽已经国家批准,也期望这一药在使用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经验,造福更多肥胖患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