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控危险因素 做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
新华网北京6月22日电(王蹊 孙慧张馨心)心血管病是威胁居民健康的“重要杀手”,常说“防大于治”,那么,何为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如何管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高血压中心副主任边波表示,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分为“可逆”与“不可逆”两大类,针对疾病,应提高认知,正确把握防控时间窗,对自身进行综合、全面的管理。
预防心血管疾病 需注意五项危险因素
主持人: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逐渐增多,请您从专业角度介绍一下,什么是心血管病?
边波:广义心血管病往往指的是因动脉粥样硬化而发生的心脑外周血管病,也就是身体上大中动脉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由这个引起血管的狭窄堵塞而导致的临床后果,叫广义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实际上它包括心血管疾病,也包括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更具体一点,包括冠心病、心肌梗塞、心力衰竭、脑卒中等,有些患者可能走起路来有腿疼,经检查有下肢血管的狭窄闭塞,这样的疾病都通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也就是广义的心血管疾病。
主持人:哪些人群更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
边波: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分为两大类,一大类危险因素是指不可逆的危险因素。比如家族遗传史,这实际和病人的家庭背景有关系,比如他的父亲兄弟姐妹有得心血管病,这就是基因背景,称为家族史。另外也包括性别、年龄,整体来讲年龄越高越容易得心脑血管病,性别来讲男性比女性会多,尤其在女性绝经前相对比较少。
另一类是可逆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高、吸烟、肥胖是最重要的五项危险因素。近年来关注度较高的比如心率快、尿酸高、空气污染、心情紧张等也是危险因素。
主持人:为何会患上心血管疾病?疾病的发生是怎样的过程?
边波:心血管病实际上是动脉血管的疾病,就是跟自来水水管一样,血管从人的出生就开始被使用,运输大量的血液,血压越高,对血管有更大的破坏。血脂里的胆固醇沉积在血管里面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胆固醇越多越容易有斑块的发生发展。糖尿病会使糖基化的胆固醇更容易沉积在细胞壁上,动脉内皮也会受到影响。吸烟会破坏我们动脉壁的内皮细胞,保护的这层膜被破坏后更多的胆固醇更容易进去了,肥胖是高胰岛素血症的影响因素。
危险因素可能会破坏动脉屏障,也就是内皮细胞,而让更多胆固醇进入到动脉壁里沉积起来,胆固醇沉积以后斑块越来越大变成狭窄甚至堵塞,越来越大的动脉斑块有一天还有可能发生糜烂或者破裂,破裂后会激发血栓形成,血栓把剩下的部分堵塞就形成血管完全闭塞。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都是非常突然的病,从斑块破裂到发生血栓确实是非常快的过程,但是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是非常漫长的过程。
胸痛不一定是冠心病 发现症状及时就医
主持人:心血管病涵盖广,以冠心病为例,如何鉴别自己患有冠心病?临床上如何对冠心病进行诊断?
边波:患者是否存在冠心病需要进行专业诊断,医生一般从几个方面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冠心病。冠心病最典型的症状是心绞痛,往往会有胸痛的症状,其胸痛主要和患者的活动度有密切关系,如患者在安静的状态下是没有疼痛感的,而在快速走路、奔跑等情况下会出现疼痛的症状,称之为劳力诱发的胸痛,是比较典型的冠心病症状。相反,如果患者在安静的状态下因心情不好胸口难受,在活动后反而不难受了,这是很不典型的冠心病症状。
冠心病的症状的胸痛,一般表现为胸骨后或者心前区疼痛,范围有手掌大小,有些患者表述自己的胸痛症状像针尖扎了一下,这是不典型的冠心病症状。
从性质来讲冠心病的胸痛往往是钝痛,患者描述不清楚的胸痛,如有的患者说胸口压得慌,有的患者说嗓子紧、胸口堵得慌,是典型的心绞痛症状,而胸口像尖锐的针扎、刀割这样的疼痛不是典型的心绞痛。
从胸痛持续的时间来讲,心绞痛持续的时间一般是几分钟,而不是不是几秒钟,患者胸痛的感觉像针扎了下,是几秒钟时间,这不是典型的心绞痛,胸痛一疼疼好几个小时、好几天,也不是太厉害,不是典型的心绞痛。如果胸痛得比较严重,难受了几个小时,这时大家要警惕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往往是比较严重的难受。
如何缓解胸痛呢?对于心绞痛患者,一般建议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此外因快速活动诱发的胸痛,需马上暂停运动,原地休息,缓解胸痛。
其实,诱发胸痛的原因有很多,从症状的角度来说,一般要从胸痛的性质、诱因、持续时间、缓解方式、胸痛部位等多方面综合判断患者的胸痛是不是典型的心绞痛,还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胸痛。
此外,我们也会判断患者是不是容易患上冠心病,如一位男性老年人,既有高血压、糖尿病又有血脂高,这样的患者患上冠心病的可能性会大些。
通过以上几方面,综合判断患者的胸痛症状是否典型,还需结合一些辅助的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运动心电图、冠脉CT、冠脉造影等,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检查,来确定患者有没有冠心病。
主持人:都说“夏季养心正当时”,为何夏季养心对冠心病患者如此重要?
边波:冠心病是心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确实是季节性的,冬季和夏季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为什么夏天高发呢?因为夏季天气比较热,在出汗多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会导致血液粘稠。同时,高温天气也会使人比较烦躁,情绪波动比较大,引起血压波动。此外,高温天气,容易引起人体内循环紊乱,交感神经兴奋,使动脉斑块变得不稳定,可能会形成血栓等问题,在这种状态下,发生心肌梗死的概率也会比在温度适宜的时候高一些,所以在夏季,心脑血管患者要注意补充水分,处在适宜的温度下。
主持人:如何区别心血管病和夏季其他疾病?心血管病和高血压有何联系?
边波:夏季天气一热,大家会感觉胸口闷、不舒服,容易出汗等,心绞痛是心脑血管疾病中一种常见疾病,典型的心绞痛患者表现为胸闷、容易出汗等,鉴别起来确实会有些困难,但不建议患者自己去鉴别疾病,如果胸部出现了不适,难受等情况,应该到医院及时就医。目前各大城市都在建设胸痛中心,胸痛中心最主要的任务是快速鉴别胸痛是不是严重、恶劣的情况,当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开通了院前、院中、院后渠道专门为这样的患者服务。所以,再次提醒大家,如果患者在夏季出现了不可解释、严重的胸部不适,最应该做的是及时就医,而不是自己在家里鉴别诊断。
高血压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血压过高的时候,高压血流会把血管内膜“冲坏”,血液中的胆固醇就会容易流进去,大血管往往有分叉口,分叉口往往是最容易被“冲坏”的位置,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容易发生的地方。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高血压对我国心血管病、脑血管病负一半的责任,控制高血压对于我国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有重大意义,而且我国高血压的病人在所有慢性病里面也是比较多的。
防大于治 心血管病重在一级预防
主持人:请您介绍下什么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做好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为何如此重要?
边波:防大于治,更多的工作要放在一级预防。
我们介绍了心血管病有很多危险因素,尤其有许多可防控的因素,如高血压、血脂高、吸烟、糖尿病、肥胖,如果我们能全面管控这五个危险因素,就能让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下降50%、60%,甚至高达到80%、90%。心血管病的暴发是突然的,但是积累的过程却有几十年,这几十年的时间是我们做防控工作的时间窗,这也是今天讲的一级预防。
总之,我们希望对可防控的危险因素进行合理、综合的管理。
主持人:目前,针对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研究,取得了哪些阶段性进展?
边波:我介绍一下我们在天津的工作。我们希望在天津的基层医院推动做“全代谢疾病”的综合管理,包括以肥胖为中心的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也包括由它们衍生的如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慢性心脏疾病等一些疾病。其一,先搜集病人的基本信息。搜集病人的体重、肥胖程度、血压、血脂、血糖等基本数据。
其二,对其进行风险评估。通过这些数据分析患者在未来患心脑血管病的风险。评估后,根据现行学术指南对患者确定其治疗目标。我们会对患者的血压、血脂及目标描绘出清晰的路线图,在其后的医疗过程中协同专业的医生共同完成,并进行随访调整。
我们希望这些工作能管控代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让其风险得到最大程度的管理,让心脑血管病得到切实的控制和降低。
主持人:临床上有哪些减少心血管病负担的基础手段?
边波:对病人而言,改变生活方式,对医生而言,进行药物治疗管理。临床中基础性的手段主要还是药物治疗,如应用于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物,高胆固醇的患者在使用,但是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其实也需要他汀类药物控制胆固醇和动脉粥样硬化;对高危的病人或者已患心脑血管病的病人,我们需要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比如阿司匹林防止血栓的发生。临床上需根据实际情况,再分析其危险因素,按照现有的指南进行合理化的诊疗,不是“一刀切”的状态。
主持人:在生活中,人们应如何调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更好管理健康?
边波:我认为,在整个心脑血管病管理中,针对病人的管控,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现在许多工作即便是谈一级预防,可能还是针对已患肥胖、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的患者,这个工作可以再往前管控,即防止其患有肥胖、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的疾病。可放在婴幼儿时期进行管理。我们希望加强家庭、学校的教育,让孩子对合理的体重范围、饮食习惯、规律运动方式等有清晰认知,对其是一个终身获益的过程。
饮食方面,主要建议低盐饮食。中国整体饮食习惯整体偏咸,现在的饮食条件改善了,所以人们更偏向选择油腻的食物,导致肥胖的发生。营养膳食指南建议以蔬菜、水果、粗粮为基础的饮食,优质的蛋白质、少量脂肪、更少的糖和盐的组合,管控总热量及整体体重,这是合理的饮食结构。
运动方面,最简单的就是“管住嘴、迈开腿”,管控体重,对心血管的一级预防非常重要。
另外,许多健康的理念也应更新。医学是一个科学,对于患者而言,有很多数据证实服药的作用利大于弊。我们希望病人能更科学地看待药物。
主持人:夏季炎热正当时,对于心血管病的患者,您在用药和生活方式上有哪些建议?
边波:在生活方式上,尽量减少温差。夏天天气较炎热,容易出汗,人们更爱待在空调房里,从空调房出来到户外温差较大,建议室内空调温度别太低,到室外需有一定的适应过程,不然血管的“一收一缩”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同时,建议及时补充水分,不要大量脱水,尤其对已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大量脱水很危险,血液浓缩容易导致血管堵塞。
在心血管疾病的管理上,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做到规律地服用药物。另外,需合理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的指标,并有规律的监测方案,了解到自己的状态。
同时,也可简单地学习一些健康知识。比如出现哪些胸部、脑部不适的时候应及时就医,以免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时措手不及,耽误最宝贵的救治时间。
远离肥胖,健康成长!这堂科普课干货满满→
2023年,“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系列活动在白沙实验学校举行,为学生们提供了生动且富有趣味性的预防肥胖科普知识。
青少年肥胖已逐渐演变为我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难题。海南省计划生育协会的青春健康教育培训师吴丛,针对肥胖问题,结合PPT进行了深入而易懂的阐述。其中,膳食因素的影响尤为关键,过量食物摄入、饮食不均衡以及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再加上缺乏足够的运动,是导致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因素。
讲座中,她告诉同学们肥胖症可能导致多种健康风险,包括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因此,她建议,家长以及社会各界都应该对青少年的肥胖问题给予高度关注。
白沙实验学校 学生 李紫彤:我知道了肥胖的危害,肥胖会让人身心不健康,会引发很多疾病,比如糖尿病或是心肌梗,所以我以后必须要注意饮食,不能暴饮暴食。
白沙实验学校 学生 施家明:我以后不要暴饮暴食,要增加锻炼。
吴丛老师还建议,青少年应遵循规律的饮食模式,选择营养均衡的食品,增强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并避免不良的饮食习惯。家长们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饮食习惯和体重波动,提供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指导,帮助孩子维持健康的体重。
来源:海南青少频道《科教自贸港》
监制:梅纳 孙权 罗进
审核:徐超 李思
采编:王烨烁 张华根 李燕
编辑:陈玉杰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1年“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1年“师生健康
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的通知
教体艺厅函〔202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中小学健康促进专项行动,培养师生健康意识、观念和生活方式,提高师生健康素养,我部决定2021年继续深入开展“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以下简称主题健康教育活动),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宗旨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卫生健康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构建新时代、现代化、高质量学校健康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环节,深入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健康观、提升健康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让健康知识、行为和能力成为师生普遍具备的素质,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师生健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时间安排
主题健康教育活动贯穿2021年全年。
三、主要内容
(一)加强常态防控。教育引导师生落实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保持勤洗手、常通风、分餐制、使用公勺公筷、不滥食野生动物、科学就医用药等健康行为和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自我防护。保持充足睡眠、规律作息和身体活动。健康足量饮水,减少饮料摄入。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减少污染和浪费。
(二)综合防控近视。全面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教体艺〔2018〕3号)要求,积极开展2021年春季学期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提高儿童青少年爱眼护眼意识,宣传眼健康的重要性和近视的严重危害性。宣传近视监测、筛查和干预的重要性,改善学校和家庭视觉环境,坚持眼保健操制度。切实加强手机管理,宣传中小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
(三)普及健康知识。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以多种方式普及日常锻炼、健康生活、疾病预防、合理用药、预防毒品、身体检查、心理健康、生长发育、生殖健康、校园应急救护等相关知识、方法和技能,落实健康教育课程课时,提升健康知识知晓率,增强健康教育教学效果。
(四)增加体育锻炼。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意见》(体发〔2020〕1号)、《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教体艺〔2020〕5号)等文件要求,完善“健康知识 基本运动技能 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按照教会、勤练、常赛要求,强化学校体育教学训练,严格落实课间操制度,开齐开足上好体育与健康课。推动地方和学校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校内体育活动,引导学生每天放学后进行1—2小时户外活动,家校协同营造良好体育氛围。
(五)合理营养膳食。落实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安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2021年春季学期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市监食经函〔2021〕357号),强化食品安全管理,保障校园饮用水安全,加强营养和膳食指导,改善学生营养膳食结构,倡导营养均衡和膳食平衡。加强饮食教育,引领学生践行“光盘”行动,反对食物浪费,积极引导家长科学安排家庭膳食,培养学生科学的膳食习惯,形成健康饮食新风尚。
(六)促进心理健康。积极开展生命教育、亲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为国家而健康的理念,自觉维护心理健康,掌握正确应对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的相关技能,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培养健全人格,做到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完善学校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制,提供方便、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务,将心理疏导干预机制融入日常生活。
(七)开展防病教育。坚持预防为主,大力宣传公共卫生安全、传染病防治和卫生健康知识,提高广大师生传染病防控意识和能力。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动员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校园防艾抗艾行动。落实《中国学校结核病防控指南》(国卫办疾控函〔2020〕910号)要求,加强学校预防结核病教育。落实《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国卫办疾控发〔2020〕16号),切实预防和控制学生肥胖、脊柱弯曲异常等发生。
(八)营造健康环境。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入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的通知》(教体艺函〔2020〕3号),整治校园整体环境卫生,加强对校园公共区域清扫消毒、室内区域通风换气,落实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厕所革命,规范开展重点区域病媒生物防制。推进无烟学校建设,加大学校控烟宣传教育力度,强化控烟措施,全面营造校园无烟环境。营造干净、整洁、卫生、健康的校园整体环境。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认识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对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把深入开展主题健康教育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工作重点、工作目标和责任分工。教育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本地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服务保障和督促推动,在配备校医、健康教育教师、保健教师、“健康副校长”等人员方面落实政策要求,着力补齐短板和弱项,确保主题健康教育活动见实效、出成果。
(二)动员各方力量。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凝聚教师、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组织动员广大学生、教师、家长积极参与主题健康教育活动,形成健康促进的强大合力。教育部门要积极协调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等部门支持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和主题健康教育活动开展,要按照《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体艺〔2008〕12号)、《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体艺〔2017〕5号)要求,丰富健康教育教学资源,切实督促学校把健康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学校要加强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落实健康教育课程课时,进一步完善健康教育制度,充分挖掘、利用自身和社会资源,创造健康支持性环境,鼓励学生和家庭落实个人健康责任,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三)加强宣传引导。各地教育部门要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多地多校联动等形式,及时启动本地区主题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加强科学引导和典型报道,积极扩大活动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学校要通过新媒体传播、文艺作品创作等方式加强宣传引导,动员广大师生以文字、图片、视频、动漫、微电影等方式宣传主题健康教育活动,利用“世界防治结核病日”(3月24日)、“全国爱眼日”(6月6日)、“世界艾滋病日”(12月1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寓教于学、寓教于乐的健康教育活动,以有效方式引导师生了解和掌握必备健康知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
(四)及时报送总结。请各省级教育部门于2021年4月16日(星期五)前将本地区“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方案报我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各省级教育部门要于年底时全面总结本地区“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成果和经验、存在不足和加强举措并形成报告,于2021年12月30日前报我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联系人及电话:樊泽民、朱红松,010-66097180、010-66096231(传真),邮箱:tfwssj2@moe.edu.cn。
教育部办公厅
2021年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