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形成期(肥胖产生的基本原因是什么)

文章目录:

越来越多青少年过度肥胖,出现3种情况需要就医!4个因素易肥胖

越来越多青少年过度肥胖,青少年肥胖的增长趋势尤为令人担忧。它不仅影响青少年的外貌和自信心,更对其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这不仅影响到他们当下的生活质量,更对未来的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青少年肥胖的现状

近30年来,我国6-17岁的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率呈显著上升趋势。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6-17岁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高达19%,这一数值相较于1992年的5.7%有着大幅增加。据估计,75-80%的青少年肥胖可能延续至成年,对他们的健康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

在全球范围内,青少年肥胖也成为一种流行病。全球儿童肥胖人数从1975年的1100万增加到2016年的1.24亿,并且预计在未来几年内还会继续上升。

青少年肥胖的原因

青少年肥胖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环境、生活习惯以及心理因素等。

1. 遗传因素

肥胖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研究显示,如果父母肥胖,子女肥胖的概率也会较高。这种遗传模式不仅包括单基因和多基因遗传,还包括表观遗传,即环境因素和基因交互作用导致肥胖。

2. 环境因素

饮食因素:现代社会饮食丰富多样,快餐、甜食、油炸食品等高热量食物的大量摄入,是导致青少年肥胖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网购、外卖等新兴行业的迅猛发展,使得青少年更容易接触到这些不健康食品。

运动不足:现代科技让青少年可以足不出户地进行娱乐活动,导致运动时间大幅减少。静坐时间和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屏幕时间的增加,都与肥胖率的上升密切相关。

社会经济文化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营养过剩逐渐成为普遍现象。然而,一些家庭对于健康饮食和运动习惯的认识不足,未能为孩子提供科学合理的膳食和运动环境。

3. 心理压力

青少年面临的学习压力、家庭压力以及社会压力都可能对肥胖产生影响。这些压力不仅直接增加静坐时间,还可能导致青少年通过食物来寻求安慰,形成不良的饮食习惯。此外,心理问题如自卑、抑郁和焦虑等,也可能通过影响内分泌系统而间接导致肥胖。

4. 传统观念与认知

传统观念认为“能吃是福”,很多长辈倾向于用食物来奖励孩子,尤其是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糖的甜食和零食。这种错误的育儿观念也增加了青少年肥胖的风险。

青少年肥胖的危害

青少年肥胖不仅影响外观和自信心,更对身体健康产生一系列危害,有些甚至影响终身。

1. 影响生长发育

肥胖可能导致青少年性早熟,使身高增长提前停止,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节奏。

2. 骨骼肌肉问题

过重的体重会对骨骼和关节造成过大压力,增加患关节炎、扁平足等疾病的风险。

3. 心理健康问题

肥胖青少年常常遭受同龄人的嘲笑和歧视,容易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其社交和学习状态。

4. 内分泌紊乱

肥胖会干扰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运作,导致月经不调等内分泌问题,还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进一步影响身高和生长发育。

5. 降低免疫力

肥胖会引起体内代谢紊乱,降低免疫细胞活性,使青少年更容易患病。

6. 呼吸系统疾病

肥胖可引起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导致呼吸困难,影响氧气供应,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7. 代谢性疾病

肥胖青少年更容易患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等疾病。这些疾病不仅影响当前的健康,还可能延续至成年,对一生的健康产生长远影响。

8. 心血管疾病

肥胖会导致血压、血脂升高,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

9. 癌症风险

肥胖与部分癌症的发生有一定关联,如乳腺癌、结肠癌等。肥胖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异常,增加细胞癌变的风险。

青少年肥胖的防控措施

青少年肥胖的防控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青少年自身的共同努力。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防控措施:

1. 合理饮食

均衡膳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质,减少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糖食品的摄入。

三餐规律:避免暴饮暴食,每天定时进食,不要因为饥饿或过饱而过度进食。

饮食速度:进食速度不宜过快,细嚼慢咽有助于增加饱腹感,减少进食量。

减少屏幕时间进食:避免在看电视、玩手机或电脑时进食,减少无意识进食的情况。

2. 适量运动

坚持锻炼:每天进行至少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如快走、骑自行车、跑步、打球等。

多样化运动:选择多种运动方式,既锻炼体能,又增加趣味性,帮助青少年坚持锻炼。

家庭运动:家长应与孩子一起运动,不仅能增强亲子关系,还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运动榜样。

3. 睡眠充足

保证睡眠时间:尽量保证每天有7到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时间,因为睡眠不足可能导致内分泌代谢紊乱,从而容易发胖。

建立睡眠习惯: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睡前过度兴奋的活动,如玩游戏、看电视等。

4. 心理疏导

心理支持:家长和老师应给予肥胖青少年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克服自卑心理。

专业咨询:如果青少年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治疗。

5. 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家庭环境:家长应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坚持运动等。

肥胖到什么情况需要去医院

一、肥胖程度严重

1. 体重指数(BMI)过高:BMI是衡量肥胖的常用指标,其计算方法为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相关标准,BMI大于等于28公斤/平方米被视为肥胖。当BMI达到或超过这个标准时,可能意味着身体已经积累了过多的脂肪,增加了患各种疾病的风险。

2. 腰围过大:腰围是衡量腹部脂肪堆积的重要指标。对于成年人,男性腰围大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80厘米,通常被认为是肥胖的征兆,特别是中心性肥胖(也称腹型肥胖)。中心性肥胖与多种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如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等。

3. 体脂率过高:体脂率是指人体内脂肪组织所占的比例,可以通过专门的体脂测定仪器进行测量。男性的体脂率大于25%,女性的体脂率大于30%,可考虑诊断为肥胖。体脂率测量相对准确,但需要专业设备和技术支持。

二、伴随症状明显

1. 身体不适:长期的肥胖可能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如关节疼痛、呼吸困难、心悸等。这些症状可能表明肥胖已经对身体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需要及时就医。

2. 代谢异常:肥胖可能导致体内代谢紊乱,出现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当前的健康,还可能延续至成年,对一生的健康产生长远影响。因此,当出现这些代谢异常时,需要及时就医进行专业的评估和治疗。

3. 心理问题:肥胖青少年常常遭受同龄人的嘲笑和歧视,容易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社交和学习状态,还可能对心理健康造成长期损害。当心理问题严重时,也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三、其他情况

1. 合并其他疾病:肥胖是多种疾病的高危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脑梗塞、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如果肥胖者已经患有这些疾病,或者出现了相关症状,需要及时就医进行专业的治疗和管理。

2. 减肥效果不佳:如果尝试了多种减肥方法,但效果不佳或者出现反弹,可能需要去医院进行专业的评估和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减肥方案,帮助患者实现健康减肥的目标。

四、就医建议

1. 选择合适的科室:肥胖症患者首先应该去医院的内分泌科和营养专科就诊。这两个科室能够针对肥胖的内分泌原因和营养摄入进行专业的评估和治疗。

2. 进行全面的检查:就医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体重、身高、腰围、体脂率等指标的测量,以及血液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这些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肥胖原因。

3.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根据检查结果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案可能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整、运动锻炼等多个方面。患者需要遵医嘱进行治疗,并定期复诊以监测治疗效果。

当肥胖达到一定程度或伴随有某些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进行专业的评估和治疗。通过全面的检查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可以帮助患者实现健康减肥的目标,并降低患各种疾病的风险。

【科普荣昌】一天中这2个“发胖时刻”,再饿也要管住嘴!

想要管理体重的人

注意啦

一天24小时里有2个“发胖时刻”

若能把握好这两个时段

控制体重就非常容易出效果

一天中有2个“发胖时刻”

“发胖时刻”有2个时间段:

10:00~11:00

16:00~17:00

“发胖时刻”并不是因为某个固定时间点吃东西就一定会发胖,而是这个时间点更容易产生饥饿感。如果这个时段如果再吃很多东西,过一个多小时又该吃中午饭或晚饭了,饮食叠加就会引起热量超标,导致发胖。

2个控制饥饿感的方法

1.每餐要保证一定量粗纤维,胃容易得到饱感;

2.尽可能把运动锻炼时间放在晚饭前进行,运动后喝点水,食欲就不会太强,“晚餐少吃”就比较容易做到了。

轻松控制好体重的6点注意事项

除了“管住嘴、迈开腿”,生活中还有很多简单的小习惯是有助于控制体重的,一定要持之以恒。

1

吃饭“八分饱”

肥胖就是从每天多吃几口来的。在运动量不变的前提下,每天多吃一口饭,或半个饺子,或一小把坚果,一年体重可增得不少。

八分饱,就是感觉可以吃也可以不吃的状态,如果不吃也不至于在之后的三四个小时之内很快又饿了,这种状态比较好。

2

吃饭细嚼慢咽

吃饭细嚼慢咽,缓慢地进食可以让胃和大脑同步感受到吃饱的感觉,热量摄入也更不易超标。

3

用小号的餐具

餐具习惯用小号的,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吃完后就会提醒自己,已经吃完了一碗了,也就不容易吃多。

4

先喝汤后吃菜

饭前先喝汤后吃蔬菜,再吃肉,最后吃主食,这样胃里已有能量低、饱腹感强的食物垫底,后面就很难吃得太多。但要注意避免油炸等烹调方式。

5

喝够足量的水

水是参与我们人体代谢重要的一部分,每天保证足量的饮水有助于提高新陈代谢。养成每天多喝水的习惯,建议每天保证6~8杯水(约1500毫升~2000毫升),如果实在不喜欢白水,可以在水中加些新鲜柠檬片或者薄荷叶等,增加水的色彩和味道。也可以选择喝些茶水或者牛奶,健康又养生。

6

走路挺腰收腹

斜倚在办公椅上、半躺在沙发上等,长时间保持这些看似“舒服”的姿势会使肚子上的肉越积越多。日常保持挺腰收腹的姿势,走路时要抬头挺胸,有助于保持体态。

原标题:《【科普荣昌】一天中这2个“发胖时刻”,再饿也要管住嘴!》

阅读原文

来源:荣昌微发布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你超了吗?体重标准来了!

体重是客观评价人体营养和健康状况的

重要指标

体重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肥胖是一种慢性、复发性和进行性疾病

是一项全球性的公共卫生挑战

中国的肥胖患病率也在迅速上升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报告(2020年)》

显示

我国成年人中超重或肥胖者已过半

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

肥胖是多种并发症的公认危险因素,包括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骨关节炎等。儿童期肥胖会影响儿童的运动能力和骨骼发育,对行为、认知及智力等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儿童青少年肥胖可持续至成年期,增加多种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加重医疗及社会经济负担。

按照现行标准

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应在

18.5~23.9 kg/m²

BMI=体重÷身高的平方

体重单位:千克

身高单位:米

BMI在18.5 kg/m²以下

则属于体重过低

消瘦是指人体因疾病或其他因素

出现体重大幅下降

低于标准体重的90%时

即称为消瘦

人体的脂肪与蛋白质减少,会出现明显的衣服变宽松、腰带变松、鞋子变大,及皮肤松弛、骨骼突出等表现。消瘦与生长迟缓、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骨量下降等相关,同样危害身体健康。

总之要牢记

体重过高或者过低都对健康不利

那怎样的体重才算是健康体重呢?

不同人群健康体重的标准

01

孕妇

对于孕妇来说,应在孕前维持适宜体重、孕期合理增重、产后减少体重滞留。妊娠前体重应保持在18.5 kg/m²≤BM<24.0 kg/m²。妊娠早期的体重增长值范围应保持在0~2.0kg范围内,中期和晚期应保持在0.26~0.48范围之内。

02

儿童青少年

对儿童青少年来说,可使用卫生行业标准《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WS/T 586—2018)》提供的不同年龄和性别相对应的BMI界值来判断。应确保孩子长高同时,控制体重增速,让体重与身高协调,所以,应更注重儿童青少年体重的动态管理。

03

成年人

根据我国成年人体重指数分类的建议:18.5~23.9kg/m²为BMI适宜范围,24.0~27.9kg/m²为超重,28.0 kg/m²以上为肥胖。

04

老年人

65~79岁的一般老年人BMI适宜范围为20.0kg/m²~26.9kg/m²,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的BMI可以略高,在22.0kg/m²~26.9kg/m²之间为宜。老年人不宜采取极端减重或增肥措施,关键在于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来维持或增加肌肉和骨骼的健康。

看完这篇文章

算一算你的BMI在哪个范围吧~

记者建议大家

不要盲目追求减轻体重

而是要合理地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

转自:义乌市融媒体中心

来源: 义乌交通广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