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胖人怕热?日常怕热有8个原因,但有6类疾病也让人怕热
夏天来了,不过最近天气还比较温和,没有到了酷暑的地步,可是身边有些人就已经开始喊热了,“为啥现在这么热了?”,“怎么我的朋友还穿外套呢,我怎么就开始穿短袖了?”,“我是不是有疾病了,怎么才20多度就感觉好热呢?”,估计身边怕热的朋友们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其实单纯的怕热一般跟疾病无关,因为每个人对冷热的忍耐程度都是不同的,而且也跟地域环境有关,比如在有植物的地方,即使气温比较高,也不会感觉非常热,但如果在暴晒下,即使只有20多度,待时间久了也会汗流浃背。所以,有一些人会感觉自己怕热,其实跟常见的9个因素有关,今天咱们聊聊,看有跟你一样的吗?
身体还没有适应天气变化
对任何人来说,天气的变化需要有一个适应程度,健康的人适应时间稍短,一般在两个星期左右,而年长的老人或者有健康问题的人,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适应。人是惯性动物,一旦适应了变化,那么身体就能够保持,这时候就可能不会感觉太热或者太冷了,因为身体可以根据目前的天气情况进行调节,比如多挥发一些水分,这样身体就不会保持过热的状态了。不过每个人适应程度不同,所以会有一些人提前适应,这就出现了人们感觉温度不同的情况。
当然也正因为有适应的情况,所以在炎热的夏天为了避免室内外气温变化太多,给身体造成负担,尽量保证室内外气温相差不要超过5摄氏度。
发烧体温升高
人体正常功能时的体温是37度左右,如果体温高也就是超过了37度以上的情况,那么人们就会自己感觉发热,会有出汗的表现,不过一般的发热不用过于担心,这是人体对抗疾病的一种防御机制,不过如果体温升高过快,或者达到了38.5摄氏度以上,那就必须尽快求医。
老年人、心脏退化
气温或体温过高时,身体需要通过血液循环到体表来进行散热,不过老年人由于器官退化的原因,心脏和血管都不如年轻人,所以血液循环较差,因此对于温度的调控有问题,所以也会感觉热,尤其是65岁以上的老人。
进食或者饮用一些食物或饮料
喝热水、喝热汤、吃热饭,身体会变热很合理,但喝凉的也会热吗?这个也是有的,比如喝凉咖啡、凉茶、凉啤酒也是会有发热的,因为含有咖啡因、酒精的饮品,都会提高人体代谢率与心率,从而导致体温升高,而辛辣食物则因为含有辣椒素,会让体温升高、排汗增加。所以,有时候会给人错觉,自己怕热。
药物副作用
有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会让身体产生多余的热能并会出汗,例如:含有锌元素的药物或营养补充品、某些抗抑郁药、荷尔蒙药物、抗生素、止痛药、心脏病或高血压药。
运动因素
人体的化学反应会消耗热量、产生热能,而运动则会产生更多热能,为了降温,体内会将温度较高的血液,送往皮肤表面,这样就可以通过发汗来降温了。
天气湿热
在湿热的环境里,尤其是空气湿度非常高的情况下,人体皮肤上的汗水就难蒸发,导致散热异常,让人感觉更热,不过由于人体散热的情况有所不同,所以会出现有人在湿热的情况下更热的情况。
肥胖者比较怕热
体重过重真的会比较怕热吗?国外研究显示肥胖跟体温有较大的关联,尤其是男性,还有更年期的女性。因为这些肥胖人群的核心体温较低,因此在同样气温下,肥胖者就会感觉更热。此外,肥胖的人,基础代谢率会比较高,消耗的热量较大,而且肥胖人群散热较差,所以会感觉更热。
其实怕热本身并不是病态,因为人类就是感觉热就会流汗,这是人类进化养成的体温调节机制,可以用来保证人体体温恒定,以便人体脏器能够正常运转。怕热主要跟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有关,有的跑几公里不会流汗不会觉得特别热,而有的人跑两步就会气喘吁吁,满脸是汗,所以热不热应该以个人感受为主,如果感觉热,很不舒服,以及引发身体的不适了,那么就要考虑是不是某些疾病导致的问题了,那么都有哪些疾病会导致怕热呢?
1、压力大或有精神疾病
压力大一般不属于病态,但有时候压力过大会引发精神疾病,比如焦虑症,这时候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可能会引发心跳加快、呼吸加快,体温升高,大量出汗等情况,本身这种反应是人类的一种应激反应,但如果跟精神疾病有了交集以后,反应会更剧烈,那么让人也会感觉非常不适。
2、糖尿病
现在患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了,根据统计显示,糖尿病人对于温度是比较敏感的,往往也是比较怕热的,这跟糖尿病本身的原因有关,因为血糖控制不好的时候,会对神经、血管产生损伤,这就会导致糖尿病患可能产生怕热的相关症状。实际上,温度过高对于糖尿病患来说,并不是好事,因为温度高,身体要出汗,而出汗后会导致血液中血糖浓度提升,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在夏季,糖尿病患应该适当的多补充一些水分。根据美国医疗机构的研究发现,在高温环境下,糖尿病人脱水、病发、昏迷,甚至死亡的情况都比正常人要多不少。
3、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一般都跟血管异常相关,血管弹性丧失后,其发汗的功能也会降低,于是散热降低,会觉得体温升高,怕热,心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人,所以部分有疾病的老年人会非常怕热。
4、少汗症、无汗症
此病顾名思义,没有汗的病或者少汗的病,没有汗液帮助维持体温,那么人体就非常容易发热,对热也会更加敏感,这就是怕热的原因,无汗症除了不出汗以外,还有肌肉抽搐、晕厥等情况发生。
5、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亢进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甲亢,这是一种甲状腺较为活跃,分泌大量的甲状腺素导致人体出现的异常情况,在这个疾病中体温升高,怕热是非常明显的特征,其他还有紧张、失眠、心悸,以及可能出现的“大脖子”、眼珠突出等表现。
6、纤维肌痛综合征
纤维肌痛综合征俗称公主病,女性多发,而且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也会增加,出现这种疾病,会有对温度敏感的症状,所以会比较怕热,此外还有慢性疼痛、失眠、疲劳等情况,而且对压力也很敏感,容易感觉到不适。
实际上,许多原因都有可能造成某些人怕热、比如荷尔蒙的变化、药物因素以及健康因素等,其实怕热本身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防止人进入太热的地方而不自知,最后让身体机能恶化,不过对于疾病造成的怕热,我们不能忽视,因为这可能是恶化的征兆,应该尽快就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美媒:人体能承受多高温度?
人体能忍受的最高温度是多少?美国趣味科学网站7月31日报道称,这取决于湿度。随着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气温升高,高温天气越来越成为健康威胁。人体具有适应力,但承受力有限。那么,人能够忍受的最高温度是多少?
答案十分明确:根据美国《科学进展》杂志2020年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湿球温度35摄氏度。湿球温度不同于你所在地的天气预报员或你最喜欢的天气APP报告的气温。湿球温度是用被浸水的布覆盖的温度计测量的,它将热量和湿度都考虑在内。后者很重要,因为空气中水分越多,身体上的汗水就越难蒸发,就越难让身体降温。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研究高温天气的博士后研究员科林·雷蒙德说,如果湿度小但温度高,或者反过来,那么湿球温度可能不会接近人体临界点。但当湿度和温度都很高时,湿球温度可能攀升到危险的水平。例如,当气温为46.1摄氏度、相对湿度为30%时,湿球温度只有30.5摄氏度左右。但当气温为38.9摄氏度、相对湿度为77%时,湿球温度约为35摄氏度。
人们无法在高温和高湿度下生存的原因在于,他们无法再调节体内温度了。雷蒙德说:“如果湿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你仍然可以出汗,但你无法让体温降到生理运转所需的温度。”
此时,人体处在超热状态——在40摄氏度以上。据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说,这可能导致脉搏加快,精神状态改变,出汗减少,头晕和昏迷等症状。
不过,雷蒙德说,35摄氏度的湿球温度不会立即导致死亡,大概需要3个小时才会变得无法承受。他说,无法确切知道具体的时间,但一些研究试图对此作出估计,通过将参与者浸泡在热水缸中,当他们的体温开始无法控制地上升时才将他们移走。也没有办法证实35摄氏度是无法存活的精确湿球温度;雷蒙德估计,真实的数字在34摄氏度至36.5摄氏度之间。
尽管没有人能在温度高于35摄氏度的湿球温度下生活,但较低的温度也可能是致命的。锻炼和暴露在阳光直晒下会更容易让身体变得过热。老年人、存在肥胖等健康问题的人以及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人也无法调节体温,因此他们也更容易死于高温。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有时会在湿球温度未达到35摄氏度时死亡。
来源:参考消息网
感染新冠病毒后,体温烧得越高,说明免疫力越强?真相来了
俗话说,“小病不断,大病不扰”。随着现如今管控的放开,感染新冠病毒的人也越来越多,很多人的主要症状是发烧,于是就有了“烧得越高越好,体温烧得越高,说明体内免疫力越大”、“不常生病发烧的人,免疫力比较差”等说法,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免疫系统被比喻为人体的安全卫士,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及免疫功能的重要系统。作为防卫病原体入侵最有效的武器,免疫系统能发现并清除外来或自身的免疫原,从而实现机体的免疫稳态。
感染新冠病毒后,免疫系统会帮助人体展开战斗。当体温升高,人体免疫系统就像被注入了一针兴奋剂,开始大展其功能。发热可以刺激中性粒细胞从骨髓中释放出来,并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屏障功能促进中性粒细胞被招募到肺部和其他感染部位。
体温升高时,免疫细胞也没闲着,随着发热的过程在免疫监视和宿主防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稚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结优先发生在高内皮静脉,这一过程对淋巴细胞遇到抗原和抗原提呈细胞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说没有发热的过程,也就没有抗体的产生,从这个角度来看,发热的确可以激发免疫系统提高战斗力,是一种保护性的适应性反应。
但是,体温并非越高越好,体温越高,可能说明免疫系统反应迟钝,发现病毒较晚,一旦投入战斗便非常激烈;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我们的体温调节中枢比较迟钝,不能及时降温。
因此,若体温超过38.5℃,最好使用退烧药帮助降温,否则持续发烧,会对部分器官造成损伤。
综上,感染新冠病毒后,是否发高烧与免疫力的强弱没有必然联系。
二、研究发现:发热能够帮助提升宿主免疫力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学和表观遗传学研究所曾在《PNAS》上发表了一项研究,研究认为机体体温升高或可帮助身体对抗癌细胞侵袭。
研究人研究人员模拟了人体发热的过程,在37℃和39℃环境下,利用抗CD3/CD28激活纯化的CD8 T细胞。在白血病小鼠体内注射这些激活的T细胞后,小鼠的抗肿瘤反应明显增强。
研究人员解释,高温激活的CD8 T细胞能分泌更多的细胞因子,同时,由于发热时机体新陈代谢加快,糖代谢加强,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增多,因此葡萄糖代谢相关分子的表达量也增加。
暴露于39℃会促进CD8 TE细胞功能和合成代谢
随后,研究人员还发现,注射39℃高温环境刺激下的T细胞后,白血病小鼠的生存率显著上升了,这进一步说明发热可提高宿主免疫力,提高自身的抗肿瘤能力。
基于上述研究及其它研究成果,若人体内瘤区组织温度持续升高,达到临界点43℃且持续30分钟以上时,的确有可能“烧死”癌细胞。
但这也只是一种理论可能,人体有保护机制,别说43℃,若持续高烧40℃,便容易给身体带来一系列的伤害,包括永久性脑损伤、智力障碍以及呼吸不规则等。因此,想通过发高烧来消灭癌细胞,并不具有实践意义。
不过,“烧死癌细胞”的理论可以为肿瘤热疗提供思路,能够利用各种不同的物理因子(射频、微波、超声和激光等),来提高肿瘤组织和全身的温度,利用高温杀伤及其继发效应治疗肿瘤。
尽管有证据表明,在发热过程中,机体的核心温度上升1-4℃与生物体感染的清除和生存率的提高密切相关。但人自身的体温调节中枢也有个度,所以有一种说法是,发烧会烧坏脑子,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发烧“烧坏了脑子”,而是这些引起发烧的原发病导致“脑子烧坏”的。
通俗来讲,“烧坏脑子”是指发烧很严重以至于发烧后出现痴呆等智力减退等。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高热时容易惊厥发作。而且很多病毒、细菌也会趁虚而入侵犯宝宝的中枢神经系统,而发生病毒性脑炎或者化脓性脑膜炎,一旦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那么就有可能遗留神经系统的后遗症。
前面我们用很大篇幅介绍了免疫系统以及人体发热后对免疫力的影响,那么免疫力是不是越强越好呢?
人的疾病状态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人是不是得病,免疫系统的能力高低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不是决定性因素。
免疫力能保护你的身体,也可能会伤害你的身体。如果单纯地增加某种免疫细胞,或者提高某种免疫反应能力,就可能打破这样的平衡,诱发其他疾病。比如,如果免疫防御过强,在过敏原的刺激下,发生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就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疫情当前,想要稳定平衡的免疫状态,适度提高身体免疫力,一是通过均衡膳食,二是规律睡眠,三是适度锻炼。
首先,人类所需的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以及矿物质,人体免疫系统作用的正常发挥需要以上5大物质的充分支持,即日常饮食中需摄入足量且比例适宜的营养素。特别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容易获得且优质的蛋白质例如鸡蛋、牛奶、豆类、鱼肉等,以及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
其次,高质量的睡眠可促进白血球增多,同时加强肝脏的解毒能力,可以消灭侵入人体的细菌和病毒。因此,良好且充足的睡眠是保持优秀免疫力的重要条件。熬夜晚睡不仅会消耗机体的肌肉组织,会增加肥胖的发生风险,还会破坏我们的免疫系统,让免疫力下降。每日的睡眠时间应该保证在7~9小时,确保第二天的“精力充沛”。
第三,应该充分意识到健身的重要性。要掌握科学运动的方法,即关注健身的全过程,包括运动前的准备热身,正式运动部分和运动后的放松拉伸。尤其应该注意运动前热身活动和运动后拉伸放松的重要性,在保证运动健体的同时,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
人类繁衍至今人类繁衍至今,没有被细菌和病毒轻易打倒,离不开强大的免疫系统。疫情是一场对身体素质的大考验,让一样人人皆有的武器备受瞩目,那就是免疫力。
人体免疫力与遗传因素有关,但情绪、睡眠、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也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免疫力无法短期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每个人生活习惯的镜子。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注意,免疫力这道个体健康的防火墙才能在病毒面前牢不可破。#众说康养·团圆季##2022生机大会#
参考资料:
[1]《儿童发烧,不要紧盯个别“网红”药品》.文汇报.2022-12-16
[2]《发热先别慌 或是“功能性低热”》.健康报.2020-07-23
[3]《好习惯能提高免疫力》.保健时报.2022-12-15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