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和腋下的“小肉粒”是什么?能直接用手揪掉吗?告诉你答案
常女士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软件测试员,平常工作比较忙,压力也不小,好在待遇还不错。
有次在家照镜子突然发现脖子上长了个软软的小肉粒,感觉不痛不痒也就没放在心上。
可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脖子上的小肉粒越来越多了,而且开始发痒、发红,想要揪掉又担心感染,发愁得不行,那脖子上长的小肉粒一般是什么呢?
一般来说,脖子和身上常见的小肉粒可能是皮赘,也就是软纤维瘤。医学博士、皮肤科主治医师唐教清介绍:皮赘本质上属于皮肤组织的局部增生,是良性的,不会发生恶变。皮赘一般是深色或肤色的肉疙瘩,普遍小于2.5厘米,质地偏软,而且一般是多个出现的,一般不会传染。
长皮赘可能与下面几个原因有关!
年龄增长:随着年龄增长,皮肤出现正常衰老、纤维组织增多,可能会出现皮赘。
遗传:家里长辈以前爱长皮赘的,受遗传影响也可能会长皮赘。
肥胖:肥胖的人更容易长皮赘。
内分泌影响:有部分人群的皮赘与内分泌系统也有关系,人体的某些特定干细胞可能受刺激被激活,从而导致细胞过度增生,形成皮赘。
除此之外,脖子上长的小肉粒还可能是湿疹、脂溢性角化、脂肪粒、及扁平疣、丝状疣或寻常疣等hpv感染所致。
那感染了hpv,会不会引起癌变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张启国表示:尽管HPV感染会引发扁平疣、丝状疣、寻常疣等,但引发HPV感染的病毒多数为低危型,一般不会引发癌变,可能会导致一些良性增生。
皮肤上出现的小肉粒最好不要自行抠掉,以免增加感染风险,建议到皮肤科门诊去就诊去除,一般可通过切除、激光、光动力、剪除、冷冻、刮除、用药等方式治愈。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张启国表示:三种因HPV感染所致的“小肉粒”可选择下面几种处理方式!
1、扁平疣
扁平疣可根据发病位置、皮损特点等,遵医嘱选择药物或激光的方法治疗。
2、丝状疣
丝状疣可通过维A酸类药物,或刮除、液氮冷冻、切除、激光、剪除等方法治疗。
3、寻常疣
寻常疣可能会自行消退,但可能会传染,建议及时通过冷冻、激光等方法治疗。
如果小肉粒在短时间内突然变大变多,出现颜色异常、数量过多、体积过大,或者长在脚底影响了正常活动,那最好及时就医排查。
皮肤作为人体的一道防线,能够反映出很多健康问题,有的人甚至只是因为皮肤瘙痒却被查出了肝癌。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潘战和介绍:癌症不光会出现在原发部位,还可能发生转移,癌症一旦转移到皮肤或引发代谢异常,就可能引起异常的皮肤变化。
皮肤出现下面这五种变化要警惕是癌症的信号,一定要提高警惕!
1、嘴唇长黑斑
嘴唇长黑斑不但不好看,还可能预示着肠癌。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姚鹏介绍:唇部黑斑要警惕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虽然发病率低,但要注意起来,之后可能会出现胃肠道息肉,引发腹痛、便血、腹泻、嗳气等症状。
2、蜘蛛痣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潘战和提醒:蜘蛛痣多发生在面部、颈部、肩部、上胸部、上肢部等部位,并不是肝癌特有的症状,可能是急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的表现,需要及时排查。
3、脖子发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冉玉平介绍:脖子明显发黑,如果出现了“天鹅绒样”或“毛肚样”的黑色绒毛状皮损,最好及时排查,小心消化道肿瘤作祟。
4、口腔白斑
冉玉平表示:口腔内如果发现了不明原因的白色斑块,最好及时排查,并且做到尽早戒烟,小心发展为口腔癌。
5、皮肤奇痒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肿瘤诊疗中心主任医师康静波表示:体内出现肿瘤,可能会产生蛋白内分解酶、组织胺等物质,刺激皮肤感觉神经末梢,从而导致患者严重的皮肤瘙痒症状。
身上无故出现的小肉粒可能是皮赘,也可能是脂肪粒、湿疹等所致,还要小心HPV感染所致的一些疣。疣是可能会传染的,最好及时排查治疗。平常要关注自己的皮肤健康,一些异常的皮肤改变可能是癌症的信号。
参考资料:
[1]《脖子和身上的“小肉粒”是什么?能用手抠掉吗?》.科普中国.2024年08月28日
[2]《警惕!脖子长这种“小肉粒”,不是普通的皮肤病,有可能感染了HPV》.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互联网医院.2023年02月27日
[3]《皮肤出现这8种变化,可能是癌症发出的信号!》.健康时报.2022年08月05日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老年朋友注意了!身上长的“小肉粒”都是什么?千万别抠
人到老年,皮肤也像其他器官一样,逐渐衰退和老化,总是会长出一些奇怪的“小肉粒”。不痛不痒,但奇丑无比,常出现在我们的颈部、前胸等部位,密密麻麻让人不适,它们到底是什么?
小小“皮赘”惹人恼
在这些小肉粒中,最常见的就是“皮赘”。医学上,又把它称为“软垂疣”或“软纤维瘤”,是人正常皮肤形成的小增生组织。
它们有多种多样的外观,本质上的差别不大,共同点就是摸起来比较软、一颗颗的比较分散、都是向外生长。
它们的出现常与这4种原因有关:
皮肤老化:大约50%的成人会出现皮赘,年龄越大,发生皮赘的可能性越大。
肥胖:超重人群、糖尿病人群更有可能发生皮赘。
孕期:年轻女性出现皮赘,多与怀孕有关,往往在生完孩子后又慢慢消退。
过度摩擦:日常生活中,衣服、首饰摩擦也可能刺激皮赘生成。
这些皮赘不是严重的问题,不会传染、一般也不会癌变。有些人身上的小肉粒越来越多,就像被传染了一样,其实这还是因为皮肤老化,并非传染所致。
注意:长这样的“肉粒”要小心
有一种与皮赘外观相似的小肉粒名为“丝状疣”。
它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皮肤增生,属于寻常疣的一种,具有传染性,最好就医处理。
它大多表面十分粗糙,局部皮肤有细长的丝状突起,顶端角化,摸起来比较硬、有细小颗粒。
如果大家无法自行分辨,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耽搁,尽快到医院找皮肤科医生确诊。
老人出现这些皮肤问题不要怕
1、老年斑
这是最常见的老年皮肤病,皮肤上可见大大小小的黄褐色斑点,常见于日光暴露处,如面部、手背、前臂、颈部,一般不隆起,不痛不痒,不需要治疗处理。
2、老年性白斑
身上散在的像米粒或豆的横断面大小的小白斑,不疼不痒,随年龄增长而增多,但不长大,别误认为是白癜风,也不需要治疗。
3、老年性血管瘤
皮肤上长出针头大小至小米粒大小的鲜红色隆起于皮面的小红点,虽不痛不痒,可是随着年龄增大,小红点会增多,不用害怕,碰破了会出血,一般也不用治疗。
去除小肉粒可不能这么做
错误一:用手抠掉
一般人在看到小肉瘤时,就想上手抠掉。
但这是个很不好的习惯,经常抠,反而会增加皮肤炎症甚至一些恶性皮肤疾病的风险。
错误二:用剪刀剪
家中的剪刀未经消毒容易发生感染,剪后留下的创口也会留下感染隐患。
错误三:用头发丝或者棉线结扎
结扎的原理通过阻断对皮赘的供血使其自行坏死、脱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结扎不紧,会有血流进入其中,就不会引起缺血坏死,反而会引起组织水肿,出现皮肤炎症反应。
由于这些小肉粒大多都不会自己消失,如果您实在厌烦它们,不妨到正规医院皮肤科做局部冷冻、电烧、激光等处理。
资料:养生中国
编辑:俞晓静
腋窝下为何会长出“小肉粒”?医生:多半与这些因素有关,要重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腋窝,这个人体最隐秘的角落,一年四季都默默“藏”着。
它不争不抢,既不像脸庞那般受人关注,也不像双手那样忙碌。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却可能成为健康的“报警器”。
当你偶然发现腋窝下长出了“小肉粒”,是该惊慌失措,还是置若罔闻?有些人用手摸到,心想是不是“上火了”;有些人照镜子时发现,便下意识地想:是不是得了什么大病?
其实,这些“小肉粒”的出现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它们背后藏着的故事,比你想象中复杂得多。
腋窝“小肉粒”是什么?它们真的无害吗?腋窝下长出“小肉粒”,在医学上有一个更为专业的描述,可能涉及多种情况,比如皮赘、毛囊炎、脂肪瘤、淋巴结肿大,甚至某些罕见的皮肤病。
光听名字可能让人一头雾水,但这些问题绝非“无伤大雅”。
腋窝这个区域,皮肤柔软,汗腺、皮脂腺密集,再加上出汗多、透气差,特别容易成为细菌和真菌的“温床”。
而“小肉粒”的出现,恰恰是身体在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告诉你:这里可能出现了问题。
比如,皮赘,它看似无害,实际上与肥胖、胰岛素抵抗等问题密切相关;毛囊炎,虽然只是腺体的炎症,但如果反复发作,可能会发展为更严重的化脓感染;至于淋巴结肿大,它的背后甚至可能藏着感染、免疫异常,甚至恶性疾病的蛛丝马迹。
腋窝下的“小肉粒”,绝不能轻视。
小肉粒的成因远比你想象的复杂腋窝下“小肉粒”的出现,常常与生活习惯、身体代谢、免疫系统等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
虽然有些人觉得这不过是“皮肤问题”,但实际上,其背后的病理机制却值得深入探讨。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的“双刃剑”
肥胖人群中,小肉粒的出现更为常见,尤其是皮赘或脂肪瘤。
这与体内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等密切相关。
国外一项发表于《Clinical Dermatology》的研究表明,肥胖患者中,皮赘的发病率约为普通人群的2-3倍,而这些“肉粒”常分布于腋窝、颈部等摩擦较多的部位。
肥胖本身会增加炎症反应,导致皮肤屏障功能下降,从而为“小肉粒”的生长提供了温床。
毛囊与汗腺的“隐秘战争”
腋窝是大汗腺和毛囊的集中地,炎症一旦发生,便会导致“毛囊炎”。
这类“小肉粒”通常伴随疼痛或红肿,甚至可能发展为化脓性汗腺炎。
研究显示,化脓性汗腺炎与遗传背景、吸烟以及某些菌群失衡有关。
特别是吸烟者,因尼古丁对汗腺的刺激作用,患病风险会显著增加。
免疫系统的“过度警惕”
当免疫系统“过度反应”时,表现之一便是淋巴结肿大。
这种“小肉粒”往往质地较硬、活动性差,可能是身体在抵御感染时的信号。
比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如EB病毒)都可能导致腋窝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此外,某些恶性疾病如淋巴瘤、乳腺癌等,也可能以腋窝肿块的形式表现。
因此,腋窝“小肉粒”如果持续存在或逐渐增大,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摩擦与衣物的“潜在敌意”
中国南方地区天气湿热,许多人喜欢穿紧身衣,尤其是化纤材质的衣物,这很容易在腋窝产生摩擦,诱发皮赘等“小肉粒”。
一些研究指出,长期摩擦甚至可能引起皮肤的轻微增生,这便是皮赘的雏形。
加之夏季高温,汗液分泌旺盛,细菌滋生加剧,进一步加重了腋窝皮肤问题的风险。
腋窝“小肉粒”与生活方式的关系中国各地的风俗与生活习惯,对腋窝“小肉粒”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比如,北方人冬季习惯穿厚重衣物,腋窝透气性差;而南方人夏季高湿度的环境中,腋窝更容易滋生细菌。
此外,饮食习惯也有一定关联。
南方人普遍口味偏辣,常常引起皮肤出油增多;而北方人偏爱高热量饮食,更容易导致肥胖和代谢问题。
在传统中医学中,腋窝被认为是“气血交汇之地”,小肉粒的形成与“湿热内蕴”、“气滞血瘀”密切相关。
例如,《黄帝内经》提到,“腋下为阴阳之交,湿热郁滞则生结节”。
这与现代医学的观念不谋而合,腋窝湿热环境确实为“小肉粒”的形成提供了温床。
许多人发现腋窝下的小肉粒后第一反应是“去掉它”。
但在处理之前,必须先明确它的性质。
以下是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情况:
生长迅速的小肉粒,可能提示恶性病变;
疼痛明显,提示炎症或感染;
伴随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体重下降,可能需要排查全身性疾病。
医生常会根据“小肉粒”的外观、质地、大小以及有无伴随症状,进行初步判断。
如果怀疑恶性病变,可能进一步安排超声检查、穿刺活检等。
腋窝“小肉粒”的出现,多半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以下是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保持腋窝干爽
每天清洁腋窝,尤其是出汗较多的人群,可以使用温和的清洁剂,避免刺激皮肤。
此外,选择宽松、透气的衣物,减少摩擦和细菌滋生。
均衡饮食
少吃辛辣、高油脂的食物,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尤其是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有助于改善皮肤健康。
控制体重
肥胖不仅是皮赘的高危因素,还会增加毛囊炎、化脓性汗腺炎等疾病风险。
通过运动和健康饮食控制体重,不仅有助于预防“小肉粒”,还能改善全身代谢健康。
定期检查
如果“小肉粒”反复出现或持续存在,应及时就医,排除潜在的感染或其他疾病。
腋窝下的“小肉粒”,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它们却可能折射出身体的“暗流涌动”。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及时的医学干预,才是应对它们的最佳途径。
医学资料与研究参考
《Clinical Dermatology》研究数据,皮赘与肥胖的相关性;
《黄帝内经》,腋窝湿热环境理论;
2022年《中华皮肤科杂志》,化脓性汗腺炎的临床研究;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淋巴结肿大的指南;
美国NIH关于腋窝淋巴结肿大的病理机制研究报告;
中国南北方生活习惯与皮肤问题的流行病学分析。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