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与肥胖(高度肥胖午餐吃什么好)

文章目录:

近两成超重肥胖!青少年不能承受之“重”

6至17岁儿童青少年,仍有近两成超重肥胖——5月20日,又一个学生营养日到来之际,仍居高不下的青少年肥胖率,让出席2022食育中国高峰论坛的专家学者们忧心忡忡。

专家呼吁,当务之急要切实加强食育教育,加强学校、幼儿园、托育机构的营养健康教育和膳食指导,引导广大青少年科学均衡饮食、吃动平衡,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制定的“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进一步落到实处。

“吃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数据显示,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高达19.0%,意味着每五个儿童青少年中约有一个超重肥胖,2015年这一比例为18%。

专家表示,近年来,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身高跑不过体重”的现象。2002年至2017年的15年间,以我国城市16岁男性为例,其平均身高增长3.9厘米的同时,体重增长了14.8斤。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目前我国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约30g,其中儿童、青少年摄入量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进入新时代,我国食物种类和数量得到极大丰富,食物消费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显著改善,与此同时,老百姓对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认识不足、知识不足,吃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如膳食结构不合理,隐形饥饿严重,超重肥胖快速增长的势头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营养相关慢性病低龄化发展,居民尤其是学生体质提升任务依然艰巨。”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在2022食育中国高峰论坛视频致辞中说。

小胖墩,大问题

“中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中小学生肥胖、近视等健康问题突出。”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带来诸多问题:

——表面上看是营养过剩,其实是隐性营养不良。

长期从事学生营养研究的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朱文丽说,肥胖本身就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形式。调查表明,多数小胖墩在能量过剩的同时,依然存在微量营养素缺乏。

“肥胖表面上看是营养过剩,其实很容易存在隐性营养不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教授米杰说,由于体内脂肪太多,肥胖的孩子很容易缺乏维生素D,从而影响钙的吸收和骨骼发育、身高发育,还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等问题。

——慢病风险增加。

研究表明,儿童变身“小糖人”,多是肥胖惹的祸。“肥胖是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等成年期高发疾病的危险因素。”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马军说,有长期随访研究发现,儿童时期肥胖者在成年期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约24倍。

——伤身,更伤心。

超重肥胖将引发社交和心理问题。马军说,除危及身体健康外,有研究发现,超重肥胖会降低儿童青少年的自尊感和自信心,带来更高的被欺凌风险和低成绩表现。肥胖儿童还容易给同伴带来不勤快、身材差、活动不灵活、不爱运动、反应迟钝和易生病等负面刻板印象,导致孩子出现不合群、抑郁等问题。

健康,从加强“食育”起步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2021年9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了“儿童超重、肥胖上升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的目标。

科学减重,要从调整膳食结构入手。“油盐肉摄入过多、蔬菜摄入显著不足,青少年的膳食结构必须调整。”中国粮油学会粮油营养分会秘书长贾健斌说。

为“保持健康体重”,《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开出“药方”,倡导中小学生“学会选择食物和合理搭配食物的生活技能。每天吃早餐,合理选择零食”“足量饮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自我监测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避免高糖、高盐、高油等食品的摄入”。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要“强化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是儿童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专家呼吁,家长对孩子最好的爱不是盲目满足其口腹之欲,而是帮孩子从小建立健康生活理念,养成良好饮食运动习惯,管住嘴、迈开腿。

“中国的营养教育还缺乏科学系统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策略,缺乏政策尤其法规支持,学校、家庭、社区未建立良好的互动。”朱文丽认为,政府应积极主导,以法律形式确保营养教育顺利开展,逐渐丰富教育内容,发展、完善教育体系。

“从当前实际看,相对于德智体美劳,食育更凸显其基础性和紧迫性。应从提高认知着手,从加强食育起步,全面推进国民营养健康素养的提升。”陈萌山说。

(记者李斌、王君璐、张漫子、林苗苗)

来源: 新华网

【2024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体重超标就是肥胖吗?

肥胖的评价标准

体重超标就是肥胖吗?

#引言#

胖瘦是主观感受,还是客观标准?体重正常,却出现了脂肪肝;体重超标,辅助检查却全部正常?我们该怎样看待体重和健康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肥胖的评价标准

最常用的指标有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健康关系比较密切的指标有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腰臀比(waist to hip ratio, WHR) 和腰围身高比(waist height ratio,WHtR);相对全面的指标有体成分分析。

身体质量指数BMI=体质量 (kg)/身高² (㎡)

成人超重:BMI ≥24.0kg/㎡,肥胖:BMI ≥28.0kg/㎡。

BMI的计算非常方便,只需要身高和体重的数据。但是,BMI不能区分脂肪质量和瘦体质量。例如:肌肉发达的运动员,BMI超标可能在于肌肉量的增加,而不是脂肪增加;儿童肥胖的判断更加复杂,不能简单地使用成人BMI参考标准;一些“隐性肥胖”者,BMI正常,但是体脂肪率超标。

用BMI来鉴别胖瘦,简便,但还不够

因此,需要测量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腰臀比(waist to hip ratio, WHR)和腰围身高比 (waist height ratio,WHtR)等指标,进一步评估是哪种“肥胖”。

腰围:腰围男性 ≥90.0cm、女性 ≥85.0cm 可诊断成人中心型肥胖。腰围与健康风险更紧密相关(代谢综合征的关键标准之一)。

腰臀比:男性>1.0,女性>0.85时可定义为中心性肥胖。但是,臀围的生物学意义不太明确,近年来已不推荐使用。

腰围身高比:小于40岁:≤0.5,40~45岁:0.5~0.6,>50岁:≤0.6。腰高比适用于不同种族和年龄的人群,近年来使用有增加的趋势。

以上每个数据都要人工测量,相对来说,不同测量者的误差也会比较大。我们可以借助如“体成分分析仪”等仪器,来检测人体脂肪量、体脂比、肌肉量、内脏脂肪水平等,进而帮助我们判断肥胖情况。

体成分分析报告一般长这样:

内脏脂肪水平(V.F.L.):将内脏肥胖的程度分为1~20水平分别显示。其中1~8为合理水平。

  • 1~4水平:皮下型

  • 5~8水平:均衡型

  • 9~10水平:警惕型

  • 11~15水平:内脏肥胖型

  • 16~20水平:内脏高度肥胖型

符合肥胖标准,是否就处于疾病状态?

并不是所有符合肥胖标准的人都会出现代谢并发症。一部分肥胖者被认为是代谢健康的肥胖(Metabolically Healthy Obesity, MHO),没有证据表明存在代谢性疾病。还有一些肥胖者是代谢不健康的肥胖(Metabolically Unhealthy Obesity, MUO),存在代谢不良和心血管疾病的过度风险。

代谢健康的肥胖患者是否真的没有代谢不良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或者,随着时间推移,代谢健康的肥胖是否只是向代谢不健康的肥胖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争论的原因可能在于代谢健康的肥胖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

大家如果出现了明显的体重增加,伴或不伴代谢指标的异常,都可以到医院营养门诊做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了解自身健康状况,获得个体化、有针对性的医学营养减重指导。

营养科普通门诊

门诊时间:

周二下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服务号

订阅号

视频号

对肥胖人群多些包容不应成为奢求

作者:唐伟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5.4%的受访者认为没必要过度追求极致身材,匀称健康才是美;78.4%的受访者觉得社会应该给肥胖人群多一些包容与尊重;65.7%的受访者建议提供更人性化的公共服务。看到体重基数较大的人,有受访者不觉得是缺乏自制力导致的,“背后可能有我们不了解的原因”。(4月12日《中国青年报》)

肥胖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出现,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肥胖患者比较容易患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肾动脉硬化、脑梗塞等疾病。总体上看,肥胖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若是不注意控制体重,久而久之会造成难以逆转的健康隐患。肥胖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的疾病,是一种能够诱发诸多病症的“百病之源”。

根据学术期刊《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在2023年8月发布的题为《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的报告,超重和肥胖在中国成年人中普遍存在。报告显示,超重人群占比34.8%,肥胖人群占比14.1%。在性别差异方面,男性中超重和肥胖的比例较女性更高。超重男性占比41.1%,女性占比27.7%;肥胖男性占比18.2%,女性占比9.4%。

在全社会高度重视肥胖现象的背景下,胖人很容易成为关注的焦点。不过,基于认知上的不足以及受传统观念影响等因素,在评价和看待肥胖人群方面,往往存在很多误解,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为,几乎绝大多数人认为,造成一个人肥胖的原因,主要源于个人不自律。当这一说法开始流行,就会有不少超重者被人误解,甚至遭遇不公平的对待。也正是把“长胖”和“不自律”划上等号,才让不少超重者陷入尴尬的处境。

缺乏自律确实是造成肥胖的重要原因,却不是唯一因素。事实上,造成身体超重的原因有很多,除了主观自律意识不强外,还有更为复杂的客观因素,而且每个人的情况也千差万别。比如有的人属于易胖体质,跟遗传有着直接的关系;有的人则可能是因为压力过大导致内分泌激素分泌紊乱;此外,睡眠不足以及缺乏锻炼等,都会打破能量平衡而导致肥胖。所以,不能把肥胖的原因简单归咎于当事人不注重生活规律,没有实行严格的自我约束,任意放纵的结果,这样的评价显然有失公允。

更多时候,肥胖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将肥胖简单归责于主观因素。当肥胖已成为“群体烦恼”,控制体重已成为全社会面临的共同任务,就需要消除误解与歧视,对“胖子”们更为宽容一些。在这方面,全社会要能达成更为广泛的共识,统一步调与行动,形成更为完善的关怀机制和干预体制。对于很多肥胖者而言,肥胖是遗传、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结果,如果因为他人偏见、社会歧视而徒增心理负担,由此可能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健康问题。

对肥胖人群多些包容不应成为奢求,基于每一个个体和群体更多宽容和理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肥胖者,我们只有关注和关心这些群体,给予他们信心和支持,才能在全社会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环境。如此,我们才能多一些积极的生活方式,少一些共同的烦恼。(唐伟)

来源: 北京青年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